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主义”路向
2016-12-17丁立卿胡海波
丁立卿 胡海波
□ 哲学社会学研究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主义”路向
丁立卿胡海波
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着集体主义的特质。集体主义是马克思寻求个人与集体之间统一关系的思想。党的“十八大”自觉反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发展逻辑,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问题,把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内在统一起来,选择国家、社会、个人三重性的价值维度,赋予集体主义思想新时代的价值观内涵。培育、践行集体主义特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重构建宣传解读、制度保证、文化引领、信仰确立的现实路径。
社会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个人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三重性具体价值观,即国家维度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社会维度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个人维度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这是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视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理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于价值观表述的语言分析,而需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路向及其理论特质,进而阐释其真实的思想意义。
一、马克思集体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意蕴
就普遍性而言,核心价值观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中都存在的基本观念。它以观念的方式表征了不同社会历史形态的时代特征,葆有每一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社会主义形态的基本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凸显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精神——“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及共产主义时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1]119另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顺次经历“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2]依据这些论述,我们认为,马克思阐发的个人与共同体(集体)关系的集体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主要呈现出这样一些基本的价值观意蕴:
其一,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能离开集体。人类作为自然界中一类特殊的生命体,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需要在集体中实现生存与发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与动物的生命特点是相异的。动物的生命只具有天然的本能性特点,由此决定了动物必须完全服从自然界生存法则的规制,无法进行主动的生命选择。而人的生命既具有天然的本能性特点,也具有后天的文化性特点,由此决定了人不是完全被动服从自然界生存法则的规制,而是能够进行主体性的生命创造活动。基于此,人生活于其中的集体不同于动物的族群。动物的族群是直观的、单一的、无思想的生命群体,族群关系的维系完全以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为依据。但人的集体是一种复杂的、丰富的、充满思想的群体,集体关系的维系以人的自为性精神为依据。个人不能离开集体而生存,只有以集体的形式凝集所有个人的价值合力才可能实现集体的发展,个人在集体中才可能获得自由解放。
其二,马克思概括了两种不同性质的集体,即虚幻的集体与真实的集体。集体是葆有历史性特点的人类群体。“集体作为人们的社会组合形式,一般说来,与人类一样古老”。[3]在常识性的语境中人们无需深究集体的内涵,但在思想性的语境中集体的内涵却可能很不相同。简言之,集体内涵的不同主要缘于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差异。在人的依赖关系的第一阶段,受制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局限,个人尚未生成独立的生命品格,个人也不属于他们自己,而是完全作为传统集体的附属物而存在。此种集体虽然由个人联合而成,但本质上不过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狭隘人群实现统治的形式。基于统治的需要传统集体被神圣化,完全异化为人应隶属与服从的神圣性共同体。个人必须无条件、无个性地接受神圣性共同体的管制,毫无价值选择的余地。传统的集体是虚幻的集体。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阶段,人把自己从虚幻集体的“人身依附和等级从属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把自己置于金钱、财富等物的支配之下,使人变成了物的奴隶”。[4]也就是说,个人虽在此阶段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自我意识,但却从神圣虚幻集体的极端走向了消解集体观念的个人主义极端。人的自由个性第三阶段的共产主义集体是自由人联合的真实集体,此种真实的集体与传统集体完全不同。真实的集体不似传统社会那样用虚幻的集体压制个人,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消解集体观念与凸显个人主义,它旨在表明集体的价值包容在个人的价值之中,个人价值的充分发展与实现就是集体的终极价值追求。
其三,马克思阐发了个人对集体的价值作用,即个人应充分独立的发展,才能实现集体的形态变革。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以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发现共产主义新世界的核心价值观之思想特质。在马克思的观念中,共产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特质不是简单否定传统社会虚幻的集体精神,亦不是单一摒弃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而是辩证否定性地扬弃人类已然经历的价值观发展阶段,自觉地将“现实的”个人确立为价值主体,通过“现实的”个人的价值活动诉求解决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个人与集体之间两极对立的关系,以更高的价值境界寻求个人与集体之间合理的动态平衡。在这种价值追求中,个人必须经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相对独立发展阶段,并以此获取独立的生命品质,拥有自立发展的生命素质,才能在主体创造性的社会活动中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自觉联合成真实的集体。进言之,任何企图逾越个人主体性的历史发展阶段而诉求实现真实的集体主义的思想意识与实践行为,都无法实现个人与集体的真实统一关系。
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主义历史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价值选择与价值评价的主流观念,它内在于中国人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换句话说,在社会发展范畴的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但作为主流价值观念则早已在中国人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中发挥着强大的思想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自觉反思与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经验为依据。如果我们忽略马克思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与内在本质,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历史经验抛在一旁,而仅以一时的主观愿望为依据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成为脱离中国人现实生活的空洞价值观。“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1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反思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性价值问题,推进对集体主义特质的时代觉解,并以此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党的“十八大”的思想逻辑。
