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理论视角下运动员话语闪避策略研究
——以网球运动员李娜为例
2016-11-28张钰鑫王永顺
张钰鑫 王永顺
(华侨大学体育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顺应理论视角下运动员话语闪避策略研究
——以网球运动员李娜为例
张钰鑫王永顺
(华侨大学体育学院, 福建 厦门361021)
摘要:闪避回答是运动员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经常使用的语用策略。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对话语闪避现象作语用分析。研究发现:运动员采用闪避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顺应话题、面子、自我表露这些语境因素,以实现交际目的。闪避具有维护自身形象以及人际关系两大语用功能。在体育新闻采访中,媒体记者与运动员在进行言语交际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语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语言顺应意识,尽量使自己的言语顺应语境,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
关键词:运动员;媒体;闪避回答;顺应性;语用功能
媒体与赛事的有机结合既推动了传媒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使运动员,尤其是知名运动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采访的对象。出席赛前赛后发布会、接受媒体随机采访、进入演播室接受专访,媒体应对似乎已经成为除运动训练以外运动员的必备课程。记者力图挖掘更深、更新、更有料、更有看点的信息,而运动员又会出于各种目的保护、包装与宣传自己,在这一 “交锋”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话语现象,即对记者所提出的某个问题往往不直道其详,而是采取一种含蓄的回避或答非所问,典型的例子便是“无可奉告”(No Comment)和“不发表任何评论”(Nothing to Say)。
这种故意避开采访者所提出的问题而使“问”与“答”在语义上不相吻合的交际策略即为“闪避”。它是答问者为实现某一交际目的,有意对提问者所提出的某一问题不提供信息,或只提供部分信息的一种交际策略。作为昔日亚洲女子网坛的“一姐”,且新闻专业出身的中国金花李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是以其“给力”、“火辣”、“幽默”的“娜”式回答而让人印象深刻,她的回答充分体现出体育新闻采访的话语特征,具有十足的代表性。笔者在对李娜的媒体访谈语料分析整理后发现,闪避回答是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经常采用的语用策略。为此,本研究特意选取对李娜的新闻采访为语料,并在语用学的理论框架内对所选语料做定性分析,以期找出促使运动员采用闪避回答这一交际策略的背后动机及其所具有的语用功能,并为运动员的媒体应对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提出相应的建议。
1何谓“闪避”
1.1“闪避”的概念
从语用学到社会语言学再到新闻学,不同领域的研究学者均对这一语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这些领域的学者在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目的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很难为闪避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例如,奥尔和伯金斯(C. J. Orr & K. E. Burkins)认为,闪避回答与模凌两可和含混不清有关。即我们在回答某具体问题时含糊其辞,不给出明确的答复[1]。迪伦(J. T. Dillon)则把闪避回答看做与提问行为相关而与问题本身无关的回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答非所问[2]。在迪伦看来,闪避回答是整个言语交际行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语用功能,而不仅仅是一个具有语法功能的句子。哈里斯(S. Harris)认为,一个回答如果不是对所提问题做出直接回答,或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那么这个回答就是闪避的[3]。伍锡凯和布拉达克(S. H. Ng & J. J. Bradac) 则认为,闪避回答是一种故意的不相关,它涉及说话者的交际意图[4]。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闪避回答给出这样一个定义,即交际者为达到某交际目的而故意回避提问,不提供交际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1.2“闪避”的分类
关于闪避回答的形式分类,则不能不提到布尔和梅耶(P. Bull & K. Mayer) 与葛兰辛斯基(D. Galasinski)等人的研究。布尔和梅耶从交际功能的角度出发,将闪避回答归纳为11大类[5]:1)对提出的问题不予理睬;2)对提出的问题予以承认但不回答;3)质疑所提出的问题;4)攻击提出的问题;5)攻击提问方;6)拒绝回答;7)阐述政治观点;8)做出不完整回答;9)重复前面问题的回答;10)声明或暗示问题已回答;11)道歉。
葛兰辛斯基则从语义——结构的角度出发,将闪避回答分为明示闪避和暗示闪避两种[6]。明示闪避是指答问者向提问者公开表明他不会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典型的明示闪避便是“无可奉告”和“对此不发表评论”等习惯性用法。 如:
(1) 记者:“三叩九拜成了一个流行词,你有意识到可能只是随口说的一 句话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李娜:我只回答和网球有关的问题。
( 温网首轮赛后新闻发布会 2013.06.25)
在例(1)中,记者提了一个略显尴尬的问题,即涉及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李娜呛记者”事件,金花则明确表示她拒绝回答这一问题,此时她采取的闪避策略就是拒绝闪避和明示闪避,即公开告知这位记者她不想对此发表任何评论。
暗示闪避是指表面上看答问者已对提出的问题做出了应答,但实质上没有提供对方真正希望得到的信息。如:
(2)记者:你对决赛和决赛对手有何看法
李娜:每个人进入决赛都会很紧张,但是我会尽力放松,现在开始盼望着决赛。
(澳网半决赛赛后采访 2013.01.25)
例(2)中,当被问及对决赛和决赛对手有何看法时,李娜并没给出记者所期望的回答,而是对提出的问题不予理睬即答非所问,这种间接的闪避回答称之为暗示闪避。从上面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布尔和梅耶、葛兰辛斯基等人对闪避所做的分类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统一于语言的使用。
