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按照题目讲故事
——作文“文脉”升格训练例谈

2016-12-22田耳凤

初中生世界 2016年48期
关键词:升格文脉母爱

■田耳凤

按照题目讲故事
——作文“文脉”升格训练例谈

■田耳凤

初中阶段的作文大多是写记叙文,这其实就是“按照题目讲故事”。写作,很多学生缺的不是故事,而是讲述故事的技巧。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中不能自拔,而把题目所蕴含的作文规则抛在脑后。即便是最简单的作文题,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我曾经布置学生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其实学生最要紧的就是将一次告别场景中的各种要素大写特写,譬如告别时的天气、环境,各式人等的动作、语言、心理等,这样,文章自然水到渠成。可偏偏有不少学生写成了“离别”“思念”“感恩”之类的主题,游离于“告别”的内涵。你不能说这是完全偏题,但就是“文脉”不通。

所谓“文脉”,形象地理解就是文章的脉络分布。文脉自然熨帖,指的就是每部分文字的叙事走向意图正确,文章各部分的比例结构分布合理,故事讲得行云流水。命题作文的题目中,往往蕴含了文脉的变化特征。文脉不通,打个比方,就如同原本健康的肌体中长出了一个大瘤,影响了血液流通。而文脉的问题,又衍生出主题是否明确集中、谋篇布局是否匀称、详略是否得当、情节是否引人入胜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教师在写作指导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脉意识。

下面,我就以2014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作文题“春天,毕竟是春天”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升格,让文脉变得畅通。

【原文呈现】

春天,毕竟是春天

①时光如从指隙间漏下的细沙,转瞬即逝。转眼间,春天来了。(春天已来)

②冬才离开不久,吹过脸颊的风依旧寒冷,树木也像个秃顶的老人,孤独地站着。一切似乎都还沉浸在冬的催眠中。望着周围的景物,我竟感觉不到一点春的气息,也正如我现在的心情——低落,死寂……(春非春)

③本想着刚和母亲吵完架,出来放松一下,转换一下心情,却不料看到了这样的景色,只徒添了几分忧伤。我正叹气,暗自伤感,却被眼前的小草所吸引——那星星点点的绿色散落在土地上。它们正努力着、奋斗着,为了迎接春天。那抹绿色看起来是那么弱不禁风,但又是那么顽强不屈,即使被践踏、被冻伤,仍然冒出地面,期待新春。春天,毕竟是春天。或许一切还在沉睡,天气依旧寒冷,但那暗涛汹涌的生命力,不正是春天所独有的么?(春天,毕竟是春天)

④回到家中,本以为母亲会与我冷眼相对,却不料她只是笑着说:“饿了吧?我做了你最喜欢吃的菜,快来尝尝。”母亲的话语轻轻地,却在我心里激起重重的波澜。一股酸涩夹杂着暖流涌上了我的心头,心里涩涩的、暖暖的。再看向窗外的景色,星星点点的绿色伴着余晖,叶片泛着暖黄。春天,毕竟是春天,温暖着每一寸土地与每一寸心田。(母爱,毕竟是母爱)

⑤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与母亲朝夕相处时的点点滴滴。那个在雨中为我遮风挡雨的怀抱,那个在我疲倦时给我依靠的臂膀,那个在我犯错时给我警示的严厉的眼神……春天,一直都在我身边。(春天永在)

⑥春天,毕竟是春天。它不是热情似火的夏天,不是硕果累累的秋天,更不是凄冷肃穆的冬天。它是独一无二的春天。(春天独一无二)

这篇习作有很多可取之处:一是审题的虚实结合赋予了“春天”双重含义,既指季节的春天,也虚化为母爱或母子(女)感情的春天;二是审题的虚实结合带来叙事的双线展开,可谓情景交融。这两个特点,恰恰是很多叙事抒情类散文的明显特质,所以,本文的散文笔法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如果把这篇习作的文脉分布图描绘出来,潜在的问题就非常明显了。我在每节最后的括号中都做了批注,标出了每节文字的叙述大意、重点或意图,将其连接起来,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春天已来→春非春→春天,毕竟是春天→母爱,毕竟是母爱→春天永在→春天独一无二。

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在文脉方面存在几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开头已然是春天,与“春天,毕竟是春天”所蕴含的恍然大悟的感觉大不吻合;二是③④两节中反复提到的“春天,毕竟是春天”虽贴合题意,但揭示题意似乎过早,这样,不但让末尾两节显得突兀多余,更重要的是使得“春天永在”“春天独一无二”与题旨“春天,毕竟是春天”相去甚远。文脉就这样不知不觉走偏了。由此可见,文脉问题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按照题目讲故事”,首先要求写作者把题目的要求剖析清楚,然后按照要求剪裁自己的故事,即写作素材,并合理取舍组织。

