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讲评课中的策略性研究与实践
2016-12-08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胡育旭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胡育旭
试卷讲评课中的策略性研究与实践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胡育旭
一、试卷讲评课的意义
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思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试卷讲评课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分析知识的易错点,唤醒学生知识的遗忘点,突破难解的障碍点,补全学生知识结构的思维节点;另一方面,通过试卷讲评课,教师可以二次察觉学生的问题所在,及时反思自己前期教学方面的不足,不断促进教师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试卷讲评课的现状分析
1.题题讲,面面道
教师对试卷讲评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试卷一下发就独揽大权,一讲到底,甚至有题题讲面面道的情况出现.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度低,优等生已会不想听,因为听也没有收获;学困生听不懂,老师不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整个课堂显得比平时沉闷,枯燥乏味.[1]
2.讲压轴,显水平
教师对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认识不足,只站立在自己的角度讲解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最后一题,以“满堂灌,满堂讲”的形式来解答此类的压轴题,从而妄想在学生中显露自己的水平.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听的是云里雾里,压轴题的解答是通过学生不断积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量变引起质变水到渠成的一件事,往往通过教师的讲解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因此这样的试卷讲评课是无效的.
三、试卷讲评课的备课策略
1.量化统计,了解学情,积累素材
在试卷考完后,笔者利用表1,统计每一道题目的错误人数,掌握每一道题目的正确率,了解每一个人的错题情况,量化错误的分布,充分了解学情,从而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试卷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表1
如表1,横向看学生1的错题是4、7、16、22、23,总共错了5题,统计每个学生的错误所在,每次测试教师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可以利用复习阶段,分层编制个性化的作业,使错误资源得到二次开发,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纵向看总的错误,笔者知道全班的错误点,假设全班有30人,明显可以看出第4、7、9、10、15、16、22、23题错误率是比较高的,如果笔者不统计就只会讲第9、10、15、16、22、23题,错失第4、7题知识点的教育价值.
2.提前发放,小组合作,有效订正
从表1我们看出还有第5、6、8、13、14、19、20题,个别同学存在错误,但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上讲是来不及的.所以笔者提前发放试卷,协调小组间的合作互助,成立讲评组长,利用课间时间帮助解答少数同学的困难,有效提高订正,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这种兵帮兵、兵强兵的方式比笔者讲解的效果要好的多.
3.知识分类,优化思维,形成网络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试卷中的知识点是零散的、杂乱的,这在思维上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平时章节学习很扎实,但知识点在大脑中形成的网络状结构较差的学生往往会考的很差,因此在试卷讲评时,笔者有必要对试卷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重组试卷,
优化学生的思维,让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由点状到块状再向网状发展.
图1
例1(2015年宁波中考题)如图1,已知点A,C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点B,D在反比例函数0)的图像上,AB∥CD∥x轴,AB,CD在x轴的两侧,AB= 3,CD=2,AB与CD的距离为5,则a-b的值是_______.
分析:该测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反比例函数图像及k的几何意义,如果笔者只是就题论题,缺乏对试题背后蕴含的知识结构的挖掘,学生将停留在只会此一题的局面.在试卷讲评中,不仅要认真地剖析学生的错误原因,还要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为载体,寻找与课本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笔者通过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如图2),让学生体会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中图形的系列关系,积累基本的图形经验.显然该题是两条不同象限内反比例函数的组合,利用图形系列变式(3)连接OA,OB,OC,OD,利用面积可知a-b=6,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分类,学生解题思维的优化,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系统.
图2
四、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策略
1.返璞归真,引导学生注重课本习题
课本习题、例题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但学生往往觉得课本习题过于简单,大量的时间花在课外辅导书上.因此笔者充分挖掘课本内容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注重课本习题,研究习题间的联系,让教材真正成为一个“母题库”.
例2(2013年杭州期末测试)将一张长方形纸片分别沿着EP,FP对折,使点B落在点B′,点C落在点C′.
(1)若点P,B′,C′在同一直线上(如图3),求两条折痕的夹角∠EPF的度数.
