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科护士灾害护理培训效果评价与分析

2016-12-23侯晓莉巩亚琴孔林芳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灾害培训

侯晓莉,巩亚琴,孔林芳

(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急诊科护士灾害护理培训效果评价与分析

侯晓莉,巩亚琴,孔林芳

(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目的 了解急诊科护士灾害应对能力状况,评价灾害护理培训效果。方法 采用自制量表以我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经过3个月培训后,再次进行资料收集及对比。结果 培训后急诊科护士多个维度得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急诊科护士灾害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需增加培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关键词:急诊科护士;灾害;培训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灾害频发,在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1]的同时使其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创伤[2,3],导致大批民众流离失所[4]。《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中提到,在这15年间,灾害造成70万人丧生、140万人受伤和2 300万人无家可归,超过15亿人受到灾害的各种影响,经济损失总额超过1.3万亿美元,灾害应对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5]。护士作为灾害应对的主力军之一,在救灾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灾害护理起步晚,发展缓慢,灾害护理培训课程、形式等均在探讨阶段[6],因此,制定一个有效的灾害培训系统势在必行。急诊科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灾害应对中较其他科室护士有一定的优越性。本次研究以急诊科护士作为对象进行灾害应对相关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其灾害应对能力的变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工龄不少于两年的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培训前共收集有效问卷101份,本着自愿参与原则,培训纳入75人,最终69人完成全部培训课程。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选用自行设计的护士灾害应对能力评价量表。研究前期,利用德尔菲法经过3轮专家函询调查,形成一个具有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48个条目的评价指标体系。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 5级评分法,1代表做得很差,5代表做得很好,得分越高表明灾害应对能力越强。Cronbach’sα系数为0.976,重测信度为0.926。

1.2.2 调查方法 由研究人员到医院急诊科统一发放问卷,并进行填写指导,要求受试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3天后收回问卷。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急诊科护士灾害应对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为依据,组织专家讨论确定课程、课时及教学方法等。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纳入培训人员,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再次发放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同前。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以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为t检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

2.2 培训前后急诊科护士灾害应对能力状况及对比(见表2、3)

3 讨论

3.1 培训前急诊科护士灾害应对能力状况

将成绩划分为不合格(<3.00分)、合格(3.01~3.49分)、中等(3.50~3.99分)、良好(4.00~4.49分)、优秀(4.50~5.00分)。培训前总分为3.89分,属于中等水平。培训前一级指标中除协调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处于良好水平外,其余均为中等水平;二级指标培训前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疫病应对能力处于良好水平,其余均处于中等水平(除心理应对能力外)。本次调查结果与其他类似研究结果较一致[7]。培训前,护士灾害应对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灾害反应方面表现较差,可能与我国灾害护理发展较晚,整体机制还不成熟,缺乏系统的相关培训、培训课程不完善、培训方式单一等有关。提示今后的培训不可仅仅停留在加强操作技能方面,还需加强培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考虑灾害护理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可加入实景演练等,使参训人员对救灾有切实体验,做好救灾准备并提高其应急反应能力[8]。

表2 培训前后急诊科护士一级指标对比(±s,分)

表2 培训前后急诊科护士一级指标对比(±s,分)

注:*P<0.05,**P<0.01

一级指标t值专业技能灾害反应能力协调管理能力疫病应对预防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总分培训前 排序 排序P值4.07±0.49 3.62±0.59 4.01±0.62 3.91±0.78 3.80±0.60 3.89±0.55 15234-培训后4.37±0.29 3.92±0.33 4.18±0.34 4.23±0.41 4.01±0.36 4.15±0.27 15324-4.54 3.90 2.06 3.10 2.64 3.56 0.00** 0.00** 0.04* 0.00** 0.01** 0.00**

表3 培训前后急诊科护士二级指标对比(±s,分)

表3 培训前后急诊科护士二级指标对比(±s,分)

注:*P<0.05,**P<0.01

二级指标t值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灾害认知危险评估应急处置生理应对心理应对团队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疫病应对能力疫病预防能力学习能力教学能力P值培训前 排序 排序0.00** 0.08 0.00** 0.00** 0.00** 0.33 0.14 0.17 0.02* 0.00** 0.01** 0.00** 0.05* 3.82±0.53 4.33±0.51 3.50±0.69 3.70±0.65 3.63±0.64 3.81±0.71 3.47±0.88 4.23±0.63 3.80±0.68 4.04±0.88 3.78±0.78 3.84±0.62 3.75±0.63 511 2 411 10 11 6 13 0591 2 13 273849培训后4.29±0.30 4.45±0.34 3.96±0.47 4.15±0.42 3.97±0.32 3.91±0.55 3.64±0.60 4.35±0.40 4.02±0.39 4.40±0.47 4.05±0.48 4.09±0.45 3.93±0.48 382761 1 6.75 1.77 4.84 5.04 4.03 0.97 1.48 1.38 2.45 3.10 2.63 2.87 1.94

