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多校区背景下高校优良学风创建的思考

2016-12-06王翼杰

长江丛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校纪校规学风

叶 磊 辛 欣 王翼杰

关于多校区背景下高校优良学风创建的思考

叶 磊 辛 欣 王翼杰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扩招,日益增多的本科生群体使高校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都面临着巨大考验,大部分高校现有的学风建设理念及措施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存在不少弊端和不足,亟待完善和提高。本文提结合多校区办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优良学风创建的具体举措,以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合格大学生 高等教育 校史校情 校纪校规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日益增多的本科生群体使高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都面临着十分巨大的考验。同时,为了容纳越来越多的师生员工,各大高校都开始建设新校区,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由于多校区教学模式和管理水平的不成熟,新校区学生在课后缺少和任课老师的沟通交流,从而导致其学习主动性的下降。

据前期调研,大部分高校本科生各学期的挂科率,特别是基础课的挂科率屡创新高。虽然不及格学生拥有补考和重修的机会,但个别学生后续的补考或重修课考试分数越来越低,临毕业前还未通过该课程,使得修读的学分不达标而面临延长学制的处理。同时,高校学生中各类违纪现象也屡见不鲜,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其他学生中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因此,在多校区背景下,各大高校对于优良学风的创建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从学院到班级,从集体到个人,从制度建设到活动引领,深入、全面地进行优良学风建设并形成长效机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识到优良学风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创建优良学风的重要意义

学风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面貌的集中体现[1],学风还是高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校园文化及高校校风的重要内涵。对于一所高校来讲,优良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内化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中的每一个人,使大家的情感、认知、行为方式等都朝着优秀的方向发展[1]。但是,优良学风的创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内就能养成的,需要优化利用学校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优良学风的创建目标和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二、多校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高校都已进入多校区办学模式,庞大而分散的学生群体使得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都面临着十分巨大的考验。尤其对新校区而言,高校多年积淀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进行转移,这就使得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较大的阻碍和困难。另外由于大部分高校的多校区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和配套设施的迟滞,学生在课后很难有与任课老师沟通交流的机会。总体来看,目前高校的学风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1)空间距离远,学生归属感缺失。多校区大学所属各分校与主校区之间往往有较大的空间距离。这使得非主校区的学生在无意识中都会产生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易导致其对学校归属感的缺失。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学校有归属感的需求,这种需求正是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较强的归属感可促进广大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学业成绩表现。反之,对学校归属感较低的学生则往往对学习生活持消极态度,甚至会导致辍学行为,影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2)校区分散,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困难。前期笔者与学生的随机访谈中发现,有80%以上的同学认为跨校区使得师生之间及高低年级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困难。这是多校区背景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绝大部分教师都住在老校区附近,为了赶赴新校区给学生上课,几乎每天都在两个或数个校区之间来回奔波,为了能准时赶上班车,只能逢课到校,下课即走,课下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少之又少。再加上各校区之间由于功能定位不同,学生构成单一,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之间接触交流的机会非常缺乏,严重阻碍了优良学风的传承和发扬。

(3)价值观错位,学习目的不明确。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多种社交渠道的出现,学生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校园里多少充斥着一些弄虚作假,贪图享受,追求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的负能量现象。不少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一切向奖学金看,缺少脚踏实地的刻苦钻研精神,甚至部分学生上学仅仅是为了混学历,等毕业找份工作。这些大学生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往往忽略甚至排斥社会理想的存在,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

(4)学习纪律疲沓,考风考纪松懈。高校课堂里各类迟到、早退、旷课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堂不听讲,课后不练习,抱着侥幸心理应付考试,甚至采用作弊手段企图蒙混过关。这些不良的学风、考风严重地影响和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亟待矫治和改善。

三、多校区背景下创建优良学风的主要措施

优良的学风并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养成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优化利用各个层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调动起每一位老师、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措施有以下三方面:

(1)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念。高校必须要从根本上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坚持日常教育中“以生为本”,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重视优秀集体的影响、约束作用;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正确舆论的导向、监督作用等[2]。通过平时的教育和引导,使广大学生知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类不文明意识和行为。

(2)以“关怀”为主要手段,加强学业指导力度。高校教师及相关部门要树立以“关怀”为先的教育理念,把“关怀”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在多校区背景下,面对学生与老师交流机会较少的情况,可以建立任课教师与班级或个人“一对一”帮扶机制,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业上的指导帮助,另一方面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指导与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2]。同时要做到一视同仁,“一对一”帮扶机制尤其要帮助那些主动性差,成绩不理想的同学重燃学习积极性,培养个人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性。

(3)树立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高校在创建优良学风时,应大力宣传并表彰学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将这些优秀典型事迹进行整合宣传,例如定期举办沙龙、座谈、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为同学提供学习方法、教育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坚持思想教育、活动引领与服务帮助并重。同时,围绕创建学习型集体的建设目标,引导学生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其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把班级、宿舍建设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营造浓厚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4)严明校规校纪,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校纪校规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行为准则,又是约束大学生言行、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严明校纪校规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及良好的文明习惯。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如召开主题班会,针对校园里经常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案例分析”,晓以利害,强调学风红线,起到警示作用。或者举行“校纪校规之我见”座谈会,让那些平时“不守规矩”的学生在纸上写下最难以遵守或者强烈抵触的规定条例,由老师收集整理并与大家进行互动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增强学生对校纪校规的认知程度,提升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使学校掌握学生容易违反和触碰的“红线”,加强后期的监督管理,减少各类违纪行为的发生。

[1]石军,齐学红.校风:一所学校的灵魂[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08):17~20.

[2]陈雄锋,王圣君.新时期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途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144~145,14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叶磊(1985-),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纪校规学风
特殊时期居家线上学习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校规校纪如何制定?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校有校规
校规之战:“严”与“爱”何以平衡
校风校纪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
大学生对校纪校规的认知与行为相背离的心理机制探析
校纪校规的制定与执行都要以学生为本
炊事员的几宗事
“雷人校规”“雷人”的原因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