图3
图4
(2)若点P,B′,C′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4),且∠B′PC′=10°,求∠EPF的度数.
本题实际上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62页第5题(见下文题目1)的改编.
题目1:如图5,E是直线AC上一点,EF,EG分别是∠AEB,∠BEC的平分线.求∠GEF的度数.
图5
折叠问题是角平分的一个应用,但由于折叠前后图形的复杂性,初一的学生识图能力和几何直观都比较薄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此题得分率低的现象.在讲解此题时,笔者抓住问题本质——角平分线,隐去多余的线段、角等几何图形,利用课本图5的基本图形进行讲解.为了进一步巩固角平分线的性质,讲解结束后引导学生再次反思,作如下思考(改编∠CEA=180°为一般角):
图6
图7
图8
(1)如图6,OC是∠AOB内的一条射线,OD、OE分别是∠AOC、∠BOC的平分线.∠DOE与∠AOB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2)如图7,OC是∠AOB外的一条射线,OD、OE分别是∠AOC、∠BOC的平分线.∠DOE与∠AOB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3)如图6,OC、OD、OE是∠AOB内的三条射线,∠AOB=2∠DOE.如果OD平分∠AOC,那么OE平分∠BOC吗?请说明理由.
(4)如图8,一张纸片上,∠AOB=90°,∠COD=45°,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在∠COD内画一条射线OE,恰好使OC、OD分别平分∠BOE,∠EOA?请说明理由.
例3(2015年杭州市江干区期末)如图9,在矩形ABCD中,AB= 3cm,BC=4cm,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个动点,分别从A,C同时出发相
向而行,速度均为1cm/s,运动时间为t秒,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后就停止运动.
图9
(1)若G,H分别是AB,DC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GFH始终是平行四边形.
(2)在(1)的条件下,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EGFH为矩形.
(3)若G,H分别是折线A—B—C,C—D—A上的动点,以与E,F相同的速度同时出发,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EGFH为菱形.
本题实际上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07页第15题(见下文题目1)和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22页例2(见下文题目2)的结合,
题目1:如图10,在▱ABCD中,G,H分别是AB,CD的中点,点E,F在AC上,且AE=CF.求证: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
图10
图11
题目2:如图11,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点E,F.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在试卷讲评中,笔者让学生先完成题目1和题目2,在完成这两题后学生思路必定有所启发,从而得到例3的解题思路如下:
(1)易证△AEG≌△CFH,则∠AEG=∠CFH,由此可知GE∥FH且GE=FH,所以四边形EGFH始终是平行四边形.
(2)在(1)的条件下已证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如图12,连接GH,只要满足GH=BC,则▱ABCD是矩形,因为E,F分别向从A、C向C、A运动,所以有两种情况,因为GH=4,所以5-2t=4或2t-5=4,所以
图12
图13
(3)如图13,当四边形EGFH是菱形时,FE⊥GH,因为GH与AC互相平分,所以四边形AGCH为菱形,则AG= CG,32+(t-3)2=(7-t)2,解得
完成此题后,笔者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这四者之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梳理,注重概念间的层层递进和区别,这样的体系建立对知识的提取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也能引导学生注重课本习题.
2.题组变式,激发学生挖掘知识本质
数学的变式教学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概念性变式教学可以构建一个聚焦学习对象关键方面的变异空间,让学生体会和理解概念的本质;过程性变式教学通过铺垫来建立合适的教学“脚手架”,帮助学生理解问题.[2]在试卷讲评课中,笔者采取过程性变式,利用问题的表面形式特征,由表及里挖掘问题的结构特征,通过题组间的层层递进,揭示问题的本质,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4(2014年江阴市模拟)如图14,正六边形ABCDEF的边长为4,两顶点A、B分别在x轴和y轴上运动,则顶点D到原点O的距离最大值为_______.
