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特色面食名称英译及面食文化外宣
2018-12-19孙盼盼纪洁吴颖
孙盼盼 纪洁 吴颖
【摘要】文章以功能目的论为基础,遵循目的、连贯和忠实三原则,选取合适的英译策略,对晋东南地区晋城和长治两地的四大特色面食名称进行英译。在翻译过程中,作者详细了解各地面食的独特之处、制作工艺以及每种面食背后的本土文化,通过不同的翻译来表达面食的不同特色,以此了解山西面食文化并进行文化外宣。
【关键词】特色面食名称英译;晋东南;面食文化外宣
一、引言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作为“世界面食之根”,山西面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的山西大同刀削面更是走出全国,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尽管山西面食如此重要,其特色面食在全国仍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在全世界更是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响应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理念,本研究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制作过程及地方本土文化,对山西晋东南地区(晋城和长治)的特色面食名称进行英译。通过将本土面食与英文结合,更好地推进山西面食文化的外宣,推动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献回顾
(一)山西面食的相关研究
随着山西面食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山西面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关于山西面食的研究不断升温,引起了学术界关于晋面的深度探索。
对山西面食的研究多集中于刀削面的推广,《山西经济日报》《企业家日报》《中国质量报》等都对刀削面进行了报道。对于山西面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山西面食与旅游发展的联系(郭亚琼,孙虎,2009;葛建军,2009)、山西面食的制作工具(李鹏,2013;王萌,2017)、面塑艺术(李文芳,2011;张蕴卓,2012)以及对面食地域文化的探究(邢娜,2013)等,也有不少学者尝试将山西面食与英语结合,进行名称及面食简介的翻译(白凌,2014;贾霞,2014;李晓花,2011;杨柳青,2016)。可以看出,虽然较早就有学者开始对山西面食进行研究,但只限于对面食制作或者涉及的文化进行探究,从真正意义上结合本土文化对山西面食进行分析与推广仍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以目的论为主导理论,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它的出现使得翻译发生全面转向:从原来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的注重形式的翻译观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这种转变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理论、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本研究将以这三个原则为基础,结合晋东南当地特色文化及制作工艺,对晋东南特色面食名称进行英译。
三、晋面翻译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应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做到有方法、有目的地进行翻译,如直译、意译、直译加注、意译加注、音译和音译加注等。本研究针对不同面食的制作过程、命名缘由以及所表达的面食文化等方面,运用合适的英译策略来对面食名称进行英译。
(一)山西晋城泽州撰面
撰面是晋城市泽州县大阳古镇特有的一种地方面食。随着大阳古镇旅游事业的开发,撰面也引起众多游客关注。关于撰面的由来,可以先看“撰”字本身,左边提手旁,意为手,右边部分“巽”,意为辅助,因此“撰”解释为“动手帮助,以手辅助”。“撰面”实则为手擀面,但其与普通手擀面不同之处在于煮制之前需经发酵。将面团切完后,用手抖散盘成线,排列放入特制木盒里。24小时后,等面条发出香味,取出来摊开晾几分钟,就可煮制了。又因其起源于周朝,原本是宫廷美食,后流传到民间,也逐渐成为当地百姓人家办喜事用来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種主食。
1.Zezhou hand-made noodles.直译法要求译文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因此本文的直译法选择以地名进行英译,即Zezhou hand-made noodles,直观地说出了面食所在地,突出仅为晋城泽州特有,且说出撰面的本质其实就是手工面,做法则为手擀面。
2.Fermented hand-made noodles of palace style.笔者根据撰面的命名缘由及所涉及的本土文化,运用意译法对撰面进行英译,即发酵的宫廷式手擀面,既表明其实质本身为手擀面,又突出其与其他面食的不同之处,必须在煮制之前在特制木盒内发酵24小时,以及撰面在晋城当地的重要地位,注重形与意的结合,简明扼要,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并品尝晋城撰面,学习面食文化。
(二)山西高平酸菜黑圪条
