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龙门寨木偶戏的艺术形态研究
2016-12-10庄海燕
林 玮,庄海燕
(中山大学 新华学院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520)
揭西龙门寨木偶戏的艺术形态研究
林 玮,庄海燕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 510520)
揭西龙门寨木偶戏是植根于民间的传统艺术,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淀,在木偶造型、服装与道具、舞台与乐器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剧目形式、演出技巧、唱腔音乐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还保留了不少演出习俗。揭西龙门寨木偶戏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存在形态。
揭西龙门寨;木偶戏;艺术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门寨位于广东省揭西县上砂镇,隶属揭阳市。上砂镇西北与梅州市五华县的梅林镇、桥江镇、肖芳镇接壤,受梅州客家文化影响很大,是揭阳少数的客家方言区。上砂镇四面环山,是庄姓的单姓村落。上砂人主要以务农为主。上砂镇淳朴的乡村风情孕育了不少民间传统艺术。龙门寨木偶戏便是其中之一。
一、揭西龙门寨木偶戏的起源
龙门寨木偶戏属提线木偶,其历史悠久,距今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大约在清嘉庆年间,龙门寨聘请名师姚师父(梅州长乐人)传教,成立了“老广华木偶戏班”。受当时条件的影响,戏班演出状况不甚理想。清光绪年间,年仅9岁的庄旭兰拜姚师父为师,13岁时他到南洋、新加坡等地学习,五年后回到家乡自己刻制木偶、创制道具,组织村民庄祖香、庄春和、庄以文等人重振“老广华木偶戏班”。从此木偶戏班逐渐兴起,扩大为三班木偶戏团,即戏班扩大为三班演出。庄旭兰带领庄秉芝、庄双祝、庄子南等继承“老广华班”,庄祖香带领庄双坚、庄德远等成立“新广华班”,庄以文带领庄仿区、庄子区等成立“荣天影班”。从此,三班木偶戏团在广东境内的海丰、陆丰、潮州、紫金、五华等地演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三班戏班均受到影响,瓦解停业。1940年,庄旭兰重新组织庄秉芝、庄双祝、庄子南等成立“龙门新保顺木偶戏班”。直到新中国成立,戏班持续演出。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由于庄旭兰年事已高,便将戏班交与陆丰县文化局接管,改为“陆丰木偶汉声线剧团”,并将戏班交与庄秉芝、庄双祝、庄子南三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剧团受到破坏,庄旭兰创办的木偶、道具、剧本皆被烧毁,戏班瓦解。1978年,由庄汝志先生投资,艺人庄双祝、庄秉芝等重新组织成立“龙门寨木偶戏剧团”,并开始在广东、江西等地演出。庄汝志去世后,戏班没有资金,停演一段时间。
目前,龙门寨木偶戏班由庄银周一人投资,庄石宋带领庄界生、庄尚林、庄日芳、宋葵花、庄丹妹、庄初道,并聘请梅州人黎辉明、胡秋红等,在陆河、普宁、惠东、丰顺、五华等地乡村用木偶戏的形式表演古装汉剧、山歌剧以及现代具有家庭教育意义的戏剧等。由于戏班没有得到企业资助,近年来演出也越来越少,戏班资金缺乏,加上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年轻艺人的缺乏,这项民间技艺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二、揭西龙门寨木偶戏的艺术形态
