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学物理特色课堂有效教学建议

2016-12-10金毅李成金陶洪

物理教学探讨 2016年9期
关键词:自制教具教学氛围课程资源

金毅+李成金+陶洪

摘 要:目前部分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物理教学发展仍比较薄弱,这与农村地区相对欠发达的物质基础和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等复杂因素密切相关,学生缺少探究科学的机会,因而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农村物理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利用身边材料自制教具,因地制宜地挖掘有乡村资源特点的课程资源,就可以拉近物理学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实现从生活走进物理。

关键词:农村中学物理;教学氛围;自制教具;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9-0016-3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目前,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学仍然以书本固有内容为主,加之教学设备与实验仪器的欠缺,教师又缺乏自制教具的能力,因而教师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创新动机较低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丧失。笔者作为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在西部农村进行支教的过程中,对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根据新课标中“让物理生活化”的要求,农村物理教育应结合生活环境的大背景,挖掘课内外的课程资源,探究适合农村中小学的物理教学方法。

1 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现状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加大,城镇与农村发展差距明显。特别是部分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教育的整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现实需求。农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在课堂教学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教学思想的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出现了探究意识,在实验前教师会经常鼓励学生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局部或整体的设计[1]。教学方法也从“满堂灌”向引导互动转变,例如,农村中学物理教师逐渐建立起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启发学生思考,在课堂上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但教学行为的落实细节上与先进的教学理念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其主要表现为:首先,物理教师习惯利用板书和简图讲授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记忆实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物理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和剖析仍然主要采用反复强调的方法,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和拓展迁移较少;最后,教师在课堂中将物理知识与农村实际生活的结合欠缺,所讲授的知识不能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学生探究性实验教学方面,很多农村物理教师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在学生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为了验证学生的认识而进行的一种实验,这样会导致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分离。部分教师在学生实验时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过程通常是由教师严格控制,学生对于教师和书本的依赖性较强,甚至直接在书本上寻找答案。[2]中考分数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尺,也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自然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有些教师不做实验,只讲考试大纲范围内的实验,主要强调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认为学生只要能答题、能得到分数,就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如此一来,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不到培养,对物理的好奇心和兴趣也被扼杀,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操作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最终成为了考试的奴隶。

2 教学模式转变策略

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物理教学则是帮助学生接近自然、接近世界本质的过程。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笔者在参加西部支教的过程中,对于农村物理教学现状有了深切的体会,并对基于农村大环境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进行了思考。

2.1 营造轻松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氛围

农村的学生,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孩子,由于处在交通较为闭塞、生产生活方式较为落后的地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他们普遍循规蹈矩,老实听话,对教师言听计从。教师为了能够统一管理学生活动,有效组织教学,从小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遵守纪律,不可自由散漫。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只能跟着老师的脚步走,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参与感、融入感,好奇心被压制,久而久之学习兴趣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关,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3]张弛有度、热情洋溢的课堂氛围就是积极的精神环境,它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都是全情投入;教师的教学目标和过程都清晰明确;学生对新知识十分好奇,注意力集中,思维十分活跃。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课堂互动充分,这样学生易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平易和真挚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情;教师在组织教与学的活动时应该以民主的态度领导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就能感受到更多的认可,那么与教师在知识和情感上的交流也会更加充分。

案例1 在上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的“认识变阻器”这一课时,笔者携带了英语老师用的录音机,播放英语磁带并调节音量按钮,与此同时设计了4个问题:①它是如何调节声音大小的?②在探究了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之后,你认为有哪些办法改变导体电阻?改变哪个因素是最容易最方便的?③观察滑动变阻器,你能观察到什么?④滑动变阻器在调节电阻大小的过程中,你能不能看出电阻的具体大小?有没有什么仪器既可以调节电阻大小又可以看出接入的电阻数值呢?问题①是学生日常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连接点,让学生被知识吸引。问题②引发学生对于旧知识的回忆和复习,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体验到了成就感。问题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新的实验器材上,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去探究新事物的特征,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具体和直观的认识。问题④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那么“电阻箱”这一实验器材就呼之欲出了。这几个问题注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节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有所收获,有一种充实和满足感。

