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的奇石符号
2017-02-15金昌庆
金昌庆
[摘要]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有许多的奇石符号,因其自身的特质及其附着的文化意蕴被创作者加以审美化征用在叙事结构中。将奇石符号置于这些纪录片的原型叙事的深层结构中加以探讨。分析原型情境中奇石符号的类别和叙事功能,揭示其文化内涵,以期把握中华民族奇石文化背后的无意识结构,促进中华文化传播。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原型情境;奇石符号;功能
奇石伴随着中华先民度过漫长的石器时代、一同走进文明,与其相关的观念渗透到中华民族深层的思维结构中,诞生了丰富多彩的奇石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艺术作品。奇石磨砺着人类的手足,也型塑着人类的意识与无意识的结构,可以说,中国漫长的奇石文化根植于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结构之中,本文将着眼于此进行讨论(图1)。随着人们赏石意识的勃兴,呈现中国丰富的奇石文化的电视纪录片应运而生,如《石说华夏》、《玉石传奇》等;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国宝档案》、《走遍中国》、《探索·发现》及深圳卫视的《解密》等。中国奇石电视纪录片创作主体往往会征用原型情境中的奇石符号来叙事,以达到传播华夏文明的目的。本文将奇石符号置于这些纪录片的原型叙事中加以探讨,分析原型情境中奇石符号的类别和叙事功能,揭示其文化内涵,以期把握中华民族奇石文化背后的无意识结构。
一、原型情境:解读奇石符号的关键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毛泽东的词句道出了石头在人类脱离动物界开启人类社会新纪元的节点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人类漫长的与石头打交道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有关奇石的诸多原型。纪录片创作主体征用原型参与叙事过程即为原型叙事,在叙事过程中往往呈现一个或多个原型情境。原型情境是原型批评理论的重要概念,也是解读原型叙事中的奇石符号的关键。
在原型批评的概念里,原型(archet-ype)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从字面上看,是指原初类型,它是由原初(arche)和类型(type)两个词合成的。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用原型来表示人类的集体表象,它是一种文化共相。荣格用原型这个概念,来表达他的集体无意识思想。按照他的说法,原型是人类(包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原始人表达其典型经验的一種形式或形象,它是在原始人集体无意识中逐渐积淀而成的。由于历代人们无数次的重复和遗传的作用,它凝聚了巨大的心理能量,成为我们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它可以超时空地反复出现在人类的神话、图腾崇拜、梦境以及文艺创作中。原型批评理论认为,原型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象征、人物、母题、思想,或叙述模式及情节,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联想,是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其根源既有来自社会心理的因素,又有来自历史文化的因素。如灰姑娘的形象和故事在世界多地的叙事中都普遍存在。
荣格认为:“(艺术中的原型情境再现)就是伟大的艺术奥秘,也是它对于我们的影响的奥秘。创作过程,在我们所能追踪的范围内,就在于从无意识中激活原型意象,并对它加工造型精心制作,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通过这种造型,艺术家把它翻译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并因而使我们有可能找到一条道路以返回生命的最深的泉源。艺术的社会意义正在于此:它不停地致力于陶冶时代的灵魂,凭借魔力召唤出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形式。艺术家得不到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最好地补偿了我们今天的片面和匮乏。艺术家捕捉到这一意象,他在从无意识深处提取它的同时,使它同我们的意识中的种种价值发生关系。在那儿他对它进行改造,直到它能够被同时代人所接受。”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玉石传奇》一经播出就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创作者用一个个原型情境勾连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成功地运用玉石符号激活人们无意识中的原型意象,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到北京奥运会的镶玉奖牌,从长路漫漫的玉石之路到美轮美奂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召唤人们去感悟比德于玉的奇石文化精髓,去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弥补物质丰富时代的精神匮乏。
