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言发展论略

2016-12-17唐海龙

关键词:语言发展

唐海龙



□ 语文现代化:新媒体语言研究专题

新媒体语言发展论略

唐海龙

伴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语言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发展历程上看,新媒体语言大致可以分为萌芽期、发展期、井喷期三个发展阶段。新媒体语言的发生、发展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需求,受到了经济因素、地域因素、阶层因素等的影响。新媒体语言不仅没有动摇汉语的根基,反而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媒体语言;发展历程;影响因素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特别是在语言表达上,传统媒体的阵地不断受到冲击,新媒体异军突起,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带有强烈冲击力的新媒体语言。新媒体语言的发生与发展非常快,让人应接不暇,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在特定的群体中,非常受欢迎,且短时间内就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对新媒体语言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因素加以梳理,以期加深对新媒体语言的认知。

一、新媒体语言的界定

新媒体语言的界定,学术界众说纷纭。新媒体本身就属于新生事物,新媒体语言也自然是新生事物。对于这一新生事物,由于人们关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对其解读就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学者把关注点放在“新”上,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区别于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其出现的时间要更近一些;有的学者把关注点集中在“媒体”上,泛指一切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行为主体或组织,不仅仅指“媒体”行业;还有学者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不同。这些对于新媒体的解读都各有其独特的角度,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要以此为基础来认识新媒体语言,显然是不够的。

项男在《符号学视角下的媒体语言研究》中对媒体语言的含义是这样分析的:“第一,媒体语言是经由媒体生成、普及的全部篇章;第二,媒体语言是内部稳定的语言系统,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属性及特征;第三,媒体语言是混合类型的特殊符号系统,系统中语言成分与视听成分之间有某种相互关系,这个相互关系对每个媒体——印刷、广播、电视、网络来说是不同的。”[1]很多学者对新媒体语言的界定都是从第一方面去认识的,即经由新媒体生成的语言就是新媒体语言。这样的说法当然谈不上错,但是过于笼统,我们要探讨新媒体语言的本质特征的话,主要需要考虑的是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的内容。

新媒体语言除了具有“经由新媒体生成”这样的属性,其本身还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属性和特征。例如,语音上,新媒体语言中的谐音词(如:童鞋=同学、木有=没有、88=拜拜、7456=气死我了)使用广泛,还有合音的现象(如:酱紫=这样子),语音分化现象(如:吃藕=丑);词汇上,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语言含有大量的新词、新语;语法上,词类活用、被字的新用法、把句子缩略为类成语(如: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怎么回事,但是觉得很厉害)等,类似现象大量存在。

新媒体语言也是混合类型的特殊符号系统。除了文字、字母、各种书写符号之外,新媒体中还常常出现表情包、动态图、图标、图片等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新媒体语言是经由新媒体生成的混合类的符号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属性和特征。目前,新媒体语言还处于变化发展当中,稳定性还比较差,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更进一步显示其内在规律。

二、新媒体语言的发展脉络

媒介的发展直接推动媒体语言的发展,新媒体语言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新媒介的助力。20世纪90年代,我国接入互联网,网络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产生的“第四媒体”,它将我们带入到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语言顺势而生。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新媒体语言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而慢慢生成、发展而来的。如果我们站在历时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新媒体语言”这个概念被广泛提及之前,类似的还有“网络语言”“网络媒体语言”“网络流行语”“网络新词语”“自媒体语言”等。可以说对于语言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变化,人们一直都是很敏感的,只不过一些新事物新情况有很强的不稳定性,所以众说纷纭。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新媒体语言整合并运用了以往与互联网有关的所有语言资源,可以说,新媒体语言是在网络语言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不但发展迅速,而且影响也越来越大。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互联网的这种影响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我们可以以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为脉络分析新媒体语言的发展情况。

(一)新媒体语言的萌芽阶段(1994—2001)

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顺利踏上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自此,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四足鼎立局面初步形成。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开启了新媒体语言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新媒体语言的“新”集中体现在词汇方面:除了批量产生的互联网专业术语外,谐音词和字母词大量产生是该阶段的一个重要特色。而无论是谐音词还是字母词都是人们简化交际符号的一种方式,因此这个阶段新媒体语言明显呈现出语言形式简化的特点。

