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博返约,追求简洁
——一堂“一题一课”复习课的思考

2016-12-08浙江省乐清市大荆镇第一中学俞卫胜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编题一题面积

☉浙江省乐清市大荆镇第一中学 俞卫胜

由博返约,追求简洁
——一堂“一题一课”复习课的思考

☉浙江省乐清市大荆镇第一中学 俞卫胜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也从改革初始的尝试变得日益成熟,特别是复习课教学,从追求课堂的大容量教学转向简约,复习模型从“题海战术”转变为“一题一课”.近几年,乐清市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在团体赛题评比中,特别是数学学科,浙江省特级教师吴立建老师特别提倡“一题一课”的复习课教学模式.2015年11月,我校3名教师参加了这次团体赛题评比,课题是“2015年温州中考第8题”,就此题进行“一题一课”复习课教学.我全程参与了设计和磨课,现从“原题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编题,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关注学情,促成课堂的动态生成;拓展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重视提炼,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这五方面整理成文,与同行一起交流.

一、原题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课伊始,创设一个简单、开放的问题情境,从多角度、多渠道思考问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一道中考第8题选择题,难度不是很大,但灵活性比较强,解题策略多样化.直接呈现题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节课进一步深入探究此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比如:出示原题. 8.(2015·温州)如图1,点A的坐标是(2,0),△ABO是等边三角形,点B在第一象限.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B,则k的值是().

图1

(生看题2分钟后)

生1:由A(2,0),得OA=2.由△ABO是等边三角形,得∠BOA=60°,过点B作BC⊥OA交OA于点C.因为△ABO是等边三角形,所以BC平分OA,OC=1.根据勾股定理,得,所以点B的坐标为(1代入

师(欣赏的眼神):你不但会做,而且说得这么好!再来看看,他在做的时候经历了哪些过程,用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师:还有不同做法吗?

生2(涨红了脸):我用三角函数可以吗?

师(充满期待的眼神):你说说看.

生2:由已知得OB=2,∠BOA=60°,利用解直角三角形便可知点B怎么来的?

生(众):1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到.即可求出k.

师:刚才两位同学用不同方法求出线段OC、BC的长度,求点的坐标要注意符号,由点的坐标得到k的值,用到了什么方法?

生(齐答):待定系数法.

生3(胆怯地嘀咕着):已知△ABO是等边三角形,且边长为2,便可知道这样可以吗?

这个环节,教师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优解法,体现了优化的数学思想.这种低起点、多渠道的开始,能满足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反比例函数中求k的两种方法.

二、自主编题,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通过自主编题开启学生自我思考之门,变被动做题为主动编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进一步自觉学习和感悟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创新思维的提炼和升华,是新课堂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长期坚持对学生的培养和训练,才会使他们变成思维活跃、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发言、勇于创新的人,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更自信,更乐于探究,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更富魅力!

比如:

师:针对此题的条件和结论,类似地,你能编道题目吗?分4小组合作探讨.

(过了2分钟后)

师(洋溢着笑容):小组2同学把部分条件和结论进行了互换,这是编题的一个方法.你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很不错,为我们编题开了一个头.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

生(小组1代表):刚才小组2给了我们组一点启发,我们组是这样编的,其他条件不变,若求△ABO的面积.

师:这个问题很有内涵.还有吗?

(此时教室一片寂静)

师:对于△ABO,你有什么想法?

生(小组4代表,兴奋):我发现条件中△ABO是等边三角形很特殊,若将其改编成Rt△ABO,已知∠OBA= 90°,且OA=3,AB=4,此时求k的值.

师:问题太好了,点A、B动起来,使△ABO变成另一类特殊的三角形.你的编题视角很有创意.

(其他同学为小组4的创意之举投射出敬佩之光)

师(把目光扫向小组3):你们这组有什么好想法吗?

(教师鼓励的眼神,充满了期待)

生(小组3代表):本来我们没想法的,看到小组4的编题角度,我们在想:图中双曲线的一个分支在第一象限,若改编成第四象限,其他条件不变,求k的值,不知是否可以?

师(洋溢着笑容):各组的编题太经典了,从互换部分条件和结论,探究新结论,改变图形形状,改变图形位置等这几个角度进行改编.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让学生自主编题,实质上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在编题的过程中,对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对所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敏锐的眼光、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并能通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编题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解题的过程,更是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出发,逐步演绎深化、探究创新的过程,对防止题海战术、提高课堂效率也大有裨益.

三、关注学情,促成课堂的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的前提是关注学情,孔子曰:因材施教!其实质就是关注学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能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让问题的探究更加自然、流畅,并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新教学资源的生成.

比如:

师:刚才小组4改变△ABO的形状改编题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实质上这个△ABO中,可将A、B分别在x轴正半轴、曲线上化静为动.若使点A继续动起来,动到曲线上,针对这个图形,我们准备研究什么呢?

生4:△ABO的形状.

生5:从刚才的编题中,我受到了启发,可以探究△ABO的面积.

(大家都纷纷表示这个探究很有意义)

师:若要研究面积,你要给我条件啊?

生6:B(1,2)、A(2,1).

