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椎曲度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研究

2016-12-06李嘉欣汪翔何玉麟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凸角曲度椎间盘

李嘉欣,汪翔,何玉麟

(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影像园地

腰椎曲度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研究

李嘉欣,汪翔,何玉麟

(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目的 利用影像学手段研究中青年腰椎曲度与L5S1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18~40岁行腰椎MRI检查者369 例,其中L5S1椎间盘突出组184 例,正常对照组185 例。在T2WI正中矢状位上测量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腰椎间盘突出者与对照组间及男女间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的差异性。结果 L5S1腰椎间盘突出组与对照组间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L5S1腰椎间盘突出组中男女间腰骶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曲度与L5S1椎间盘突出具有相关性,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能评价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腰椎曲度变小即腰骶角减小或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易增加L5S1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提示可以通过测量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来帮助人们提前发现腰椎间盘突出,做好防范。

腰椎间盘突出;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相关性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单独或者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凸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a)腿痛比腰痛严重,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b)下肢感觉异常,单一神经根在腿或足部痛觉异常(L5、S1或L4脊神经根分布区)。c)下腰脊神经根牵扯体征: (a)直腿抬高试验小于50°。 (b)直腿抬高加强试验为阳性。 (c)健肢抬高试验阳性。 以上三种体征必需有一种为阳性。d)神经学物理检查中肌萎缩、肌无力、感觉异常及反射改变四种有两种为阳性。e)脊髓造影、腰椎间盘CT平扫或腰核磁共振检查为阳性结果并与受累神经根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以上五个标准均为阳性,才能做出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据文献报道[2]腰椎间盘突出主要发生在L4~5及L5S1间隙,其中L5S1椎间盘突出占腰椎间盘突出总发生率的46%。由于腰骶骨盆段在结构上处于交界区,构造复杂,使L5S1成为脊柱的一个主要应力集中区域[3]。而这也影响或者促进着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使其成为现如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对中青年腰椎曲度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相关性的研究较少。因而本研究意在通过分析腰椎的放射解剖学特点,通过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深度了解腰椎曲度,探讨其与L5S1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以指导临床中根据腰椎曲度的变化较早发现那些将会发生L5S1椎间盘突出的个体,从而做好防范,延缓其进程,并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椎间盘突出组及正常对照组全部来源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所选时间为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所有检查者均因腰痛、体检、疾病筛查等于我院行腰椎MRI检查。椎间盘突出组为随机选取的184 例L5S1单一椎间盘突出者,其中男性116 例,女性68 例,男女比率为1.70︰1;年龄18~40岁,平均(32.17±5.71)岁。入组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a)年龄18~40岁;b)所摄MRI片清晰、完整,能清楚的诊断L5S1椎间盘突出;c)去除椎体肿瘤、滑脱、骨折等椎体疾患;d)排除椎体先天因素引起的疾患;e)无明显的腰部外伤暴力史及手术史;f)去除椎间盘炎症及其他椎间盘病变;g)其他节段椎间盘未见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h)怀疑有腰骶部移行椎[4-5]的样本予以去除。

正常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的185 例无L5S1椎间盘突出者,其中男性100 例,女性85 例,男女比率为1.18︰1;年龄18~40岁,平均(28.59±4.90)岁。入选及排除标准:a)年龄18~40岁;b)所摄MRI片清晰、完整,能清楚的诊断无L5S1椎间盘突出;c)MRI检查提示腰椎及骶骨均未见明显异常。

1.2 研究方法 所有被检查者均行标准腰骶椎MRI平扫检查,利用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范围包括下胸椎、全部腰椎及部分骶骨。检查过程中,实施常规SE序列T1WI横断位及矢状位成像和T2WI横断位及矢状位成像以及T2WI压脂序列的扫描。由两名影像科医师通过双盲法来进行数据采集,意见不一致时协商决定。由T2WI横断位明确诊断L5S1椎间盘突出,腰椎曲度学测量主要包括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于T2WI正中矢状位测量,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腰骶角[6]:S1上终板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腰椎前凸角[7]:L1椎体上终板切线与L5椎体下终板切线的夹角(见图1~2)。

