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对接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全媒体平台
——“微益教”的研究与构建

2016-12-17郑钻科蔡志海黄俊生叶红玲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志愿问卷微课

郑钻科 蔡志海 黄俊生 叶红玲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关于对接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全媒体平台
——“微益教”的研究与构建

郑钻科 蔡志海 黄俊生 叶红玲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微益教”即用“互联网+”的思维探索新型义教之路,探索一条社会服务需求在微博、微信和手机Ap p等新媒体载体上的有效对接途径。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大学生义教及微课如何在全媒体平台上展示、推广?二是如何通过全媒体平台实现大学生义教与社会服务需求(包括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对象和社会资源)的对接?三是在全媒体平台下应该如何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及添加如动漫等青少年喜爱的元素,去打造广受社会关注和喜爱、教学质量优秀的大学生义教资源及微课平台,从而带动大学生参与义教这种志愿服务,并与服务对象实现有效互动,达到义教效果。课题研究的重点:全媒体平台下大学生义教以及微课与社会服务需求对接的有效方式。课题研究的难点:在全媒体平台中如何创作与提供能够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的,具有吸引力、创新创意的大学生义教资源和微课。同时,争取得到更多的项目经费支持也是一项难题。

全媒体平台;微课;义教

一、前言

据课题小组成员检索,目前,国内尚未有在全媒体平台上专门针对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对接而展开的资源和微课的构建研究。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缺乏资源需求及对接研究;二是缺乏全媒体平台构建研究;三是针对性不强。

据本课题组发放的问卷(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有在校大学生、小学生、小学老师、学生家长)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义教意愿较强;小学生也希望在义教老师身上学到各种知识;小学老师、学生家长也希望能有义教志愿队伍来丰富孩子的课内外知识,并提供一些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义教学习资源。

此外,调查问卷还显示,传统义教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因此,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新媒体载体探索出一条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途径有极大的必要。而“关于对接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全媒体平台的研究与构建”便应运而生。

二、课题的提出

(一)概念界定

“微益教”,指用“互联网+”的思维探索新型义教之路。结合学生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等,通过一体化的体系设计以及后台技术的对接和转化来传播义教微课,同时为便于义教结对,构建一个对接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大学生“微义教”全媒体平台。志愿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及特长进行“微课”制作,使中小学教育基础课程更加趣味化。项目团队则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传播媒介,上传共享“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充实山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山区孩子提供免费的远程互动义教,以此造福山区孩子。实现远程教育还可让山区孩子较为方便地在网上(如微博、微信)点播短小而有趣的“微课”,从而促进教育均等化。

“微益教”,亦称“微义教”“微易教”。“微”指“微课”及其传播媒介“微博”“微信”。“益”同“易”“义”,指容易、便于学习的义教方式。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的义教存在不少局限性。首先,义教是由在校大学生或已经毕业的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志愿者发起的。大学生在义教中获得主动权:第一步,联系校外中小学,找到合适的义教学校;第二步,选出适合带队的人选,并组织队长提前了解学校情况;第三步,在校内宣传义教相关信息,包括义教时间、地点、人数及其他方面的要求等;第四步,筛选义教志愿者并告知相关事宜……而小学学校的义教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

例如,在对网络教学的模式、受众评价和发展状况的研究中,陶彦玲、杨改学在《网络教学质量及评价》一文中就提出,“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强调以学生和自主学习为中心,具有比传统教育更大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特点……”杨筱柏也在《高校网络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效能研究》一文中认为,“网络化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提出了网络教师与产业化道路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网络教学规律。

除此之外,虽然共青团中央自2003年启动了西部计划,广东共青团结合西部计划近几年也启动了山区计划,就业指导部门启动了大学生“三支一扶”服务工作……但是,如此繁多的、涉及招募大学生开展义教志愿服务的项目,都是通过组织线条和内部审核系统进行招募,难免会存在对接范围受到限制、可提供的义教服务岗位甚少等弊端,很难做到面向全社会有需要义教志愿者的地方或单位公开和推广对接。

同时,我们了解到有些面向小学生的“空中课堂”,如西安紫薇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自2005年启动至今的紫薇“梦想接力”义教活动,于2011年12月开通“紫薇梦想”义教网站:http:// www.ziwei.com.cn/ziweimxjl/index.php。我们进入网站可以看到,其主要设置的版块有活动介绍、“梦想的足迹”(即项目的活动开展情况)、活动视频、义教感言(即义教老师的反馈版块)、“空中课堂”(即线上PPT教学课件)、义教相册(即活动的图片展示)。然而,却并未见到相关的研究论著,也并未了解到其在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载体出现后进一步构建平台向社会推广消息……作为一个简单的信息提供网站,无疑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难以吸引新时期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在线上实现义教资源与社会服务需求的直观、有效对接等。而就国外研究而言,基于先进的理念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是其教学平台最大的特色。