师:找个(2,3)行吗?

生7: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谁来说?

生8:前面已经确定k是2,所以纵坐标是1.

师(追问):如图2,你说这些点的坐标有何关系?

生8:x1y1=x2y2=x3y3=k.

师:这就是k的代数意义,坐标之积不变性.

图2

图3

师:看到x1y1,联想到什么图形的面积?

生9:矩形.

师:如图3,这两个矩形面积怎么样?

生10:相等.

师:也就是说S矩形=k?

师(小结):因k可正可负,而面积是正的,即S矩形=|k|,这就是k的几何意义,面积不变性.今天,对于k的值,从代数、几何两个意义进行了探究.

师:想想看,这个△AOB的面积怎么求?分4个小组交流讨论.

(在同学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下,每小组汇报图4到图7)

图4割补法(补法)

图5割补法(补法)

图6割补法(割法)

图7等积变形

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思考、发言的机会.课堂上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源,真正让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和谐统一.案例中探究△AOB的面积,给定点A、B的坐标,都是学生自然生成的资源,让问题的探究更加自然,浑然一体.而教师的一个追问(找个(2,3)行吗?)让人拍案叫绝,这样的自然生成无形中提炼了“k”的代数意义.在求S△AOB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精彩纷呈的解法接踵而来.

四、拓展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复习课注重进行知识的拓展,这才是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根本目标,拓宽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使学生掌握试题的精髓,抓住数学的本质.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

师:刚才已知A、B的坐标探究了△AOB的面积,现在给你这两个点的横坐标关系及其面积,你能求出k的值吗?请试一试.

图8

(教师巡视并与学生交流,2分钟后)

生11:设B点的横坐标为x,纵坐标为y.若能求出xy就解决了.

师:你的想法很不错,若设B(x,y),那么A点的坐标是什么?

生12(迟疑了一下):由点B和点A的横坐标之比为1∶ 2,得A的横坐标为2x.此时

师:挺好的.这个k怎么解?哪位同学上来试试?

生13上台板书:

师:刚才做题的时候哪个地方觉得有困难?请你说一下.

生11:A、B的坐标没有准确的值.

师:那今后做这样的题目有什么经验?生13:设元.

生14:我也可以这样做.

(正当老师准备收尾的时候,突然有一学生突发奇想)

生15:我隐隐约约觉得点A、B的坐标存在莫名的关系.这里已知两点横坐标之比,若没有这个已知条件,k还能求吗?

师:非常欣赏生15的质疑精神,这将是创新的开始.不妨变成“A为中点”这个条件,请尝试解决.

图9

此时,学生又陷入了沉思,展开了更为激烈的思维过程.

下课了…

复习课教学中,要有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题提升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方法综合解决问题.此题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从原来已知点的坐标到两点横坐标的显性关系,再到两个点的隐性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的追问(刚才做题的时候哪个地方觉得有困难?),进一步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悟”出真知,从而提高数学意识,完善思维过程,优化思维品质.同时课中,面对学生的突发奇想,教师并非无力招架,而是顺势将问题推向高潮.

五、注重提炼、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提炼,提炼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题策略,挖掘动态问题中不变的量,同时要渗透各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提炼、渗透,让学生能够从中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从反思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巩固和扩大解题成果,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比如,上课时老师在提炼、渗透环节做到五个方面.

①反比例函数中求“k”的值,从两方面(点的坐标,面积)进行学法指导:

特殊三角形→线段长度→点的坐标→待定系数法确定k的值

②从代数和几何两大高度提炼出“k”的意义.

③已知点A(2,1)、B(1,2),求△ABO的面积,对面积的不同求法,注重了一题多解,通过比较、归纳,得出将三角形转化为直角梯形来求的优越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并提炼出这类三角形面积的求法公式.

④挖掘动态问题中不变的量.

一个点动时:

k的代数意义:x1y1=x2y2=x3y3=k;

k的几何意义:如图10,S矩形=2S△=|k|.

两个点动时:

图10

(数量上的不变,如图11)

图11

若A、B在双曲线一个分支上运动时,S△OBE=S梯形AECD(或S矩形BFGE=S矩形AECD),(位置上的不变,如图12)AB∥DE始终保持不变.

图12

⑤注重了数形结合思想、待定系数法、割补法、等积变形等思想方法的渗透.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师应从一道题目(一般是课本例、习题和中考试题)出发,开放性地设计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并尝试让学生自主编题,提出问题,为后续进一步挖掘题目作铺垫.同时关注学情,动态生成,让课堂更加自然、流畅.在这样一条复习主线下,提炼解题策略,挖掘数学不变的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真正让数学复习课成为学生的主阵地,走出“题海战术”,追求“简洁”却不简单的课堂,体现“一题一课”的价值,真正凸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顾泠沅,主编.初中数学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吴立建.数学课堂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J].数学通报,2013(7).

4.赵萍萍.“一题一课”复习课走向简约的尝试——以2014年广东省中考第23题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5(2).Z

猜你喜欢

编题一题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在于活
巧用面积求坐标
教师自我提升的一个力擎
小学数学训练学生编题的好处及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