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怎样做到“以生为本”
2016-12-19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第二小学邹海洋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第二小学 邹海洋
数学教学中怎样做到“以生为本”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第二小学 邹海洋
新课改对于我们每一个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已不再陌生,经过这么多年新课改的学习与尝试,我们都有了一定的新课标的理论及实践。新的理念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说“以学生为本”,那怎么样做到“以学生为本”呢?简单地说就是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育教学中处处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入手进行教学,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怎样操作呢?我认为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俗话说:环境能改变人及塑造人。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密切相联的。那怎么样的环境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呢?五(3)班的一个学生,刚开始上课让她回答问题时不敢说话,当老师让她说大声一点时她竟然哭了,事后我向其他学生了解了这位同学的一些情况,同时也和她进行了沟通,努力地鼓励她,让她迈出第一步,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充分肯定其他学生的想法,除了表扬之外,也可让学生来评价,当然是要评价积极的一面。有了这样的榜样,就会使其他胆小不够自信的学生消除回答问题不正确会被老师批评的顾虑,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和勇气。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想要孩子能够轻松自在地表现自己,教师必须创设一种没有危险的宽松的环境,必须使孩子们感到他们的意见、观点、问题和反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宽松的氛围要靠师生共同来创造,教师的理解宽容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个别胆小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平时不爱表现自己,怕回答老师的问题,怕同学们笑话,这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并应该多加鼓励。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也要充当朋友,引导他们去倾听、交流、探索。当然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放松学生情绪,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生动感和幽默感,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也加深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记忆。如在五年级教学“真分数、假分数”时,我将分数中的分母比作母亲,分子比作儿子。如果母亲(分母)比儿子(分子)大,那是正常的,则这个分数是真的,即真分数;如果母亲(分母)比儿子(分子)还小,那是不可能的,则这个分数是假的,即假分数。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加上幽默的语言,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将终生难忘。另外,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不要错过了学生的创造性发现,使其大胆地讲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欢快地学习,更好更乐意地接受新的知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要充分利用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
三、尊重学生,引发其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努力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时,我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在学生知道了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以后,让学生将纸盒剪开,自己去去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学分数的意义的时候,我也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折纸,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分数的意义,同时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初步体会到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所表示的是一样多,从而产生了好奇心。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更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五、仔细观察学生,掌握学生动态
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及其兴趣爱好,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最近对什么感兴趣?最近喜欢玩什么?他们中最近流行的玩具、活动是什么?要想详细了解这些情况,那么在课间就要做个“有心人”,在课间仔细观察学生所玩的各种游戏、活动等。同时在与学生聊天时也要有意无意地去了解学生最近的一些动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最近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同时从作业中认真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时、举例时和引入讲解时就比较有针对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服务的。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设计每一节课还是在上每一节课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掌握学生的变化,尊重学生,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更乐意更积极地思考和创新更健康地成长,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