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考题研究的四大导向
——以《中学数学》2016年第7~9期初中版载文为例
2016-12-08江苏省海安县雅周镇雅周初级中学叶发军
☉江苏省海安县雅周镇雅周初级中学叶发军
喜看考题研究的四大导向
——以《中学数学》2016年第7~9期初中版载文为例
☉江苏省海安县雅周镇雅周初级中学叶发军
近读《中学数学》,特别是2016年第7~9期初中版刊载了多篇2016年中考试题的研究文章,这些试题研究的文章让人眼前一亮,各具特色,或深入剖析思路的合理生成,或解后反思回顾并揭示了问题的深层结构,或围绕考题考查的重点跟进了教学微设计(用作者的话语即“一题一课”),多数试题研究文章最后都附有一道变式改编题,提供听课检测反馈教学效果,本文就围绕上述导向以读后感的方式交流学习体会.
导向之一:重思路突破与难点分解,轻“参考答案式”的步骤展示
我们在不少辅导刊物上见到的考题解析或探讨式的解题研究文章中,往往能看到很多参考答案的堆砌,占的版面很多,对于教师刊物来说并不是很恰当,除非对参考答案进行解读和评分标准的制定的阐释,不然单纯参考答案的呈现是浪费版面.而我们在《中学数学》(初中版)看到的相关试题研究文章多数是侧重于思路的生成与突破,并对难点展开剖析.
比如文1中对苏州卷压轴题最后一问的思路突破时,构造出如图1的图形进行分析,指出“当AC最小时,d1+d2取得最大,即AC是BM′边上的高!”使得问题顺利走向“猜想△ABC是否为一个特殊三角形”的有效通道.
图1
图2
图3
再如文2中对苏州卷第27题在繁杂图形的思路突破时,将图2及时分离成图3,并引导读者观察发现Rt△OGJ和Rt△QCJ仍然是“3,4,5”的形状,这样方便设出一个参数t来表示不同的边长,构造方程求解.这些思路突破的技巧都体现了作者优秀的教学基本功,因为在平时解题教学的讲评过程中要想让更多学生理解、听懂这类较难问题,我们这些站在讲台上的教书匠常常要做这样的分离图形、突显基本图形的工作.
导向之二:解后反思回顾揭示结构,易错点、难点再次强化阐释
《中学数学》(初中版)考题研究栏目所刊的文章,不仅关注解法的自然生成,而且都有对思路的反思,对问题深层结构的揭示,还有些文章对一些易错点、难点进行阐释.比如文3中在突破2016年扬州卷把关题的思路之后,对一个重要的代数式进行反思,并指出:如果缺少对该式子进行分析的能力,仍然可能是“前功尽弃”.该文作者也坦言,较为繁杂的式子如果能有一个几何模式上的对应,往往有更直观的理解.
再如文4的作者是南通中考命题组成员,文章再现了一道几何把关题的生成、打磨与优化的全过程,对于我们了解中考题是如何生成的、命制的有了很多感性的认识.特别地,也对命题组苦心经营把关题的专业追求有了更多的理解.
还有,文5作者对南通中考卷最后一题解析之后,反思了该题的三个难点,对于教师备课讲评有很好的提醒.以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我们在选择一道综合题或难题作为例题讲评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明辨该题的难点有几处,然后才是如何破解难点.如果我们自己还没有辨明难题主要难在哪儿,那就把握不住难点,造成平均用力,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导向之三:“一题一课”或“教学微设计”,让解题研究走向课堂教学
本文在文末列举的参考文献1~7中,多数在思路突破、解后反思之后,都跟进了教学微设计或一题一课.这种从解题研究走向解题教学的研究取向值得点赞.因为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的是必要的解题能力,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走向解题教学,因为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需要走进课堂,如果停留在解题层面,满足于一题多解,而不能将难点的突破通过精巧的设计引进课堂教学,那么还只是赵括的“纸上谈兵”.