3.2 灾害护理培训课程设置

以前期资料分析为依据,明确急诊科护士在灾害应对方面的劣势,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通过各个指标的权重确定相关课程的课时。培训时长为3个月,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通过理论讲授使急诊科护士重新认识灾害,了解灾害护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灾害护理相关知识;实验课着重提高护士实战能力及应急能力,通过设置情景使其身临其境,强化灾害反应能力。利用前期资料分析和讨论,确定培训的重中之重为灾害反应能力,故这方面的培训占总课时的1/3。除此之外亦着重强调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以便护士有效处理自身与他人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我国灾害护理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相对于其他国家较为单一[9],且鲜有通过调查分析结果进行课程安排的培训,培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忽略了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能力和临床经验,培训事倍功半,护士在灾害救护过程中仍可能存在较多问题。

3.3 培训前后急诊科护士灾害应对能力对比

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灾害应对能力处于良好水平,多个维度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其他研究结果相同[10]。培训后总分为4.15分,属于良好水平;一级指标除灾害反应能力外均属良好水平;二级指标除灾害认知、应急处置、生理应对、心理应对和教学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外,其余均属良好水平。总体来看,培训有一定的效果,但依然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本次培训虽然强调灾害反应能力培养,最终护士灾害反应能力也有所提升,但是仍处于中等水平。尽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但护士操作技能、心理应对、生理应对、团队协作能力得分较前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培训前,操作技能得分最高,这是由于急诊科工作需求与救灾需求部分重合,多数急诊科护士在灾害护理操作方面有较大优势,已处于较好状态,通过短期培训操作技能无法获得较大提升。生理应对主要取决于自身健康状况,培训只能提供一些在灾害中保持自身健康的方法,这可能是导致本次培训在生理应对方面无较大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团队协作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得以提升,但也与参训人员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本次培训在协作能力方面未取得较好成绩,也是一个缺陷。此外,尽管我们强调心理方面的培训,但护士心理应对能力仍处于中等水平。灾害反应能力中的心理应对包括自身心理调节和向外界寻求帮助,护士得分较低可能是国人性格特点所致。灾害应对过程中,救灾人员也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对作为一项重要的灾害应对能力,对救灾质量和自身健康均有很大影响[11]。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探讨更为有效的方法,加强护士心理建设,切实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使急诊科护士灾害应对能力多个维度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可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寻找更为科学的培训方法,全面提升急诊科护士灾害应对能力。

[1]Soo Jin Kim,Chu Hyun Kim.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Disasters and Mass Casualty Incidents in Korea: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2000-2009[J].JKorean Med Sci,2013,28(5):658-666.

[2]Carol S.North,Julianne Oliver.Examining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Disaster-Relate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Survivors of 10 Disasters[J].Am JPublic Health,2012,102(10):40-48.

[3]Maclean J C,Popovici I,French M T.Are Natural Disasters in Early Childhood Associated With Mental Health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as an Adult?[J].Social Science&Medicine,2016(151):78-91.

[4]Ambrosetti E,Petrillo E R.Environmental disasters,migration and displacement.Insights and developments from L’Aquila's case[J].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2016(56):80-88.

[5]李真,绳宇.急诊护士灾害准备度现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6):699-703.

[6]Li Y,Turale S,Stone T E,et al.A grounded theory study of‘turning into a strong nurse’:Earthquake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on disaster nursing education[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5,35(9):43-49.

[7]杨雅娜,罗羽,刘秀娜.社区护士灾害应对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1,26(1):10-12.

[8]戴淑旦.急救模拟演练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2,11(1):27-29.

[9]李凡,史冬雷,李玉乐.国内外灾害护理教育与培训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5,29(5):1802-1804.

[10]Pesiridis T,Sourtzi P,Galanis P,et al.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disaster training programme for nurses:A Switching Replication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2015,15(1):63-67.

[11]杨馥瑜,刘喜文.抗震救灾医护人员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3,26(12):3268-3270.

R192.6

B

1671-1246(2016)11-0146-02

猜你喜欢

灾害培训
欢迎订阅《中小学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高粱的气候性灾害防治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灾害天气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