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取材到命制从解题到再思考

2016-12-07福建福州第十一中学胡鹏程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18期
关键词:命制最值线段

☉福建福州第十一中学胡鹏程

从取材到命制从解题到再思考

☉福建福州第十一中学胡鹏程

笔者参加了2016年福州市中考命题工作,其中第26题是一道动态几何试题.本题的素材来源于教材,从取材到命制,从解题到再思考,经历了一个不断思考、学习的过程.现将一些思考及感悟与同行交流、分享.

一、试题取材

源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个数学活动:如果我们身旁没有量角器或三角尺,又需要作60°、30°、15°等大小的角,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如图1).

(1)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D与BC重合,得到折痕EF,把纸片展平;

(2)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EF上,并使折痕经过点B,得到折痕BM,同时,得到了线段BN.

观察所得到的∠ABM、∠MBN和∠NBC,这三个角有什么关系?你能证明吗?

简析:如图2,连接AN.由对称性可知∠ABM=∠MBN,且BN=BA.又因为NA=NB,可得△NAB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M=∠MBN=∠NBC= 30°.

本活动给出了一个利用矩形纸片折出30°角的方法.

图2

二、思考探究

根据上述数学活动我们有如下思考.

思考1:本活动中两次折叠分别得到两个阶段性的结论,第1次折叠得到“EF垂直平分线段AB”,第2次折叠得到“BN=BA”,再由这两个阶段性的结论推出“△NAB是等边三角形”.

首先,所有这一系列结论都与矩形的边长无关,属于“变中的不变”;其次,由于“EF垂直平分线段AB”和“BN=BA”是相互独立的,那么这两个阶段性的结论可以独立推广.

思考2:对于“BN=BA”这个结论,从运动元素的主从关系看,点N是被动点,被点M牵制,点M运动,点N随之运动;从轨迹的角度看,点N的轨迹其实是一段圆弧.也就是说,点M在AD边上运动,点N则在以B为圆心,BA长为半径的圆弧上运动(如图3).

图3

三、试题命制

1.初稿

作为福州中考的“保留曲目”,动态几何试题一般都安排在压轴部分.在平面几何的背景下,让图形中的元素动起来,并用运动的观点观察问题,就可以从“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角度命制动态几何试题.用函数来描述运动过程中两个目标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探索运动过程中图形所固有的性质,都属于对“一般性”的考查;而运动过程中,在限定条件下进行的计算,或研究满足某些条件的对象是否存在,则可以说是对“特殊性”考查的主要形式.

上述数学活动中,图形是学生所熟悉的,对折操作也是常见的,以此为素材命制试题,可以确保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经过讨论,命题组将活动中的第二次操作确定为命题的核心点.

我们知道,平面内确定一个点需要两个独立条件.

从“特殊性”的角度看,一方面,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对折”是点N的一个限制条件,对折使得点N在圆弧上运动,只要再设置一个条件,点N即可确定;另一方面,N、M两点是相互牵制的,具有对应关系,只要固定其中一个点,另外一个点也随之确定,限制点N即可对点M进行相关计算,固定点M亦可对点N展开相关计算,这样就可生成“特殊性”考查.

从“一般性”的角度思考,如果不增加条件,虽然点N及其运动所产生的量都无法确定,但可以根据其运动的范围设计出取值范围或最值问题,也就形成“一般性”的考查.如前所述,点M沿着线段AD从A向D运动时,点N在圆弧上运动,射线CN与直线AD的交点F也开始向点D运动,当CN与圆弧相切时,点F与点D的距离最近,且恰与点M重合.但是,随着点M继续向右运动,点F则开始“往回走”,并且会落到线段DA的延长线上.考虑到运动过程中,相切这个位置较为特殊,有考查价值,于是将其选为第(3)问的考点;又考虑到点F落在DA的延长线上时,没法确定最值,我们形成初稿.

如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A(4,0)、C(0,3),D是边CB上一点,将△OCD沿直线OD折叠,得到△OED.

(1)当OE平分∠AOD时,求CD的长;

(2)当CD=1时,求点E的坐标;

(3)连接AE并延长,交直线BC于点F,设点F的横坐标为x,求x的最大值.

图4

2.定稿

第(1)、(2)两问其实就是一个由E定D和由D定E的互逆的过程,都属于“特殊性”的考查,第(3)问探究运动过程中的最值,属于“一般性”的考查.整道题,基本符合我们的命题意图,且问题之间还算连续,大致可以成题.但同时也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坐标系给的很不自然.这明明就是一个平面几何背景下的动态几何试题,却安了一个坐标系进去,人为的痕迹过于明显,坐标系貌似只是为了第(3)问设问方便而建立的,其实际意义并不大.

实际上,只需要修改题目的表述,对点F的运动范围进行限制,让其落在线段BC上就可以把坐标系“拿掉”.至于第(2)问,只要点E的位置是确定的,可以计算的量就有很多,完全不受坐标系的影响.

经过讨论,命题组决定去掉坐标系,得到如下定稿.

如图5,矩形ABCD中,AB=4,AD=3,M是边CD上一点,将△ADM沿直线AM对折,得到△ANM.

