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解说的艺术分析
2016-12-01琦天津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天津300221
许 琦天津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天津 300221
电视纪录片解说的艺术分析
许琦
天津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天津300221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视纪录片的蓬勃发展,在理论的阐述和艺术的实践过程中,诞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析我国当前的电视纪录解说的创新与发展,对于电视纪录片行业的可塑性、创造性、灵活性进行探究,引起人们对于电视纪录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等方面的关注。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电视解说;解说艺术
1 电视纪录片解说的内涵与外延
1895年,法国巴黎卡普辛大道14号的大咖啡馆放映着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在场的人为之惊讶、疯狂、赞叹,它为记忆重新找到了一个出口,让记忆的方式不再仅仅是脑海中生物性质的存储,也不再是纸与笔主观的描绘,而是极为客观、真实、直接地用镜头和胶片去完整地记录事件的发生。至此,一个世纪过去了,影像纪录已经成为了一种“挽留时间的艺术”,随历史游走,留下了弥足珍贵、无可替代的财富。
从《工厂大门》这种几近默片的表现到如今纪录片已普遍有丰富的声音——同期声、音乐以及解说词构成。而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又被称之为“画外音”,它不同于同期声——与画面实时对应的特性,也不同于纪录片中的音乐——只是配合内容填补情绪,解说词根据画面所展现的内容,撰写相关的解释性文字,对纪录片创作的主体内容进行故事性的补充、解释性的说明以及情绪上的延展。由此,它在纪录的同时,也会创作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的延伸。
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在影片内容创作中发挥着很多作用:
第一,解释说明、补充扩展,这是纪录片解说词最为基本的功能,它通过文字创作对于纪录片的主题内容进行描述,让观众对于中心事件、中心人物、有更为深刻和直观的认识,辅助画面表达,并弥补一些用画面无法直观展现的内容,例如,所讲述的人物与事物无法再度在画面上还原的历史,描述过去的时代背景以及被讲述人物和物体所具有非显性的内在特质。例如,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时间的味道”这一集中,解说词写到“林仁灼,16岁开始和父亲学习种植紫菜,如今已经49岁,今天,他要为自家的农田再架设几枝毛竹。从山上砍来的毛竹要经过预先处理:把里面的竹节疏通,以方便把毛竹插入海底。毛竹每根长16米左右,重200余斤。”人们对林仁灼这个人本身经历以及毛竹的处理方式在解说词的叙述和补充中有了更为清楚的了解,而这些讲述信息在单纯的画面表达传递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第二,解说词有助于增强纪录片创作的故事性。《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中,解说词写到:“油菜刚刚开花,谭光树已经准备启程。老谭是职业养蜂人,20多年来,依靠这份工作,他养育了一双儿女。每年清明,老谭都要和妻子吴俊英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20多年前,老谭向未婚妻许诺,要带她从事一份甜蜜的事业。”短短一段话语,故事性地将人们带入了老谭与妻子的生活和他们曾经美好的向往,从过去到现在,让单纯的纪录更有血有肉,使整个纪录有了前因与现状相联系,让观众更能接受,更具感情。
第三,提高升华,抒发情怀。纪录片创作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彰显健康主流的审美趋向和积极负责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给更多的观众以生命的启迪。所以,往往纪录片的创作会从作者主观的视角和情感出发,在故事纪实展现构架的同时,解说词的创作也可以最为直接地体现人文精神的传播,鲜明地突出强调节目创作的目的。
2 影响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风格的因素
第一,节目内容与解说词风格的多变。影视科技的发展,设备的灵活轻便,使纪录成为了一种生活的状态,如果从广义上讲,人们举起手机随手拍摄的视频都不失为一种纪录的方式。在这种人人纪录,随时抓拍的时代潮流下,形成了如今的纪录片种类繁多现状,从大型事件与活动的纪录、调查研究的纪录、科普性的纪录发展到人文情景的纪录等等更为丰富的领域。纪录片类型的多样化,也丛生出解说词语言风格化和多样性。是庄严的历史性讲述,还是轻松风趣的生活化描写,语态直接影响到纪录片整体的创作风格。
第二,电视解说《中国好声音》。电视解说词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一种声音的艺术。而这种声音艺术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表演艺术。解说词一旦形成文字,经过解说员的演绎,便具有了一种风格化,一方面它被限定在节目特色和内容的框架之下,被划定为某种朗诵方式;另一方面,它也一并带有了解说员在认知解说词内涵和朗诵时结合自身发音的特色,由此,解说员的朗诵便成为了解说词的二度创作。
3 纪录片创作已经成为对外宣的一个窗口 解说词应具备积极良好的导向性
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纪录片的表达与性格越来越
丰满,它已不再是一种小众化的制作,而形成了相当的产业模式。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扶植纪录片创作的环境之下,在某种程度上,它已成为极好的、有益于提升国家形象的“外宣工具”存在。
中国的纪录片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之下,无论是对中国古老历史、文化、艺术传统的纪录,如纪录片《故宫》《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还是对现今中国正在发生事件的纪录,如大型人文情景纪录片《泊客中国》讲述在中国经济、艺术、文化、慈善等领域做出贡献的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对于外国的观众来说,它们无疑都是一种对中国积极向上的宣传。以纪录片真实性的特征,人们通过电视纪录的窗口看到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发端与延续,也看到了当下发展中的中国生机勃勃的面貌。解说词带有极为强烈的主观创作意识,在纪录片的宣传功用中,它应具有积极乐观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帮助观众对纪录的主体完成有效地认知、理解、共鸣、感悟的交流过程与影像纪录,达到它的传播与美学意义。
综上所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要求,随着纪录片的大发展,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作为纪录片创作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明军.影视解说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65-0021-01
作者简介:许琦,天津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