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推动大发展
——江苏省丰县顺河初级中学历史特色文化建设侧记
2016-12-22赵玮
■本刊记者 赵玮
小学科推动大发展
——江苏省丰县顺河初级中学历史特色文化建设侧记
■本刊记者 赵玮
“校园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漂亮了!”“是啊,你看,学生上课也很专注呢!”“老师们也很投入!”……2016年上半年的一天,几位退休多年的老教师重返江苏省丰县顺河初级中学,在行走中发出阵阵感慨。
作为一所远离县城、交通不便的农村初中,顺河初中近年来积极开展历史特色文化建设,通过“小学科先行,大学科跟进”的策略,引领广大师生以史为鉴、重塑信心、追梦前行,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绩。
激趣:感知历史的魅力
据了解,顺河初中之所以选择历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办学质量提升的突破口,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宏观层面,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学习历史,可以从前人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学以及科技成就中汲取信心和力量,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奠定仰望星空的底气和志气;微观层面,历史作为初中阶段具有较强趣味性的“小学科”,可以相对较为轻松地开展相关探索与实践,进而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为此,学校集中精力,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哈哈哈……”一阵爆笑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是顺河初中2016年元旦文艺汇演开场时的一幕,孙俊臣校长身着长袍马褂,拿着话筒,严肃庄重却又不失幽默地走到台前,向全校师生致以新年问候。“历史不应当深藏于书本或者哪个角落,一定要能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师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才会有所认同。”孙俊臣告诉记者。
为充分激发广大师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亲近历史的兴趣,孙俊臣带领班子成员广泛调研、深入探讨,结合校情,拿出了具体方案,“古装体验课”就是其中之一。
校长办公室主任巩振是该课程的主要指导教师,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顺河初中古装陈列室,只见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从秦汉至民国各个历史时期服饰的仿制品。“我会在课前查询资料,了解我国古代服饰和礼仪的发展情况。我也会要求学生事先自行了解相关历史时期服饰的特点及其礼仪。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服饰穿戴整齐,直观地体会这些知识点,他们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更加浓郁。”巩振说。
“古装体验课”很受欢迎,顺河初中于是在各种活动中,尽可能地设置相应的情境或环节,让更多的师生有着装展示的机会。比如,学生可以身着格格服、阿哥服主持节目,可以身着民国装表演合唱,可以头戴凤冠演绎戏曲等。“我们发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历史更感兴趣,气质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有的更显淑女气,有的更有文艺范儿……这令我们很是欣慰。”学生的点滴变化,孙俊臣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顺河初中也十分注重对校园环境的“历史化”打造,“于环境中见历史”,这是孙俊臣倡导的建设思路。在这样的思路影响下,学校对南面的墙壁进行了重新设计,围绕“勿忘国耻”这一主题,以图片和碑刻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由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所导致的民不聊生的惨状。铜黄的色调很有历史的沧桑感,提醒每一位学生要自强自立、奋发图强。而南墙最东端出口处的雕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则鼓励广大师生要勇立潮头、敢于担当,做时代的强者。
顺河初中还建成了历史文化广场,以浮雕的形式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九大思想流派和九大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没有可争论的。至于九大历史事件,由于历史上的事件实在太多,所以我们先请历史组教师提名,最后全校讨论通过,明确为‘炎黄二帝’‘禅让世袭’‘秦灭六国’‘大唐盛世’‘崖山海战’‘蒙古铁骑’‘科举制度’‘剃发易服’‘南京临时政府内阁’,并分别做了文字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历史文化素养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孙俊臣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楼房逐渐替代了平房与土屋,现代化的家具和农具也替代了原有的生活工具……我们恳请您留意一下家中的物品,如果可以捐赠给我们,则不仅是为这些物品的保管找到了最好的归宿,更是对学校文化打造和苏北农村民俗馆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顺河初中《“乡村记忆”藏品征集倡议书》中的一段话。学校广泛发动征集藏品,并专门腾出一间教室陈列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的老物件:厨房用品、服装、鞋类、各种工具、电子产品、各类票据、旧报旧书……“有些物件,学生多少是有生活体验的,或者从长辈口中曾经听说过。他们在这里参观后,就会意识到:历史就在身边,并未远去。”对于“乡村记忆馆”的功用,孙俊臣如是表示。