图1 腰骶角测量图 图2 腰椎前凸角测量图

2 结 果

2.1 椎间盘突出组与正常对照组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的关系 椎间盘突出组与正常对照组中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通过统计分析得均值和标准差分布情况见表1,所得t值分别为5.879、4.887,P值均小于0.001,椎间盘突出组与正常对照组间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间盘突出组腰骶角小于正常对照组,腰椎前凸角也小于正常对照组。椎间盘突出组与正常对照组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对比情况见散点分布图(见图3~4),从中可以看出,当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逐渐减小时,相比于正常对照组,L5S1椎间盘突出组所占比例明显增大。

2.2 正常对照组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与性别的关系 对照组中男性100名,女性85名。通过统计分析得均值和标准差分布情况见表2。男女之间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统计分析得t值分别为1.026、-0.920,P值分别为0.306、0.359,均大于0.05,说明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椎间盘突出组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与性别的关系 椎间盘突出组中男性117名,女性68名。通过统计分析得均值和标准差分布情况见表3。男女之间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统计线分析得t值分别为-2.016、-1.111,P值分别为0.045、0.268,椎间盘突出组腰骶角P值小于0.05,说明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 别n腰骶角腰椎前凸角椎间盘突出组18433.88±7.3121.53±8.61对照组18537.32±6.1626.31±6.93

图3 正常对照组与椎间盘突出组腰骶角散点分布图

图4 正常对照组与椎间盘突出组腰椎前凸角散点分布图

性别n腰骶角腰椎前凸角男10037.75±6.4626.92±7.99女8536.81±5.7827.95±7.01

表3 椎间盘突出组腰椎曲度与性别对比关系±s,°)

3 讨 论

3.1 腰椎曲度研究的实际意义 目前,很多青少年都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严重者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研究[8-9]表明腰椎间盘突出与长期的重体力劳动有关,长期体力劳动可使腰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脊柱力学的改变,最终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但现在的青少年很少有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经历,但腰椎间盘突出也很常见,其原因是否与其先天发育的腰骶椎形态和曲度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易感性筛查指标。通过简单的X线即可测出,经济且对患者的损害较小。正常人群腰椎重力曲线经过骶骨椎体前缘[10],腰椎曲度过直或过曲都将导致重力曲线的改变,增加患腰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研究腰椎曲度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的相关性,有利于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由于某些先天易感因素而易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个体,在出现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之前,做到早期诊断,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合理预防,如坐姿、运动、工种等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2 研究结果及理论知识分析 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是反映腰椎曲度的参数,而腰骶角或者腰椎前凸角度变小意味着腰椎曲度变直,当中青年在影像学上出现这些表现时,也预示着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的易感性要比正常人大。本研究中正常对照组与L5S1椎间盘突出组间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为正常腰椎在失状面上形成一个向前弯曲的弧度,腰椎的生理曲度能使脊柱富有弹性,缓冲和分散运动带给躯体的震荡冲击。人体在直立位置时,正常腰椎由于生理性前凸,使所受力经分解后分为垂直于椎体的压应力和向前的剪切应力。腰椎椎体又纵向排列在倾斜的骶骨上,腰椎所承受的重力在骶骨的斜面上分解为垂直于椎间盘的压力和一个沿斜面向前下方的分力。根据力学原理,分力的大小除了与重力本身的大小相关外,还与角度有关。腰骶角及腰椎前凸角度变小是因,而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果,如果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时,腰椎生理曲度变直,垂直于椎间盘的分力较大,这就造成椎体之间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随之加大,腰椎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受到影响,压力不均匀,长此以往纤维环可出现部分或全部破裂,从而导致单独或者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凸出。当正常人出现腰椎曲度变小,即变直,腰骶角或者腰椎前凸角度变小,则容易发生L5S1椎间盘突出症。此外,正常情况下L5S1椎间盘前宽后窄,腰骶角变小,L5S1椎间盘后缘椎间隙增宽,给椎间盘的突出提供了空间。

