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消肿方预防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对照
2016-12-23田继东田卫东冯康虎
田继东,田卫东,吴 朔,冯康虎
(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3.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自拟消肿方预防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对照
田继东1,田卫东2,吴 朔3,冯康虎1
(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3.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目的 了解自拟消肿方预防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治疗组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消肿方汤剂,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守治疗。观察两组12 h、1 d、2 d、3 d、4 d、5 d、7 d伤肢肿胀、疼痛、感觉、末梢脉搏恢复等情况,测量伤肢筋膜室内压,比较伤肢消肿率。结果 治疗组筋膜室内压24 h后明显降低,优于对照组;伤肢消肿率24 h后明显升高,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平均消肿时间短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自拟消肿方通过抗血小板凝集、扩张血管、减轻再灌注损伤、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发挥筋膜间室综合征预防作用。
自拟消肿方;筋膜间室综合征;临床疗效
筋膜间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是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骨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即间隙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致使间隙内容物(主要为神经干)与肌肉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常见病因有:肢体挤压伤、肢体血管损伤、肢体骨折内出血、石膏或夹板固定不当等。在不可逆的神经和肌肉损伤发生前进行早期诊断及筋膜切开,常可获得较好效果,如早期不能及时诊断、筋膜延迟切开或筋膜切开减压不完全,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我科对冯康虎主任医师的经验方消肿方进行加减,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早期预防四肢创伤后筋膜间室综合症42例,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42例,男35例,女7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5岁,平均(38.54±12.68)岁;病程最短为伤后3 h,最长为伤后3 d,平均为伤后1.5 d;前臂9例,小腿39例。对照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2岁,平均(37.25±13.25)岁;病程最短为伤后5 h,最长为伤后3 d,平均为伤后1.7 d;前臂8例,小腿35例。经SPSS 19.0统计软件检验,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无显著性差异。
1.2 病例选择标准
诊断标准:(1)患肢有挤压等病史,肿胀并剧烈疼痛;(2)筋膜间隙触之张力增高,明显压痛;(3)肌肉活动障碍,在前臂表现为手指伸屈障碍,在小腿则表现为足趾背屈及跖屈障碍;(4)筋膜间隙内肌肉被动牵拉疼痛,在前臂掌侧间隙表现为被动牵拉手指伸直时,明显疼痛,不能完全伸直手指,在小腿腔前间隙表现为被动牵拉足趾跖屈时疼痛,而在腔后深间隙则表现为被动牵拉足趾背屈时疼痛;(5)通过间隙的神经干功能障碍;(6)筋膜间隙测压(Whiteside法),伤肢筋膜室内压10~30mmHg。具备上述(2)(3)(4)(6)项表现,即可确诊为早期筋膜间室综合征。伤肢筋膜室内压>30mmHg予以手术切开减压,为脱落病例。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予以抬高患肢,甘露醇、β-七叶皂苷钠等脱水常规治疗,每小时监测筋膜室内压,直至恢复正常3 d以上。入组后依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治疗,筋膜室内压<30mmHg后3 d停服中药汤剂。
自拟消肿方药物组成:川牛膝30 g,续断30 g,枳壳30 g,郁金20 g,柴胡15 g,防己15 g,猪苓15 g,茯苓10 g,泽泻10 g,泽兰15 g,当归15 g,红花10 g,桃仁10 g,桑枝15 g,甘草10 g,大枣6 g,酒大黄5 g。水煎3次分次服,每日一剂。服药后大便稀者减酒大黄量或去除酒大黄。
1.4 观察指标
入院治疗前,治疗12 h、1 d、2 d、3 d、4 d、5 d、7 d观察伤肢肿胀、疼痛、感觉、末梢脉搏恢复等情况,Whiteside法测量伤肢筋膜室内压。症状消失且伤肢筋膜间隙周径3 d无变化,认定3 d前为消肿时间。消肿率=(治疗前伤肢周长-治疗后伤肢周长)/治疗前伤肢周长×100%。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50例患者中,8例因伤肢筋膜室内压>30mmHg脱落;对照组46例患者中,6例因伤肢筋膜室内压>30mmHg脱落,均不进入统计。
(1)治疗组筋膜室内压明显降低,优于对照组(除12 h、7 d外),见表1。
(2)治疗组伤肢消肿率明显升高,优于对照组(除5、7 d外),见表2。
表1 治疗前后伤肢筋膜室内压(±s,分)
表1 治疗前后伤肢筋膜室内压(±s,分)
注:*P<0.05,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显著性差异
组别1 d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12h 28.59±8.43** 27.91±9.24 29.42±8.21 29.75±9.58 25.60±8.20* 29.21±9.17 23.11±7.18* 28.59±8.51 2 d 3 d 4 d 5 d 7 d 10.14±4.61* 13.18±5.11 15.34±6.16* 25.23±8.23 11.42±5.58* 22.20±7.52 9.37±4.20 9.22±4.43
表2 治疗后伤肢筋膜室消肿率(±s,%)
表2 治疗后伤肢筋膜室消肿率(±s,%)