首先,与互联网相关的专业术语大量地进入到词汇系统中,如:“软件”“硬件”“宽带”“登录”“在线”“浏览器”“防火墙”等,这类词语大部分是名词,作为对新事物、新现象的命名,不可替代,已经作为一般词汇进入普通话词汇系统;其次,是与互联网相关的生活用语大量产生,这些词语与生活息息相关,如:“电子商务”“互联网+”“网上营业厅”“虚拟空间”“虚拟经济”“信息高速公路”等;再次,是网民在网络交际时使用的一些日常用语和符号,通过键盘打字进行异化,或者在求新求异的心理驱使下进行异化,如:“美眉”“酱紫”“童鞋”“MM”“GG”“RMB”“886”“Zzzz”等。由此,人们在这个阶段讨论与互联网相关的新的语言现象时,主要讨论的是一些新词语的问题,特别是第三种情况,即互联网对词语的异化情况,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语言习惯,被认为是不符合规范的语言现象,需要摒弃。在上世纪90年代及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在探讨这个问题,甚至还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和分析,如“谐音词、数字词、字母词”等,分析这些网络词语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规范问题的解决办法。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介入人们生活越来越深入,相关词语现象仍然存在,但是现在看来,网络新词并没像人们原来所预想的那样泛滥成灾,影响人们的正常交际。

谐音词进一步发展,无论是数字谐音,还是字母谐音,一旦进入现实社会,并不影响人们的交际表达,因为无论是“童鞋”“MM”还是“886”,人们说出来的语音表达形式仍然是“同学”“妹妹”“拜拜喽”。网络改变的不过是这些词的书写形式,并没有改变根本的语音形式,所有的谐音都是基于原词语音的基础上加以变异的,一旦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用语音的形式表达出来,谐音的形式就消失了。即便个别时候用了词语的谐音形式,如“这位童鞋”,那也一定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下,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也就是说,网络谐音词主要是在网上交流打字的时候才起到一定的作用,而真正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是不会产生多大影响的。

字母词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的附录中,字母词作为重要的一部分,每次再版的时候都作为重点部分加以完善。最初字母词用来称说汉语不便表达的外来词,如“NBA”“WTO”等,但随着字母词应用越来越广,一些汉语词的拼音缩写式也变成了字母词,如“HSK”就是“汉语水平考试”拼写形式的缩写,“RMB”就是“人民币”的缩写。根据“RMB”这个字母缩写式,人民币又被一些人戏称为“软妹币”。随着国人英语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使用字母词时会使表达更加便捷准确。字母词的广泛应用,不但没有阻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际交流,反而提高了表达效率、增强了表达效果。

可以说,这一阶段语言所反映出来的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还是比较表面化的,无论是符号化的表情(如 “:)”“ :P”“>_<”) ,还是数字谐音词、字母词,都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差异不大,网络所起的作用只是把通过键盘输入异化或者心理追求异化的现象体现出来,使用人群的限制和使用现实情况的限制,使这些网络用语只能停留在网络上的特定人群里,小范围交流使用。

1999年,我们迎来了中国的网络发展年,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逐渐向平台化方向迈进,并且,随着网民对当时多起公共事件的激烈讨论,论坛影响力一路飙升。但是,不久之后的2000年至2001年,中国的互联网产业随着中国概念股在美国的走低而步入了低潮期,新媒体语言的发展也因此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

(二)新媒体语言的发展阶段(2002—2010)

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6月30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已经达到1 613万台,上网用户人数达4 580万人。*数据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详见http://www.cnnic.net.cn/.种种数据充分显示,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在逐步回暖,网络生活日益成为大众的常态化生活,中国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正在开启另一个新媒体语言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新媒体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新词语、新用法、新语体等不断涌现,它们不仅被频繁应用于网络交际,更有进入日常生活交际的新趋势。

“语言交际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实践,是一种运动过程,语言本质和语言交际的本质在这种实践和运动过程中充分展示出来。而且这种运动是一种语言、社会、人之间的互动过程,是这种语域的交际和那种领域的交际的互动过程。”[2]互联网技术在语言交际领域的普及,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02年,博客正式在我国兴起。从最初的聊天室、BBS以及社群网站(如校内网、人人网)发展到博客的广泛应用,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一时间,每天更新的个性博客被人们追捧,人人都能开通博客发表言论、展示图片、表现自我。随后的微博更是全民使用,无论是草根还是名人,在网上都有了自己的话语权。网络中使用的语言体现出浓厚的个人色彩,大量新词被创造出来并迅速传播。当然,“新词语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的反映”[3],快速发展的社会也给新词语的创生和传播提供了可能。仅仅有新词语是不够的,人们又开始尝试在更大的语言单位上寻求新奇的表达方式,开启了“全民造语”的时代。这个阶段“旧词新义”、“紧缩”等方式被大量使用,人们在追求语言“陌生化”与“趣味化”的同时,致力于对某些名人语言的模仿,运用句子模型创造新句子,“XX体”盛行并迅速传播,新媒体语言呈现出追求流行的语言风格特点。例如:

“白骨精”指的是“白领、骨干、精英”;“可爱”指的是“可怜没人爱”;“蛋白质”指的是“笨蛋、白痴、神经质”。这些表面像词的缩略语,其实是三个词甚至更多词的词义缩合,词形上正好与原有的某个词一致,但是,其含义与原有词的词义风马牛不相及。

“I服了U”即“我服了你……”周星星片子里的经典台词;“图样图森破”是英文“Too young,too simple”的音译,意为“太年轻,太天真”。类似的还有“神马都是浮云”等。这些语言单位在使用的时候与词的功能类似,但明显不是词,更像是短小的语句了。

“不明觉厉”意思是“不明白是什么,就是觉得很厉害”;“累觉不爱”意思是“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人艰不拆”意思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了,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十动然拒”意思是“十分感动,但是然后拒绝了”,等等。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成语的语言单位,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句子的缩写了。看字面很难理解其义,需要彼此都了解其含义才能顺利进行交际交流。不经常接触新媒体,很难了解这些新生语言单位的含义。

与此同时,各种“xx体”盛行于网络,如:“凡客体”“梨花体”“蓝精灵体”“甄嬛体”等层出不穷。“凡客体”的原版是韩寒和王珞丹为某商业品牌做的广告语:“王珞丹:我爱表演,不爱扮演;我爱奋斗,也爱享受生活;我爱漂亮衣服,更爱打折标签;不是米莱,不是钱小样,不是大明星,我是王珞丹;我没什么特别,我很特别;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97个字的广告语,随后被网友总结出了凡客体模板:“爱xx,爱xx,爱xx,爱xx,也爱xx(价格)的xx(商品名称),我不是xx,我是xx。”这个模板不同的人可以套入各种调侃内容,如城管版:“爱逛街,爱扫货,爱赛跑,爱环境,爱杯具,爱擦皮鞋……所有人看到我们都会尖叫,我们是城管,我们要把世界制服。”显然,这样的网络流行语体超出了词、短语的范畴,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和知识,重要的是人们的一种态度和情绪。

这一阶段新媒体语言所折射出来的,是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加深入了。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新鲜事物的命名称说了,而是关注对事物深入理解后的表达,对内在情绪的细腻展现,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网络用语上。例如“被就业”“被自杀”体现出来的就是人们对于被动接受事实的无奈和愤慨;“凤凰男”“孔雀女”“白富美”“高富帅”“土肥圆”等一些词表达出来的,是现代社会年轻男女的择偶标准问题。这些词语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通过网络的方式放大、传播、发酵,并被全社会成员所接受,进而固化在我们的语言表达当中,再从线上走到线下,被更多的人使用。

在这个阶段,网络所起的作用不是生成,而是传播、放大、固化。

(三)新媒体语言发展的井喷阶段(2011年至今)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乃至繁荣催生了以“手机媒体”为重要代表的“第五媒体”,这是一种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基础上繁衍出来的一种“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尤其是微信的诞生,使新媒体语言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井喷”状态。具体表现是,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传播之快、传播之广,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阶段的新媒体语言凭借超强的“手机媒介”,不仅顺利占领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交高地,而且广为主流媒体所应用。

当今社会,互联网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已经不是十年前可以媲美的了。十年间,互联网技术的终端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原来,人们须在固定场所坐在电脑前才能上网,现在,随时随地能用手机上网了。从博客到微博,再从微博到微信乃至微信的朋友圈和公众号,不过几年的时间。互联网生态环境的变化,对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新媒体语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首先,互联网不再仅仅是草根网民们交流信息、宣泄情绪的平台,而是与社会生活深度链接的平台。随着网络购物深入人心,淘宝、天猫、京东等购物平台上的话语模式被复制到生活中去,例如:“亲”“好评呦”“包邮哦”等。尤其是“亲”这个从网络上诞生的称呼,几乎可以运用到任何场合,在陌生人中使用格外亲切,在熟人中使用拉近了人们的距离。类似的还有各种网络服务平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APP应用,如团购美食的网站、帮助旅游的网站、地图导航的网站、外卖送餐的网站、新闻资讯的网站……现实社会生活中一切所需,几乎都能在网络上得到帮助,或者找到提供帮助的应用软件。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已经和网络生活融为一体。现实生活中新的语言现象必然反映到网络中,而网络传播迅速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对新语言现象的传播起到了进一步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互联网不但是传播平台,分享传播内容,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在生产内容。以往的网络平台是和报刊、广播、电视相并列的第四媒体,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逐渐取得了传播媒体老大的地位。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式微,不少出版社开始把内容的发布搬到互联网上,停掉纸质实体版本的出版。广播和电视都有了网络版,电影方面更是如此,除了院线上映的时间段,几乎所有的影片资源都能在互联网中找到,电影院里看不到的老电影,上网一般都可以看到。占尽优势的网络平台,几乎获取了其他传统媒体的所有内容资源,这样的新媒体,不再仅仅是传播和表达,而是能够生成大量的内容信息,富有极强的生命力。以往的网络信息传播可能还比较零散,一般是草根网民自发地生产内容,网络提供的紧紧是技术上的支持。而现在整合各种资源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有大量的专业人员转战于此,发布信息的“质”和“量”和以往都不可同日而语。