揭西龙门寨木偶戏是民间戏曲艺术的一部分。根据民族音乐家袁静芳的三类分类法对其艺术形态进行划分,其构成因素包括物质构成、形态特征和社会构成三个方面[1]。其中,揭西龙门寨木偶戏的物质构成主要包括木偶的造型艺术、演出道具、乐器、服装等。形态特征主要包括木偶戏的剧目形式、演出技巧、唱腔等艺术表现手段。社会构成主要指木偶戏在揭西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与当地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揭西龙门寨木偶戏的物质构成
首先,揭西龙门寨木偶戏具有独特的木偶造型艺术。在龙门寨木偶戏中,木偶的脸部彩画成“生旦丑,翁婆净”等[2]。
图1 揭西龙门寨木偶
龙门寨木偶的主要造型有18个。戏班木偶身必须有四生、四旦、四净、四丑、一翁、一婆,但由于木偶缺乏,木偶身经常用于表演不同的角色。如“婆”有时候也会用“旦”角的木偶身表演。在18个木偶中,生角、大丑较大,即男角较大,而旦角和小丑较小。龙门寨木偶一般以樟木和竹皮刻成,木偶手、脚、头用樟木,身体一般用竹皮。只有大丑的身体用沙桐胖(树名)雕刻。因为沙桐胖较轻,制成的木偶便于艺人操纵。此外,大丑在舞台上都是讲空话、没用的俗话,也就是客家人常说的“胖话”,沙桐胖也暗寓大丑“讲胖话”的特性。另外,只有大丑的肚子上有肚脐。龙门寨木偶一般头宽8.5~10 cm,长15~20 cm,身长52~56 cm,肩宽19 cm,手脚长11 cm左右。木偶一般身系10根线,耳际两边各1根,背上1根,左手2根(手腕和胳膊各1根),右手3根(右手手指多1根),两脚各1根,取意十全十美。丑角多一根嘴上的线,称为“出一”,即凡事做得比“十全十美”更好一点。因此,一般的木偶唯有左手手臂、右手手臂、右手手掌、左右脚能动,而丑角多了嘴能动。此外,女角木偶的鞋为红色,男角为黑色,而大丑则为赤脚,寓木偶艺人“贱脚踏贵地”之意,是木偶艺人表达自谦的一种方式。
其次,揭西龙门寨木偶戏在演出的服装与道具方面也颇有特色。戏班一共有18个木偶身,36个木偶头。一个木偶身固定一套戏服。戏服多为古装,表现的年代皆是唐代之后。服装大致分为几类:第一种是袍,分为黄红黑白青袍,除黄袍是皇帝服装外,其余都是文官服装,通常都是极有身份和地位的文官。第二种是铠甲,是上阵打仗的武将所穿。第三种是衣,主要有粹花衣、青衣、红吉衣、童服衣等。粹花衣是极有身份的花旦所穿,如千金送子的送子娘;青衣是青衣旦、平民、小姐或侍女的服装;红吉衣是大丑的服饰。童服衣可以是花旦、小姐、侍女的服装。第四种是便服,是平民或穷人的服装。
图2 身穿袍的木偶
图3 身穿铠甲的木偶
图4 送子娘的粹花衣
图5 大丑的红吉衣
图6 身穿便服的木偶
木偶头的表情及脸谱都是固定的。木偶身不可拆,但头可摘。艺人根据表演需要更换木偶头,并给木偶头戴上相应的冠帽、配饰,也会在木偶身上搭配相应配饰,如英雄结、云肩、围裙、佛珠等。有用于农活的,如锄头和斧头等;有生活用具,如包袱、茶壶、凳子、篮子、伞、桶、碗、桌围等;有用于武打表演的,如刀、剑、棍、鼓、旗、雉鸡尾等;有动物,如鱼、马、蛇等;有官用的,如签筒、圣旨、印等;有笔墨用具,如笔、笔架、墨盘等。另有如灯笼、笛子、葫芦、花、马鞭、婴儿等。
此外,龙门寨木偶戏的表演时间多是某个节日,或祠堂“转火”(为重建祠堂,先把供奉的排位及香炉转放到别处)。表演地点一般是祠堂前的戏台,若场地不够大则另转他处。舞台一般设在祠堂前,由柱子支撑搭建在半空中。舞台前台上边挂着写有“龙门寨木偶戏剧团”的红布,中间挂有东道主所送横彩,以便遮住表演的艺人。横彩后边上下各挂一根长棍,上边的棍上挂着剧本,便于艺人演唱,下边的棍上挂三个灯,为木偶表演照明所用。前台下边是木偶表演的场所。舞台的右边挂一块蓝布,艺人通过幻灯把台词显示在蓝布上,便于观众理解剧情。伴奏乐器有大小唢呐、锣鼓、扬琴、头弦、二胡、来胡、长号、敲击乐等。以前乐器放置在后台的左右两边,以便艺人演奏,放置方法为“左文右武”,即左边放置二胡、唢呐、头弦等声音婉转的乐器,右边放置锣鼓等声音雄浑的乐器。但现因人手不够,为方便艺人演奏,乐器都放置在左边(从面向观众的方位来看)。后台中间放置一个景架,艺人站在景架上操纵木偶。景架前边为景布,是木偶表演的舞台背景,可依据情况更换。景架后边悬挂木偶,摆放着装置木偶配饰、木偶头的木箱。
图7 舞台正面
图8 横彩后面挂的剧本
(二)揭西龙门寨木偶戏的形态特征
揭西龙门寨木偶戏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木偶戏的剧目形式、演出技巧、唱腔音乐等,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3]。
