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经理人职能性质定位的逻辑分析
2016-11-29梁洪学
梁洪学
摘要:实行从市场竞争中选拔职业经理人,是新时期国企法人治理运行机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为提升公司法人治理水平开启了一个重要动力源。现代企业经理人是伴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制的产生而出现的,以经营管理企业为职业的经理人与企业家有着本质不同,二者存在着若干重大区别。从集合的概念看,现代企业经理人包括以总经理为首脑的执行资本增值职能的公司管理层的各成员。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市场经济下的人类进步和发展依赖于一大批职业化的企业经营者。一国的经济发展依靠企业,而企业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有赖于企业家群体和职业经理阶层的涌现和崛起。只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才能带领微观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适应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不断地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职业经理人;公司制;企业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9-0012-05
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在混合所有制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破除国有企业经理人行政任命制。实行从市场竞争中选拔职业经理人,是新时期国企法人治理运行机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为提升公司法人治理水平和提高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开启了一个重要动力源。对现代企业经理人的职能性质进行定位,了解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胜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对企业经理人的有关论述及其实践意义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关于企业经理人的专门的论述,但在《资本论》第1卷和第3卷中涉及“经理”一词就达20多次,将这些归纳一下会发现,马克思对经理人的身份及其代理资本所有者执行管理和监督职能所做的论述,既提纲挈领,又生动而深刻。一方面,他把经理人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将其视为“人格化的资本”的代理人,“执行着一切应由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自己担任的现实职能。”另一方面,他把经理人放在现实的经济关系中,对其在资本追求利润的运动中所承担的职能与扮演角色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做了生动而又精准到位的描述。
第一,经理人是资本所有者委托打理企业的代理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分析剩余价值生产时指出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当他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时,“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的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得剩余价值。”“他在生产过程中只是作为资本的承担者执行职能。”他生产某种商品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他唯一关心的。是剩余价值即他出售自己的商品时所得到的价值余额和生产商品时所预付的总资本的比率。”并且“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这样,他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分析股份公司兴起时指出。在股份公司“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这个资本管理人,即“不能用借贷也不能用别的方式占有资本的单纯经理。执行着一切应由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自己担任的现实职能”,而“资本的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也就是说,经理人成为了替资本所有者执行资本增值的代理人。
第二,经理人是代理所有者进行企业管理与经营的指挥权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考察资本主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时指出:“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即对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挥权。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监督工人有规则地并以应有的强度工作。”在接着论述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涉及劳动协作时则进一步指出,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并且“随着许多雇佣工人的协作,资本的指挥发展成为劳动过程本身的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现在,在生产场所不能缺少资本家的命令,就像在战场上不能缺少将军的命令一样。”“起初资本指挥劳动只是表现为……在资本家支配下劳动。”但随着大规模协作的发展,一旦资本达到开始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最低限额时,这种管理形式就发生了变化。资本家便“把直接和经常监督单个工人和工人小组的职能交给特种的雇佣工人。正如军队需要军官……在同一资本指挥下共同工作的大量工人也需要工业上的军官(经理)……在劳动的过程中以资本的名义进行指挥。”也就是说,工人必须服从这个代理所有者进行商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的指挥权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分析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趋势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因此,这种指挥劳动就无须资本家亲自担任了。”随着企业制度的发展演进到公司制企业的出现时,“‘我们工业制度的灵魂不是产业资本家,而是产业经理。”经理人已成为管理股份公司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指挥权威。
第三,经理人是务实进取、善于管理、精明强干的企业经营者。马克思认为,与信用事业一起发展起来的股份企业,使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便产生了一个以经营资产和管理企业为职业的特殊社会阶层——经理人阶层。这些经理人作为代理资本家或股东打理资产的代理人,成为企业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指挥者。
经理人是一个懂管理而讲求实际的人。他深知,只有追求并实现资产者的投资效益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才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获得人生价值的成功。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他在企业的管理经营中改进生产工艺,引进新技术,对管理制度实施变革与创新,按比例地合理分配和使用资源。为了节省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要像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一样“小心翼翼地注视着不让有一分钟不劳动而白白浪费掉……他不允许不合理地消费原料和劳动资料”;他要“使劳动正常进行,使生产资料用得合乎目的”。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他不仅要在最经济的条件下进行商品生产。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到尽可能大的销售产品的市场地盘和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总之,经理人就是“一个没有财产但精明强干、稳重可靠、经营有方的人”。