图14
分析:在考试中本题的得分率非常低,笔者通过课后的调查分析发现,此题学生对于正六边形的知识点较陌生,在寻找最大值的过程中思路受阻,从而造成绝大多数的学生凭借直觉得到当DA垂直x轴时DO最大,或点C在y轴上时DO最大等毫无头绪的答案.笔者如果直截了当地讲解答案,显然这个过程学生对于解题思路的寻找感觉就比较突兀,下次再遇到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图形的性质探索就无章可循.因此,笔者在讲解此题前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利用题组间的变式,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从而激发学生挖掘本题的本质所在.
题组1:如图15,在等边△ABC中,AB=2,点A、C分别在x轴、y轴上,当点A在x轴上运动时,点C随之在y轴上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点B到原点O的最大距离是_________.
题组2:如图16,在等腰直角△ABC中,∠ABC=90°,BC=2,点A、C分别在x轴、y轴上,当点A在x轴上运动时,点C随之在y轴上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点B到原点O的最大距离是________.
题组3:如图17,在Rt△ABC中,∠ACB=90°,BC=2,AC=4,点A、C分别在x轴、y轴上,当点A在x轴上运动时,点C随之在y轴上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点B到原点O的
最大距离是________.
图15
图16
图17
通过这3个题组的设计,学生从图15的直观想象到图17的逻辑推理,突破了思维上的障碍,对试题也有了本质的认识,试题的讲解也就无需笔者亲劳.
3.利用图式,序化学生思维体系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新授课中我们往往侧重于陈述性知识,如概念、定理、法则等,以及单一的程序性知识,如特定公式、方法的运用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00%的学生能融会贯通,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90%的学生能融会贯通,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却只有70%的学生能融会贯通,这里的融会贯通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的正确率.笔者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因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只有一种,机械性的模仿100%学生能做到;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两种,有10%的学生对这种选择性出现了思维障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四种,这种如何从复杂情境中选择恰当方法的能力学生比较薄弱,笔者在试卷讲评课中利用可视化图式,让程序性知识的策略技能显化,使得这种策略技能在学生的大脑思维中有序化,最终形成可快速提取的知识体系.
例5选择恰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3x2+1=4x;(2)2x2-50=0;
(3)x2+3x+2=0;(4)(x-5)(3x-2)=10.
第(1)题大部分学生用公式法是可取的,但受到第(1)题解法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学生对(2)(3)(4)都用公式法解,因此在考试中学生不会合理地选择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造成考试时间不够、错误率高、方法复杂等现象的发生.笔者在试卷讲评完此题后,板书归纳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式,如图18所示.
图18
从这个图式可以看出,解一元二次方程包括三个过程观察、选取、实施.首先观察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特征,系数a,b,c的值,再选取四种方法中符合条件的一种,最后实施解题.这种试卷讲评课不是就题论题,而是通过整合所学知识利用图式的方法,让知识在学生大脑形成有序的网络状,有助于智慧技能的获得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4.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是思维的课堂.在数学试卷讲评过程中,应体现思维的品质,利用一题多解的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到时间的紧凑和为了对新知的巩固,数学新授课更多的是侧重于“一题求一解”的复合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思维变得呆板,即使学会了知识也不能具有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人才的呼喊愈加强烈,因此在试卷讲评课中,笔者充分利用一题多解,分析多种解题途径,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添砖加瓦.[3]
例6(期末模拟卷)如图19,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M、N分别是AD、CD的中点,连接BN,CM交于点P,连接AP.求证:AP=AB.
解法1:如图20,延长CM交BA于点E,因为CD∥AB,M是中点,所以∠E=∠DCM,DM=AM.因为∠EMA=∠CMD,所以△AEM≌△DCM,所以AE=DC=AB,即A是EB的中点.又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CD=BC= AD,∠D=∠BCN=90°.因为M、N分别是AD、CD的中点,所所以DM=CN,所以△MDC≌△NCB,所以∠CNB=∠DMC.因为∠CMD+∠DCM=90°,所以∠CNB+∠NCP=90°,所以∠EPB=∠CPB=90°,所以AP=AB.