由此可见,新媒体语言是在网络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人们对于互联网语言信息的概括说法。新媒体不是和传统媒体相对立的媒体,而是涵盖整合所有传统媒体资源的巨无霸。新媒体语言也不仅仅是网络媒体使用的语言,从历时的角度来说,新媒体语言要涵盖以往所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语言现象,并在这个基础上整合从草根到精英阶层的所有语言表述特征。在一些细节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出端倪:如被草根阶层所关注聚集的话题,在话语表述上更倾向于暴力、粗俗;而在被精英阶层所关注的话题上,其话语表述更倾向于保守、规范。这些都是新媒体语言所涵盖的内容。

三、影响新媒体语言发展的因素

美国的司卡莱认为:“有媒体的存在,有语言的存在,有它们之间的关系,但很难说有一个独立的媒体语言存在。”[4]可见,对于新媒体语言的性质还有很多分歧和质疑。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一个独立于现实社会的媒体语言,而是源于现实语言,但相对于我们日常的言语交际而言,传播得更广、变化得更快、发展得更迅速的语言。我们要深入了解新媒体语言,就得先分析影响新媒体语言发展的因素。

(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

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是新媒体语言得以迅速扩张的基础。新媒体语言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才得以发展壮大的,正是因为技术的深入发展,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语言才能延伸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

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早期,人们能利用网络的地方仅仅是利用门户网站浏览信息、聊天交流。所以各大门户网站都全力以赴地提供内容资源,普通人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言论是有技术障碍的。所以网络中能体现语言发展变化的地方集中在聊天室和论坛上。我们看到的早期网络用语也都是与聊天有关的,如一些称呼和打招呼的用语“MM”“GG”“886”,以及与论坛相关的用语“斑竹”“菜鸟”等。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交际的阵地几经转换,从QQ到微信,语言使用上总的格局基本稳定,不会像网络聊天室刚出现时那样,随时会产生很多新的表达方式。人们已经适应了通过网络进行社交。当然技术进步也会带来变化,聊天中原来的标点符号打出来的表情图,变成了各种有趣的表情包。我们知道,有声语言传递的是信息,副语言(表情、动作、语气语调等)传递的是态度。表情包的广泛应用,实际上就是为了弥补网络聊天过程中人们看不到相互的表情,不能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传递态度。信息技术发展解决了虚拟交际当中存在的问题,使虚拟交际更加贴近现实交际,这仅仅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导航、通过网络使用的智能家居,都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的,这些技术的实现直接带动了新媒体语言的发展。可以说,没有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就谈不上新媒体语言的发展。

(二)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需求

现代社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破坏了人们原有的社群生态环境。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地铁里、商场里挤满了人群,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但是带给现代都市人的感觉却是孤独。因为原有的邻里社区环境消失,亲戚朋友分隔的都越来越远,人口密度的增加带来的是信任危机,陌生人太多就需要各种安保措施把人隔离开,进而导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而人们在网络上的表达和宣泄是没有边界的,观点相似的人可以迅速靠近、聚集在一起,通过共同的话题交流相近的观点,进而满足心理上的宣泄和认同。

在互联网技术刚刚普及的时候,学者们也探讨过人们的心理需求问题,当时对于层出不穷的新词语,学者们得出的结论是,网络中的语言新奇有趣满足了年轻人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但网络用语不可能永远新奇有趣,新媒体语言的魅力在迅速地传播,并且覆盖面极广,同样的话语感受、情绪表达使得人们体验到了久违的认同感。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对于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有巨大的魅力,而满足了这种认同的新媒体语言,必然会不断发展。

(三)经济效益因素

新媒体语言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经济效益因素。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与互联网有关的内容就意味着有经济效益。新媒体作为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主体,其语言特色也必然随着经济效益展现力量。