这道作文题,审题的要旨在于“毕竟”二字。“毕竟”是一个副词,既强调最终的结果,又强调不可忽视的原因;从感情色彩方面来说,既能赞美、肯定,又能讽刺、否定。此外,它还有多层语义,举几个例子:“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毕竟不过是苍蝇”(鲁迅《战士和苍蝇》)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其中的“毕竟”的丰富含义。

那么,“春天,毕竟是春天”因为“毕竟”的介入,又有着怎样的曲折含义呢?以上文为例,“毕竟”的意义应体现在:即使春天依旧寒冷,万物依然死寂,但春天的气息仍然不可阻挡,流露出不被人轻易察觉的生机,春天,毕竟是春天。

基于上述分析,我将上文做了如下升格。

【教师下水文】

春天,毕竟是春天

①日历指向立春后的第三天,春天该来了吧。(是春还是非春)

②划过脸颊的风依旧寒冷,刀刺过一般痛。远近枯槁的树木也像是一个个秃顶的老人,彼此孤独地站着。一切似乎都还沉浸在冬的催眠中。我竟感觉不到一点春的气息,也正如我现在的心情——低落,死寂……冬,还在誓死捍卫它的凛冽。(春非春)

③越来越轻易地被母亲眼神里的冷所刺痛,不知是因为我的敏感,还是因为母亲的易怒。我不想让“冷战”升级,于是出来放松一下抑郁的心情,不想,却看到了这样的景色,只徒添了几分忧伤。独自叹气时,却被脚下的一簇小草吸引了,油油的绿意亮了我的眼。放眼望去,绿意不止一簇,如星点般散落在花园的角角落落,在劲风中摆舞得正欢。如果可以的话,我又何尝不想做一棵卑微的小草?至少我的柔,可以浇灭风的怒,管他什么冬天与春天。(已春,却不知春)

④回到家中,我低头不语。本以为母亲会与我冷眼相对,却不料她先开口,轻声说:“饿了吧?我做了你最喜欢吃的菜,快来尝尝。”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陌生的,又熟悉的感觉。恍然间,我才意识到:这样的话语哪天没有重演?只是这一次,终于在我坚硬的心里激起重重的波澜。夹起母亲做的菜,我的心里五味杂陈。(心已回春)

⑤脑海中不知怎的,突然浮现出母亲很多的表情:在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偷拿别人东西时的怒不可遏;在我怯场不敢登台时的一声长叹;还有刚刚过去的这个下午,我断然拒绝她后的欲言又止……有一种爱,给你很痛的感觉。(春天,也有伤痛)

⑥晚饭后,我邀母亲出去走走,母亲有些惊讶,旋而淡淡一笑,竟有些腼腆。挽着母亲的手臂,漫步。花园仍是白天的花园,寒风依旧不改凛冽。随手折一段“枯枝”,不禁“呀”的一声惊叫:那外表看起来干枯的树枝,枝芯在路灯的光下竟泛出熠熠的绿呢。(蓦然回首,春终是春)

⑦嗯,再寒冷的春天,毕竟还是春天。(点题:有缺点的春也是春。寓意:不完美的母爱,毕竟是母爱)

我们来梳理一下升格后的这篇文章的文脉:是春还是非春→春非春→已春,却不知春→心已回春→春天,也有伤痛→蓦然回首,春终是春→有缺点的春也是春(不完美的母爱,毕竟是母爱)。不难发现,原文的故事情节通过不一样的故事讲述,就使得文脉的曲线贴合了题目的内在逻辑。

升格后的文章告诉我们:不要迫不及待地揭示题旨。文似看山不喜平,半含半露,欲扬先抑,曲折有致,才是文章的妙趣所在。文脉的孕育,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违背不得。写作,又如煲汤的“文火慢炖”,而不是急火小炒,如若不然,纵然有上好的食材(素材),也做不出上好的佳肴。文脉,是沁入骨髓里的味道。

我认为,文脉意识的树立,给初中学生写作的过程画上了一条无痕的引导线,可以让他们克服写作的无意识状态;同时,也给教师的写作指导与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使得作文教学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尤其是“文脉图”的使用,类似于每节大意的串联,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文章写作的整体意识很有价值,且容易操作。一旦学生具备了文脉意识和能力,“自能作文”也就指日可待了。

(作者为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教师)

推荐书目

书名:《从此爱上作文课——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中学作文教学智慧》作者:黄厚江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30多年作文教学探索和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他作文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系统地阐述了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策略、课型等内容,并选取了9则较为经典的作文课堂教学实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黄厚江,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专家委员。出版专著《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等。

猜你喜欢

升格文脉母爱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沉浸助获得,获得促沉浸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开在心中的花朵》作文升格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母爱大于天
看清要求,有的放矢——一篇2019年高考考场作文升格的启示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