其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形成了集体主义特质的价值观传统(1921—1949年)。近代社会以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与传统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苦难。许多仁人志士不惜付出生命代价探索救国图存之路,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每一次探索都葆有特定的价值追求,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苦难历史。中华民族走出苦难的近代历史、走进民族独立的现代历史,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创造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为指导,正确认清了外来殖民侵略与内有封建压迫的国情,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设定为中国人共同的最高社会理想。实现这种共同的最高社会理想,势必要求包括党员在内的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放弃基本的生存权利,舍生忘死地为民族独立与最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党领导下的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几千万人民群众付出生命诉求实现最高社会理想的历史境遇,奠定了中国人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之集体主义特质的价值观传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不能两者兼顾时,党和人民群众自觉牺牲个人利益并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这种集体主义特质的价值观传统,不同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个人对君主、国家利益的绝对性被动服从。此种集体主义特质的价值观传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近代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引领人民群众塑造的新型价值观念,成为其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一以贯之的价值观传统。
其二,在新中国建立与发展初期,面对二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内境况,党自觉凸显了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国家、民族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并将其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1949—1978年)。应当说,在此阶段集体主义特质的核心价值观是党领导下人民群众自觉选择的价值观念,并将此观念外化为个人对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的无条件服从。在刚刚实现民族独立且尚未摆脱资本主义围攻的新中国,以牺牲个人利益来增强集体力量的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全体人民群众的价值合力,保证了新中国渡过初创时的艰难阶段。但后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已然完成了最初艰难的起步阶段之后,我们没有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新境遇,适时适度地调整与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从而造成对集体主义思想的理论误解,以至于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文革”的重大失误。这种理论误解主要体现在,人们注意到集体主义思想与西方主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差异性,但却过度抬高集体主义中集体的地位,甚至把集体神圣化。如此一来,在这种类似传统社会虚幻集体的集体主义中,集体取代个人成为价值主体,集体利益取代个人利益成为价值追求,个人仍然需要无条件服从集体的意志。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葆有此种误解的集体主义特质,必然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需要。“文革”之后,党开始反思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以极大的魄力改革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式,对集体主义特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觉解也随之发展。
其三,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式,在“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传统开始注入新的时代内涵(1978—201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意味着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与市场息息相关,都面临社会带给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因此,追求个人的发展必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的价值选择。由此意味着,改革开放之后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与葆有集体主义特质的基础上,强调尊重个人的价值地位与价值作用,突出个人发展对国家、民族发展的价值意义。如党所制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等路线、方针、政策,无不在意识形态的层面表征了内涵拓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中的历史进步。
但也不可忽视,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个人始终处于主动进行价值选择的地位。在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境遇中,由于生存方式的转变,人们极易把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实现投射于外在的市场需要之中,“市场需要故我存在”的理解导致个人以市场需要的确证来评判自我价值的大小。这样,个人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评价服从于市场的价值导向。市场经济是以物质财富交换为特点的经济形式,由此,个人的价值被市场经济中的物质财富导向所同化,引致出现了以占有物质财富为根本追求的价值观。加之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文化的冲击,一些人过分地注重个人利益的满足,引发了中国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滑坡”“意义失落”等一系列的价值观问题。正是面对这样的历史境况,党自觉总结与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价值观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历史性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范畴。之后,党不断汇集人民群众的思想智慧,真实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变的集体主义历史逻辑,在十八大报告中凝练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主义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国家维度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社会维度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个人维度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这是党发展性地将马克思集体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产物。这一思想产物首次明确选择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的价值维度,并对每一维度的价值观做出具体概括,由此表明,党已深入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主义特质,以三个不同价值维度内在一致的思想关系彰显了我们处理个人与集体价值关系的中国方式。进一步说,葆有集体主义特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它的实现要‘依靠人’,在实现的过程中要尊重人”。[5]
其一,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一致”的集体主义意味着个人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真实价值主体。在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突出了个人发展的价值意义,社会文化中出现了强调主体自我意识的理论思潮,但并未实现对个人价值意义的有效引导。这部分缘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不足,更多的则缘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国情。众所周知,脱胎于封建社会的新中国并未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诚然,我们可以在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选择社会形态及其制度形式,但我们却不可能客观逾越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需要具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业已形成的强大生产力、物质基础以及个人相对独立的人格素养,这些是目前我国都不具备的。同时,作为集体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是实现从虚幻的集体向真实的集体过渡的必经阶段。因此,现阶段我们建构共产主义层面的真实集体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运用社会主义的方式弥补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空缺。历史上前苏联也曾试图完成这一跨越与补缺,但因前苏联最终未能塑造符合其历史特点与现实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能满足与实现前苏联人民群众的价值需要,从而走向了国家解体。
