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识别管理模式对心脏外科危重患者心功能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的影响

2016-12-23王兆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24期
关键词:心脏外科交接班监护室

沈 鑫, 金 玥, 王兆鹏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ICU, 江苏 常州, 213000)



早期识别管理模式对心脏外科危重患者心功能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的影响

沈 鑫, 金 玥, 王兆鹏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ICU, 江苏 常州, 213000)

早期识别管理模式; 心脏外科; 心功能; 满意度

心脏外科危重症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较高,据相关调查[1]显示,非监护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为1.3%,而其中在抢救治疗后死亡的概率高达44%。因此,心脏外科危重症患者如出现不良事件无法及时发现并实施有效处理,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目前,导致心脏外科危重症患者管理缺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 护理人员很难连续观察患者各项生命特征的变化; ② 护理人员只是机械记录各监测指标,并未对病情恶化趋势做出及时反应; ③ 在发现患者病情恶化后处理解决不及时[3]。本研究对收治的心脏外科危重症患者实施早期识别管理模式护理,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护人员56名(医生16名、护士40名)进行培训,其中手术室护理人员7名、监护室护理人员18名、病房护理人员15名。另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脏外科危重患者64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7~65岁,平均(47.22±10.35)岁,手术方式为房室缺修补12例、冠脉搭桥10例、瓣膜置换5例、法洛氏四联症矫正5例; 观察组中,男23例,女9例,年龄28~68岁,平均(47.84±10.29)岁,手术方式为房室缺修补13例、冠脉搭桥9例、瓣膜置换6例、法洛氏四联症矫正4例。入选标准: 年龄>18岁者; 依从性较好者; 意识清晰者;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配合此研究者。排除标准: 临床资料不全或难以配合此研究者。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等各项生命特征并记录,对异常情况者立即告知医生。观察组则采用早期识别管理模式。

1.3 早期识别管理模式

1.3.1 评分工具: 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工具,主要建立在患者重要生理指标或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将一定范围内的生理指标赋予分值,同时根据指标分数总和的情况对患者实施相应级别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超过警戒值者需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让多个医护团队参与到此类患者的医疗抢救中。将3分作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阈值,并根据评分确定医护人员的处理措施。1.3.2 沟通方式: 采用标准化沟通模式,从而有效规范医生与护士之间的沟通方式,使沟通标准、高效。内容主要包括: ① 现况,向医生描述患者目前的情况和存在什么具体问题; ② 背景,向医生提供简要背景及患者病情的基本信息; ③ 评估,对患者病情做基本评估; ④ 建议,提出可用建议。

1.3.3 核查表的制定: 依据核查表相关原则,广泛征询心脏外科医护人员的建议,综合制定出心脏外科危重症患者床旁交接班核查表,首先采取试行方式,其后根据试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整改,最终制定好心脏外科危重症患者床旁交接班核查表。

1.3.4 早期识别管理模式的实施: ① 护理人员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工具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分。监护室及病房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具体评分项目为: 对危重症患者评分; 对患者专科或外出检查前评分; 对患者病情发生突变时进行随时评分。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评分项目主要为: 术中患者病情突变时进行随时评分; 术后患者转运前评分。② 根据对患者的评分结果确定医生的参与方式。将3分作为患者中度危险的警戒值,6分作为高度危险的警戒值。评分在3分及以上时,护理人员需采用标准化沟通模式向医生报告,并记录好每次交班的内容; 当评分在3~5分时,护理人员应立即告知医生,医生在半小时内需观察患者病情并实施有效处理; 当评分在6分及以上时,护理人员应立即告知医生,医生需在15 min内观察患者病情,并向上级汇报。③信息传递方法。护理人员统一使用标准化沟通模式与危重症患者床旁交接班核查表交接危重症患者及潜在危险患者的病情,主要为手术室-监护室-病房间的交接以及每班次间的交接。在实施早期识别管理模式后1个月开始收集各方面意见,并进行相应整改,在第2~3个月观察此模式的使用状况,在第6个月对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

1.4 观察指标

① 比较2组医生和护士的满意度。采用交接班满意度调查表对医生及护士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各调查表均分为5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1分为很不赞同、2分为不赞同、3分为一般、4分为赞同、5分为非常赞同[4]。② 比较2组护理交接班使用时间和交接班信息评分。交接班信息评分=床旁交接班时已交接的信息数/床旁交接班时应交接的信息数×100%[5]。③ 比较2组心功能分级及非预期监护室入住率情况。心功能分级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提出的分级方案,分为4级,等级越高则表明心功能情况越差。非预期监护室入住率=术后病情平稳转出监护室后因病情需要再次入住监护室次数/手术患者总人数×100%[6]。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护理后医生满意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医生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护理后医生满意度评分对比±s)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护理后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护理后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对比±s) 分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护理交接班使用时间和交接班信息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交接班使用时间为(2.23±1.02) min, 短于对照组的(4.55±1.15)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交接班信息评分为(89.97±1.82)分,高于对照组的(69.45±3.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分级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分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分级对比[n(%)]