酸菜黑圪条是高平地方特色面食。其做法是将和好的白面和高粱面混合在一起,高粱面包在白面团里,用擀面杖均匀擀开切成条。值得一提的是其酸菜卤的制作,酸菜常用的是高平地方刺甲酸菜。常食用的是以下两种酸菜卤:一种是鸡蛋、酸菜、粉条的混合;另一种是豆腐、豆芽、酸菜、粉条的混合,也叫酸菜四合一。煮好的黑圪条浇灌特色酸菜卤,是高平人最喜欢的面食。
1.Gaoping sauerkraut noodles(with different flours, such as sorghum flour and bean flour) .对于此类面食,笔者选择直译加注和意译法两种方法进行翻译,突显不同的翻译魅力。根据地名进行英译,并对其制作材料加以标注,通过这种方法,既直观地表明面食所在地高平,为高平特有,也能将其基本的制作原料说明,方便各地人们理解与学习制作。
2.red-white sauerkraut noodles(red means sorghum flour, white means wheat flour).笔者根据制作成型的酸菜黑圪条的颜色来英译,一方面,“红白酸菜面”会引发读者好奇心,遵循简明和吸引原则;另一方面,通过抽象的颜色来表达制作成型后的面食结果,从而达到听名字即出现面食色香俱全的画面效果。
(三)山西长治武乡炒指
武乡炒指是真正意义上的“吃土”,因其独特的原料黄土而深受大众喜爱。其基本做法为在小米面、黄米面中加入鸡蛋、糖和好并擀成个厚饼,先用刀切成细长条,再切成短条,放入铁锅炒熟。但并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吃,黄土也是经过刨土块、砸粉沙、筛细土等一道道工序筛选出来的,是干净的无污染的大自然的黄土。
1.Chaozhi(a kind of lumps of millet flour made in frying in loess).直接以汉字拼音进行英译,遵循本土文化,体现武乡特色。
2.finger-shaped food in loess.意译法将炒指的形状以及最具特色的黄土翻译出来,语言使用易懂,使外国人更了解其原料、 烹饪技法等。
(四)山西长治三合面
三合面是长治市民间的一种古老面食,它用白面粉、黄豆面粉、小粉面粉按比例拌和制成。面条柔韧光滑,一般浇卤滴醋食之。笔者选用直譯加注和意译加注的方法进行三合面的英译。
1.Sanhe noddles(with wheat flour, Soya bean flour and amylum flour).直接以拼音英译,首先能加强读者对当地语言的第一认知,了解三合面在长治地区的本土叫法,了解本土文化;其次,以加注的方式对其进行详细说明,标注三合面指的面食具体类型。
2.Blending noddles(with wheat flour, Soya bean flour and amylum flour).另一种翻译方法即意译加注。三合面实际就是三种面粉原料混合而制作的面食,笔者将其译为“混合面”,并加以标注,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四、总结
面食文化是因面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山西悠久历史的积淀、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同的面食制作工艺、不同的面塑技艺以及不同的面食成果都在不断地丰富着晋面文化。本文通过功能目的论对四种晋东南面食进行细致描述和阐释,有助于译语读者通过晋东南面食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中外饮食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为晋东南面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有力的保障。但在研究中笔者只是选取四种面食,建议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发掘独特的山西面食,进而更深入了解山西面食文化并进行外宣推广。
【参考文献】
[1]郭亚琼,孙虎.山西省面食旅游品牌发展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 2009(03):26-28.
[2]葛建军.山西面食与旅游开发[J].改革与开放,2009(08):75.
[3]李鹏.山西面食传统制作工具初探[D].太原:山西大学,2013.
[4]王萌.山西面食传统加工制作工具的设计价值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 2017.
[5]李文芳.探析山西面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J].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05):252-253.
[6]张蕴卓.山西面塑造型的符号象征与民俗文化内蕴[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2.
[7]邢娜.浅谈山西面食文化的地域特征[J].太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89-91.
[8]白凌.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山西面食英译策略[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110-113.
[9]贾霞.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山西面食翻译[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2):203-205.
[10]李晓花.从功能论视角看山西面食文化的翻译[D].太原:山西大学,2011.
[11]杨柳青.山西晋中面食文化深度翻译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