例如,微信中的公众号,个人或机构在注册了之后,可以通过发布的内容在一定的领域内产生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是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的,也就是可以通过软文广告来推广产品,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向读者输出一定的价值观,获取一定的利益。而这,仅仅是互联网经济的冰山一角,网络上的经济利益需要通过新媒体语言来实现。对资本和利益的追逐促使了人们更加重视新媒体语言,如何博得人们的关注,如何增加阅读量,如何运营公众号都成了专门的学问。与之相应的,这样的经济力量促使了标题党的诞生。新媒体语言中的很多文章标题都是带有冲击性,标题能够吸引眼球,意味着阅读量就上去了,阅读量大了,广告商的钱就随之而来了。

中国互联网公司三大巨头百度、腾讯、淘宝(阿里巴巴)不断加快在移动客户端的布局,他们所投资的公司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经济的力量不断通过新媒体语言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来。从新媒体语言的表现上来看,也体现了这种经济力量的影响因素。

(四)地域因素

影响新媒体语言的还有因地域因素造成的语言差异问题,这里主要指的是地域方言。传统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基本上已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我们在广播电视中接收到的语言信息一般都是普通话。但是对于新媒体语言来说,这是不够的。传统媒体确实对于普通话的推广功不可没,但是对于方言的保护及其融入普通话,几乎没有起过什么太大的作用。广播电视中一般能体现方言的地方很少,只在曲艺节目、电视剧对白中能隐约可见,但实际上各种方言在我国广大的方言地区作为日常生活用语被大量使用。

新媒体在使用过程中极大地突破了地域限制,无论哪个地区的人,都可以平等地在网上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原来在传统媒体当中不能体现出来的方言问题凸显出来。方言区的人们很自然地会把方言的写法、说法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例如:主人=主银/主淫、木有=没有、山寨=假冒的(广东话)、雷人=受惊吓(江浙一带)、损样(东北话)等。一方面,这些方言词是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才进入大众群体,甚至普通话当中的。通过新媒体,一些方言词在大众中传播开来,并逐渐被吸纳到普通话词汇系统中去,丰富了汉语普通话词汇,也丰富了普通话的表达;另一方面,新媒体语言也促进了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融合。

(五)阶层因素

草根阶层的崛起得益于新媒体的帮助,换个角度说,阶层因素的影响,在新媒体语言中也有所体现。

新媒体语言中粗俗暴力的风格、亲切朴实的风格,实际上都是由于草根阶层崛起形成的。在传统媒体中,草根阶层是没有话语权的,无论是纸质的报纸期刊,还是有声的广播电视,信息发布者一般都是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整体呈现出严肃、保守、文雅的风格。而新媒体通过技术手段打破了这种阶层上的壁垒,无论是精英阶层还是草根阶层,在发达的网络上享有同样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草根阶层由于人数众多,话语权及话语风格都被突显出来,朴实的大实话被追捧,平常人情绪的宣泄让网民们找到了共鸣。例如“躺枪”是“躺着也中枪”的缩略,这个词似乎给人们描述了一个无辜受害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找到了共鸣。

四、结语

综上,新媒体语言是现实生活语言的一种变体,处在变化发展过程中,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使用者众多、传播速度快。新媒体语言来自日常生活,符合我们以往的语言规律,但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等原因,发展得非常快,变化的速度要超过现实社会生活语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需求、经济因素的影响,是影响新媒体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应视新媒体语言为洪水猛兽,想着如何去驯化它。20多年新媒体语言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新媒体语言的存在不仅没有动摇汉语的根基,反而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它的可接受度在不断提升,排斥它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这预示着新媒体语言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新媒体语言一定会有更大更新的发展。

[1] 项男.符号学视角下的媒体语言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30.

[2] 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10(3):70-80.

[3] 侯敏.2010年度新词语解读[J].语言文字应用,2011(4):64-70.

[4] 姚喜双,张艳霜.媒体语言发展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2010(1):2-10.

【责任编辑李开拓】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Language New Media

Tang Hailong

(ChineseLiteratureSchoolofBeihuaUniversity,Jilin132013,China)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presents its great power.From its development history,it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the infancy stage,the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the blowout stage.It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which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fluenced by the economy,region and social class facts satisfied the mental need of the human beings in modern society.The new media language didn’t shake to Chinese foundation,but enriched Chinese expression and it will develop in wider space.

Language of new media;Development history;Influence factor

H109.4

A

1009-5101(2016)05-0006-06

2015-05-15

教育部语用司项目“新媒体背景下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2015YW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唐海龙,北华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吉林132013)

猜你喜欢

语言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n,k)-语言及左-(n,k)-语言的一些性质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我有我语言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