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言创作介述

2016-12-06杜庆龙

长江丛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莫言文学小说

杜庆龙

莫言创作介述

杜庆龙

本文以莫言的家庭和其人生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对其创作不同阶段的历时梳理,考察其作品与现实间的联系,展示其作品出现的动因以加深读者的理解。

创作 家庭 经历

作为一名作家,莫言的创作力十分旺盛,迄今已经发表了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60多篇、中篇小说30多部,成为了海外文学界阅读、研究和翻译的原料加工厂。随着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作品日益为大家关注。但学界对创作历程鲜有介评,本文尝试从该层面结合其经历作以一历时评述,以便读者更好地梳理和理解。

一、莫言家庭

欲了解莫言的创作必须从了解莫言开始,而了解其人则必须从他的家庭谈起。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大栏乡平安庄一户的普通农民家庭。他的家族个大家族,其太爷爷名叫管锦城,他用“仁、义、礼”为其三个儿子取名。其大爷爷管遵仁熟读四书、五经,是当地有名的中医。莫言小说《红蝗》、《冰雪美人》都看得到一位类似乡村医生的影子。莫言的三爷爷管遵礼,他一身豪气,喜交朋友,是方圆几十里的传奇人物。《红高粱》里主人公“我爷爷”余占鳌里就渗透着莫言对其三爷爷的想象。管遵义排行老二是莫言的亲爷爷,他勤俭持家、一生务农;1923年莫言的父亲管贻范出生,他上过私塾,从合作社时期到国营农场时期,一直担任会计到退休。他对孩子严格,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把莫言大哥培养成了建国后高密县第一个大学生。莫言的母亲高淑娟,自幼缠足,没有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劳动妇女,她后因劳累过度患有哮喘等疾病,1994年病故。而莫言的《丰乳肥臀》就是为纪念母亲写的小说,赞颂伟大的母亲和女性。莫言小学辍学,与四叔管贻寿在生产队一起劳动十年。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就与他四叔有关。小姑管贻兰是管遵仁的小女儿,自幼随父学医,擅长妇产科和儿科。她也成为了莫言作品《蛙》里面姑姑的原型。莫言本家兄弟姊妹共四人。大哥管谟贤,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二姐管谟芬、二哥管谟欣均务农。莫言排行最小。

二、莫言成长经历

莫言的成长时代正是整个国家人民经历困难和饥饿的年代。他的成长经历有助于我们对其作品的理解。

第一段:小学之经历

莫言三岁时,全国范围的“大跃进”开始。1960年莫言5岁时入村大栏小学读书。小学时极度饥饿的感觉给他留下的记忆刻骨铭心,这也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其作品里曾多次写过一年级时小学生们围着学校煤堆吃煤球的事。小学3年级时候他写的校运动会的作文被推荐到农业中学朗读展示了其写作天赋。

第二段:小社员与民工

1966年11岁的莫言文革辍学后进入国家的人民公社,参与社员劳动,成为了一名小社员。他前2年的任务就是每天给生产队放牛放羊。这段时间他天天对牛羊,无人可交流,从而激发了他对大自然无穷的想象力。而想象力丰富成为他作品的一个典型特点。12岁时莫言因饥饿难耐,偷拔生产队一根萝卜,被发现后为其专门召开了一次批斗会。这段惨痛的记忆成为其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来源。14岁时,他和大人们一起下地劳动。这期间下乡的右派讲城里的作家故事,激发了其以后想当作家的想法。1973年莫言进县城棉花加工厂做了一名农民合同工。后因工作努力,表现良好成为了棉纺厂夜校语文老师。小说《白棉花》里可读到作者的这段农民工经历。

第三段:参军学习

1976年,莫言历尽波折终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在部队准备高考未果。1979年回老家成婚。婚后,回部队做了保定郊区某大队教官。3年后莫言提干转正。在延庆担任部队的新闻干事,边写新闻边搞文学创作。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招考,29岁的莫言以总分第二考入该院文学系,并于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毕业后,莫言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研究生班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就孜孜不倦地从事着专业创作。而其军队生涯体现在其后的不少作品里,比如《战友重逢》是写莫言在黄县的生活经历,《金发婴儿》表达了莫言对于军人生活的体味与沉思。

第四段:转业及现状

1997年莫言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工作,为报社影视部撰写剧本。2006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出任该院文学院院长至今。现还担任中国作协第七届主席团委员、第八届全委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任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等大学的兼职教授。

三、莫言文学创作历程

如莫言的成长历程类似,其文学创作也并非一帆风顺,也分为四段:

第一段:前期受挫与初尝胜果

1976年,21岁的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开始了文学学习与创作生涯。最早在烟台黄县当兵时,他于1978年写成了《妈妈的故事》、《离婚》2篇小说后投稿被拒,这是他最早完整作品。此后的三年写作投稿也是。

70年代国家改革开始,万象更新,百废待兴。特别经历文革后,很多思想情感需要表达。因此70年代文学备受推崇。部队规定发表文章记功也推动着莫言的创作。1981年,莫言的处女作终于发表,其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于河北省保定市文联办的《莲池》。随后次年,《莲池》又发表了莫言的《丑兵》和《为了孩子》,与此同时,莫言提干转正。之后,其作品步入发表的轨道。

