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炎23例疗效分析
2016-12-07曹亮张炜徐静蒋小猛闫岩
曹亮,张炜,徐静,蒋小猛,闫岩
·药物与临床·
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炎23例疗效分析
曹亮,张炜,徐静,蒋小猛,闫岩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通过对诊断为药物性肝炎的23例患者予以使用异甘草酸镁治疗7 d, 观察统计治疗先后肝功能主要指标的变化。结果:该药物在药物性肝炎治疗过程中能够显著改善肝功能,使肝功能中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明显下降缓解。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药物性肝损伤; 异甘草酸镁; 肝功能
肝脏是人类药物,食物等种种物质分解代谢的重要组织器官。因为普通人群存在体质差异,目前医疗过程中间或存在的不合理用药,以及新药的不断研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有升高[1]。药物性肝炎通常定义指由各种药品或其分解代谢产物导致的继发性肝功能损伤,患者可为无肝病史的正常人,或原有基础疾患的患者,在因病情需要口服或静脉使用一些药品后发生水平及严重程度不等的肝功能损伤。该病可定义为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我们静脉使用异甘草酸镁治疗药肝病患23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药物性肝损害患者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柳氮磺吡啶所致1例,康泰克1例,各类中药所致17例,苯扎贝特2例,丙硫氧密啶1例,氟伐他汀1例。诊断标准:依据国内诊断标准相关主要内容[2]:(1)于用药后1~6周内出现肝损害。(2)早期可有皮疹,发热等过敏征象。(3)静脉血查嗜酸球细胞超过5.9%。(4)有肝脏细胞损伤或肝内淤胆的生化异常,病理学改变及相关临床症状。(5)白细胞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6)肝脏病毒性标志物全部阴性。(7)既往发生药物性肝损病史,再次使用相同或类似药物可诱发。诊断标准提出符合第1条,2~7条任意两条需考虑药物性肝损害。但是必须注意排除酒精性、中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遗传性等肝损伤因素。
1.2 治疗方法 23位患者予以静脉点滴异甘草酸镁4支200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每天1次。疗程7 d。检测静脉血肝功能总胆红素转氨酶等主要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肝功谷丙,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同步明显降低。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肝功能检测结果 (±s)
表1 治疗前后肝功能检测结果 (±s)
注:与治疗后比较,*P<0.05。
时间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治疗前315.3±38.5*255.66±63.8*42.15±2.6*治疗后55.6±14.870.3±21.723.9±6.9
3 讨论
药物性肝炎为一常见疾病,目前统计导致我国急性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以中草药,抗结核药物及感冒止痛类药物等相对较多。这类药品在人体代谢及降解,转化的靶向器官是主要肝组织细胞,肝脏比较容易药物本身或其代谢降解产物的损伤,导致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为一种医源疾病。此类病情发生存在可预计性及不可预计性,第一种情况主要是个体患者肝脏对药物药理毒性损伤存在易感性,药物对人体产生直接毒性药理作用所致。第二种情况与患者个体对药品及其代谢降解产物高敏反应有关,个体患者机体对肝损伤有易感性[3]。具体机制可能与以下相关:药物导致肝细胞正常生理代谢途径遭到破坏,胆汁排泄不完全阻塞,肝细胞明显损伤,产生转氨酶升高,黄疸。某些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细胞有较强毒性作用,肝脏细胞壁破坏,肝细胞坏死变性,严重患者发生肝脏纤维化。
目前药物性肝炎大体可分为细胞损伤型、胆汁淤胆型、混合类型、胆红素代谢紊乱型等[4]。其中最常表现为急性肝细胞损伤,占药物性肝炎中约90%,临床表现常见为急性肝细胞破坏,黄疸性肝炎,胆汁淤积等肝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异常。
甘草酸为甘草根的水提取物。有α与β甘草酸两种亚型。该药起药理治疗作用主要为18α异构体甘草酸,是从甘草天然物中提取的甘草酸合成,各方面作用更加显著[5]。有分布迅速,肝脏作用特异性高,其他脏器中药物浓度低等显著特点。较β-甘草酸及其他保肝药物治疗相比,缓解病情迅速,脂溶解性好,药理毒性极低,治疗肝脏炎症发生不良反应少等显著特点。具体作用机理包括拮抗炎症,修复和稳定肝细胞膜,抗氧化,抗纤维化等。大量实验证明该药对大鼠急性药物肝损伤具有明显治疗作用,能够有效阻止动物血清转氨酶升高,减轻肝细胞变性、明显缓解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
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炎疗效满意。患者肝功能主要相关指标ALT,AST,TBiL等明显下降,疗程短,临床明显改善,安全性好。综上分析,治疗药物性肝炎具有良好前景,可在各级医院广泛使用。
[1] 佟静,王炳文.药物性肝炎102例诊治分析[J].山东医药,2011,50(41):79-80.
[2] 陈成伟.重视药物性肝病[J].肝脏,2006,11(5):301.
[3] 厉有名.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亚型及诊断方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7):445.
[4] 汪韵,朱丽群.药物相关肝损伤的发病机制[J].黑龙江医药,2009,33(5):341-342.
[5] 韩瑶聃,王彬,王政雨,等.甘草酸药理作用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81-82.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消化科,江苏 镇江 212001
曹亮(1978-),男,主治医师,研究生。
10.14126/j.cnki.1008-7044.2016.06.055
R 575.1
A
1008-7044(2016)06-0735-02
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