首先,剧目形式可分为现代剧目与古代剧目两类。现代剧目有《鸳鸯山》《双花缘》《浪子回头》《难中缘》《放鸟》《水绿良缘》等。除《鸳鸯山》是戏班始创之初就有以外,其余大多为戏班原创。古代剧目有 《周圆娶妻》《花子进城》《穆桂英招亲》《张郎休妻》《李彦贵卖水》《孝子拜佛》等。其中《周圆娶妻》《花子进城》《穆桂英招亲》原是古代汉剧,《张郎休妻》原是紫金花潮戏。戏班对原剧本内容有所改动,如《张郎休妻》改变了故事结局,把原本跳江自尽的张郎改为被前妻收留。《李彦贵卖水》《花子进城》《穆桂英招亲》《周圆娶妻》都是戏班始创之初就有的剧目,具体来源不详。《双花缘》和《放鸟》是根据人戏剧目改编。《樊梨花征西》在戏班创建之初有,因需要的木偶较多,戏班木偶、人手不够无法表演而失传。剧本的题材小部分为爱情故事,如《难中缘》《李彦贵卖水》《双花缘》《水绿良缘》《鸳鸯山》等,大部分都是劝警、教育世人的,如《张郎休妻》《花子进城》《孝子拜佛》《浪子回头》《放鸟》等。
其次,龙门寨木偶戏有着一套独特的演出技巧。在正式表演时,一般由3~4个艺人演奏,5个艺人操纵木偶,1个艺人放映幻灯。艺人站在景架上,一手提木偶线架,一手抽动悬线操纵木偶,木偶皆由舞台左侧进场。艺人往往身兼多职。演奏艺人也兼演唱。一个木偶的表演并不只由一个艺人完成,一般是一个艺人操纵木偶,一个艺人演唱,一个艺人道白。在人少的情况下也有一些木偶的表演是由一个艺人独自完成[4]。
龙门寨木偶戏在表演中有不少行话及特殊的手势、动作,是木偶戏班同行之间的暗语,也是探询对方演出技艺是否精湛的一种方式。行话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形成,在陆丰、惠东等地流行。在以前,老艺人只传授行话给自己的得意门生,因此并不是每个木偶戏艺人都懂得行话,而懂得行话则代表真正进入了木偶一行,是被认可的标志。懂得行话的戏班,在同行之间备受尊重;反之,则会被人轻视。戏班很少被问行话,被问到有两种情况:一是戏班在东道主那里吃午饭时,其他艺人来问,有试探意味;另一种是东道主请两个戏班一起表演,两个戏班想互相关照的情况。戏班若被问及行话,会行话的戏班成员不能想答就答,要出门表演的艺人中最尊者回答。如试探意味的行话:“师傅几时来?”“半夜鸡啼起身来。”“师傅打哪来?”“白登城来。”其中“半夜鸡啼”为丑时,丑时出演取义“出丑”,即“我们是来献丑的”,是自谦的一种方式。相传,白登城是汉朝木偶的发源地。据艺人相传,刘邦被困孤城,陈平出计刻木偶人,给木偶系上丝线使木偶在城中走路,引敌军误判而解困。又如互相关照的行话:“今晚的称头怎么搭?”“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吧。”意思为两个戏班互相关照,显得水平不相上下,免得自己或对方水平较低下不来台。此外,还有手势动作。即一人做出手势、动作,让对方明白其中含义。如艺人伸出三根手指,是指他们的行业神“田窦郭”三元帅之意。又如艺人在桌上放置三支高低不齐的烟,让对方取一根。正确的做法是:把高的一支烟取下来,把低的一支烟拿上去,让三支烟平齐,然后取走中间的烟。意思是我们会尽力扶持技术不够好的同行,也会尽力让骄傲浮躁、自以为是的同行改掉不良习气。我们戏班会不骄不馁,虚心学习。
龙门寨木偶戏班的唱腔有汉腔和山歌剧调,皆以客家方言歌唱。木偶戏一般以弦定音、以锣开声,靠打击乐指挥。汉腔较复杂,演奏乐器多为笛子和唢呐。现木偶戏班演汉剧的水平不够,艺人表演山歌剧较多,但表演时东道主会规定艺人表演汉剧还是山歌剧。揭阳的陆河县、揭西县及上砂镇三水村等地多喜听汉剧,上砂多要求“千金送子”和“打八仙”用汉剧演。五华等地多喜爱山歌剧。汉腔多用于演古装剧。山歌剧除表演古代剧目还可表演现代剧目。表演皆以唱为主,白为辅。唱句通常为四句,一句七字,讲求押韵。如《难中缘》中的王春英拒绝王八爷的求婚时唱道:“你想同涯(‘涯'即‘我')结鸳鸯,石壁牵苗难得上(‘难得上'即‘很难上')。你想同涯成双对,你凑(‘凑'即‘还不如')上天捣月光。”唱词亦雅亦俗,有古诗词,也有当地方言。在丑角唱白中,当地方言尤为普遍,使得丑角的形象更加生动有趣。如《周圆娶妻》中花丑周圆出场时有一段道白:“初一就月头,锯桩就斧头。上到山头,打杉就朽树头。挑转屋檐头,打帮日头,晒干树头……”这些道白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劳动的场景。
(三)揭西龙门寨木偶戏的社会构成
