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考题的思路、难点与教学设计
2016-12-07江苏省江阴英桥国际学校吴忠妙
☉江苏省江阴英桥国际学校吴忠妙
一道考题的思路、难点与教学设计
☉江苏省江阴英桥国际学校吴忠妙
近读《中学数学》(下),不少文章不满足于单纯的解题研究,而是从思路突破到解后反思,再围绕考题给出教学设计,体现了很好的解题研究服务于解题教学的宗旨,笔者深受启发,在研究一道中考试题之后,感觉问题的变式距离偏大,也需要设计系列铺垫来引导学生学会解题,本文就是系列思考之后的梳理,提供研讨.
一、考题思路简述与解后反思
考题(2016年陕西中考卷第25题)(1)如图1,已知△ABC,请画出△ABC关于直线AC对称的三角形.
图1
图2
(2)如图2,在矩形ABCD中,AB=4,AD=6,AE=4,AF=2,是否在边BC、CD上分别存在点G、H,使得四边形EFGH的周长最小?若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3,有一矩形板材ABCD,AB=3米,AD=6米,现想从板材中裁出一个面积尽可能大的四边形EFGH部件,使∠EFG=90°,EF=FG=米,∠EHG=45°.经研究,只有当点E、F、G分别在边AD、AB、BC上,且AF<BF,并满足点H在矩形ABCD内部或边上时,才可能裁出符合要求的部件,试问:能否裁出符合要求且面积尽可能大的四边形EFGH部件?若能,求出裁得的四边形EFGH部件的面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图3
1.思路简述
(1)简单的送分题,只要取点B关于AC的对称点B′,即可画出符合要求的轴对称三角形.
(2)如图4,分别取点E、F关于CD、BC的对称点E′、F′,连接E′F′交BC、CD于G、H两点,则四边形EFGH满足题意.接下来的关于该四边形周长的计算也比较简单,在Rt△AE′F′中思考,求出斜边的长为(2+10)即可.
图4
图5
(3)题目条件呈现有些繁杂,需要慢慢梳理、各个击破.比如“EF=FG=,点E、F、G分别在边AD、AB、BC x2+(3-x)2=()2,解得x=1或2,结合“AF<BF”知,x=1,即AF=1,BF=2,AF=2,BG=1,即点E、F、G的位置都被唯一确定.
接下来就是分析点H的可能位置了!在分析之前,还有一个准备工作需要明确,这就是当点E、F、G确定之后,如图5,连接CF,则CF垂直平分GE!这可以通过计算CG=CE来证明.这个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进一步分析点H的位置关系十分重要.
图6
现在我们只要结合第(1)问作图的经验,如图6,将△EFG沿GE翻折,得到对称的△F′GE,再以F′为圆心,EF′为半径作圆,设该圆与CF交于点H.如果点H在线段CF上,则该点就是符合要求的一个待求点H.接下来只要设法比较FH与FC的大小,在Rt△BCF中容易求出FC=2,而FF′=,易知F′H上,且AF<BF”,我们就可确定点E、F、G的位置.如图3,容易根据所谓的“一线三直角”基本图形,证明△AEF≌△BFG,设AF=x,则BF=3-x,则AE=3-x,在Rt△AEF中,是⊙F′的半径,故F′H=,显然FH=+< 2,即点H在线段FC上,是符合题意的.此时四边形EFGH的面积也很好求,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可以用EG·FH求得四边形EFGH的面积为5+m2.
2.解后反思
前面两问都是初中阶段十分常见的教材习题原型考查,第(3)问与前面虽有关联,但是距离较大,要想成功突破,难点有如下几处:
难点之一:E、F、G的位置是否唯一确定?
这是问题突破的起点,如果不能确定E、F、G三点的位置,则后续问题就无从探究.
难点之二:在图5中,FC与EG的特殊位置关系是什么?
如果没有想到FC垂直平分EG,则难有后续构造圆F′与FC的交点生成,而且会陷入“多点共线”的疑问.
难点之三:⊙F′与FC的交点H为什么满足面积最大?
在图6中,根据圆周角定理,矩形内部⊙F′上很多点都满足45°,但为什么⊙F′与FC的交点H是满足要求的,也是由EG与FC的垂直关系带来的.
难点之四:点H是在线段CF上还是在矩形ABCD的外部?
这里的比较涉及计算CF、FH′的长,并比较.关键还是对于正方形的EFGF′的识别和灵活运用.
二、解题教学的微设计
考虑到前两问对第(3)问的启示与关联不大,我们的设计就主要基于第(3)问的几何问题渐次展开.
题目:如图3,矩形ABCD中,AB=3,AD=6,点E、F、G分别在边AD、AB、BC上,∠EFG=90°,且EF=FG=
教学活动1:复习“一线三直角”基本图形
问题1:求EG的长;
问题2:△AEF与△BFG是否全等?对应关系确定吗?
问题3:求AF的长;
问题4:若AF<BF,求FC的长.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系列问题,让学生熟悉在图3中一些全等的对应关系,并为后续问题的探究做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教学活动2:复习三角形外接圆
在“题目”条件下,增加条件AF<BF,连接CF.
问题5:请指出CF与EG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问题6:作出△EFG关于直线EG对称的△EGM,并指出四边形EFGM的形状;
问题7:以M点为圆心,ME的长为半径作圆,交直线FC于H点,试判断点H是否在矩形ABCD内部?为什么?
问题8:矩形ABCD边上是否存在点N,使∠EMG= 45°.如果存在,作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点N;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组系列问题,让学生逐个突破上文中提及的几个“障碍点”.
教学活动3:呈现“考题”第(3)问
教学安排: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大组展示解法思路,教师做好必要的追问,暴露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教学活动4:小结与检测环节
针对学生练习和展示中的解题错漏做必要的小结,并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常见图形及性质,为快速解题多积累经验.最后安排变式检测题如下:
变式再练:如图7,在矩形ABCD中,AB=3,AD=6,边长为的等腰直角三角形MNG的顶点M、G、N分别在边AD、AB、BC上.
(1)直接写出MN的长;
(2)求BG的长;
(3)当AG>BG时,连接DG,求DG的长;
(4)在(3)的条件下,求证GD垂直平分MN;
(5)当AG<BG时,矩形内部(不含边)是否存在点H,满足∠MHN为45°,如果存在,请作图指出点H的位置;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图7
三、有感而发
从近期读刊发现,不论是解题研究、教学研究中的例题设计再到命题研究,都需要教师修炼命题基本功,而这又需要深刻理解初中学段的特征,理解数学的本质,而不是歪解、曲解课标、数学教材上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比如,有些中考题披着重视应用的外衣,设计出晦涩难懂的问题背景,使得问题呈现冗长、题意难懂,不符合“好的数学试题”追求简洁、好懂,体现数学本质的高要求,却被不少命题研究教师贴出诸如“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引导重视数学建模”等标签,使得初任教师、广大备考师生无所适从,混淆了对数学的印象.这方面的有益启示,建议同行们多关注北京、上海等地近年来的中考把关题,问题的简约呈现,入口浅宽,深入下去,浓浓的数学味道回味无穷,愿与更多的命题研究者共勉,为命题研究的深入发展而共同努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鲍建生,顾泠沅,等.变式教学研究[J].数学教学,2003(1,2,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