通过种种方式,顺河初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全校师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介入:探索历史的奥秘
“哪七次历史事件毁掉了中国文明的领先地位?”“真实的鸦片战争是怎样的?”……这是顺河初中编纂的《中国史话之史鉴》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不仅要感知历史,而且要能介入历史,探索历史的奥秘。”孙俊臣说。
针对历史教材中一些人物介绍和历史事件显得过于笼统的不足,顺河初中组织教师编写了《中国史话之史鉴》以及《中国史话》系列校本读本,力图引导学生辩证、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考虑到学情,每册校本读本的体例编排都做了精心设计。比如《中国史话》之“大师”,介绍每一位大师,除写出其简要生平外,还提供其逸事几则,让学生能够消除与大师之间的距离感,进而愿意进一步探究一系列历史问题。“历史组教师通过查阅、甄别海量的资料,历时近1年时间,在基本没有外力支援的情况下完成了编写任务,非常不容易。”孙俊臣感慨道。对教师而言,这样的体验也在他们的职业生涯里留下了深刻烙印。王旭老师写道:“不必说从海量的材料中进行筛选和甄别,也不必说把文史语言‘译’成学生语言,单单找寻合适的图片,并把它们复制缩放到文本中,就是一座足以压爆我这个业余小编的大山。怎么办?那就充分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那就竭尽九牛二虎之力,通宵达旦地跟时间赛跑吧。一本书完成后,我瘫卧着,任凭幸福感‘折磨’着我……”
顺河初中每周都安排22节历史专题课,学校会在前一周结束时,将这些课题提供给学生,先由学生自主选择,再做适当调配,然后在新的一周,统一时间,同时开讲。这就是“走课”。这样的“走课”不仅打破了年级和班级的界限,而且由于授课教师对所讲内容有专门研究,因而师生交流可以更加深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不至于停留在浅表层面。
施行“走课”的过程中,顺河初中也充分基于学生立场,所选课题大多贴合学生实际。比如,“那些年那些事”这一专题,就立足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相应的内容。授课教师杜海峰告诉记者,他曾给2002年出生的学生讲授“那些年那些事(2002)”,事先搜集了很多发生在2002年的国内外大事件,展示时,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很好奇自己出生那年都发生了什么。有一名叫魏杰的学生,他是一个足球迷,从资料中了解到国足曾打进2002韩日世界杯,他就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国足近年来的战绩持续下滑呢?这就是在介入历史。”杜海峰说。
顺河初中还利用教具,引导学生探索历史奥秘。比如,学习“都江堰”专题时,刘永雷老师就带领学生到功能室,查看都江堰模拟图。“观察过教具后,学生轻松地掌握了都姜堰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刘永雷说。
现在,顺河初中正集中精力探索一个历史事件——发生在丰县顺河附近的“西支河战役”,学校准备通过一系列研究活动,揭开历史的真相。“如果我们最终能够撰写出一本关于西支河战役的翔实读本,就不仅能够填补历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而且意味着我校师生探索历史的能力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孙俊臣说。
传承:记录历史的印迹
“每个人都曾有过辉煌,即便年龄渐老,激情不再,但曾经那段岁月的豪迈,依然在鼓励我们矢志不渝地做好自己的教育故事,留下可圈可点的教育记忆。”2015年暑假前,顺河初中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孙俊臣动情地说了这段话,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写下自己的教育故事。“今天的故事,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有必要留下自己的历史印迹。”孙俊臣说。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秋季开学后,几乎每一位教师都递交了文章:《萦绕在梦中的记忆》《追忆似水年华的半个世纪》《永远在路上》……这些文章,后来被汇编成文集《徜徉》。
《叙写家乡风土人情,记录村镇世事变迁》《了解家族历史传承,撰写亲人生平传记》《讲述喜爱的历史故事,分享美好读书时光》,一间教室里,分类整齐地摆放着几大摞汇编文集,这是顺河初中要求学生撰写的历史故事,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同样做个有心人。“不少学生通过走访,将往昔岁月、村庄逸闻等口述历史整理成文字,尽管稚嫩,却也是保留了一份真实、鲜活的历史印迹,这就是在书写历史、传承历史。”孙俊臣说。
顺河初中还设计了“校园功劳簿”,用孙俊臣的话说,这也是“以历史的名义”。在他看来,历史教学不应仅仅关注曾经的辉煌与遗憾,更应该关注学生品质的现状与发展,“历史上有一根耻辱柱,更有一份功劳簿”。为此,顺河初中不仅及时记录学生的好人好事,而且将其永久地存放在学校档案中。从另一层面上说,这也是在创新校园德育的路径。
目前,顺河初中正在抓紧谋划网络互动平台开发、民俗综合馆打造等事宜,力求让学校历史特色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未来,我们会更加精细化地开展相关工作,努力实现教学质量、师生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大跨越。”孙俊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