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晋东南地区对外交流状况初探
——以高平许庄村玄武阁补修重修碑记为例

2016-11-30◎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蠡县晋东南碑记

◎李 茹 田 甜

(太原师范学院 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晋中 030619)

晚清晋东南地区对外交流状况初探
——以高平许庄村玄武阁补修重修碑记为例

◎李 茹 田 甜

(太原师范学院 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晋中 030619)

对外往来的地域范围和分布,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其经济文化发展状态。本文透过一村一庙两座捐款碑以小见大,反映高平乃至泽潞地区在晚清时期经济和信仰文化方面的对外交流,而其中河北成为重要的交往目的地之一。最后对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主要由以地形为代表的自然因素及其影响下的交通要素、市场要素、共通的文化底蕴以及从外输入或对外输出的需求存在共同促成。

晋东南地区;对外交流;高平许庄村玄武阁;碑刻

晋东南地区古称上党,地处太行山区,在清代即为潞安府和泽州府范围,今包括长治、晋城二市。自明之后因潞绸及冶铁为显要之业。学界关于当地商品经济之论述颇多。然而《乾隆潞安府志卷八·物产》卷首叙:上党居万山之中,商贾罕至,且土瘠民贫,所产无几,其奔走什一者独铁与绸耳。《雍正泽州府志卷十二·物产》中也载:太行山片石带土无多,麦菽瓜壶半仰给河内,而地脉高寒,水利悉归下土。表明潞安府和泽州府也即今晋东南地区的潞绸和冶铁作为当地生存和发展支柱产业的必然性,同时该地区自身“土瘠民贫”的状况也决定了其欲生存,必“奔走”,并“仰给”他地,如“河内”。由此说明,晋东南地区在历史时期向外“奔走”往来之规模和内容,必定与其各时段生存状况以及发展程度相互反映。

一、高平许庄村玄武阁考查

晋东南地区近乎村村有庙,许多村庄有四五处庙宇,有的多至十几二十处,比如高平市大周村,曾经有二十处庙宇,现仅存十几处,各具相应的功能,如文庙(大庙)、河神庙、蚕神庙、老君庙、关公庙等,村庙活动和信仰在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中极为重要。而存放于庙宇中的碑刻遗存便成为当下我们深层解剖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素材。

今山西省高平市,清代为高平县(长平县),属泽州府。许庄村属高平市永禄乡,形成年代不详,然而乾隆《高平县志》中其便属第七都四里之一永禄里,而永禄则是史期长平之战遗址所在地。

东阁位于许庄村东,过东阁东向即马家庄村,东南向即为泉则头村,为三村界限标志,同时受三村香火。根据正殿脊枋题字“时大清康熙岁次壬辰孟冬吉旦创建大殿三间,永为记耳”,可见,该阁始建于康熙壬辰年,即1712年,香火延续三百余年。今下村民遇节庆大事仍需贡献香火,建国后仍在不断补修,如《1998年捐款碑记》和《2006年玄武阁补修碑记》,可见其重要性。

东阁下有路通向马家庄村和泉则头村,坐东朝西,南侧楼梯拾级而上,门朝西向开;入门后正殿三间亦坐东朝西,奉真武大帝,左右配殿六间,北禅房各一楹。于正殿前立补修及重修碑。

经笔者探访,“阁”在高平这一地区各村落中普遍存在,甚至于一村有多处阁,如以东西南北命名者,或以阁中所尊神灵命名者等。故而,阁的存在成为村民生活一部分,对其进行的修缮行为作为村落公共行为,且不可忽视。正如本文所述碑文中言:“盖闻度地建阁,风水之所由关也,观瞻之所壮也,而实典祀之所隆也。”“北路第一区永禄里有许庄焉,村东震位有玄帝圣阁一座,体乾坤之正气,得天地之清灵,庇荫三村,保障一方,巍巍乎一巨观也”。阁成为村民所重视的“风水”“典祀”“庇荫”等功能的集成者,发挥重大作用。同时,在该阁中现存《同治崇祀高禖碑文》、《同治公议社碑记》、《同治崇正社禁匪碑记》三方碑,可见玄武阁在当时是村社公共事务的见证者。可见对其进行探究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然而鉴于阁的始建年代、阁中碑文完整度,并考虑当地大部分阁的可考年代相似,笔者选取永禄乡许庄村玄武阁(东阁)作为对象进行探析,并将其作为典型以小见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区的生活状况。