马克思对经理人的分析告诉我们,由资本追逐利润的属性所决定。作为代理资产所有人经营管理现代企业的经理人,不能违背“资本逐利”的意志,必须尊重投资人的资本权益,去不断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实现利润最大化。当现代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把经营管理权委托给经理人后,作为替委托人经营管理资产的经理人,为了实现所有权资本追求利润的诉求,他要全力地做好企业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尽心竭力地组织好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了“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他不仅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还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去发现市场的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指明方向。为此,他要不断地扩大生产的规模,不断地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地去占领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经理人还应具有从供给侧创造出新需求的智慧和开拓能力,能利用新的技术发明、新的工艺方法等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新产品。经理人只有在不断地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过程中,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进而获得个人的收入最大化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关于企业经理人的论述还启示我们,现代企业经理人作为资产所有者选聘和委托管理和运营公司资产的代理人,是怀有管理技能和具有能动性、主动性、负有责任使命的企业经营者。作为现代企业资产管理和资本运营的指挥权威,在实践中,必须精通业务、求真务实、精明强干、经营有方、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在开拓创新中进取。因此。他要在履行资本增值职能的管理岗位上充分发挥并展示出其出色的管理才干、卓越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的本领,以及进行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智慧才能。只有这样,经理人才会赢得股东和员工的信任和尊重,引领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进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经理人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传统企业制度的现代转型
在公司制企业产生之前,企业制度通行的是独资经营的业主制或合伙制,是老板管理企业,管理者就是老板。即使是合伙关系,资本所有者仍是自己经营管理企业,其股权也还是为少数人或家族所掌握。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机器大工业化,导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经营的多样化,企业的管理越来越专业化、复杂化和科学化,对企业经营者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那种由资本所有者自己掌管企业的做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特别是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演进,股权进一步分散化,股东也不可能都去经营企业。基于此,资本所有人或股东便选聘具有管理技能的人代理自己经营管理企业。这样,经理人就以专业经营管理者的身份登上了经济舞台。
美国著名的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中,在具体考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工商企业的兴起、发展及经理资本主义的形成时认为,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兴起使所有权与控制权之间的关系具有了新的变化与内涵。他在该书的“前言:看得见的手”中指出,“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小公司。”这样,不仅由此产生了经理人,而且也带来了管理的层级制。“当多单位工商企业在规模和经营多样化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经理变得更加职业化时。企业的管理就会和它的所有权分开。”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经营业务更加多样化,使企业管理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支薪经理这一职业变得越来越技术化和职业化”。钱德勒还认为,在所有权与管理权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越来越多元化和分散化,股东越来越不具备参与高阶层管理的知识、经验和影响力,变成了只是领取股息收入的所有权资本。钱德勒给现代企业下的定义是:“这种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之为现代企业。”在现代企业中,支薪经理人员既管理企业的平常经营活动,也在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决策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职业经理人在经营管理权的享有上,已从单纯地代理所有者进行企业的管理指挥走向了对经营管理权的“控制”,并形成一种趋势。这一点,也被美国法学家伯利和经济学家米恩斯观察到,并为美国经济学家R.拉纳进一步证实。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在他们二人共同合著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1929年的美国“最大的”200家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这些大公司中,占公司总数44%和占公司财产58%的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被并不持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所控制。由此得出结论,现代公司已经发生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在大多数大型公司中,控制者已不再是那些拥有主要股权的人”,即所有者不再拥有公司经营管理的控制权,而是大多转变为单纯地享有投资收益的股东,经理人则开始获得经营控制权,支配着企业的运转。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R·拉纳分析了美国1963年的具有代表性的最大200家非金融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变化的新情况,并同1929年的数据分析结论相对照。对比后的结果是,由经理人“控制”公司的家数和资产比例已从1929年的44%和58%分别上升到1963年的84.5%和85%。这表明,在美国大约经历了35年的时间。不是凭借所有权资本而是凭借经营本领和管理能力的经理人,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取得了权力支配地位。
经理人的产生及经理阶层的形成,标志着以经理控制型的现代企业制度取代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一体化的传统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经理人是凭借其管理能力而获得报酬的人。担当并胜任经理职务的人必须具有经营管理的能力,不具备此能力的人,是没有资格成为经理人的。从一定意义上看。经理人的产生取决于是否具有管理能力的人。即使在经理人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能否形成合理的经理人生成机制的关键也在于经理人管理能力的培养与造就。而经理人获得管理能力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干中学”;另一种是教育培训。所谓“干中学”就是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通过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或者通过更具体的分工熟能生巧而逐步积累形成经营管理能力。这种途径在经理人产生之初占据主要地位,在现在经营管理中仍然拥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管理的需求增多,各种个别管理的共性逐步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在对具体管理知识抽象的基础上。形成了一般管理知识。社会上兴起了一种专门从事研究、传授这种知识的职业——管理教育和培训。“不同企业从事相同活动的经理人员通常都要接受相同类型的训练,就读于相同类型的学校。他们阅读相同的书籍,参加相同的学会。”管理教育和培训成为了一个孵化现代企业经理人的一个摇篮,大大促进了经理人的职业化步伐。因此,将两种途径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培育和造就经理人管理能力。事实证明,仅仅依靠一种途径往往难以培养和造就出优秀的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