第二段:声名鹊起

1983年到1985年间,莫言先后在《莲池》、《长城》、《青年文学》、《中国作家》、《收获》、《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奔流》《昆仑》等国内众多的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售棉大道》、《民间音乐》、《岛上的风》、《雨中的河》、《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爆炸》、《金发婴儿》、《枯河》、《老枪》、《白狗秋千架》、《大风》、《三匹马》、《秋水》等多篇小说。在此期间,莫言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期间,他写出其成名之作《透明的红萝卜》在文学界备受好评。在军艺学习期间,受到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和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等作家的启发,1986年莫言创作出了更为有名的作品《红高粱》。该小说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后来加上电影《红高梁》的推动,莫言开始为国际所关注。他随即发表系列中篇《高梁酒》、《高梁殡》、《狗道》、《奇死》这四部加《红高粱》组成了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后又发表中篇小说《筑路》,短篇小说《草鞋窨子》、《苍蝇、门牙》等等。

而莫言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在1988年完成。它源于现实中的“苍山蒜薹过激事件”和四叔撞死赔钱的真实事件。1988年,莫言进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文学研究生班深造。此年,正式使用笔名“莫言”。莫言不断尝试着创新,第三部长篇小说《十三步》可以看到莫言对叙事的探索精神。同期出版小说《生蹼的祖先》、《复仇记》、《遥远的亲人》、《爱情故事》、《你的行为使我恐惧》等等。

第三段:创作低潮、发展及争议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会开始实现转型,社会风气向经济主导转变,商业和市场经济蓬勃兴起,于是,很多文人下海,文学开始渐渐退出社会关注中心。莫言的创作也短暂地陷入了低潮。1991年,莫言去新加坡马来西亚参加的文学活动使他的创作状态得已提升。台湾作家张大春与莫言交流并促其继续创作并发表其系列短篇小说《地道》、《辫子》、《人与兽》、《飞鸟》、《神嫖》、《翱翔》、《夜渔》、《地震》、《铁孩》、《鱼市》、《灵药》、《良医》等。莫言又通过创作中篇《白棉花》、《怀抱鲜花的女人》、《红耳朵》等,找回了原来的创作状态。

1989年他受到报纸一篇文章《我曾是个陪酒员》的启发,开始创作构思长篇小说《酒国》,并于1992年完成并由台湾洪范书店出版。同期还出版《红耳朵》《模式与原形》、《梦境与杂种》、《战友重逢》、《屠户的女儿》等小说。

进入九十年代后,社会发生了变化,大众注意力和重心已经完全倾斜到经济发展中,文学开始变得趋于保守和封闭。加上娱乐文化的快速发展,纯文学作品变得不受重视。因此,1993年到2000年期间,作者的品主要以中、短小说为主,如小说《牛》、《拇指铐》、《祖母的门牙》、《沈园》、《姑妈的宝刀》、《儿子的敌人》、《司令的女人》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于1995年发表之后一段时间内莫言几乎没有创作,一是因为他的母亲1994年刚刚去世,二是他准备转业,三是《丰乳肥臀》出版后引发较大争议。当时非议很大,有些文学批判者认为该作品的描写是神经质的变态,认为它代表着文坛的堕落与背叛。后来,莫言曾迫于周边环境的压力,要求出版停止印刷。现在它自然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1996年该作品获得的大家·红河文学奖就是明证。1998年以后,随着他的作品在国外翻译、出版、传播和接受的日益增多,他不断地参与到文学与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先后到访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诸多交流的活动中,他结交了很多的外国友人,包括大江健三郎这样优秀的作家,葛浩文、马悦然这样优秀的翻译家、学者。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国际上的认可度的提高,他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应该通过小说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独有的特质。

第四段:创作成熟

基于这样的认识,莫言提出了“大踏步后退”,退到他认同的“民间”里面去。步入21世纪后,莫言创作热情高涨,到2010年,其长篇小说以2-3年一部的速度陆续出版,2001年出版的《檀香刑》,讲述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帝国中残酷人性的故事。2003年出版《四十一炮》描写了罗氏一家发家致富,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2006年出版《生死疲劳》采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绘了新中国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巨变。2009年出版《蛙》则阐述了中国强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后果及反思。这几部小说通过具体的人物经历了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特有的历史事件,成为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模型与缩影。

这些作品也为他获得了一个个厚重的奖项:2003年《檀香刑》获得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2005年《四十一炮》获得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07年《生死疲劳》获得了香港第二届红楼梦奖。2011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之后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到了国际的最高荣誉。

总之,从国内的茅盾文学奖到国外的国际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侧面说明了莫言的小说创作在走向成熟的同时一步步地走向了世界舞台并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和好评。不管争议与否,我们都得承认莫言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其一席之地。而对其家庭、经历的梳理也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作者,更好把握其文学创作的内因,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1]杜庆龙.诺奖前莫言作品在日韩的译介及影响[J].华文文学,2015(03).

[2]管谟贤.大哥说莫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3]孔范今,施战军.莫言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4]李桂玲.莫言文学年谱(上)[J].东吴学术,2014(01).

[5]邱实.莫言:高密乡里的虚构与真实[J].看历史,2012(11).

[6]陶林,许海峰.莫言的故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7]叶开.莫言评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1.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莫言文学小说
过去的年
我们需要文学
爱如莫言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军旅雅士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