《道光补修东阁碑记》碑阳载:

“盖闻度地建阁,风水之所由关也,观瞻之所壮也,而实典祀之所隆也。顾建之于前者,即当补之于后,斯可以承前善者也。经年既久,多被风雨损伤,其堂廊工楼颓败尤甚,急宜补修。若使社首人等观望不前,听其堕废,将无以壮观瞻,抑何以妥神灵也哉?癸未(1823年,道光三年)夏,吾社首人等暨住持同心倡率其事。合村善士欣然乐从于是,殷实者量力捐资,贫乏者踊跃赴力,以及在外经商者广为捐募。集腋可以成裘,叠小不难为大。各尽继善之诚,共襄补葺之事。月余之间,工乃告竣。足见善有同心也。工虽微小,其可继前人之志,且兾(冀)后之善者,永相延于无穷也。是为序。”

碑文显示此次补修主要为“堂廊工楼”处,文中“在外经商者广为捐募”反映在来自外地的捐款金额是由在外经商者募集而来,一方面可见外地捐资者对此类庙宇修缮行为的认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晚清时期许庄人经商地的分布情况。而这些情况必然作为整个晋东南地区当时期状态的一种反映,或者一个组成部分,这便是本文论述的意义。

《宣统重修东阁碑记》碑阳载:

“从来自无而有曰创,有而復有曰重,重也者可以一亦可以再,天下事大抵皆然也,而修庙岂外于是?西北路第一区永禄里有许庄焉,村东震位有玄帝圣阁一座,体乾坤之正气,得天地之清灵,庇荫三村①三村:许庄村、泉则头、马家庄,现为永禄乡下辖行政村。,保障一方,巍巍乎一巨观也。居今稽古而因流溯源,创自何人?始于何代?殊属荒邈无凭,究之远考前徽,昔人之创建非不涂金垔绣。无如代远年湮,而风雨飘摇,遂成圮宇颓垣矣。至道光癸未(1823)岁,社首等捐资募化,因其旧址,重新修理。一时见之者,无不曰焕然聿新也,自癸未以来迄今年又深日又久矣,寒暑之性来不忒,燥湿之侵蚀迭更。楼台殿阁渐归损伤,屋宇墙垣倾颓更甚。当此时也,人且不堪观瞻矣,将何以妥神灵乎?生斯地者莫不测然悲,翘然望而思有补茸之人也。乃有众善士孟中伏等急公好义,久存修缮之心,常虑功大费繁,诚非易举,欲仰百堵皆兴之乐,非万善有同归之心不克臻此。于是敦请摇会两局,名曰同心会。于光绪乙酉1885起壬辰1892止,得利若干,与经商者募化缘薄钱文,尽归诸公。至癸巳1893三月初八日开工重修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六间,南北禅房各一楹。大门在其西,仓房厨室居于后门外,舞楼对峙焉,创修南配殿后护墙石堎一道,三嵕庙壹,左右角楼四间,西界墙一壁。戊戌1895之秋告厥成功,殿宇辉煌,星檐飞翠,金身彩书,斗栱流霞。谒帝座者见瓦联鸱尾,快庙貌之巍峨,视昔則改观矣。钦法象者睹石耸璃头,乐雕墙之俊美,较昔则壮丽矣。将见神妥人佑,民康物阜,时和年丰,而食报自无穷也。宣统二年1909春会首等勒石以志其事,邀塾师郭公请予为文,余曰:善斯举也,不可以废,举則德建名立,废則有始鲜终。予不敏,又不获以不文辞,聊涂鸦作序,使众善士百世流芳,永垂不朽云尔。”