2.5 2组非预期监护室入住率对比

观察组非预期监护室入住率为3.13%(1/32),对照组非预期监护室入住率为25.00%(8/32),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脏外科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易变,如护理人员未及时发现患者病情恶化,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医护人员需及时发现此类患者的危险事件并给予有效的处理措施[7-8]。早期识别管理模式能促使医护人员较早发现病情危险的患者,而运用标准化沟通模式可有效保证患者各信息能够准确传达,对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具有显著作用,此外核查表可将治疗和护理的操作标准化,从而显著提高治疗患者的安全性[9]。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心功能状况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观察组非预期监护室入住率为3.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说明早期识别管理模式可有效避免患者病情迅速恶化,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究其原因,主要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工具可有效帮助护理人员早期快速发现患者潜在的危险,从而尽快对患者实施评估,帮助医生制定有效的治疗计划; 医生使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工具对患者病情做出迅速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可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从而有效降低患者非预期监护室入住率[10-11]。此外,护理人员使用核查表交接班,可显著促进医生-护士间的信息传递,帮助医护工作妥善交接。本研究中,观察组医生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识别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掌握度,提升自身监管能力和满意度[12]。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交接班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且交接班信息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实施早期识别管理模式可有效缩短交接班时间,促进交接班顺利完成。在实施此模式的过程中,因医护人员对新模式不熟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以下困难和问题: ① 护理人员在开始使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工具时熟练度较低,增大了工作难度; ②新的记录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③ 部分护理人员对新模式有轻微抵触情绪。因此,本研究随后进行以下调整措施: ①因为白班护理人员充足,所以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改为白班接班后和交班前进行; ② 在标准化沟通模式的评估记录中只记下监测患者的异常数值,从而减少工作量,节约时间。以上调整措施有效解决了实施新模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本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① 此模式仅实施于本院心脏外科,样本仅代表心脏外科,具有局限性,今后需应用于其他科室进行研究; ② 本研究仅包含医生及护理人员,对于参与心脏外科诊断和治疗的检验科医生、药剂师及麻醉师等均未考虑在内,在今后的研究中需扩大研究范围。

[1] 智红晓, 宋葆云, 杨巧芳. 应用集束化护理预防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急性压疮的实践[J]. 中国护理管理, 2016, 16(6): 840-842.

[2] 熊建英, 饶长秀, 赖松青, 等. 新改良术前访视法在心脏外科ICU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 32(4): 271-273.

[3] L Harris, L Ho, P Rae, et al. Pacemaker-induced R-on-T phenomenon leading to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post cardiac surgery[J].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2015, 43(6): 795-797.

[4] 邢蓓蓓, 王巍, 申红. 阶段性康复训练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16, 31(4): 8-11.

[5] 周艳红, 李乐之, 谢霞, 等. 3种评分系统在心脏外科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适用性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5, 50(5): 570-573.

[6] Nina Smulter, Helena Claesson Lingehall, Yngve Gustafson,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in Detecting Postoperative Delirium in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J]. 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Care Nurses, 2015, 24(6): 480-487.

[7] 李宁, 李艳鑫, 杨柳. 心脏外科患者对参与患者安全管理认知的质性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12): 874-877.

[8] 丁爱萍, 吴蕾, 崔晓黎. 特殊手势交流技巧在心脏外科患者术前访视中的应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 32(24): 40-42.

[9] Marissa A Brunetti, Andrew C Glatz, Ken McCardle, etal. Unplanned Readmission to the Pediatric Cardiac Intensive Care Unit: Prevalence, Outcomes, and Risk Factors[J]. World journal for pediatric & congenital heart surgery, 2015, 6(4): 597-603.

[10] 李萍, 贾丽, 高学芝, 等.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负性情绪及预后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28): 3469-3472.

[11] 苏洁, 徐宝玲, 杨秀玲, 等. 影响心脏外科患者疾病知识宣教效果的因素及护理对策[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31(3): 63-65.

[12] 刘鑫. 分级心理护理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19): 2368-2370.

2016-07-12

R 473.6

A

1672-2353(2016)24-157-03

10.7619/jcmp.201624060

猜你喜欢

心脏外科交接班监护室
连续护理对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影响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医师信息化ISBAR交接班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小切口在成人心脏外科中的应用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浅谈网络交接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护理交接班缺陷分析与对策探讨
重症监护室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
脑卒中病房护理交接班模式改良与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