前苏联的经验教训与我国自身的历史国情提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6]进一步说,我们应树立个人的独立发展意识,将个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真实价值主体。只有保证个人独立而充分的发展,才可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追求实现真实的集体。党的“十八大”对国家、社会、个人不同价值维度的自觉选择,表明个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获得了应有的价值地位。每个人只有向内真实诉求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目标,才能以价值合力的方式向外寻求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维度的价值观与国家、社会维度的价值观内在一致,都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原则的不同表达。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既强调了使人民群众获得生活幸福的感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也强调了社会主义发展是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在葆有集体主义特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并没有被视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唯一目的,个人也没有被作为实现国家、社会发展的手段与工具,而是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目的“三位一体”,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其二,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一致”的集体主义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物性化”缺陷,是一种“人性化”的价值观。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强化了世俗性的个人主义,但世俗性的个人主义蕴涵了工具理性的价值特质,对金钱和商品的崇拜渗透到个人的价值观中,个人的价值被物的“有用性”替代,个人被视为实现物质财富增长的手段,进而被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来维护少数人的政治统治。当人以无休止地占有物质财富作为生命的唯一价值追求时,人便开始遗忘与忽略“人之为人”的崇高性、道德性、伦理性等人性意义,而完全沦为物质财富的奴隶。价值观的物化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最大贬损。当下,在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价值理念主导下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物化的价值观正将人类带入生存与发展的深层价值危机。党的“十八大”凝练与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意识并致力寻求个人与集体的共同进步与发展,表明我们不再以是否有用来界定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意义,而是将三者统一起来,超越了互相利用的价值关系。就历史继承性而言,党的“十八大”凝练与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葆有了自战争年代以来形成的集体主义传统,并将这种传统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充盈的时代内涵、个性的时代目标;就人类可持续性发展而言,党的“十八大”凝练与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图打破西方社会文明主导的物化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的合理融通中,对现代性、人类性的价值困境做出中国式的价值反思与观念应对。
有鉴于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培育集体主义特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重构建宣传解读、制度保证、文化引领、信仰确立的实践途径。就宣传解读而言,应避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口号化”,以真实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主义特质、内涵为基础,以通俗易懂的解读语言使人民群众能够内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制度保证而言,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在融合,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与政策,以完善的制度与政策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就文化引领而言,应着力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加强与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现实影响力,以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制庸俗、媚俗、低俗等影响人民群众价值观的支流文化,引领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行为;就信仰确立而言,应精心设计与搭建价值载体与平台,以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方式,引导人民群众自觉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信仰,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认同到情感认同,进而以价值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3] 杜国辉.马克思的集体主义理论视角及特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17-20,30.
[4] 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
[5] 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15-18.
[6] 高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探索与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11.
【责任编辑王坤】
Concise the “Collectivism” Approach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Ding Liqing,Hu Haibo
(1.SchoolofMarxism,BeihuaUniversity,Jilin132013,China;2.MarxismResearchInstitute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dvocated in the report on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cont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ctivism.Collectivism is the thought that Marx seeks in the unity of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reflects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ogic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and unites the state,the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relations internally,based on the value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selecting the three values of country,society and individual,giving collectivism of the value concept of the new era.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ctivism should focus on building the realistic path of propaganda and interpretation,system guarantee,culture guidance and belief establishment.
Socialism;Values;Collectivism;Personality
B018;D648.2
A
1009-5101(2016)05-0033-05
2016-06-20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及其对中国哲学时代创新意义的研究”(20141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丁立卿,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吉林132013);胡海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长春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