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囊性脑肿瘤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

2016-12-09郑贵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切除率囊性瘤体

张 亮 郑贵超

辽宁盘锦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盘锦 124000



囊性脑肿瘤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

张 亮 郑贵超

辽宁盘锦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盘锦 124000

目的 探讨囊性脑肿瘤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确诊为囊性脑肿瘤患者78例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切除情况、复发率及病死率情况;观察2组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结果 对照组全切率、大部切除率分别为65.00%及35.00%,观察组为92.11%及7.89%,全切除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病死率及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可切除显微镜死角区肿瘤,提高手术全切除率,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囊性脑肿瘤;神经内镜;显微手术

颅内囊性脑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可分为囊性胶质瘤、表皮样囊肿、脑转移瘤、囊性脑膜瘤、血管网织细胞瘤等多种不同类型肿瘤[1]。其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以往多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单用显微手术虽能改善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显微手术治疗存在视野死角,导致部分患者脑肿瘤易被遗漏,以致患者需再次接受手术治疗[2]。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内镜凭借其微创、省时、直视、耐受性好、疗效佳等优点逐渐应用于本病的临床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难题。我们从2014年开始,在显微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神经内镜治疗,获得较好疗效,且目前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8-2014-09于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且确诊为囊性脑肿瘤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78例,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41.65±9.00)岁,病程(3.65±1.83)a。肿瘤性质:囊性室管膜瘤3例,囊性脑转移瘤5例,囊性脑胶质瘤19例,囊性脑膜瘤8例,表皮样囊肿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1.86±9.05)岁,病程(3.36±1.75)a。肿瘤性质:囊性室管膜瘤4例,囊性脑转移瘤6例,囊性脑胶质瘤20例,囊性脑膜瘤6例,表皮样囊肿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肿瘤性质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6版[3]中囊性脑肿瘤的诊断标准,患者均行MRI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肿瘤于T1WI像表现为类圆形均匀低信号影,T2WI为均匀高信号影,肿瘤及其周围脑结构改变与CT 表现相同,部分病例因肿瘤及囊液成分不同而表现等低或等高混杂信号影,瘤包膜强化明显。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并已知情同意者;(2)自身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3)年龄18~75岁;(4)所有患者均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

1.4 排除标准 (1)不符诊断标准者;(2)存在其他脑部恶性肿瘤者;(3)严重精神病不配合者;(4)不能耐受手术及麻醉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术前行全身麻醉,依据肿瘤具体位置选择相应入路途径,开颅后调整“Moller”手术显微镜倍数至4~16倍,打开脑池或蛛网膜,放出脑脊液,令瘤体充分暴露;于显微镜下分离肿瘤并切除,操作过程尽可能保护脑组织,避免伤及血管、神经;对于瘤体较大的肿瘤应分块切除,直至整体切除。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应用显微手术对瘤体切除后,以硬质神经内镜(AESCULAP Axe l180 型)进行探查,以观察显微手术治疗时难以操作的部位或显微镜术野死角是否还存在未切除而残留的肿瘤,若发现则行肿瘤包膜分离,瘤体较大者,采用分块切除的方法,直至全部切除。对瘤体切除完毕后,以生理盐水对瘤床进行反复有效的冲洗,直至无瘤内容物碎屑。冲洗结束后,对硬脑膜进行严密缝合,将骨瓣复位,将头皮进行逐层缝合。

1.6 观察指标 术后3 d,复查MRI以观测患者术后瘤体的清除情况,复发率及病死率情况;观察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2 结果

2.1 切除率、病死率及复发情况 观察组全切除例数更多,大部切除例数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及病死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方面,观察组未发现患者死亡,对照组死亡2例,其中小脑半球及鞍区分别各1例。见表1。

表1 2组切除率、病死率及复发情况比较 [n(%)]

2.2 术后神经障碍比较 2组患者三叉神经损伤、面神经功能损伤、外展神经损伤及肢体瘫痪等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神经障碍比较 [n(%)]

3 讨论

颅内囊性脑肿瘤病因尚不明确,发病可能多方面因素相关,有学者认为肿瘤囊性形成或肿瘤的退行性改变等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化诊疗技术的发展,CT及MRI等检查手段的应用不断普及,对于颅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令本病的检出率有所提高,但本病的临床诊断仍存在较大困难。诊断时应注意囊性室管膜瘤、囊性血管母细胞瘤、囊性转移瘤、囊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以更好地明确肿瘤性质。囊性脑肿瘤的临床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随着治疗理念的更新、神经内镜器械的不断改进、创新及手术经验的积累,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范围日渐扩大,和单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均已成为囊性脑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且均被证实具有较好疗效。但上述两种治疗方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显微外科手术时,可因视野死角,导致肿瘤残留的缺点,而单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则无法特写解剖结构[4]。我们在临床摸索过程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巧妙地将显微手术与神经内镜相结合,很好地弥补了各自治疗方法的不足,疗效显著,是一种具独特优势的手术方法。张培君等[5]及李在雨等[6]分别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本病时发现,治疗组的全切除率均更低,复发率及病死率则无显著差异,各指标水平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均证实了观察组治疗方案的科学性。

有报道显示,治疗囊性脑肿瘤时,对于瘤结节在囊内者,可直接将内镜伸入囊内探查,并在内镜下切除。本研究中大部分肿瘤界线较清楚,先于显微镜下将囊液吸除,置入神经内镜观察瘤体毗邻结构,并切除肿瘤。且肿瘤多位于患者的大脑半球内,由于瘤体不规则,向脑深部延伸,与脑表面接触点少,显微镜下手术耗时较长,牵拉脑组织过度可加重神经损害。对于此类情况,仅用显微手术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疗效,而观察组借助神经内镜的优点,在囊腔内多角度灵活观察肿瘤内部及瘤周毗邻结构,全面了解周围解剖关系,从而尽可能地减轻了神经功能损害,达到了微创目的,且疗效优于对照组[7-8]。

综上,我们认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疗效显著,使用范围大,照明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并有效解决了显微镜盲区,最大程度避免了对脑组织的牵拉,能显著提高手术全切率,使更多患者无需进行二次手术,可作为本病治疗方案的首选,值得推广。

[1] 虞聪,顾旭辉,陆泳宇,等.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8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3,37(4):264-265.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0.

[3] 李在雨,许晓光,颜杰浩,等.囊性脑肿瘤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3):254-256.

[4] Samaras V,Piperi C,Korkolopoulou P,et al.Application of the ELISPOT method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leukin(IL)-6 and IL-10 secretion in periphe-ralblood of patients with astroglialtumors[J].Mol Cell Biochem,2007,304(1/2):343-351.

[5] 李在雨,罗毅男,陈大伟,等.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的疗效观察[J].大连医科 大学学报,2011,33(6):32-35.

[6] 张培君,黄定波,郑伟明.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6):47.

[7] 徐伟光,钟德泉,殷利明,等.Ommaya管置入并32P内放疗治疗囊性脑肿瘤31例[J].广东医学,2013,34(9):1 326-1 326.

[8] 万建国.0.2T MRI-DWI鉴别诊断脑脓肿与坏死囊性变脑肿瘤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2):105-107.

(收稿2016-01-15)

R739.41

B

1673-5110(2016)22-0066-03

猜你喜欢

切除率囊性瘤体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