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话“比”字句及其演变(1750~1950)*

2016-12-20张云峰

关键词:项为现代汉语副词

张云峰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北京话“比”字句及其演变(1750~1950)*

张云峰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北京话代表小说《红楼梦》(前80回)、《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中的“比”字句予以历时动态研究。“比”字句与程度副词关系极为密切,其专职化程度越来越高,集中体现在“差比”上。就“差比句”而言,谓语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多以谓词性短语出现,形容词性更占优势,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

北京话“比”字句;“比”字句类型;差比句;演变特点

近年来,近代汉语“比”字句研究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那么与现代汉语有着直接渊源关系的北京话,“比”字句又是怎样的状况呢?它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研究它,不仅能理清近代汉语(北京话)发展的脉络,而且也能加深对现代汉语“比”字句的认识。笔者选择三部较有影响的北京话小说的语言材料来考察上述问题,它们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前80回,以下简称《红》,成书于18世纪中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成书于19世纪中叶,以下简称《儿》)和老舍的《正红旗下》(成书于20世纪中叶,以下简称为《正》)*三部书所依据的版本:(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文康.《儿女英雄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老舍.《正红旗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作为现代汉语直接来源的北京话“比”字句的发展面貌在这三部书中虽然得不到全面反映,但基本上也能说明问题。基于此,对三部书中的“比”字句进行了爬梳整理,分析其所表示的比较关系,揭示其结构特点,描述其发展历程,力图发现其与现代汉语相互衔接的接轨处、吻合点。

一、“比”字句类型及其特点

“比”作为介词在比较句中主要用于引进比较的对象。把以介词“比”引进比较对象的比较句,简称“比”字句。由动词“比”构成的比较句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围。根据具体使用状况,把这一阶段的“比”字句分为等比、极比、异比、疑比、差比五个小类[1],但其分布极为不均,前四类日趋衰微,而“差比”类却以绝对优势居于主流地位。

(一)等比

等比句表示甲乙两事物比较的结果相同或没有差别。一般有词汇标记“一般”、“差不多”等之类的字眼。如:

(1)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孩儿差不多儿!(《红》·32回)

(2)我正要打发人和你老爷说去,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就只这个丫头不能。留下他伏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伏侍我尽了孝的一般。(《红》·47回)

(3)那四个人都是四十往上的年纪,穿戴之物,皆比主子不甚差别。(《红》·56回)

(二)极比

极比句就是在某种状态的基础上再作更深一层或更进一步的比较,“比”字结构前往往有一定的限制范围。

(4)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贴,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红》·44回)

(5)……因这事更比晴雯一人较甚,乃从袭人起以至于极小作粗活的小丫头们,个个亲自看了一遍。(红·77回)

(6)贾环素日怕凤姐比怕王夫人更甚,听见叫他,忙唯唯的出来。(《红》·20回)

《红》极比句的结论项非常含糊,往往以“程度副词+甚”概括了事,如“犹甚、较甚、更甚”等,而《儿》中的极比句则通俗生动,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结论项常以“形/动·的·还/更·形/动”(前后形/动一样)的形式出现。如下面各例中的“红的还红”、“紫的还紫”、“拧的更拧”、“烦的还烦”等。

(7)大家看他那脸上,一阵阵红的竟比公子脸上红的还红,紫的竟比珍姑娘脸上紫的还紫。(《儿》·40回)

(8)何小姐早连忙上去把公公手里的烟袋接过来,重新给婆婆装了烟袋;不想他比张姑娘拧的更拧,点着了,照旧递到公公手里。(《儿》·35回)

(9)他听了这话,只拧着个眉,扎巴着两只大眼睛,瞅着安老爷,看他那光景,一时比安老爷本人儿烦的还烦。(《儿》·40回)

(三)异比

异比句表示甲乙两事物在某一点上不同。这类句子一般有词汇标记“不同”或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

(10)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红》·6回)

(11)姑娘上了轿子,只觉四围捂盖了个严密,里边静悄悄的,黑暗暗的,只听得咕咚咕咚的鼓声振耳,觉得比那单人独骑跨上驴儿,深山旷野黑夜微行,大是两般风味,只把不定心头的小鹿儿腾腾的乱跳,又好像是落下了许多事一般。(《儿》·27回)

例(11)虽复杂,但结构还是比较明显的,即“比……大是两般风味”,意思就是“和……很不一样”。

(四)疑比

所谓疑比句就是由特指疑问词充当结论项的“比”字句。这种用法最早见于南宋时期[2]。本阶段继续使用,不过数量不是很多。

(12)第二件,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红》·56回)

