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列佛游记》三个中译本之目的论视角审读

2016-11-28陈胜尚琼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出版商读者

陈胜 尚琼

[摘要]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对《格列佛游记》三个中译本予以审读,基于影响文学翻译的三个动态要素:译者、读者和出版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不同译本由此确立的不同翻译目的,在不同翻译目的引导下采用的各异翻译策略,以及由此形成的各自的语言、文化特色。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格列佛游记》;译者;读者;出版商

出于各种原因或目的,如时代的变迁、语言的演化、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因素、不同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运用、译者理解的差异、读者群的不同、出版社的规划、商业利益的驱动等等,文学经典的复译屡见不鲜。近三十年来,我国文学经典翻译成绩斐然,但主流之侧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文学翻译批评可帮读者辨良莠,助译者入佳境,促书局出上品。

一、翻译目的论、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批评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翻译理论家弗米尔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文中提出的,阐述了翻译论的基本规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目的(skopos)规则。1984年,他与莱斯合作出版《普通翻译理论基础》,将其分为三大类: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以及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

直译乎,意译乎?归化乎,异化乎?译事有规律,译者无定法。目的论把关注点由原文、原文作者转向译者、译文读者和翻译发起人,不再拘泥于原著和译本的静态分析,而是从翻译的目的出发,强调为其服务的相应翻译策略,从而回避了诸如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译者为达意传神,会将直译和意译等翻译策略灵取活用,许渊冲先生的译作便能说明问题。翻译目的论在我国译界的研究及运用方兴未艾,《变译理论》中所提出的翻译的目的和译文“因读者而变”“由译者来变”“对原作施变”以及“人是变译的目的”等观点可视为佐证。

能否将目的论运用于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还存在争议。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出于各种目的而诞生的复译本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可资研究和评论的客体。探讨复译往往会将原作、复译本和前译本进行对照,发现不同译本的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特点的缘由。作为文学翻译发起人的出版商往往会由于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特别是会针对不同的读者群确定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由于历史时期、教育背景、政治观点、文化理念、翻译动机、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翻译策略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也会秉持各自的预期目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年龄、性别、理解能力、语言能力、阅读习惯、审美取向等也会影响到翻译目的。三者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并对译本产生各种影响,关系到译本的风格和质量。因此,应从决定翻譯目的之三要素入手开展文学翻译批评。

二、关于《格列佛游记》

(一)《格列佛游记》原作

游记体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英国小说先驱之一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代表作,1726年初版,假借格列佛的神奇旅行,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罪恶,嘲讽了英国议会和党派纷争,抨击了英国对殖民地和爱尔兰人民的残酷压迫。这部政治性很强的小说长期以来吸引了众多读者,并由于其生动的情节、离奇的想象而深受少儿读者的欢迎。

(二)《格列佛游记》中译本

最早的全译本是林纤、魏易合译的《海外轩渠录》(1906)。此后的中译本可分为两个阶段:民国时期出现了十几个版本,其中黄卢隐1938年的译本首次将书名定为《格列佛游记》;1949年以后,特别是近30年出现了30多个译本。

本文讨论的三个译本出版于不同时期,各具特色:1)张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张译本);2)孙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孙译本);3)王维东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王译本)。

三、三个译本的宏观分析

(一)从译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

译者下笔时,仿佛正与目标读者面对面交流,心中已有他们的影子。“当年傅雷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有感于中国大地的黑暗、沉闷,也有感于人们精神的委顿与沉沦,”因此,那个时代的读者就成为影响其译本风格的重要因素。

1949年至1976年,我国的翻译活动受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往往以政治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拟译作品的选择和翻译的过程都受其制约。就前者而言,往往选择揭露资本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张译本也不例外。首先,该译本是全译本,而不是民国时期的许多译者只选译娱乐性较强的第一、第二部分以吸引读者。而第三、第四部分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批判性、讽刺性,这样就避免了不少读者认为该书是一科幻小说或儿童读物的误解,突出了作品的政治色彩。此外,张译本更采用归化策略,使译文贴近群众、通俗易懂,体现了抵触西化的潜意识。