图19
图20
图21
解法2:如图21,取CB的中点E,连接PE、AE,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AD=CB.因为M、E分别是AD、CB的中点,所以AM=EC,AM∥EC,所以四边形AECM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M∥EA.因为∠CPB=90°(见证法1),所以∠EQB=∠CPB=90°.因为E是CB的中点,所以EP= EB,所以PQ=BQ,所以AE是PB的中垂线,所以AP=AB.
解法3:如图22,在线段NB上取一点E,使得PE=PN.因为∠CPB=90°(见证法1),CP=CP,所以△CNP≌△CEP,所以∠CNE=∠CEN,CE=CN=AM.因为△MDC≌△NCB(见证法1),所以∠CNE=∠DMC,CM=NB,所以∠AMP=∠CEB.因为tan,所以CP= 2NP=NE,所以CM-CP=NB-NE,即BE=PM,所以△PMA≌△BEC,所以AP=BC,所以AP=AB.
图22
图23
图24
解法4:如图23,过点A作AE⊥BP于点E,所以∠AEB=90°.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CD∥BA,∠BCD=90°,BC=AB,所以∠CNB=∠EBA.因为∠CPB= 90°(见证法1),所以∠CNP=∠PCB,所以∠PCB=∠EBA,所以△AEB≌△BPC,所以CP=BE,PB=EA,所以tan∠CBP=所以AE=2BE.因为BP=AE,所以BP=2BE,所以E是PB的中点,所以AE是PB的中垂线,所以AP=AB.
解法5:如图24,以A为原点,AB、AD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不妨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故直线CM的解析式为直线BN的解析式为y=-2x+4,所以点所以AP=2.因为AB=2,所以AP=AB.
一题多解的目的并不在于“多解”,而在于培养思维的“层次性”.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毫无头绪,有的学生解法单一且复杂,有的学生思绪如潮,这些现象背后正是体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品质存在显著的差异.针对试卷中的考题,笔者高效地融合不同考生的解题方法,在课堂上呈现这5种解法并让该解法的学生说明其思路过程,从而有效地发挥一题多解的教育价值.生1叙述从“中点+平行线=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出发,自然想到延长CM交BC于点E,通过证明△AEM≌△DCM易证AP=AB;生2叙述从Rt△PBC联想到辅助线斜边上的中线,得到双等腰三角形,连接AE得到平行四边形AECM,通过证明AE是PB的中垂线易证AP=AB;生3叙述结合三角函数和对称全等来证明AP=AB;生4叙述从结论看可知△ABP是等腰三角形,从而通过作AE⊥BP利用三线合一去证明AP=AB;生5叙述因为是正方形,所以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代数方法证明AP=AB.从课堂上学生回答的分析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整合提取是有不同的差异的,除了生3的解法3比较难想到,其他方法都立足于某个模型,波利亚曾说过“铸题成模”,这种解题中的模型思想在试卷讲评中应该深度挖掘,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开拓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五、几点思考
1.立足学情,让试卷讲评课有的放矢
试卷讲评课最忌讳的是考完就讲,教师缺乏对试卷整体、学生错误点及每个试题解法的分析,这样容易造成试卷讲评课的无效性.笔者在每次考完试后,都会分析学情,思考每道题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询问个别同学的思考方式,从而让课堂45分钟更加高效,做到题题都有的放矢.
2.立足课堂,让试卷讲评课有话可说
很多教师误认为试卷讲评课就是在于“讲”,忽视“评”的重要性,这样就容易造成课堂沉闷,学生不愿意听的现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笔者充分给予学生说错因、讲方法、展探究的机会,在说错误原因的过程中强化正确知识,在讲解不同方法中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在展示探究问题思路的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
3.立足解题,让试卷讲评课有章可循
波利亚曾说过“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试卷讲评课主要在于讲如何解题.笔者始终认为解题教学是有章可循的,这里的章应该是思维图式、基本图形、通性通法、数学思想等内容,教师应当让这些内容显性化,让学生在每次的解题过程中有方法可选取、有章程可遵循,避免讲技巧性较强的题型,弱化讲技巧性较强的方法.
1.王炜.如何上好数学习题讲评课[J].中学数学杂志,2008(2).
2.张奠宙.数学“双基”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3.林崇德.我的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