“一旦原型的情境发生,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人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玉石传奇》中《巫神之玉》一集征用玉猪龙的符号作为胎儿的象征,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将观众带到远古时期女性分娩的原型情境之中,去体验生死时刻的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虔诚,仿佛祈祷的声音穿越千年依旧回响在今天观众的心头(图2)。
二、奇石符号:植根于集体无意识
长期以来,石头是人类的工具,如石刀、石斧和石锛等;也是人类活动的对象物,如我们的日常表述中有“打石”、“砸石”、“碎石”、“飞石”等说法;还是人类思索天地人神以及自我交流的中介物,奇石文化在此过程中逐步彰显出来。如果说中国的石文化这座冰山漂浮在浩瀚的集体无意识的大海之上,那么,奇石符号也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深层结构之中。如我们常说“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而不说“基土”、“基水”、“基木”,常说“海枯石烂”,而不说“海枯木烂”,因为我们有意识无意识地认可石头坚硬、稳固、长久的特性。
奇石,从字面理解可以是“奇特(奇怪、奇异、珍奇)的石头”,这和偏正式合成词“观赏石”意义相近:也可以是“认为某块石头很奇特(奇怪、奇异、珍奇)”,这和偏正式合成词“赏石”意义相近。
依照中国传统的石文化观念,本文所指的奇石,是从宽泛意义上言之,主要指具有审美特性的文化意蕴深厚的石头,既有美玉,也有具有观赏价值的奇石,既包括自然界中虽不可以移动但能成为审美对象的美玉奇石,也包括园林石、厅堂石、把玩石和宝石,还包括经过切磨才能显示美质的奇石,以及经过雕琢的、具有某种观赏特质的砚台、印章、镇纸、笔架山等文房石。以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世界存在的奇石,是为实体石。在本文的具体讨论中,奇石还包括非物质存在的通灵石,如神石、灵石、仙石等,是为心像石,是指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散文、小说、电影艺术、电视艺术、数码艺术等各种艺术样式中讲述描绘而呈现出来的石头(图3、4)。
如果以奇石为叙事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大致分为以下十二个情节单元:想石、得石、品石、理石、拜石、磨石、用石、艺石、藏石、论石、失石、忆石。这十二个情节单元首尾相接又可构成循环往复的情节系列,构成了华夏民族林林总总的奇石叙事,而在每一个情节单元里又包含一系列情节点,许多情节点就包含奇石叙事的原型情境、人物、符号,如:女娲炼石补天、宋愚人藏石自珍、卞和献和氏璧(图5)、1秦始皇鞭石入海、黄初平叱石成羊、米芾新婚得灵璧砚山、苏轼掘地得天砚、贾宝玉口衔通灵宝玉等等。具体见下表1
上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人们不断地捡拾着石头,偶尔发现一块美石,也时不时眼睁睁看见满心喜欢的石头丢失损毁,不断地重演一个个奇石得与失的原型情境,不断讲述痴迷奇石的经典故事,从而一个个奇石符号在时间的长河中定型,不时地显影,不断地置换变形,不断地积淀、丰富其文化内涵。比如,在人类历史上,拜石心理不断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情境显现出来,“米芾拜石”成为这些情境的代表,人们不断地讲述、倾听米芾拜石的故事,不断地置换变形地演绎一个个现实版的“拜石”情境,从而体验到人类与奇石的神秘关联(图6)。
三、沟通天人:奇石符号的叙事功能
考察中国电视纪录片中林林总总的奇石叙事,创作者征用的富有原型意蕴的奇石符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艺术作品中被讲述描绘的、不能确指的抽象奇石符号,另一类是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具象奇石符号。根据奇石的鉴赏特性、观赏方式的、不能确指的抽象奇石符号,另一类是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具象奇石符号。根据奇石的鉴赏特性、观赏方式和用途等又可将文化纪录片中的奇石符号进行分类,大致有以下十类:通灵石、自然风景石、园林石、供石、手玩石、文房石、宝玉石、化石、陨石和其他类。具体见下表2:
下面分析奇石符号的叙事功能:
(一)表意功能:传递价值观念
运用奇石符号来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编码,有助于其价值观念的传播。正如赵毅衡所说:“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用途是来表达意义。”奇石符号既有石头的一般含义,如稳固、宁静、永久,又有特定的含义,奇石的特殊质地、色彩、形态、纹理、声响又可以表达丰富的意义。在电视纪录片中,往往注重呈现中国传统四大名石太湖石(图7)、灵璧石(图8)、昆石和英石的石形之瘦、漏、透、皱的特点,从而表现古代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淡泊自守、宁静致远的人生要义。中央电视台的《玉石传奇》按照时间线索全景式地展现从新石器时代到今天的各种玉石符号,讨了神玉、巫玉、德玉和民玉時期的用玉和观念变迁。如《诸侯之礼》一集,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呈现了周王“赐圭”情境,表达了周朝政权中森严的等级制度。深圳市美视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盛世美玉之<比德于玉>》呈现出一系列精美温润、摄人心魄的玉石影像,诠释了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的内涵,让观众更形象地理解玉的丰富的“所指”: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二)传情功能:沟通人际关系