(13)贾母笑道:“比你们的长的如何?”(《红》·56回)

(14)(贾母)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茄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红》·54回)

疑问代词前出现程度副词“更”,这种用法已不用于现代汉语。

(15)请教,这比我们叫人拿着把刀逼着成亲的何如?(《儿》·26回)

北京话“比”字句类型的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北京话“比”字句类型具体分布

注:上表中的“—”,表示“无”,以下同。

由表可知,差比句以高达92.2%的比率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类。发展到现代汉语,“比”的“等比”、“异比”彻底消失,被“和”、“与”、“跟”、“同”等取代;“疑比”虽依然存在,但已有所变化,疑问词不再是“如何”(何如),而是由“怎么样”取代。“极比”虽沿用至今,但常用于口语中,因此“差比句”愈益显得举足轻重。

二、差比句及其发展演变

差比句表示甲乙两事物存在一定的差别,记作“X比Y ·W”。“X、Y”为比较前项、后项,多由体词性成分充当,但并不排除谓词性成分;“W”为结论项,基本上全由谓词性充当,常常以框式介词“比……程度副词……”形式出现。根据结论项性质不同,把“比”字句分为以下两类[3]:

(一)X比Y ·WA

其中“X、Y”为比较前项、后项,“WA”代表的是形容词性结论项,总计274频次。主要有如下几种结构:

第一,结论项为形容词,主要以“X(副)比Y·形(了)”形式出现,这种格式集中体现了结论项为形容词的“比”字句的结构特点,其中《红》109见,《儿》40见,《正》11见,共计160见。如:

(17)舅太太道:“哦,原来呢,还是嬷嬷呢!这么说,连你都比我的命强了,你到底还合姑娘有这么个缘法儿呀!”(《儿》·22回)

(18)可是,遇到大事,象满汉应否通婚,大清国的人应否信洋教,他就觉得旗人应该比汉人高明,心中有个准数儿,不会先犯错误。(《正》·9回)

第二,结论项为形容词性的状中短语,仅在《儿》中3见。

(19)邓九公道:“这宗东西比这个又关乎要紧了。老弟,不是我合你说过的吗?……(《儿》·32回)

(20)你看,此时可再没比安水心先生那么安详的了!(《儿》·40回)

(21)一进门儿,把眼前的这点儿差使地陀罗儿似的当了个风雨不透,还带着当的没比那么搁当儿、得样儿、是劲儿。(《儿》·40回)

结论项为形容词性的“比”字句,形式相对比较集中,而以“形·补”短语为中心的“比”字句相对要繁复得多。

第三,结论项为形补短语,共111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闻媒体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新闻信息网络也逐渐的完善了起来。不但创新了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丰富了社会大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渠道。在当前的新闻媒体领域,人们不但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来接收新闻信息,还可以按照自身实际的需求来搜索信息。迅猛的信息传播速度是当前新媒体领域的一大特点,在这种特点的影响之下,不但提升了新闻信息的实效性,也提升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这些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体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a.X(副)比Y·(副)形·数量

(22)凤姐道:“你怎么笑?你说我年轻,比你能大几岁,就做你的妈了?(《红》·27回)

(23)南安郡王府里太妃,他许的愿心大,一天是四十八斤油,一斤灯草,那海灯也只比缸略小些。(《红》·25回)

(24)我这妹妹比我小十来多岁,我爹妈没了,是我们两口子把他养大了聘的,所以他们待我最好。(《儿》·3回)

(25)你们姐儿俩里头,我总觉得你比他合我远一层儿似的,我这心里可就有些丝丝拉拉的。(《儿》·32回)

(26)我可也不能不感谢她把我的全身都洗得干干净净,可能比知县、知州更干净一些。(《正》·4回)

b.X(副)比Y·形·了/着·数量

(27)众人都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红》·49回)

(28)现管着那府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红》·53回)

(29)张金凤不等他发作,说话比先前高了一调。(《儿》·26回)

(30)就论岁数,也比我长着三十余年,如不见弃,我今日就认你作个老哥哥,何如?(《儿》·15回)

(31)老大故意耍俏,心里说:你不高兴我入教,睁眼看看吧,我混得比从前强了好多……(《正》·8回)

(32)左方的钱码比右方的多着许多!(《正》·2回)

c.X(副)比Y·形·得/的·数量/形

(18)其实我也不过是个平常的人,比我强的多而且多……(《红》·19回)

(19)便是安家这个长姐儿比起贾府上那个花袭人来,也一样的从幼服侍公子,一样的比公子大得两岁,却不曾听得他照那袭而取之的花袭人一般,同安龙媒初试过甚么云雨情……(《儿》·34回)