总体来讲,目前国内外同类课题主要在于专业教学定位上的网上课程教育平台的研究,以及公益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并未在义教这种公益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对接上开展过研究,更别说在新媒体兴起的当下去研究如何通过全媒体平台来对接公益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更没有构建一个全媒体平台,没有在本课题方面取得相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新媒体载体必须探索出一条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有助于拓宽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实践平台,特别是为师范生提升师范技能和展现教学风采,提供了一个与社会服务需求和资源对接的全媒体平台,弥补了国内这一块的空缺。

第二,有助于满足社会服务需求,使社会机构、服务对象和社会资源更快、更准确地找到义教志愿者和教学资源,提高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

第三,有助于实现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与计算机科学等的跨学科融合创新。

(二)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社会工作者了解微志愿服务,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宣传教育的新平台。

第二,有利于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及爱好进行社会实践,并通过全媒体平台为师范生,如社会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动漫设计专业、摄影专业等专业的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简单、影响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方式。

第三,带动大学生义教老师通过相关平台相互交流、竞争、进步,提高其义教水平和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义教老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社会信息和资源贫乏的局面,推动了乡村中小学义教服务工作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弱势群体儿童提供服务。

第四,为不发达地区的公益实践和教学助学机构构建一个全媒体平台,也为新时期青少年儿童获取所缺科学知识提供一个有效的新平台;打造一个新颖的、免费的、创新的教学资源平台,吸引青少年儿童在网络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第五,在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上,探索一条微课等教学资源公益实践和平台构建之路,并进行“微益教”品牌化和品牌效应的打造和探索。义教为资源和内容,新媒体微平台为载体,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和构建的全新的义教服务平台。

四、课题论证

(一)研究内容

从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义教形式入手,结合现行教育系统“微课”这一新兴教学载体,通过实证研究考察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对象和社会资源对大学生义教微课的接纳和需求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全媒体平台构建方案。研究重点是:全媒体平台下大学生义教以及微课与社会服务需求对接的有效方式。研究难点是:在全媒体平台中,如何创作与提供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的,具有吸引力、创新创意的大学生义教资源和微课。

(二)理论依据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创造力开发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系统科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为指导。

(三)步骤和过程

课题成果将以论文形式呈现,并将理论成果进一步投入全媒体平台构建上,运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对接实践。2015年5月至8月完成相关文献综述和平台功能设计;9月至10月发放调查问卷;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完成调研工作;3月至4月撰写论文;5月进一步调研、反馈;5月30日前修改定稿,完成论文。

(四)基本原则和方法

研究方法有:理论指导实践、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和平台实践。

(五)讨论与分析

本课题组就大学生、小学生、小学老师、学生家长四个群体,发放了关于《对接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全媒体平台——“微益教”的研究与构建》的调查问卷。其中,参与问卷的大学生有1125人(其中997为纸质问卷、128为问卷星),小学生共有137人(其中120为纸质问卷、17为问卷星),学生家长142人,小学老师共42人(共三所学校,其中两所与志愿者合作过,另外一所从未与志愿者合作过)。

当前的义教中,在校大学生是主要成员之一。客观上来讲,大学生拥有的可支配时间较多,而义教活动更是能让他们“学有所用”。

本课题组共收回了1125份大学生问卷,问卷显示,约60%的大学生参加过义教活动。义教的优势方面,各选项内容及占比如下:

选项“作为在校师范生,具备课堂教学技能”约占35%;选项“作为师范生,三笔一话、简笔画等师范生技能方面有优势”约占20%;选项“通过学校一些社团和组织(青志队)组队去义教,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自发性志愿者队伍相比在人员配备等方面有优势”占39%;选项“大学生可支配时间较多,这为义教提供了可能性”占35%。