(1)当AN平分∠MAB时,求DM的长;

(2)连接BN,当DM=1时,求△ABN的面积;

(3)当射线BN交线段CD于点F时,求DF的最大值.

三个小题有不同思维的层次,所设问题既独立又相互关联;三个问题或立足初中阶段的基本知识,或蕴含初中阶段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去掉坐标系后,第(2)问的难度虽然稍微有所加大,但题目呈现方式自然,而且基本保留了初稿的意图;第(3)问最值问题的考查有一定的思维量,但计算量不大,体现了多思少算的精神.

图5

3.进一步思考

对于第(2)问,我们给出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1:如图6,延长MN交AB的延长线于点Q.

易得△ANM≌△ADM,则∠DMA=∠AMN.又∠DMA=∠MAQ,则∠AMN=∠MAQ,则MQ=AQ.

设NQ=x,则AQ=MQ=1+x.

在Rt△ANQ中,由AQ2=AN2+NQ2,可列方程(x+1)2= 32+x2.解得x=4.则NQ=4,AQ=5.

图6

图7

解法2:如图7,过点N作PQ∥BC,分别交AB、CD于点P、Q.

设MQ=m,则NP=3m,则AP=1+m,QN=3-3m,可列方

虽然题目本身没有问题,但在确定第(3)问的解答时又遇到一个问题:为什么BN与弧相切时DF最大?应该怎么说明?

从几何直观的角度的确能判断出BN与弧相切时,DF有最大值,通过几何画板也可以得到验证.但直观归直观,它只是解题时一个方向性的判断,不能作为最终的依据.作为解答,我们需要严谨的推理、演算.在命制动态几何试题时,很多命题者喜欢用“最值”或“取值范围”问题来压轴.不可否认,“最值”或“取值范围”问题即使是在高中也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但在初中阶段往往存在一个尴尬的情况:这两类问题的很多解答都采用直观代替演绎推理的做法.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虽然直观很重要,但其始终不能代替逻辑推理.这是因为:数学是用抽象的眼光从客观世界的物体中提取几何图形进行研究,因此我们所研究的几何图形比它们的现实原型更一般、更纯粹,这就需要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的方法,如果没有逻辑推理,只依靠直观,对图形的认识将难以深入,也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命题组尝试着给出下列两种解法.

解法1:如图8,过点A作AH⊥BF于点H.则AH≤AN,则sin∠ABF=≤.则当点N、H重合(即AH=AN)时,∠ABF的度数最大,DF最大,此时点M、F重合,B、N、 M三点共线(如图9).则BH=.

图8

图9

图10

解法2:如图10,过点N作NP⊥AB于点P.

由关于x的方程(k+1)x2-8kx+(16k-9)=0有实数根,得判别式△=(-8k)2-4(k+1)(16k-9)≥0,解得k≤.大且最大值为4-.

其他的一些解法,不是有“超纲”的嫌疑就是仍属于“几何直观”.上述这两种解法勉强说得过去,但毕竟不是通法,始终拿不出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重新分析,发现本题的运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不变量——△ABF的面积.在M的运动过程中,△ABF的面积始终等于矩形ABCD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保持不变不就是反比例的模型吗?如图11,过点A作AH⊥BF于点H,连接AF.由于面积不变,所以AH与BF的乘积也就保持不变,即BF与AH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当AH最大时,BF取最小值.又因为AH≤AN,所以当点H与点N重合时,AH最大,此时BF最小,进而可得CF最小,推出DF最大.

图11

本题中,在点M的运动过程中产生了BN、BF、AH、CF、DF等多个变量.我们知道,在解决多个变量的问题时,可以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从中选取一个取值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值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然后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求可以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借助函数这个研究变量的工具,本题的解题思路显得更加清晰.这样一来,第(3)问就体现了用函数的观点分析运动过程中的变量,学生需要经过分析,选择AH为自变量,建立BF与AH之间的函数,通过反比例函数,分析点M运动过程中,BF随AH变化而变化的牵制关系,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更加符合我们预设的“一般性”的考查目标,于是得到下列解法.

图12

由AH≤AN=3,得当点N、H重合(即AH=AN)时,DF最大.(AH最大,BF最小,CF最小,DF最大)此时点M、F重合,B、N、M三点共线.由△ABH≌△BFC,可得CF=BH=,则DF的最大值为4-.

四、写在最后

对于命制单一的一道题而言,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注意:选取素材,设计问题,制定解答.在素材选取方面,各地有各自的做法,但一些经典题目或教材中的题目往往受到命题者青睐;选中素材后,对素材进行研究、改造、变式,设计出适宜的问题;选取素材和设计问题这两个环节固然重要,但制定解答这个环节也不可忽视,因为解答是对所设计问题的一个检查,它既要考虑到所用方法是否“超纲”,还应兼顾到解法的多样性及普适性.另外,试题的解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教学起到导向作用.

1.胡鹏程.2013年福州卷第21题的命制与感悟[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4(8).Z

猜你喜欢

命制最值线段
单调任意恒成立,论参离参定最值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聚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巧用不等式求最值
数列中的最值题型例讲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素养立意”的化学试题命制探索与实践——以高三质检有机化学选考试题的命制为例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