比如文5在辨明考题的3个难点之后,从一个简单的反比例函数图像出发,安排一组热身问题,再引入考题中的前两问开展探究,具体的策略是将问题开发成6个小问,通过问题串引导教学;然后再引入考题的最后一问,并增设出5个小问,将探究的范围逐渐放开,既解决了考题,又在解题过程中收获了难题研究的思想方法.
再如文6中,孙莉老师以上海卷压轴题为例,解析了思路,反思难点之后,完整设计了“一题一课”,先安排梯形的热身问题,再引入一个边上的动点进行探究,逐渐过渡到双动点探究,妙的是,该教学设计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4个“回顾问题”用来课堂小结,一改当下很多八股化的教学小结方式,值得学习.
导向之四:预设变式改编题,开展听课检测反馈教学效果
不少刊物上针对最新的中考试题的研究文章多以赏析、点赞式的研究为主,特别是有些考题明显“超纲”,却被有些作者进行令人生厌的贴标签解读(比如出现了繁杂运算时,解读成要重视运算能力、夯实双基;出现了高中阶段的后续知识或结构,解读成服务后续学段蓄势,或导向高中教学;出现了准线、焦点、费马点等高中知识后,又解读成地区特色之类),严重影响命题研究的方向,使得很多初任教师方向不辨,难分优劣.在《中学数学》(初中版)近期刊载的试题研究文章,基本都有对考题展开变式改编的导向,这对于深化命题研究,倡导争鸣的教研氛围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比如,文3作者夏德祥老师在对扬州卷中繁杂运算商榷之后,明确反对超标,认为不超标应成为把关题的命题底线,也明确反对高中知识简单下放考查这种做法.并且在文末给出一道变式改编题,笔者仔细对比这道改编题,只有180字加1个图形;而原考题有250个字符加3个图形,形式上就首先简约很多,特别是第(3)问的设问使得问题更加简约深刻,值得思考.
文7的作者王东老师商榷了2016年盐城卷最后一问关于费马点的性质,指出如果考生在应试复习中补习过费马点,则可以一眼洞察问题结构,使得命题背景不公平,值得倾听.并在文末给出一道变式改编题,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字符数上都得到很大的简化,但思维的层次并没有降低,也能实现必要的区分功能.
写在最后
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可是根据郑毓信教授在《人民教育》上的系列文章《善于举例》《善于提问》《善于优化》来看,这“三个善于”才是数学教师特殊的基本功.可见解题研究如果只是停留在解法探讨、多解展示这个较低层面上,很难走向解题教学,对于解题教学的效益提升还有待思考.当前随着网络媒体的技术优势,使得我们对一些较难考题的解法能通过搜索、咨询,快速获得不同解法,这时教师专业能力就不是体现在展示、交流解答上,而是像本文中所列举的“四个导向”一样,需要思考这些解法思路是如何合理生成的?怎样揭示问题的深层结构?如果精心研发“教学微设计”?变式改编题需要怎样的命题基本功等.想来,多给自己布置这样的追问,我们在专业精进之路上也就能走得更加坚实了.
1.付小飞.明辨并列与递进,引导分离和聚焦——2016年江苏苏州中考第28题解析与教学思考[J].中学数学(下),2016(7).
2.黄欲涵.从解题思考走向解题教学的研讨——以2016年江苏苏州中考第27题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6(7).
3.夏德祥.繁简难易:中考把关题的命题研讨——以2016年江苏扬州中考第28题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6(7).
4.杨卫东.客从何处来:一道几何把关题的命题历程[J].中学数学(下),2016(8).
5.朱国生.反思考题难点,预设“一题一课”——以2016年江苏南通中考卷第28题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6(9).
6.孙莉.思路生成贵在自然,一题一课追求简约——一道考题的思路突破与习题课设计[J].中学数学(下),2016(9).
7.王东.从“形聚”到“神似”:大题命制的一种追求——2016年盐城卷第28题思路突破与命题反思[J].中学数学(下),2016(9).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