一些纪录片选取特定的奇石符号传达人间美好的情愫。江西卫视的《经典传奇之<中国神秘宝藏——稀世珍宝夜明珠奇遇记>》,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叙述了王占奎风雪之夜救起一位晕倒在公路边的老人,老人得救后出于感恩赠送给王占魁一个小盒子,后来解密是里面装着一颗稀世珍宝:陨石钻石夜明珠,表达了“好人有好报”的主题。
(三)结构功能:线索与设悬
创作者往往征用含义丰富的奇石符号作为贯穿线索来结构全片,完成叙事;有时运用独特的奇石符号来设置悬念,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在《探索·发现之<奇石谜踪>》中,创作者往往征用含义丰富的奇石研山符号作为线索,反复运用“得石——失石”的叙事模式进行叙述。这部纪录片以灵璧研山奇石为线索,把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图9)、石癫米芾、当代藏石家陈金根、北京文博学院教师陈步一等人的故事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奇石文化上的千古悬案得以大白天下,正是奇石符号的征用使故事摇曳多姿又悬念丛生,不断推进,完成叙事。这部片子运用独特的研山奇石符号来设置悬念,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片子一开始就以《研山铭》回归祖国的神奇事件和拍卖的天价吸引观众的兴趣,接着设置悬念,让观众随着叙事进程自始至终关注研山奇石的下落。在叙述米芾新婚之夜喜获研山奇石的段落,充分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将因石而癫的米芾喜爱研山奇石的情状描摹得活灵活现,接着在叙述宋徽宗夺石、北宋亡国等情节之后又设置研山奇石下落的悬念,引出了魂牵宋微宗与乾隆皇帝的庆云峰的挖掘运输和终立静思园的故事,但研山奇石的下落依旧成迷,吸引观众饶有兴趣地观看陈浩、乾隆、日本收藏家等人与研山相关的故事,在片子的结尾揭秘陈步一终获研山奇石的传奇经历,让观众体验到研山奇石的神奇魅力。
(四)认同功能:重构文化图式
纪录片运用在中华文化中浸染千年的极具美感的奇石符号,重构并凸显了传统的文化图式,激活中国观众的集体记忆,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让外国观众通过这些特定的文化图式来感知中国文化,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探索·发现之<奇石谜踪>》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表现米芾痛失研山,笔想成图,画出代表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图式的“方寸之间,壁仞千丈,冲破云霄”的《研山图》,让观众心驰神往。
(五)召唤功能:带入原型情境
万物有灵,奇石美玉也有灵,通灵宝玉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富有灵性的奇石美玉能沟通天地人神,《国宝档案之<探索红楼珍玩>》和《走遍中国之<石说华夏之寻找通灵宝玉>》都将《红楼梦》中重要的符号通灵宝玉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影像化呈现,将观众带到神奇的原型情境中,感受从天府到人间的旷世情缘。《探索·发现之<奇石谜踪>》充分运用镜头功能,运用推拉摇移等多种运动方式带领观众领略研山奇石的细微之处,近距离地体悟这一带有原型意味的文化图示,淋漓尽致地发挥影像的召唤功能,从而使观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圳卫视的《解密之<掘金小河村>》的开头呈现这样的情境,云南省小河村村民丁发平在村旁的河边捡到一个重达十公斤、浑身发光的“金娃娃”,偶遇奇石,疑似黄金,一下子引起轰动和淘金热,叙事围绕“这到底是不是金娃娃?”“它到底值不值钱”等问题展开探秘解密的过程,悬念最后解开:“金娃娃”其实是铁胆石,虽然不是黄金,却是颇具观赏性的奇石,还是“金娃娃”。用代表财富的“金娃娃”来设置悬念,召唤出观众普遍存在的对财富的渴求心理,有效地将观众带入特定的原型情境。
结语
通过以上探讨,笔者认为奇石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一部分,这些电视纪录片对其征用、阐释和呈现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个工作还有待深入下去,对奇石符号影像化传播的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华夏族群的传统符号系统庞大芜杂,和中华民族包括集体无意识在内的精神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待传媒工作者进一步梳理、阐释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