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2019-08-12郭金陶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13期
关键词:切除率脑膜瘤颅骨

郭金陶

矢状窦镰旁脑膜瘤可通过X线、脑CT、脑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1]。因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所处位置血供丰富,致使其手术切除难度较高[2]。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常规开颅手术进行治疗,但其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常规肉眼下进行瘤体切除,极易导致瘤体切除不彻底或切除过多正常组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需探讨一种瘤体切除完全、对患者身体伤害小的手术方法。随着显微手术的发展和进步,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提升[3]。基于此,本文对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本科室收治的42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色球法将其均分为两组(n=21),其中,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28~70岁,平均(46.7±4.6)岁;观察组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27~68岁,平均(45.8±4.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医院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全麻状态下完成手术操作。对照组接受常规开颅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使用常规手术器械,在直视状态下完成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体的切除。

观察组采用显微手术治疗,以Mayfield头架固定患者头部,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患者的骨瓣位置及手术切口位置。其中,手术入路方式需根据瘤体的大小、位置、与上矢状窦的距离等因素进行选择,手术入路需尽量避免皮层重要引流静脉。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取马蹄形切口或L形切口,翻起骨膜、皮瓣组织,钻孔取出骨瓣,在瘤体边缘处以弧形剪开脑膜,放置手术显微镜。借助显微镜作用处理掉靠近蒂部的瘤体,离断肿瘤供血。随后,以由内至外的方式对瘤体进行分块切除,减压后朝内牵引瘤壁,在保护好引流静脉的前提下,分离与瘤壁相连的蛛网膜。此时,若矢状窦受累较轻仍能保持通畅,需将窦外肿瘤切除;若瘤体为突入窦腔内,仅窦壁外层受到累及,需烧灼上矢状窦侧壁瘤体;如瘤体已突入对侧窦壁,并已完全阻塞窦腔,需将瘤体彻底切除,结扎受累上矢状窦前后两端;如部分瘤体已突入窦内或侵入窦壁内外层并造成影响,在窦腔畅通的前提下,需将受累的上矢状窦结扎和切除。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原则和术后治疗一致。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术中输血量(mL) 术中失血量(mL) 手术时间(min)观察组 21 352.67±10.54 402.89±11.67 154.45±11.65对照组 21 655.78±12.66 804.67±14.46 157.56±11.27 t 值 - 84.320 99.086 0.879 P 值 - <0.05 <0.05 >0.05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输血量、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等指标;(2)瘤体切除情况:依据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标准[4],将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情况划分为3个等级。瘤体全切:肉眼切除瘤体,包括电凝累及的颅骨、硬脑膜、静脉窦等;瘤体次全切:肉眼切除瘤体,不包括累及的颅骨、硬脑膜、静脉窦等;瘤体部分切除:切除部分瘤体。瘤体切除率=切除例数/21×100%;(3)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肌力下降、癫痫、颅内感染等术后并发症情况,并统计其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21×100%。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运用SSP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输血量和失血量对比中,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瘤体切除情况

对照组患者瘤体全切14例,切除率66.7%;瘤体次全切5例,切除率23.8%;瘤体部分切除2例,切除率9.5%。观察组瘤体全切20例,切除率95.2%;瘤体次全切1例,切除率4.8%;瘤体部分切除0例,切除率0%。对比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情况,观察组的瘤体全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60,P<0.05)。

2.3 并发症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出现肌力下降3例、癫痫2例、颅内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33.3%(7/21);观察组患者出现肌力下降1例、癫痫0例、颅内感染0例,并发症发生率4.8%(1/2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60,P<0.05)。

3 讨论

矢状窦镰旁脑膜瘤多发生于蛛网膜粒,患者多呈现头痛、人格改变、痴呆、感情淡漠等表现[5]。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与硬脑膜粘连,通过瘤蒂接受颈外动脉供血,在血供丰富的情况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极易突入邻近颅骨[6]。瘤体在患者脑部出现明显占位时,患者的静脉回流会受到很大阻力,导致颅内压明显升高;瘤体突入邻近颅骨时,会引发患者颅骨增生、头皮静脉曲张等不良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颅骨破坏或缺损症状[7]。

目前,对于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治疗仍以临床手术为主。原有的开颅手术虽然可以有效切除肿瘤病灶,但是因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术后出现肌力下降、癫痫、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预后质量差。若患者年龄较大,自身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时,在开颅手术的麻醉过程中,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8]。另外,因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皮质中央区发挥着支配机体感觉和运动功能的作用,并存在多支粗大的分支静脉,增加了手术难度,且风险较高[9]。临床上对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操作,需要妥善处理邻近的矢状窦及大脑镰,在保护好中央区脑组织及沟静脉的前提下,对瘤体进行切除,以预防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0]。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将显微技术应用于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治疗中,成为临床手术研究的新课题。将显微技术中显微镜的照明和放大功能和显微手术器械结合应用,可顺利将蛛网膜间歇、正常组织周围的瘤体分离,并减少术中出血量。因在显微技术下的手术视野较为清晰,可降低对静脉窦和脑组织的损伤程度,临床疗效较突出。

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手术前,主刀医生需要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情况设计手术切口,并掌握患者中央沟静脉、中央沟、肿瘤之间的关系,在手术操作中使用无张力法,在合理保护中央沟静脉的前提下,切除距离功能区较远的瘤体,再将靠近功能区的瘤体组织进行分离、切除[11]。如果患者颅内中央沟静脉骑跨于瘤体浅表面时,需要将瘤体组织分块后清除以降低中央沟静脉张力,随后,清除剩余瘤体;如患者颅内瘤体组织剥离较为困难,考虑到出血问题,可残留部分瘤体[12]。本次研究显示,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中输血量和出血量,这是因为显微手术在治疗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时,先对瘤体附着处进行处理,并通过分块切除静脉前后的瘤体以防止损伤中央沟静脉和重要皮层回流静脉。

综上所述,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治疗中,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输血量和出血量,且有效提高瘤体的全切率,降低患者在术后出现肌力下降、癫痫、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切除率脑膜瘤颅骨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如何治疗脑膜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颅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脑膜瘤组织中相关分子标志物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