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语文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6-11-28杨进红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综合性比较强,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语文,因此,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人才质量的优劣,在高校中,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的语文教学质量离不开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语文教学生机勃勃,富有感染力。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当今高校语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弊端,探讨高校语文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

纵观全国高校语文的现状,我们可以得知,虽然很多高校意識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现实状况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很多学生在语言掌握与运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一问题甚至成为无法完成高质量写作的障碍—无法使用精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行文章写作时,存在着语句不通,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等一些语文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的问题。更不要说,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优雅的谈吐了。如果课堂上无法精准地把握语文的精髓,将来到职场上也必定会受到影响,语文与学生的谈吐和相应的应用文的写作有着直接的关系。语文既包括书面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是文学与语言的统一体。熟练的掌握与运用语言与语文的学习密切相关,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而言,对于他们,面临的是职场,拥有卓越的口才是大学生们就业过程中的法宝。适当的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训练,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创新语文教师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语文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高校语文不仅仅是指在高校中开展的关于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从广义上来看,高校语文教育包涵了语文课程在内的一系列文学素养培养课程。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高校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承历史与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审美趣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语文教育本应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但是在当今社会节奏持续加快的现实下,许多大学生戴着功利色彩的眼镜来看待教育,认为大学阶段对语文的学习与自己的专业及未来职业没有多大关系.没有看到语文素养对未来的实质性影响。不仅如此,在大学阶段,语文没有像外语那样设置等级考试,因此许多大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甚至花费在外语上的时间与精力要远远超过语文。高校语文愈来愈成为大学阶段被边缘化的课程。而当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的语言素养,甚至人文素养都令人担忧。许多学生畏惧在正式交际场合发言,要么说出的话缺乏内涵,要么干脆手足无措。在工作中写作能力不足,思维不具有发散性与创造性,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困难等,这些都可以归因于语文教育不足。

不同于中学语文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学府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审美趣昧,铸造其完整的灵魂,建构其纯真美善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高校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表达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它还是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民族精神的重要的途径。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渲染,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绝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知识认知,更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技能,更要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高尚的道德修养,只有如此方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语文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应得到各类高校的重视,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以及高校人文建设的核心课程。

语言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得以摆脱蒙昧走向文明。语言是人类在主客观世界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是各门类科学相联系的重要枢纽,更是构建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重要桥梁。因此,作为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其核心内容,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行为、语言应该符合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角色.表现出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因此培养良好的语言修养势在必行。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赖于相关知识与观念的获取,而这一过程必须借助于一定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文字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在高校语文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大量汉语文化书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进而提升了其文化品位与审美趣昧。当然,高校语文课程的教学着眼点绝不仅限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还有助于个体价值的实现,这同样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语言是人类群体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同样是个体自我认知及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储存方式,它同时也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的主要材料。语言影响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又决定了个人的成就。因此,必须将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另外,需要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口语交际课程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实践课程,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与情感体验。因此,每个学生的语音、语调都透漏着不同的情感。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对学生进行训练时,结合学生个人的体验,因材施教。还有就是教师本身的职业素养问题,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很多教师存在着自身的职业素质低下,无法以身作则的现象,因而无法给学生做好示范作用,充分展现一名教师的魅力。甚至有很多教师严重落后于学术,无法将新的思想与思维方式传达给学生,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降低。总的来讲,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进而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应该切实发挥高校语文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写作水平,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语文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语文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转变固有的语文课堂理念,摆脱原来那种“单一式”满堂灌课堂模式。另外,各类高校应积极改变语文课程被忽视、被边缘化的现状,对其进行重新认识与定位。积极开展各类学生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漠视态度,使其认识到语文教育与人文素养和未来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重视语文,真正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仅仅是观念上的转变远远不够,高校语文课程还存在教材单一、教法陈旧的弊端,课堂讲授过程往往过于强调思想内容的教育意义,而忽视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与魅力,说教式的讲授不仅无法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美感,更是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语文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力求实现学生对语文进行欣赏和审美的高层次学习,最终实现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在教材选用方面.各类高校不必拘泥于现有教材的模式,大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所在,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紧跟时代步伐的校本教材,真正把语文技能的训练与心理塑造、人格培养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高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注意改变以往“一言堂”的讲授方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努力构建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从文本出发,但又不拘泥于文本,注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建设以及高尚人格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图书资源,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应该融入生活中,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高校应改变以往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陈旧观念,明确其定位及教学目的,重视其人文教育的目标,最终实现大学生审美趣味的提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完整人格的塑造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三、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语文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语文是融语言、文字、表达、写作等于一体的学科。应该使语文教学呈现一种立体型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人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一体化。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普通话的训练与纠正。正规的普通话是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思想与见解的基础。另外,还需要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存在偏见,认为语文学习的必要性不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最后,需要学校不断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严格规范语文教师入职的条件,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对语文课程进行适当的改革,合理安排语文课程,完善语文考核制度。学生只有熏陶于高雅的文化氛围与优秀的历史文化之中,在丰富的文化知识的滋养下,才能得以体验深刻的人生实践,最终实现完整人格的塑造。因此,完善的语文教学制度对于语文教师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莫志华,肖谦.高校语文教师素养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s(04).

[2]谭少元.高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3(01).

[3]马芹芬.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1).

[4]吴满珍.论高校语文教师的信服威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3).

[5]杨吉春.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论[J].现代教育科学,2010(05).

(收稿日期:2015-12-1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师范生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GZ140)。

[作者简介]杨进红(1971-)男,苗族,广西资源人,硕士,广西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从安吉拉·卡特的作品看文化重塑与女性文学的创新性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学改革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