木偶戏在揭西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与社会世俗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5]。与其他传统戏剧一样,揭西龙门寨木偶戏也有不少演出习俗。
首先,龙门寨木偶戏班的行业神为“田窦郭”三元帅。“田窦郭”三元帅相传皆为当年解“白登之围”的大将。行业神的牌位在新中国成立前已被破坏,后再无添置。艺人在表演之前会祭拜。在每个月的初二、十六艺人会祭拜行业神。客家民俗中,初一、十五祭拜祖先、观音等,初二、十六祭拜行业神,表示自谦、不与人争先之意。俗话说,“你做初一,我才做初二”。初二、十六祭拜有不带头做坏事之意。祭拜时有斋果、糕点、灵符及茶水。茶水一共三杯,中间一杯放有干抹草(辟邪)。祭拜之时要掷以“圣告”,当圣告一正一反(代表一阴一阳)时,才算是求得了行业神的同意,得其庇佑。祭拜之后,艺人用干抹草蘸着茶水(只蘸中间一杯)洒向舞台各处,以求表演顺利。祭拜时不用整个戏班成员都参与,一人祭拜即可。
其次,“洗棚”。“洗棚”是表演之前先用钟馗和大丑两个木偶演一出戏。农村人相信鬼神之说,害怕表演时会有鬼神来捣乱,便让钟馗来镇邪,以保表演顺利。大丑是戏剧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更被龙门寨木偶剧团信奉为“老爷”。洗棚时用大丑也是求表演顺利之意。艺人在表演前先在钟馗、大丑两个木偶额际系上红绸,当预示开始表演的鞭炮声响起时,艺人便操纵着钟馗从舞台左侧出场。钟馗长相凶恶,不怒自威,演奏多用长号(艺人认为长号之声可压邪)。钟馗离场后,大丑登台,出场便讲述木偶“源于汉,兴于唐”的历史:“唐朝一出汉高王,招见木偶分田庄。将身打扮人间样,金牌召我出外乡。”
再次,“打八仙”,即“八仙戏”。艺人操纵木偶八仙(即传统八仙)在舞台上对着祠堂供奉的神进行跪拜,并演一出八仙聚首的戏。这也是木偶戏中正式开场前的一段表演,“开场戏”一般都会表演。从左到右摆放为:何仙姑、曹国舅、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相传,在仙界,王母娘娘的寿辰和众神明的生日,八仙都会去拜寿祝贺。因此民间认为,八仙下凡是一个好兆头,会给人间带来喜事。木偶艺人在表演之前先表演“打八仙”是恭贺神灵和东道主,并为东道主祈求平安吉祥之意。
另外,还有“千金送子”。据艺人叙述,汉王三年,项羽包围刘邦所在的荥阳。危难之中,大将纪信假扮刘邦向项羽诈降,刘邦得以逃走,而纪信因此被杀。纪信死后,刘邦感念纪信忠烈,又念纪信之妻膝下无子,孤苦无依,便让女儿鲁元公主将所生的儿子送与纪信之妻做孙子 (因刘邦与纪信平辈,为不让鲁元公主与自己的儿子平辈,孩子只能做纪信的孙子),张良之子陪同。因纪信之妻辈分较高,鲁元公主要向纪信之妻行跪拜之礼,由此便有“千金送子”之说。艺人表演“千金送子”是由一手抱着婴儿的千金送子娘和手捧圣旨的张生两个木偶在两个丑角的陪同下向祠堂供奉的神明跪拜。跪拜完毕,婴儿便供奉在堂上,艺人再念一段祝词,大意是祝世人多子多孙,加官晋爵。“千金送子”由五华传入,具体起源不详。但农村妇女想要孩子一般会去拜观音。乞求观音送子,应该和此习俗有关。
此外,在表演过程中,木偶戏班若是和人戏班一同表演,人戏班为表尊重,会在表演前先送拜帖、礼品到木偶戏班,之后艺人再拜访木偶戏班,木偶戏班也会还礼,表示互相尊重,但不需要人再去拜访。表演时,木偶戏班若是未开声,锣鼓未响,人戏班不敢先开声表演。但两个戏班的表演节目不用相关。若先请来的是木偶戏班,后请来的是人戏班,人戏班没有去拜访木偶戏班,木偶戏班觉得人戏班不尊重自己,会把大丑挂在人戏班舞台前,表示人戏班出笑话之意,等人戏班拜访了木偶戏班,木偶戏班才会把大丑拿下来。
两个木偶戏班若是被同一个东道主请来同时在不同的舞台表演,则先请的木偶戏班为主木偶戏班,后请的为次木偶戏班。在表演前,为表尊重,次木偶戏班要送拜帖、礼品到主木偶戏班,之后拜访主木偶戏班。主木偶戏班也要回礼,为互相交流之意。次木偶戏班拜访主木偶戏班时,会进行相互关照的行话交流。之后两个戏班会一起交流要怎样表演,表演什么。为了不让两个戏班表演水平相差悬殊,两个戏班会商量今天这个戏班为主,另一个戏班配合,明日反之。如果次戏班没有拜访主戏班,两个戏班则各演各的。次戏班若是表演得不够好,主戏班会向东道主提出意见,由主人去向次戏班提意见。两个戏班一起表演,在20世纪70年代的惠东比较常见。现在很少有两个戏班被同时邀请表演的情况。
三、结语