本次研究正常对照组中男女之间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男女间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的均值与标准差大小相差不明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男性与女性其腰椎曲度从根本上是无差别的,可以排除男女先天发育因素对其的影响。而在椎间盘突出组中,男女之间腰骶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小于女性,说明男性更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男性从事的体力活较多,使脊柱的解剖学结构因为受力不均匀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导致腰骶角变小,从而更易患腰椎间盘突出。

据诸多文献报道[11-12],腰椎形态学特点与年龄有极大的相关性,证实了年龄差异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大,脊柱发生退行性变,腰椎曲度也随之发生改变,L5S1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也随着增高。因而本研究为尽量避免年龄因素的影响,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中青年患者,将年龄进行匹配,旨在控制年龄因素对腰椎曲度的影响,以便更严密的探究腰椎曲度与L5S1椎间盘突出间的相关性。

3.3 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不足与缺限。首先,样本量比较小,说服力有限,有待增加样本量完善。其次,测量角度的过程存在一定误差,虽然本研究的角度测量由两人共同完成,测量结果统一分析,但两者之间在测量过程中存在的误差不能忽略。此外,腰椎间盘突出是否与先天发育的腰骶椎形态和曲度有关,未予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腰椎曲度的改变与L5S1椎间盘突出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能反映腰椎曲度,从而揭示是否易患L5S1椎间盘突出,当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减小,发生L5S1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就增大。临床工作中,可通过测量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来提前判断无症状的人有无L5S1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从而提早做好预防措施。

[1]胡永善.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J].颈腰痛杂志,2004,25(2):73-75.

[2]Dammers R,Koehler PJ.Lumbar disc herniation:level increases with age[J].Surg Neurol, 2002,58(3-4):209-213.

[3]Malandrino A,Planell JA,Lacroix D.Statistical factorial analysis on the poroelastic material properties sensitivity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under compression,flexion and axial rotation[J].Biomech,2009,42(16):2780-2788.

[4]李金光,杨惠林.腰骶部移行椎及其与下腰痛的关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4):1167-1168.

[5]刘春生,杜心如,赵玲秀,等.腰骶移行椎类型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及滑脱节段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9,8(1):6-10.

[6]陈崇文,佟斌,王宇飞,等.腰椎骶化者腰椎矢状曲度的测量及研究[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3,17(2):1090-1092.

[7]胡溪,林伟,沈国惠.腰椎前凸度及骶骨水平角与腰椎退变性滑脱的相关性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4):387-389.

[8]龙涛,李开南.椎间盘退变中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J].脊柱外科杂志,2013,11(4):240-243.

[9]Nardo L,Alizai H,Virayavanich W,etal.Lumbosacral transitional vertebrae;association with low back pain[J].Radiology,2012,265(2):497-503.

[10]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

[11]Almeida DB,Mattei TA,Soria MG,etal.Transitional lumbosacral vertebrae and low back pain:diagnostic pitfalls and management of Bertolotti’s syndrome[J].Arq Neuropsiquiatr,2009,67(9):268-272.

[12]段玉梅,陈云涛,曾小辉,等.腰骶角与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探讨[J].西部医学,2011,2(1):141-142.

1008-5572(2016)11-1052-03

R681.5+3

B

2016-05-12

李嘉欣(1994- ),女,本科在读,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330000。

猜你喜欢

凸角曲度椎间盘
青年下腰痛患者腰椎前凸角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颈椎不宜太直
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关系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凹角凸角量角器
脊柱测量尺和Spinal Mouse脊柱测量仪测量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的信度和效度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牵引下前臂旋滚法对纠正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改变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