2.2 自制教具并给予学生动手的自由

实验器材是上好一堂物理课的物质条件,西部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经济和交通等多种原因,在实验器材配备方面相对较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纵然有好的教学方法,没有适当的实验器材,也无法充分发挥教学手段。近年来,为了落实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扶持和改造。例如,陕西省于2012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大部分设施设备短缺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配齐教学实验设备。但是,这些相对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课堂需求。因为有些高级的仪器太过紧凑复杂,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缺少了直观性和实用性。

因此,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制教具就很有必要。自制教具的特点主要是结构简单,取材方便,贴近学生。结构简单,那么制作方法也会简单易行,不需要工业工艺的辅助,甚至学生自己也可以模仿制作;取材方便,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制作材料,甚至变废为宝,学生对这些材料比较熟悉,学习过程会更加直观;贴近学生,才能够立足教学和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融入感。同时,在进行实验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回归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实验活动应该尽量给予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机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状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现象,用自己的双手发现物理,才能够发现物理之美,科学的神奇。课堂教学应结合微型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切实地开足开全实验课。此时教师应该扮演的是一名辅助者,而不是指挥者。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多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案例2 在上“升华与凝华”一课时,除了书本上的碘颗粒加热实验以外,笔者还设计了一款教具:材料主要是气球一个,干冰若干(用保温杯或保温饭盒保存)。具体过程:取一块干冰放在气球囊里并及时扎紧气球。实验现象:气球开始逐渐变鼓,气球底部靠近干冰处出现一层白霜。气球变鼓实际上是因为囊中的干冰开始升华,变成气态。而气球底部出现白霜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变成小冰晶。该教具的材料简单,容易获得;教具轻便灵活,演示时可以移动;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容易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该实验注重学生的亲身观察和直观体验。由于操作简单,甚至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尝试,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对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有着极大的作用。

2.3 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生活的课外资源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农村中学的教学资源存在明显的劣势,例如,实验器材不全,设备陈旧,无法实现多媒体教学等等。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农村环境对教学的作用[4]。农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朴素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农村物理教学中丰富的教学资源。

农村有许多城市中很难看见的自然现象,例如,朝霞和夕阳,电闪雷鸣,以及雨后的彩虹,山川和河流等等;农村地区也有很多城市中罕见的动植物,比如飞来飞去的蝙蝠,吸在墙角的壁虎,梁上筑巢的燕子,还有清晨植物叶子上呈现的露珠,还能观察到树上的叶子都是朝下生长的;农村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中也蕴藏了许多物理原理。例如,农村盖房子时需要用到滑轮把水泥推车等运上去;没有冰箱时,把肉密封好浸在水里可以暂时保鲜;春季播种前需要选种,农民会把种子先撒在水里,颗粒大的会沉在水底,颗粒小的会浮在水面等等。如果能将这些独有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一定能够丰富课程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力。

由于物理学科给人的印象是大量枯燥复杂的公式和计算,不像文科可以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和共鸣,许多农村学生觉得物理学起来有难度。其实,物理不仅有趣,而且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教师如果能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引入课堂,教科书上的内容就可以被极大地拓展,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案例3 在上“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一课时,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就有很多,例如,①妇女在缝补之前会把针放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缝衣服。这是因为头发上有头油,用针在头发上摩擦几下使针上带上油脂,可以减少缝衣时针和衣物纤维之间的摩擦力。②农村生产中常见的拖拉机,有时人们会给轴承加机油,这样就可以减少零件之间的摩擦,改善磨损状况。③冬天下雪天之后的路面比较滑,人们用秸秆编制草毯铺在地上,因为草毯干燥摩擦阻力较大,就能防止人走在路上打滑……农村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需要教师深度挖掘和利用。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农村中学教师应该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资源,发挥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以此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刘键智,肖晓兰.农村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调查[J].课程·教材·教法,2010(6):52—57

[2]唐卫.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之现状[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9(12):44—45.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肖芳.体验式学习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9(07):65—67.

(栏目编辑 赵保钢)

猜你喜欢

自制教具教学氛围课程资源
论自制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优化氛围,提振学生主动学习的精气神
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如何活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浅谈自制教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