此次修缮规模较大,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六间、南北禅房各一楹、仓房厨室、舞楼,另创修南配殿后护墙石堎一道、三嵕庙、左右角楼四间、西界墙一壁。基本为现存格局。

文中“与经商者募化缘薄钱文”,与前述“在外经商者广为捐募”有异曲同工之义。两方碑刻之碑阴皆载捐款名录及捐资,本文通过对捐资进行分析,复原当时当地对外交流状况。因此本篇意在通过高平市许庄村玄武阁补修重修碑记初步探析晚清晋东南地区对外交流的内容、范围及规模、形成原因以及对当下的影响和启示。

二、玄武阁补修重修碑记内容分析

两座碑的碑阳皆叙述修庙的必要性,如补修庙。

碑记中言“顾建之于前者,即当补之于后,斯可以承前善者也。经年既久,多被风雨损伤,其堂廊工楼颓败尤甚,急宜补修”,另重修庙碑记中载“村东震位有玄帝圣阁一座,体乾坤之正气,得天地之清灵,庇荫三村,保障一方,巍巍乎一巨观也……无如代远年湮,而风雨飘摇,遂成圮宇颓垣矣。至道光癸未(1823)岁,社首等捐资募化,因其旧址,重新修理”。

碑阴部分皆开列捐款名录、捐款金额以及用度,而本文着重分析捐款名录和金额,从中反映当时许庄的交流状况。

(一)捐款分布地区反映交流范围和规模

开列于碑刻中的补修捐款人所在地有:曲州县、蠡县、小陈镇、辛庄、尹村、博野、马家庄、泉则头,①曲州县:按碑文推断应为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顺治)曲周县志第四卷》中载:明以曲周属广平府隶大名道,崇祯十一年隶顺广道,至本朝顺治七年顺广道废隶大名道,邑在河曲水旋而周故曰曲周。蠡县:今河北省保定市下辖县,《蠡县志》中载蠡县于清朝属直隶省部,保定府。小陈镇:河北省保定市蠡县下辖镇,《蠡县志·卷二乡社》有小陈社,凡四村,有小陈村。辛庄:今邯郸市成安县辛庄村,《(嘉庆)成安县志第二卷》中载成安县有十三社七屯,辛庄乡为十三社之一。尹村:推断位于今石家庄市桥西区十里尹村,《(光续)获鹿县志14卷》卷之二中载十里尹村,而今石家庄市之十里尹村仍有“尹村”的俗称。博野:今河北省保定市下辖县,东与蠡县交界。《(乾隆)博野县志·建制》中述明洪武元年迁于蠡州西南十八里隶祁州,六年隶保定府,永乐二年迁山西夏县民居焉,編户十八里,清朝因之编户二十里。马家庄、泉则头:两村为高平市永禄乡下辖村,与许庄相邻。主要分布于今邯郸、保定、石家庄和高平当地;重修捐款人所在地有:北局②北局:应为碑阳文中所叙“同心局”或“摇会”,属民间组织,商人自发组织,发挥经济功能。、南局、河间、岗镇、洪善保、南华桥、西张岗、饶邑、苌刘庄、官亭、大百尺、华桥、宫北、高家店、曹庄、山东峄县、直隶深泽县、辛集、藁城、深邑、晋州、位伯、蠡县小陈镇、清苑、保府、庄则沟、太阳山、马家庄、泉则头、庙耳沟、北庄、本村,③河间:今为河北省沧州市下辖县。洪善保:位于今蠡县,《蠡县志》载“洪善保社在城东南三十里”。西张岗:今衡水市饶阳县西张岗村。饶邑:今衡水市下辖县。苌刘庄:今衡水市饶阳县苌刘庄。官亭:今衡水市饶阳县官亭乡。大百尺:今保定市蠡县下辖镇。华桥、宫北、高家店、曹庄、山东峄县、直隶深泽县:今石家庄市下辖县。辛集:今河北省副地级市。藁城:今石家庄市辖区。深邑:今衡水市下辖县级市。晋州:今石家庄市下辖县级市。位伯:今辛集市位伯镇。蠡县小陈镇:同上条小陈镇。清苑:今保定市清苑县。保府:即保定。庄则沟、太阳山、马家庄、泉则头、庙耳沟、北庄:为高平市行政村。主要分布于今河北沧州、保定、衡水、石家庄和高平当地。如图1:

从碑文可以看出,在清道光至宣统年间,不论来自高平地区内非许庄村的捐款地从今马家庄、泉则头两邻村到庄则沟、太阳山、马家庄、泉则头、庙耳沟、北庄数村,还是许庄村同河北各地来往,捐款来源地的分布明显有所增加,其原因除了重修与补修的募捐力度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许庄同外地尤其是河北各地区往来规模和范围上的扩展。

(二)捐款主体反映交往内容

从碑文中捐款主体看,可以分为个人捐款和商号字号捐款。而商号字号的捐款额度在补修捐款中分别占捐款总额的99%(表1),重修中占40%(表2),其中来自河北的捐款多以商号和字号为单位,推断这些主体主要来自河北当地或者高平在外经商者,但仍可见许庄在对河北地区的交往中具有明显的经济要素在内,但是在补修40家商号字号,重修186家商号字号,共226家中,仅有“永兴布店”“峄矿”“宏盛当”“裕俊当”“中成当”等少数几个商号可以看出,商品交易是布、矿产和典当业之外,其余如斗店行、广成号、源盛号、公胜号、义恒店、大成号、西成店、宏盛号、景泰号、生众和等无法判定来自何种行当以及具体往来内容。

总之,晚清河北地区是泽潞地区对外交往的重要目的地。这种交往以经济往来为主,交易内容包括了矿产、布匹、典当等。另外,两个时期的捐款对比,反映了在时间尺度上对外交往规模的扩展及范围的延伸。当地现已发现的上千座碑刻中,类似的捐款碑为数不少,而仅一村一庙两封碑便能呈现出如此规模的对外交流现象,可见高平市乃至整个泽潞地区明清时期的对外来往更是蔚为大观。而留存的碑刻资料,可以成为复原明清时期该地区的对外往来的重要一手资料,由此进行分析,最终能够将该地区的对外交往网络呈现出来。

图1 高平许庄东阁补修重修捐款人分布

表2 《宣统重修东阁碑记》商号字号捐款情况

三、晋东南地区形成交往状况的原因

文化共通的基础,对外输入或输出的需求以及交通的便利共同促成以上所述大规模交流现象。

(一)晋东南地区自然条件贫瘠

晋东南地区位于太行山区,大部分村落位于山地坡地,自古以来,从上党军事要地到泽潞商帮,代名词的转换中,也未曾以农耕著名。随着历史的演进,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等原因要求地尽其用,该地区本身仅有的资源不得不被发挥至最大效用,即冶铁业和丝织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而产品外销,才能得以交换新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由此形成了其具有一定规模的对外交往行为。

(二)太行山文化共通性

文化共通既是结果也是原因,太行山脉作为一种自然因素,是类似于黄河的存在,山陕关系中的黄河情结不可忽视,晋北同内蒙古的来往更是基于气候等因素长期影响而形成的文化认同之上。因此分别位于太行山脉东西麓的冀西晋东地区本身便具有挥之不去的文化共通性,而对佛道等各类庙的捐修反映的是双方具有全方位的共通的民间信仰需求,或者说是具有很大限度的信仰认同。双方的交流和往来只要有对外的需求和交通便利,便是一拍即合的现象,少有根源上的冲突。而这样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交通的顺畅和文化的互通。

(三)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蔚为大观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泽潞地区潞绸的发展明显。虽然潞绸在清代已进入衰败期,但高平至今仍是长治现存潞绸专营店的供应地。且据本文所述的许庄村当地人回忆,本村人约十年前才停止种桑养蚕,而生产绸子所需的丝主要来自同属泽潞地区的阳城。另外有许多村庄如高平口则村、西坡村、郭庄村等都留存着清朝各时期类似禁止桑羊的碑记,由此可见在清末当地的纺织业虽衰败但仍具有一定的规模,且存在外销的需求;另一方面泽州地区在清代成为我国北方的冶炼业的中心,尤其在高平,矿冶业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此外还有硫黄业等其他产业,如本文所述二碑中有来自“恒生义炉”“万成西炉”“公盛窑”“裕盛窑”“发盛窑”等的捐款。总之,既然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需求,就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盛况。

