APP下载

韩愈赠序散文中奇·气·巧·新的艺术特色

2016-12-27邵安然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6年14期
关键词:韩愈散文

邵安然 /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韩愈赠序散文中奇·气·巧·新的艺术特色

邵安然 /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韩愈的赠序散文不仅以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更以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成为韩愈散文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赠序散文这一特殊领域的一朵奇葩。

韩愈;赠序散文;奇;气;巧;新

韩愈的赠序散文之所以有众多的名篇传之后世并为论者所激赏,为习者所喜好,除了其体现出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赠序散文有着浓烈的抒情气氛,很高的艺术成就。所以,对其表现出的艺术特色的研究,更是对研究韩愈散文创作风格以及赠序散文这一文体的特殊性是不可或缺的。

一、奇:韩愈赠序散文行文曲折多姿,变幻莫测,手法多样,突出地表现了韩愈在文章布局上“奇”的一面

一般的文章如是叙述则力图说清事实,如是论说则力求弄清事理,如要抒情则需酣畅淋漓。赠序是为不同品行、不同身份的人而写,既要开诚布公,又要别人能接受,所以这就需要作文之人考虑怎样向别人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和自己的意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韩愈的赠序文中有其他文体中少见的特点:曲折多姿,变幻莫测,手法多样。即把自己的意思多是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直戳了当表露。赠序一般都不会很长,但就是在这些不长的文章中,韩愈把他布局的功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如《送董邵南序》,全文仅仅一百余字,却写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首段写潦倒不遇的董邵南到河北去谋出路,因“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所以此行“吾知其必有合也”。这是一段陪笔。接着突然笔锋一转,“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说古今风俗不同,董邵南到河北去未必能找到出路,虽然不明说但主旨已露。末一段突然又抛开正在议论的问题,陡然怀念起乐毅、高渐离这些古代名臣、义士来,并说:“明天子在上,可以出仕矣。”这一段已是意在言外,暗示董邵南到河北去只是徒劳而已。总观全文,其意旨仅在与劝董邵南应效法古代名臣、义士为朝廷效力而不应为藩镇割据势力所用。但这短短的一篇文章却拐了好几个弯,其措辞深婉、意在言外的手法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前人称韩愈为“短章圣手”,就是因为这篇文章。清·刘大槐评此篇曰:“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清远韵可望而不可及。”

二、气:韩愈赠序散文文辞气势充沛,豪逸奔放

韩愈论文主“气”,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他的赠序散文也不例外,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很有鼓动性,尤其是在一些论说性的赠序文中尤为突出。如《送孟东野序》,韩愈为说明“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主旨,就用了三十几个“鸣”字贯穿全篇。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文章从草木说到金石,从金石又说到人言;又从乐器说到天时,又历数各代善鸣之士。意象纷繁而至,气势层层推进,终于一气呵成,文气可谓盛极。又如《送高闲上人序》,从善射的养由基、善杀牛的庖丁说到善奕的秋、会喝酒的刘伶,这都只是为了说明从业应当专心;又列举了从山水崖谷、鸟兽虫鱼到雷霆霹雳、歌舞战斗等众多的形象,这又只是说明张旭于草书的专注。为了论述张旭的善草书,竟引出了这么一大串丰富多彩、活泼跃动的想象!这样一来,全文的气势大增,其文意的表达也就顺理成章了。又如:《送浮屠文畅师序》,全文论辩一气呵成,气盛而厉。“是故道莫过于仁义。教莫大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之而孰传之邪?”文章语气一句盖过一句,似高屋建瓴,一泻而下,末了反诘一句,其实陡然提高,令人气摄。又“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信者,溺也;知而不以知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文章一句紧扣一句,步步紧逼,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

三、巧:韩愈的赠序散文有不少篇章想象丰富,巧于取譬

赠序既要道惜别、陈道理,有的时候又要酬场面,写应景之作,但是无论赠序的对象是谁,即使是自己的好友,往往也不能将意思太直接地表露出来,作为文人的韩愈因为常常借助于想象和譬喻等生动、形象的手法来委婉曲折地传达其送别之情,所以其赠序散文大多充满着艺术感染力,令人耳目一新。如《送杨少尹序》写杨少尹辞归时,以想象之问表送别之情:“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候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否?而太史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作者虽不曾亲自送别杨少尹,但惜别之情却一一道出;末了又想象杨少尹回乡之后的情形,“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候不去其乡为法。”情景婉然,可敬可爱。这篇赠序纯以想象来写,但是情景历历在目,充满着作者的无限感慨和对友人的无限深情。《是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遂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之马,遇其良,辙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元马,不为虚语矣。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者处士之庐无人埋,如要直说则必然作者言之寡味,听者也将兴味索然;但一经如此比喻,就显得趣味盎然”一经如此比喻,一个能言善辩、有才有识的人物形象就勾画出来了。

四、新:韩愈的赠序散文语言流畅清新,富于独创性

韩愈之为文是讲究“惟陈言之务去”的,他的许多赠序散文正是如此。读韩愈的赠序散文,可以感觉到他的文学语言丰富多彩,并且少有雷同之感。如《送李愿归盘古序》,写“大丈夫不与时者”时是这样写的:“穷居而野初,升高而远望,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菇;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陡不闻”。这一段全是骈句写的,但句式的变化很多,语言运用犹如行云流水,有骈文韵律又有散文的气象。读起来朗朗上口,深情远韵悠然而至。

韩愈的赠序散文是其散文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艺术价值在韩愈的散文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对它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学习韩愈散文以及研究赠序散文这一文学体裁有着重要的意义。

[1]林琳,《试论韩愈赠序散文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0).

[2]孟红军,《韩愈赠序散文艺术特征探微》[期刊论文]-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

[3]徐中原.韩愈散文风格论略[期刊论文]-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

邵安然(1991-),女,辽宁朝阳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韩愈散文
论韩愈奇文《毛颖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