揭西龙门寨木偶戏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存在形式。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淀,揭西龙门寨木偶戏在木偶造型、服装与道具、舞台与乐器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剧目形式、演出技巧、唱腔音乐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保留了不少演出习俗,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但以往作为民间大众娱乐、欣赏方式的木偶戏已经逐渐衰落。揭西龙门寨木偶戏的生存日趋艰难:道具老化、剧目凋零、人才流失……。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这项民间艺术濒临消亡。如何传承和发展揭西龙门寨木偶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
[1]袁静芳.乐种学构想[J].音乐研究,1986(4):10-17.
[2]王长印,余芬兰.木偶戏[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3]廖奔.傀儡戏略史[J].民族艺术,1996(4):87-96.
[4]易云.广东的木偶戏和皮影戏[J].岭南艺品录,1997(2): 35-42.
[5]邢公畹.傀儡戏寻根[J].寻根,1995(5):27-31.
责任编辑:穆刚
tation.In the form of play,performance skills and singing music,have a unique and traditional art form.Jiexi Longmen village puppet show,just like the othe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is a kind of folk artand culture.
Research on the Art Form of the Puppet Show in the Jiexi Longmen Village
LINWei,ZHUANG Haiyan
(Chinese Department of Xinhua College,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China)
Jiexi Longmen village puppet show is rooted in the folk art.Aftermore than two centuries of historical precipitation,it has a unique artistic form in themodeling of the puppet,clothing and props,stage and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presen
Jiexi Longmen village;puppet show;art form;intangible cultural
I238.7
A
1673-8004(2016)06-0021-06
2015-12-20
本文系2014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 ”规划课题“广东木偶戏调查研究”(项目号:14Y39)和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四职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的研究成果。
林玮(1981— ),女,福建上杭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元明清戏曲及木偶戏研究;庄海燕(1994—),女,广东揭阳人,主要从事元明清戏曲及木偶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