(四)河北存在大量集市(镇)

之所以许庄在河北的往来地区集中在今沧州市、保定市、衡水市、石家庄市、辛集市、邯郸市等地,是因为这些地区本身自清代开始便是著名的集市(镇),是具有相当规模的交易市场,商品贸易频繁(见表3)。在华北商品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一旦泽潞地区有对外发展的需求,这些市场便成为首选,才最终形成图1中的布局。

(五)交通的相对便利

交通的便利成为泽潞对外的交流的重要条件。如图2所示,虽然太行山使双方的来往无法如履平地的顺利,但在长治与河北的交界处,以及晋城同河南的交界都有人力相对容易通过自然通道,这些自然通道自古以来便发挥重要作用,如太行八陉之“滏口陉”便在其中。图中的山体阴影部分直观地反映了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便利。

表3 蠡县·藁城县·获鹿县·深州集市时间统计

图2 高平许庄东阁补修重修捐款人-地形重合

四、晚清晋东南与河北各地交流的影响

首先是两地经济上的往来作为当时商品贸易发展的一部分,其发展本身有利于整体经济状况的发展和改善;其次是更加有利于同样位于华北地区的河北平原和山西高原之间文化的互通,形成华北地区的文化共通性,利于太行山文化的向下传承;最后,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双方历史往来赋予当下晋冀间交流发展更加深厚的历史意义,并为当下双方的互动提供历史经验。

五、结语

透过一村一庙两座捐款碑以小见大,反映高平乃至泽潞地区在清代大规模的经济和信仰文化的对外交流,而其中河北成为重要的交往目的地之一。最后对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主要由以地形为代表的自然因素及其影响下的交通要素、市场要素、共通的文化底蕴以及从外输入或对外输出的需求存在共同促成。

[1]杜正贞,赵世瑜.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明清泽潞商人[J].史学月刊,2006.

[2]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史学月刊,2005.

[3]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4.

[4]张礼慧.清代泽州府工商业经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5]张博,成艳萍.“路径选择与商帮演变”学术研讨会综述[J].城市史研究,2015.

[6]王庆成.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J].近代史研究,2004.

[7]王庆成.晚清华北定期集市数的增长及对其意义之一解[J].近代史研究,2005.

[8]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回顾与评估[J].近代史研究,2008.

[9]李春会.近代河北集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10]徐雪强.晚清至民国山西潞安府集市发展情况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1]朱江琳.明清潞绸兴衰始末及其原因分析[J].丝绸,2014.

(责任编辑 倪玲玲)

PreliminaryStudyontheExternalExchangeofSoutheasternShanxiintheLateQingDynasty——A Case Study on the Inscriptive Materials in Xuanwu pavilion at Xuzhuang village of Gaoping County

LI Ru TIAN Tian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Jinzhong 030619,China)

The geographical range and distribution of external exchanges,can reflect the state of its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through two inscriptions of a temple in a village,revealing the external economic and belief cultural exchange of southeastern Shanx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Hebei province has become one of important destination. Finally,analysising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mainly represented by the terrain,the traffic situation,market development, common cultural background,and input or output requirements.

Southeastern Shanxi;External Exchanges;Xuanwu pavilion at Xuzhuang village of Gaoping;Inscriptive Materials

K928.5

A

1671-9123(2016)03-0115-06

2016-07-22

李茹(1992-),女,山西高平人,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蠡县晋东南碑记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初三学生竟被拉到高中上课
晋东南特色面食名称英译及面食文化外宣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蠡县交通运输局:健全规范制度机制强力推进工作落实
在绿色发展中聆听魅力蠡县的心跳
河北蠡县王庄唐代墓群发掘简报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
明《建文昌神祠记》残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