上述结果表明,参与义教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义教资源的丰富性、趣味性提供了保证,这也为义教微课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鉴于当前义教的一些弊端,如义教时间、可分享内容有限;受某些客观条件制约,较难找到合适的义教学校、义教中所拍照片多用于校内宣传,不能很好地向义教宣传单位宣传义教队伍/志愿者;针对家长反映的义教时间有限、孩子可学到的东西有限、趣味性不够等问题,以及教师反映的义教时间过短,帮扶效果不太明显、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义教资源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义教会影响原有的课程计划等问题。我们可以在全媒体平台上,长期免费推送、分享义教资源(图文、微课视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还可将大学生的义教风采、小学的义教需求等利于双方实现有效对接的信息展现在平台上。而针对“义教没有留下些许痕迹(如一纸证明等)”,可以通过广东志愿服务系统实现实时记录。

“你是否录制过微课视频?”和“如果你有微课作品,是否愿意在义教过程中分享?”统计结果如图1、图2:

图1 是否录制过微课视频

图2 如果你有微课作品是否愿意在义教过程中分享

上述统计显示,60%的大学生都录过微课,约90%的人表示愿意分享自己的微课作品。我们通过问卷收集了部分大学生提供的个人信息,以便他们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了解义教动态。我们还将通过一些方式收集优秀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微课作品,这对充实义教资源有重要的作用。显然,在我们的全媒体平台中需具有可以推送图文、视频等消息的功能和栏目。与此同时,这也为平台推出图文、视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如果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帮助你匹配合适的义教学校,并且将你的义教资源(微课视频等)通过全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分享出去,调查情况如下:

问卷显示,60%的家长都认为义教效果较好,97%的老师都认为义教效果还不错,这也为义教活动的可持续性和开展的必要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对家长发放的问卷:“您平时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苦恼?”及小学老师“目前尚无志愿者到您所在学校义教的原因?”,选项内容及占比情况如图3、图4:

图3 您平时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苦恼?

图4 尚无志愿者到学校义教的原因

上述数据显示,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主要有以下苦恼:孩子花过多的时间看电视、玩游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家长因工作繁忙,没有余力辅导孩子功课,不能帮助孩子拓展课外知识。教师们表示“尚无志愿者到学校义教的原因”主要有:没有合适的渠道找到义教志愿服队;受校园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原有教学计划受影响的顾虑等。因此,在构建教学平台上有必要推出一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此外,推出展现大学生基本信息,如义教风采、特长等栏目,使大学生义教服务与小学义教需求相匹配。

据本课题的137份问卷(小学生)部分统计结果如下:约1/3的学生表示参加过暑假趣味夏令营(“三下乡”活动)或接受过其他义教服务,2/3的学生没有参加过。

据本课题的120份纸质问卷和17份网络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超过1/3的学生表示,暑假趣味夏令营或其他义教服务活动占用了寒暑假及其他课余时间,近1/3的学生表示没有特别感兴趣的东西,还有学生表示教学模式陈旧,能学到的东西不多……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全媒体平台推送义教资源,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从对大学生、小学老师、小学生家长、小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当前的义教有以下弊端:义教时间、可分享内容有限,其他知识、技能未能得到展示;受某些客观条件制约(如地理位置、个人可支配时间与组织不一致),较难找到合适的义教学校;义教过程中,当学业任务繁重时仍需花费较多时间备课,有时不能很好地兼顾;占用寒暑假及其他课余时间;可学到的内容有限,不能继续深入学习;教学模式较为固守,趣味性较小,义教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义教时间过短,帮扶效果不太明显;义教资源一定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义教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有的课程计划、教学进程等。

此次问卷基本上涵盖学校的各个专业。作为在校大学生(师范生),可支配时间较多,义教是难得的锻炼机会,而且可以通过学校的一些社团和组织(青志队)组队去义教,更有意义。由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都录制过微课,近90%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在义教中分享微课视频,微课内容的丰富性有所保证,可以通过举办微课比赛来征集、筛选优秀微课视频,充实义教资源。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参加过义教活动的小学生中,94%的学生对义教的评价是喜欢或一般。

从数据上来看,小学生想学习的内容和大学生擅长的内容并不十分匹配。此外,老师们希望构建的这一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能丰富和拓展学生课外知识的资源、能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行、习惯、性格的资源、志愿者队伍信息(如擅长项目、义教经验等)、帮助学校找到合适的义教服务队伍”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学生和老师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义教内容。

而对于平台构建的态度,持支持及非常支持态度的大学生、小学生、小学老师、学生家长的比例分别是86%、91%、91%和88%,其余则持观望或不支持的态度。

因此,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新媒体载体必须探索出一条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途径。而“关于对接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全媒体平台的研究与构建”应运而生。

G645

A

1674-8883(2016)22-0282-03

猜你喜欢

志愿问卷微课
我志愿……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问卷网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问卷大调查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