出于某些方面与张译本相似的原因,孙译本亦为全译本,但其目的主要是更全面、真实地介绍西方文学作品,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为此,该译本主要采用了异化策略,以期保留西方的社会文化、思维方式、语言特征的原昧,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宽容态度。

王译本虽亦为全译本,但其目标读者是儿童。译者有意识地消除文化差异,力图用更生动的语言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王译本压缩了冗长的高谈阔论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在迎合少儿读者需要的同时牺牲了原作的完整性。

(二)从出版商的角度分析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60年代的选题很大程度反映了国家层面的意图,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主流的发展方向。领导层的意图、出版社的态度都会直接影响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改革开放给译文出版社带来了明媚的春天。这个以翻译为特色的出版社自然会要求译者译出水平、译出新意、译出时代感,尤其是复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面向的读者不言自明,对其译本的影响也毋庸赘述了。

四、三个译本的微观分析

宏观的目的取向往往决定了译文的微观处理。

(一)词汇层面

例1:There I saw the empress,and the young princes intheir several lodgings,with their chief Attendants about them.Her Imperial Majesty was pleased to smile very graciously uponme,and gave me out of the window her hand to kiss.

对于“lodgings”“saw”和“gave”,张译本采用“寝宫”“渴见”“赐”,体现其归化策略,而孙译本和王译本的“房间”“看见”“让”则体现了他们各自欲达到的翻译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王译本将“graciously”和“kiss”译为“慈祥”“亲吻”,会让译者心中的小读者倍感长辈的亲切。

(二)句子层面

例2:…I presume nature had placed there to defend themas they sat on the ground; for this posture they used,as well aslying down,and often stood on their hind feet.

张译本倾向于归化,按照汉语的习惯没有采用连词;孙译本就使用了“因为”;而王译本则从少儿读者考虑,采用了大胆的意译,运用了简洁的句式,并省译了忌讳的生理器官:“它们经常蜷伏在地上,或用后腿站立”。

(三)注释层面

加注也是由译者拟达到的目的决定的。张译本的注释体现了较为强烈的政治动机,孙译本次之,王译本则较为淡化。张译本的注释多与历史、政治背景相关,以利读者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孙译本的此类内容较少,主要是为了满足读者更多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渴求;而王译本的注释则多与人文地理知识相关,旨在一方面扩大少儿读者的知识面,另一方面确保他们顺利阅读。

例3:…and about half a pint of Brandy that I drank as Ileft the ship,…

张译本考虑到当时读者缺乏对西方的了解,加注为“品脱是英国液量单位”;王译本考虑到少儿读者的知识面不广,也加注为“品脱:英制容量单位”;而孙译本则没有加注。

例4:…and made a shift to play a jigg to the great satis-faction of both their majesties.

张译本直接用“快乐舞曲”,达到忽略细节、突出主题的效果;王译本译为“节奏很快的舞曲”,不加注釋,也就不会让少儿读者的阅读中断;而孙译本则采用了“吉格舞曲”并加注“英国一种轻快活泼的舞曲”,保留了原作的本味。

结语

从译者、读者、出版商的角度以及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看,翻译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受到目的制约的。无论归化、异化还是直译、意译,都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目的论是有效指导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实践的理论之一。翻译没有伟大的“定本”,译者的任务是在忠实于原文本的前提下,在正确的目的指引下,译出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的佳作来。

[参考文献]

[1]Swift,Jonathan.Gullivers Travels[M].London:Penguin Books,2010.

[2]段自力.翻译目的论介评[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4]姜秋霞.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李而闻,胡作友.功能目的论指导文学翻译批评的可行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6]尚琼.从目的论视角看《格列佛游记》的三个中译本[D].长江大学,2012.

(收稿日期:2015-12-23)

[作者简介]陈胜(1954-),男,汉族,湖北荆州人,英语教育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和应用语言学。

尚琼(1975-),女,汉族,湖北黄冈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江汉石油工程公司页岩气开采技术服务公司翻译,研究方向:翻译凸

猜你喜欢

翻译目的论出版商读者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下的文学翻译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
各行各业
2006年国际消费类杂志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