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12-17侯奎岩

关键词:学风大学教师

侯奎岩



高校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侯奎岩

优良学风是一所高校全面实施育人功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成因复杂。提高大学内部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教风引领作用,激活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推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应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对策

学风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是学生成长成才和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高校学风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学习作风和教师的治学作风的综合表现。[2]同时,学风也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大学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是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

一、大学生学风现状及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细致规划,功利性较强。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呈现多样化。30.55%的受访学生认为上大学学习只是为了获得文凭,将来有一份好工作,还有19.64%的学生是迫于多方的压力,也有少数同学为了赢得他人赞许而学习的。总体而言,现在大学生学习动机趋向于功利性。虽然60.27%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明确目标,但是缺乏细致的规划。有39.73%的受访学生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明确目标和详细规划。在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动力、改善学习方法和转变学习观念有迫切的需求。

(2)课堂学习效率低,缺乏师生互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相对宽松,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在挣脱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之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所以,表现出的是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低下,有82.36%的受访学生表示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只有17.64%的学生能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并做好课堂笔记。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中,学生学习缺少计划及良好学习习惯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数不少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又过于单一,导致知识面狭窄。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教师与学生们在课上、课外的互动严重缺乏。调查结果显示,有85.18%的受访学生表示,很少或从未与任课教师进行过交流互动。

(3)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偏重社会活动。部分同学片面地认为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社团活动和学团活动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所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组织参加各种比赛、打工和实习、人际交往中,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和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

(4)学习纪律松懈,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调查结果显示,有30.91%的学生存在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情况,而在课堂上吃东西、玩手机、聊天、睡觉更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而且也对其他同学造成不良的影响。课余时间,仅有40.73%的受访学生从事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其余学生均是在寝室打游戏、看电视、睡觉、娱乐、恋爱交友。有29.72%的学生有过考场作弊行为。有的学生平时得过且过,漫无目的,考试之前几天突击、死记硬背侥幸过关,缺乏脚踏实地、刻苦研究的精神。

(5)专业兴趣不浓,存在厌学情绪。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考仍然是进入大学的主要途径,高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对所报学校与所学专业的选择自由,使许多学生进人了自己不满意、不了解或不喜欢的专业或学校,因而学习劲头不足。其余学生则表示,对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缺乏信心,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

二、学风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1)不良的心理预期,导致大学生活价值目标缺失。在经过近乎严酷的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后,考大学成为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唯一的奋斗目标。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顺利通过高考,实现上大学,考名校的理想,“坚持再坚持,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几乎成了许多高中教师和学生家长为高中生加油、鼓劲、减压的日常用语。长期的误导,导致学生从接到大学通知书的一刻起,所憧憬的大学生活,并不是探索科学奥秘与探索真理的启航之旅,而是企盼已久的轻松与自由。在这种不良心理预期的误导之下,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刻苦学习的意志弱化,生活目标缺失。表现在行动上则是学业上不思进取,热衷于娱乐活动,沉迷于网络游戏,上课迟到、旷课,甚至考场作弊现象屡屡发生。

(2)大一学风教育缺失,导致学生对大学生活认知错位。大学一年级是加强学风教育,形成优良学风的关键期。但许多高校对大一学生的学风教育重视不够,措施不得力。原本应该针对大一学生,对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知之甚少的实际情况加强学风教育引导,通过严格贯彻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学风、考风建设,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来,使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但在一些高校却出现了因为大一学生容易组织,听从指挥,于是,大一学生从入学开始便成了大量非专业教学活动的主力,大量课余时间被各种有组织的活动所占用。不仅严重影响了大一学生学习精力的投入,而且使大一学生对大学生活认识陷入误区,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已不是大学生的主业,从而对优良学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3)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导致毕业生就业难。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成功跨进大众化阶段,但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制约,对公民个人而言,上大学的目的仍然是为了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谋求理想的工作岗位,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就业也就成了当前大学生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谋求理想的就业岗位,也就成了绝大多数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动力之源。但现实是,许多省属高校从20世纪末开始,在发展方式上追求“高、大、全”即,办学层次求高,办学规模求大,专业设置求全。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毕业生供求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专业对口就业更难,因而使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学而无用的思想。

(4)教师对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出于评职、晋级需要,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发论文、争项目等硬件建设上,而研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则视为软件。教书育人精神弱化,不能结合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忘记了自己在“授业”之外,还有“传道”的职责。个别教师由于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案讲稿几年,甚至十几年“一贯制”,不注重知识更新,更不能依据授课对象的变化,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教师教学方式死板,师生双向不满意度加大。一方面是教师不满意学生的学习状态,认为学生的基础差,学习动机不良,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学生认为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教学方式死板,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表现不佳,学风状态不好。

(6)学校规章制度空转失灵,管理缺位。虽然,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都有详细的管理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空转失灵。一方面是管理者执纪不严,对违纪学生很少给予严厉处分。以考试作弊为例,由于监考教师执纪不严,许多作弊学生未能受到应有的处罚,导致考场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是许多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在实践中很难执行。同时,在管理上许多高校普遍存在对学生“妥协”现象。以重修考试和毕业前“清考”为例,走过场已成为师生的共识。

(7)教学设施保障不足。连续多年的办学规模扩张,使得许多学校的教学设施严重不足,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硬件条件很难保障学生的学习要求。而且,由于维护经费短缺,许多条件较好的各类实验室很少向学生开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充分发挥。

三、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规划好大学生活。内在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主导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兴趣是决定一个人一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能否及早融入学术环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修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从新生入学就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特别是要培养专业兴趣,开展专业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大一学生参加各类非专业教学活动的时间。同时,要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为学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3]

