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学“答”为学“问”教学例谈

2016-12-10赵文华

物理教学探讨 2016年9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学问助力

赵文华

摘 要:学中问,问中学,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传统的课堂中,师生之间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多的是学答,“答”与“问”仅一字之差,却道出了教师教学观的根本区别。在 “以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如何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创设学生观察与思辨的空间;示弱中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搭建师生、生生学习分享的平台;学生思维爬坡处的助力技巧等,让学生在课堂中以问求得新知,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问;以生为本;示弱;助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9-0043-2

李政道先生曾经提出: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做学问,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老是做学答?学“答”与学“问”仅一字之差,却道出了两种教学观的根本区别。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的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变学“答”为学“问”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案例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留学生登台唱戏的时机——给足观察和思辨的时空

书画十分讲究“空白”艺术,以给欣赏者疏密有致的美感,传授新知识同样要疏密相间。对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学生会十分好奇、感兴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但要知道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学生将已有的学习经验作为基础,并在新知的认知过程中与之相互作用,从而获取和架构新的知识体系,这需要观察与思辨的时空,而且学生之间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不同学生获取新知的时间也是不尽相同的。笔者在教新知识时通常采取少讲述、多点拨的方式,有意识地留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和尽情想象,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去填补,享受自主学与问的乐趣。

如教“宇宙航行”时,首先利用电脑播放视频:运动员推铅球、导弹的发射、神舟八号飞船的发射,接着留有相当长的一段让学生谈感受、提问题。学生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强力刺激下都跃跃欲试,畅谈个人见解。他们的回答大都是:速度越大,射程越远,轨迹是抛物线;也有学生持不同观点:只要速度足够大,其射程足够远,可绕地球一周,那就不落地了,不就成了人造卫星了吗?此时,笔者接过刚才发问的“共振点”顺势让学生展开讨论,对问题探究的猎奇心理一下子激活了他们的思维。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轨迹是抛物线还是圆?物体落不落地与初速度有怎样的关系?地面在什么情况下当成平面或球面?月亮不落地是不是也因为具有较大的速度?水流星中的水不掉下来与月亮不落地是不是具有相同的原理?等等。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辨和争论后,再介绍牛顿的人造卫星原理图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做的效果,必定比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要好得多。

此过程的原则是:学生能说的放手让他们说,能做的放手让他们去操作,让学生们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

2 促学生自由发问的行动——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性,变学“答”为学“问”,我们必须创建一种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课堂氛围。

如教“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时,为了纠正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笔者列举了光滑水平面上的运动物体,同时得出正确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这时,想不到后排的一位男生大声地说了一句:你举的例子不符合实际情况,力撤掉后所有的物体都要停下来,所以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学生们顿时或惊愕或困惑或转过身投去责难的一瞥或小声议论起来。在那一瞬间笔者从一丝不快中迅速调整教学策略:相机诱导,拓展思路。于是笔者走到那位男生身旁说:你能联系实际生活提问题,并且问得很有质量,伟大的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与你持相同的观点。学生们顿时向他投以赞许的眼光,甚至翘起大拇指。接着笔者顺着刚才的思路问:实际生活中撤销推力后,运动的物体还受力吗?还受阻力;撤力后物体由动变为静(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什么?正是(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有为而无为”,有许多问题是无法预知的,创新思维碰撞的火花常常是在不经意间闪现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自由发问”看作是相机诱导、拓展教学思路的一种契机。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见解,长此以往,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就一定能够形成。

3 给学生搭建自主交流的平台——体验主动参与过程的乐趣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预设互动交流的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在互动平台中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同伴互助中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获取他人的有效学习方式等。这样的学习平台能大大提高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变机械获取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动探究知识。

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一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公交车上,有人向上跳起,那么他将落在哪里?学生们积极参与交流,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部分学习小组认为应落在起跳的原处,还有较多的学习小组认为应落在原处的后方,理由是人跳起后,车还在向前运动,所以将落在后方。双方各持己见,难分高下。此时,一学生的回答别出心裁:“如果落在后方,那我24小时不停地跳就可绕纬度线兜一圈了,旅游公司都该关门了。”因为跳起后地球还在自转,而人不停地落在后方。学生们还没佩服完,又有学生发话了:“怪不得停在路边感觉风很小,开了摩托车后顿时觉得风很大。”“窗口紧闭的公共汽车里感觉风很小是同样的道理吧。”一个较内向的同学也赶紧补充道。此时的课堂,学生们你来我往,个个神采飞扬,在不断深入的讨论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而笔者只是时不时穿插几句表扬的话语:你提的问题很重要;能提出这个问题很了不起;我们的讨论过程真可以与牛顿创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相媲美……当学生们觉得:自己参与和讨论的过程居然能和物理学家挂上钩!自豪感真是溢于言表,这样他们怎么会不积极参与课堂探讨和交流呢?

4 做学生质疑问难的助力——传授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的学习能力受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思维的停滞,甚至是倒退。就拿质疑问难为例,部分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停留于学习知识的表面价值不大;或提出的问题表述不够清晰;或提出的问题偏离了本知识系统……这一切现象说明,在学生质疑的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给予学习的助力,尤其要善于“在无疑处有疑”,这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水准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如在习题教学时,笔者认为:教师不能只专注于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不能只专注于解题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不能只专注于经验的传授,更应关注引导学生的思考。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学生质疑问难的助力。A.已知什么条件?求解什么?B.题目的隐含信息有哪些?缺什么条件?C.怎样把所给信息联系在一起?D.以前曾见过类似的问题吗?能从哪些角度解题?E.是否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你用了全部条件了吗?F.你能用多种方法得出结果吗?解出的结果有意义吗?符合实际情况吗?G.你能否适当改变一下物理情境?等等。

此过程教师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等各种能力。

当然,变学“答”为学“问”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这持久战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学会示弱,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好学生学习的助力,让学生在学与问中建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杨,李丹. 利用教育理论设计 彰显复习课堂生命力[J]. 物理教学探讨,2015,33(10):19—22.

(栏目编辑 罗琬华)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学问助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
比多少的学问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的学问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