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2016-12-09孙晓东贾继明通讯作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微血管

孙晓东 贾继明(通讯作者)

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北京 100049



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孙晓东 贾继明(通讯作者)

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北京 100049

目的 观察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2010-07—2014-09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28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改良组(n=71)和常规组(n=57),常规组给予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改良组给予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记录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检测术前后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 改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常规组比较较短[(2.76±0.52)h、(7.23±1.59)d vs (3.87±0.64)h、(9.85±2.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改良组(17.98±2.94)cm3显著大于常规组(17.10±1.67)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总有效率95.77%高于常规组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04%较常规组19.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1.41% vs 5.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佳,能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安全性高。

微骨孔;显微血管减压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指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反复的发作性剧痛,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点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为主,往往持续数秒或1~2 min,突发突止,缓解期如常人,呈周期性发作[1]。患者因恐惧疼痛而不敢刷牙、进食,严重影响了患者面部口腔卫生和情绪,导致生活质量降低。手术治疗能直接解除血管压迫,缓解疼痛,常规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手术方法,但可出现听力减退、气栓等术后并发症[2]。我院采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0-07—2014-09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三叉神经感觉根分布区疼痛,反复发作,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经临床诊断及试验机检查和肌电图检查确诊。排除有手术或其他外科治疗史者,MRI等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占位病变者,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患者,精神异常不能配合研究者及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按照缓解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57)和改良组(n=71),常规组男36例,女21例;年龄26~73(48.6±12.7)岁;右侧33例,左侧24例;动脉压迫38例,静脉压迫2例,动静脉联合压迫17例。改良组男43例,女28例;年龄24~75(49.2±12.3)岁;右侧39例,左侧32例;动脉压迫45例,静脉压迫3例,动静脉联合压迫23例。2组年龄、性别、患病部位及压迫程度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患者仰卧位全麻,头部偏向健侧,后发际内斜切口5 cm左右,牵拉暴露,剥离钻颅,显微镜下手术,分离粘连的蛛网膜,游离压迫神经的血管,分离后垫入涤纶片,显微镜下确认后关闭颅腔。

改良组行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前准备同常规组,于乳突后发际内作5 cm切口,横窦与乙状窦、横状窦交界处作适当椭圆形骨窗,磨除骨窗上届边缘内板,以创造足够的视野方便显微镜下操作,显微镜下剪开蛛网膜,彻底分离、显露三叉神经,并对三叉神经根入颅方位内蛛网膜和小血管进行全方位探查,钝性分离粘连组织,游离责任血管,涤纶片绕诊断神经并以钛夹固定,术毕人工硬脑膜修补硬脑膜。

1.3 观察指标 (1)记录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测定2组术前后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2)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疗效评估 参照Brisman的疗效评判标准评估,治愈:术后疼痛消失;显效:术后疼痛缓解>90%,偶需服用药物;有效:疼痛减轻>50%,或多支疼痛者术后单支疼痛;无效:术后疼痛未见显著缓解。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手术情况比较 改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常规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改良组显著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情况比较

2.2 2组手术疗效比较 改良组总有效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7,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疗效比较 [n(%)]

2.3 2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比较 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比较 [n(%)]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反复发作性剧痛,目前病因尚未明确,但周围学说认为与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压迫有关[3]。不同个体的疼痛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及诱发因素各不相同,典型患者多在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域发作,通畅呈单侧发病,疼痛剧烈而短暂,可因触碰、吃饭、说话、刷牙、洗脸等多种生活动作诱发[4]。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封闭治疗、电凝疗法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易复发,不良反应多,多数患者最终依然需进一步手术治疗;封闭治疗通过破坏感觉神经细胞达到止痛效果,可能造成注射区面部感觉缺失;电凝疗法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年老体衰有系统疾病者,但20%的患者会出现面部感觉异常、复视、咀嚼肌无力等并发症[5]。显微血管减压术不仅能止痛,还不会产生感觉运动障碍,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手段,但有研究[6]显示,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

目前已有研究[7]通过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增加手术疗效,术中显微镜可提供同轴照明,扩大手术视野,便于清晰观察血管、组织和神经结构,但因骨窗小、位置深、体位局限等原因仍易遗漏根区的责任血管。权俊杰等[8]研究中以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增加了观察范围,利于彻底减压,但术中对于岩上神经的处理较麻烦,若切除该神经则会引起小脑水肿等不良反应,若保留则增加了手术风险,影响手术效果。本研究中回避了上述矛盾,对常规手术进行了改良:作椭圆形微骨窗,减少开颅时间并增加手术视野,便于显微镜操作;入颅方位区进行全方位探查,避免遗漏责任血管;针对复发因素对三叉神经行整段包裹,以减少术后复发。

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提示该术式减少了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能有效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促进患者早期康复;2组术后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均有所改善,且改良组较常规组较高,提示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可能与其具有一定的联系,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需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验证。改良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虽本研究中2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但改良组小于常规组,若增加入选病例数量则可能产生统计学差异。周志国[9]研究显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愈率66.7%,与本研究常规组70.18%相当,但明显低于改良组90.14%。朱蔚林等[10]相关研究中也采用全程包裹,疗效显著提高,并发症和复发率减少,与本研究一致。

综上,采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能明显减少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

[1] 侯高磊,张云鹤.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5例手术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14,54(30):80-82.

[2] 崔丙周,王博,张喆,等.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7例手术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5):70-71.

[3] 闫宪磊,黄河清,郑捷敏,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9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2):171-172.

[4] 孙郑春,曹新亮,马旭东,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0):112-113.

[5] 王博,吕海欣,周武涛,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5):113-114.

[6] 蒋栋毅,王之敏,陈寒春,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江苏医药,2014,40(22):2 798-2 799.

[7] 赵冬,刘祺,姬云翔,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17例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2013,21(3):190-192.

[8] 权俊杰,屈建强,周乐,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4例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5):423-425.

[9] 周志国.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8):67-68.

[10] 朱蔚林,漆松涛.改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6):2 697-2 700.

(收稿2016-03-15)

R745.1+1

A

1673-5110(2016)23-0070-03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微血管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罕见病因分析及手术方法
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价值比较
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受损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