(2)深化教学改革,激活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潜能。要以一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依据学校自身的文化传承、生源特点、师资队伍等办学软硬件条件,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有效克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同质化倾向,并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学时分布上,克服重理论教学,轻实战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实现人才培养规格需求为依据,合理确定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学时比例,注重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减少刚性教学计划学时,从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两个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提升专业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内在潜能。

(3)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获得各种知识信息的渠道正呈多样化趋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课堂教学吸引力弱化,甚至出现了依靠刚性的纪律约束维持出勤率的不正常现象。学生是教学质量的终极载体,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就必须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价值取向。要依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扎实推进问题启发式、研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任课教师不仅要注重“传道授业”,更要特别注重“解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获得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还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二次专业选择权,减少学生转专业的条件限制,正所谓“热爱是最好的教师”,一个学生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所学专业,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学分制改革,允许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需要,打破校际、校内院系、专业壁垒,自主选课学习。

(4)深化学生学业评价机制改革,提高学业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学生学业评价制,对学风建设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学业评价制改革的关键是在学业考试的内容、方式、方法和成绩评定方面要充分体现培养规格要求。传统的考试制度注重期末考试成绩,而放松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的量化考核,注重理论知识考查,对实践创新能力考核重视不够,方法缺失,造成了学生期末考前突击,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甚至考场作弊,考试成绩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客观上容易使教师忽视对教学效果的经常性自我检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忽视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考试制度加以改革,克服仅凭期末考试一张卷评价学业成绩的做法。对学生平时作业,阶段性检测、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等都要给予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出全方位、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同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查结合起来,注重考核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考前突击,平时不努力的现象,使学生学业考核的内容、方式、方法与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相适应,提升考试的效度,发挥好学业考试在学风建设方面的导向功能。同时要强化考风考纪教育,制定和完善可操作的考试规章制度,严格考场执纪,提高考试的信度,真正实现以考风促学风的目标。

(5)优化教师考评机制,以教风促学风。教风和学风互相影响。正所谓“尊其师,信其道”,良好的教风能够有效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良好的教风,一方面依靠教师的自律,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增强职业道德修养,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做到教书育人,敬业爱生,以优秀的师德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为学生做出表率。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他律制度体系。特别是要增加学生评教权重,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面对面地征求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认真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了解学生所想所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从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立场出发,教师的教学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为学生提供的一种服务,服务的质量如何,服务的对象最有发言权。而现行的教师考评机制,对学生的评教意见重视不够,权重不高,效力更弱,特别是涉及教师职称评聘、定岗分级等切身利益方面,来自学生的评价意见更是被忽略不计。在客观上促使部分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教学效果不佳。建设优良教风,增加教师在教学工作方面的精力投入,需要大学内部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刚性制度体系,在教师评价,特别是职称评聘、定岗分级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工作中,要把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结果确定为第一重要因素,列入综合考评指标体系。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真正筑牢人才培养在大学中的核心职能地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设计应从强调“院校资源、声誉和产出的质量观”转换为强调“大学教育给学生带来哪些变化、提高和收获的学生增值质量观”,高校的资源、声誉和产出只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条件,而真正体现出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大学教育本质特征的是“基于高深知识的教与学促进了学生学习与发展”。[4]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大学办学水平的评估考核,不仅要看一所大学拥有多少高精尖设备、现代化实验室;拥有多少图书资料、占地面积多大;拥有多少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出版多少高水平专著、发表多少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多少高级别科研奖项,更要看一所大学因为这些拥有,在提高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多大作用;因为这些拥有,学生受益了多少。因为硬件条件只能是办学的基础条件,要把优质的硬件条件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果,还需要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做保障。积极引导大学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和措施落实到实处,积极培育与大学核心职能相适应的主流价值文化氛围,通过科学的制度体系,激励教师增加教学精力投入,让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以优良教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6)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激励机制。优良学风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育与积淀。学生既是优良学风的受益者,也是优良学风的创造者,学风建设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在完成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跨越,才能形成稳定持久的良好学风。培育良好的学风,除了解决好制度引导、机制建设、教风影响等外在因素外,还要特别注重大学生群体内在因素的激活。首先,要培养形成一支学风优良、学业成绩优秀、影响力强、学生信赖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关心身边同学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增强集体的凝聚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身边的同学。通过在院系、专业、班级、寝室间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培育以学为荣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大表彰奖励力度,积极争取社会资助,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学金项目,把学风引领作为学生各类评优、评奖、发展党员活动的核心考核指标,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崇尚学习、热爱学习的良好舆论氛围。加大典型培树力度,通过加大奖励力度,树立先进典型,鼓励学生创新和冒尖,逐步形成“比、学、赶、帮、超” 的学习风气,[5]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结语

大学的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优良学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大学自身科学的制度设计、机制创新,更需要全体教师优良教风的引领和全体学生内在动力的激活。只有以优良的学风做保障,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因此准确掌握学风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学风建设也是一所大学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 谭振亚.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题 [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23-24.[2]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5-108.

[3] 周全.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6-47.

[4] 于杨.后大众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6(9):39-45.

[5] 李雪梅.关于高校学生学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J].毕节学院学报,2009(27):94-97.

【责任编辑李丽】

G641

A

1009-5101(2016)05-0140-04

2016-06-27

侯奎岩,北华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校文化研究。(吉林132013)

猜你喜欢

学风大学教师
“留白”是个大学问
特殊时期居家线上学习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最美教师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炊事员的几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