(33)不,她不喜欢低三下四地向债主求情;还!还清!剩多剩少,就是一个不剩,也比叫掌柜的或大徒弟高声申斥好的多。(《正》·2回)

d.X(副)比Y·形·形

(34)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红》·35回)

(35)你四位可别觉着说你们都算孔圣人的徒孙儿了,照着素来懵我也似的那么懵他,合他混抖搂酸的,人家那肚子里比你们透亮远着的呢!(《儿》·39回)

例(35)中,在充当补语的“远”后还有一“着”字,有强化语气的作用。

结论项为形补短语的具体分布,见表2。

表2 结论项为形补短语具体分布

从语言形式看,《红》、《儿》比《正》复杂多变;从发展走向看,“形·(副)数量”结构一直保持着主流趋势;从补语的标记看,“形·了·数量”呈递减趋势,“形·着·数量”呈递增趋势,“形·得/的·数量”则于平稳中有所增长,用例都不是很多,发展到现代汉语,“着”反而不如“了、得”常见。

(二)X比Y·WV

共104见,“WV”代表的是动词性的结论项。有如下几种结构:

第一,X比Y·(副)·动(了)。

(36)话说王夫人见中秋已过,凤姐病也比先减了,虽未大愈,然亦可以出入行走得了,仍命大夫每日诊脉服药。(《红》·77回)

(37)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红》·20回)

(38)如今索性挑了个河工,这河工更是个有名的虚报工段、侵冒钱粮、逢迎奔走、吃喝搅扰的地方,比地方官尤其难作。(《儿》·1回)

例(38)中的程度副词“尤其”,在现代汉语比较句中已不允许出现。

第二,X(副)比Y·(副)·动词性短语。

a.动宾短语

(39)贾蓉在身旁灯影下悄拉凤姐的衣襟,凤姐会意,因笑道:“你也太操心了,难道大爷比咱们还不会用人?(《红》·16回)

(40)……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红》·5回)

(41)到了华忠、戴勤两个奶公,老爷所以派你们的意思,却为平日看着你两个一个耿直、一个勤谨起见,并不是因为一个是大爷的嬷嬷爹,一个是我的嬷嬷爹,必该派出来的;就算为这个,你两个可比别人更得多加一番小心。(《儿》·33回)

(42)舅舅是中国通,比上帝都更了解中国人。(《正》·8回)

b.动补短语

(43)凤姐儿笑道:“等散了,咱们园子里放去,我比小厮们还放的好呢。”(《红》·54回)

(44)人家的话却比姐姐说得响,理也比姐姐讲得足。(《儿》·26回)

(45)只要查得清楚,敢怕那租子比原数会多出来还定不得呢!(《儿》·33回)

(46)可是二嫂恰好比六嫂早生了一点钟,这就解决了问题。(《正》·2回)

c.兼语短语

(47)宝钗抿嘴一笑,说道:“这就不好意思了?明儿还有比这个更叫你不好意思的呢!”(《红》·35回)

d.主谓短语

(48)你瞧,一天比一天进的钱儿是多了,出的钱儿是少了,你家躺着吃也吃不了了,为甚么人家说‘靠天吃饭,赖天穿衣’呢!(《儿》·33回)

(49)安老爷看了看,说:“题目倒都拟的是的,只是要作会试工夫,却比乡试一步难似一步了。……”(《儿》·36回)

结论项为动词性的具体分布,见表3。

表3 结论项为动词性的具体分布

“比”字句中的动词性结论项相当丰富,共计5个次类,但分布很不均匀,其中最常见的结构是第2、第3两项,两者出现率共计85频次,占所有动词性结论项的82%以上,其他的如第4、第5项则分别只有1例、2例。再有,动词性成分一般都比较复杂,以单纯的动词出现几乎没有,要么在其前添加副词、助动词等,要么在其后带上宾语、补语或在后面附有动态助词“了”,或者直接是比较复杂的兼语短语、主谓短语。差比句的结论项的演变趋势,见表4。

表4 差比句动词性、形容词性结论项演变趋势

由此可见,从《红》到《正》“比”字句结论项始终是“WA”优越于“WV”,尤其是《正》,“WA”的出现率高达87%,这种稳定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

三、“比”字句演变特点

综上所述,本阶段“比”字句呈现出如下几大特点:

第一,“比”字句专职化程度越来越高,集中体现在“差比”上,其数量占所有“比”字句的92.2%,其他几类之和也才不过占到7.8%。“等比”只见于《红》,“异比”“疑比”也只在《红》、《儿》中出现,且数量也呈下降趋势。倒是“极比”句,有了一定的发展,从数量上看,《红》中仅有3见,到了《儿》增至7例;从结论项看,《红》过于笼统,而《儿》则较为活泼生动。

第二,就差比句而言,结论项全部以谓词性结构出现,但动词性和形容词性又各有不同:动词性多以动词短语形式出现,形容词性则既可表现为单纯的形容词,也可表现为短语(尤其是以数量词作为补语的形补短语),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和“比”字句的句义及介词“比”的前身(即动词“比”)休戚相关[4]。据黄晓惠(1992)推断:S1:X比Y,+ S2:X W→X比Y +(X)W→X比Y·W。其中S1中的“比”为动词,S2中的“W”就是在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句法结构重新分析,便形成了“X比YW”这种格式,此时“比”已虚化为介词[5]。可见“比”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变化、比出差距、分出优劣等,自然要求语言表达得周密完善,而单纯的动词往往是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因此动词性结构以动词短语出现为常,有时则附带具有“变化发展”意义的助词“了”;而多数形容词本身就含有一定的程度,因此可以直接作为结论项,若要使结论再一步精确化、具体化,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添加数量词了,自然,形补短语在“比”字句中的优势不言而喻。由于更能满足“比”字句句义的要求,所以,形容词性结构一直优越于动词性结构。

第三,在“比”字句中,随处都活跃着程度副词的身影,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更加”类*因程度副词与“比”字句的关系错综复杂,将另文论及,这里仅以“更加”类副词为代表加以说明。,具体表现在:

a.位置比较灵活,在“比”字结构前后均可出现,如“更”“还”“再”等。

b.用法上较为自由,含有“更加”类副词的“比”字句既可以带上表示“量大”意义的词语,如“十分”“百倍”等,也可以带上一些表示“量小”的词语,如“些”等。

c.出现了两个“更加”类副词共现于同一个句子的冗余现象,一类冗余现象因和语言的逻辑性、严谨性相悖而终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如: (50)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的搭讪去了。(《红》·30回)

(51)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红》·40回)

这种用法,已不见于《红》之后的《儿》和《正》。

一类冗余现象则因在音律、语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性而得以保存下来,一直沿用至今,如:

(52)你不用揭挑我们,你想想,你那老子娘在那边管家爷们跟前比我们还更会溜呢。(《红》·71回)

(53)院里比刚刚扫过还更干净,破纸什么的都不知去向,只偶然有那么一两片藏在墙角里。(《正》·5回)

(54)你拣那有意思儿又不俗气的东西,你多替我带几件来,我还像上回的鞋做一双你穿,比那双还加工夫,如何呢?(《红》·27回)

上述例子中的“还更”、“还加”,分别是由两个“更加”类程度副词叠加而成,其实,从语法作用到词汇意义,“还更”“还加”都只相当于单个的“还”、“更”、“加”,但若从节律和语用考虑,这种现象并非一无是处,一方面它使得程度副词在音节上有所变化,能更好地配合双音节谓词,另一方面也起到一种强化语气的作用,因而在现代汉语中“还更”依然使用。由于“加”用作程度副词这一功能在现代汉语中业已消失,也就谈不上“还加”了。

[1]戚晓杰.《醒世姻缘传》“比”字句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6(1):79-84.

[2]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667.

[3]章新传.汉至清之“比”字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44-47.

[4]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87-192.

[5]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J].中国语文,1992(3):213-224.

(责任编辑:刘 燕)

Beijing Dialect“Bi”Structure & Evolution (1750~1950)

Zhang Yunfeng

(Chinese Department,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 Anhui 236000, China)

This article exhaustively analyzes the “Bi”StructureofDreamofRedMansions,TheBiographyoftheHeroicYouthandUnderthePureRedBanner。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degree adverb and “Bi”Structure .The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is higher and hinger,emboding in “disparity Structure”,as for disparity structure ,its predicate is very complicated,particularly in predicate phrase,what’s more,adjective superior to verb,which is as the same as Modern Chinese.

Beijing dialect “Bi”structure; types of “Bi”structure; disparity structure;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1.0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话虚词史(1750~1950)”(08BYY049);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11YJC740151)。

2015-11-24;

2015-12-21

张云峰(1972-),女,安徽省阜阳市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现代汉语研究。

H030

A

1672-7991(2016)01-0103-06

猜你喜欢

项为现代汉语副词
基于Python情感分析和批评隐喻的网络话语分析
——以影片《流浪地球》中美德影评为例
勾股数的新发现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一道高考题的解法探究*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