注:*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组别 1 d治疗组对照组1 h 5.39±2.19* 1.27±0.43 7.41±2.23* 3.05±1.10 18.46±4.49* 5.33±2.29 2 d 3 d 4 d 5 d 7 d 28.35±7.51 24.58±6.31 23.44±6.16* 10.53±3.07 25.19±6.44* 19.40±4.05 30.15±8.06 29.46±8.41
(3)治疗组平均消肿时间短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 治疗后伤肢消肿时间(±s)
表3 治疗后伤肢消肿时间(±s)
注:*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最短时间(h)36 48最长时间(d)57平均时间(d)3.58±1.70* 6.15±2.24
3 讨论
3.1 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
筋膜间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为骨折后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室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恶性循环。缺血早期:濒临缺血性肌挛缩,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少量肌肉坏死,不影响肢体功能。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缺血性肌挛缩,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率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3.2 筋膜间室综合征的病理表现
骨筋膜室的室壁坚韧而缺乏弹性,如果室容积骤减或室内容物体积骤增,则骨筋膜室内压力急剧增加,阻断室内血液循环,使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组织缺血。肌肉缺血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使骨筋膜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造成缺血—水肿—缺血恶性循环。
各种原因所致的伤肢外部受压或内部组织肿胀,伤肢筋膜间隙内血管损伤或痉挛、血液瘀滞、局部血肿、血栓形成、组织内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筋膜间隙压力增高,在外部压力解除后,局部血液循环虽然重建,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会因再灌注损伤,致通透性增加,肌肉组织局部循环缺血性水肿形成,使内部压力进一步增高,达到一定程度时,肌肉组织局部循环障碍,小静脉回流受阻,小动脉灌注压下降,甚至动脉关闭,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血液成分向组织内渗出。由于血浆蛋白渗出,胶体渗透压增高,使组织内压继续增高,导致已缺血肿胀的肌肉体积更大,间隙内压力进行性升高,形成恶性循环,致使组织缺血性坏死[1]。组织坏死,肌红蛋白、钾离子、磷离子等酸性代谢产物、血管活性物质及组织毒性物质大量释放,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严重并发症[2]。肢体肌肉缺血性坏死,可导致晚期纤维化挛缩畸形,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筋膜间室综合征出现严重后果的唯一方法[3]。
3.3 自拟消肿方预防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优势
针对本综合征的保守治疗主要有抬高患肢、脱水、高压氧、动静脉泵等,但因甘露醇、速尿等对低容量休克等有一定影响,故不利于早期救治。
祖国医学对创伤有一定的救治经验,我科在冯康虎主任医师的带领下,根据中医[4]组方原则自拟消肿方,在预防筋膜间室综合征形成、降低伤肢水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牛膝所含蜕皮甾酮具有较强的蛋白质合成促进作用,能促进损伤后软组织修复[5]。续断、枳壳的主要成分有扩张血管的作用[6],郁金[7]具有降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柴胡[8]含皂甙对多种致炎剂所致踝关节肿胀和结缔组织增生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防己、猪苓、茯苓、泽泻等药物的主要成分有镇痛、消炎、扩张血管、利尿作用。泽兰活血祛瘀、利尿退肿,当归、红花、桃仁能抗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大黄可降低氧自由基损害及再灌注期血浆一氧化氮水平。自拟消肿方汤剂有效成分复杂,主要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对于缺血早期、较短时间内出现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的筋膜间室综合征,在保守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自拟消肿方汤剂配合治疗效果较好,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2]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田克,郑重.筋膜间隙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医刊,2008,35(11):25-26.
[4]韦宗敬,陆国章.外敷中药保守治疗交通挤压筋膜间隙综合征[J].广西医学,2005,7(5):688-689.
[5]吴昌昊.蜕皮甾酮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0.
[6]王勉,秦扬.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高血压64例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594-1595.
[7]兰风英.郁金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27-28.
[8]张锐,陈阿琴.柴胡抗炎及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06,40(3):29-30.
R264
B
1671-1246(2016)11-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