2运动员使用“闪避”策略的原因
作为语言现象的“闪避”不仅被广大运动员使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使用这一“策略”。闪避是一种交际策略,更是一种语用策略,且总是伴随交际者的目的,因此,本研究采用耶夫.维索尔伦(J.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以及布朗和莱文森(P. Brown & S. Levinson)的面子理论来搭建理论框架,以期在语用学的整体框架内对闪避现象进行解释。
2.1语言顺应论概述
国际语用学秘书长维索尔伦于1999年出版的 《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该理论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哲学基础,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他提出语用综观论,将语用学重新定义为“对在行为方式上与语言使用有关的语言现象作认知,社会,文化上的纵观[7]7。在语用综观论思想的指导下,维索尔伦认为言语活动说到底就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部或外部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Making Choice)[7]55-56。只要使用语言,语言使用者就不得不做出语言选择。与语言的选择密不可分的是语言的顺应(Making Adaptation), 语言选择与语言顺应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语言的使用。语言选择是方式和手段,而语言顺应则是目的和结果。
语言具有三个属性,分别是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lity) 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具有动态特征。商讨性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所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顺应性则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以满足交际的需要[7]。顺应性包括四个方面:1)语境关系顺应;2)语言结构顺应;3)顺应过程的动态性;4)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语言使用者正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动态语境来选择自己的语言形式,来实现交际目的。
在体育新闻采访中,闪避回答可以从顺应论得到合理的解释。从该理论出发,我们可以将它可视为运动员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众多交际策略中做出选择的产物。它也具有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特征。闪避回答的变异性是指运动员在回避问题时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述,如对提出的问题不予理睬、对提出的问题予以承认但不回答、质疑所提出的问题等等。在这些语言形式中,运动员可以做出灵活的语言选择。闪避回答的商讨性是指运动员和媒体记者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采访过程的,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协商性。闪避回答的顺应性则是指运动员在与媒体的互动中,出于不同的语用、交际目的,根据变化的语境因素选择不同的闪避形式以使自己言语与之符合、顺应的动态过程。简单地讲,语境是决定运动员是否采用闪避策略的决定性因素。为了使自己的语言得体并符合自身利益,正如在自然界,生物体为了生存而必须顺应环境一样,运动员势必也会调整自己的言语策略以顺应语境,有所言而有所不言,这就是顺应性。顺应性是本文的出发点,也就是要挖掘出运动员在做出闪避回答时具体都是为了顺应哪些语境因素。
2.2运动员使用闪避策略的顺应性分析
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选择——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语言使用者为达成交际目的而根据不断变化的交际语境,有意或无意,受语言内部或语言外部因素影响,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且这一过程具有动态特征。由此可见,语境是影响语言使用者做出何种语言选择的决定因素。作为一种语言变体(Variety of language), 闪避也必须出现在特定语境中,它是语言使用者顺应语境的产物。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运动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是为了顺应哪些语境因素而采用闪避策略呢?经过对所搜集到的语料分析整理后,笔者大致总结出了三大语境因素,分别是话题、面子需求与自我表露的需要。在这三大语境因素中,话题无疑是决定性的,因为它决定运动员是否采用闪避策略。
2.2.1顺应话题因素的闪避
话题就是所谈论的主题,在言语交际中,话题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对运动员采访时会涉及不同的话题,比如“今天的表现”、“对比赛和对手的看法”、“竞技状态”等等。在分析语料后,笔者发现,运动员对大多数话题放得很开,没有什么可避讳的,而对某些特定的话题则往往采取回避的策略,以与之顺应。这些话题便是“个人成就”、“隐私”、“技战术”、“金钱”等等。
第一,顺应个人成就等相关话题的闪避
中国文化历来崇尚谦虚精神,在中国文化语境里,谦虚是保证交际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利奇(G. N. Leech)提出的著名的礼貌原则中就包含一条谦虚次准则:(a) 最小限度地赞誉自己;(b)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8]。也就是说交际者在面对别人的赞誉时,不应该夸大和吹嘘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应该尽可能地贬低自己的成就。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每当记者聊到成就这一话题的时候,运动员往往会顺应谦虚准则,即对这一话题进行回避。例如:
(3)主持人董路:现在你已经有了自己非常不错的成绩,下一个目标呢?听说你对美网寄予很大的希望?
李娜:因为自己还是职业球员,不管以前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当你在面对一个比赛的时候,都希望下一个比赛可以打得很好,所以还是会跟以前一样,尽力,尽力也尽量打好每站比赛吧。
主持人董路:这个回答很官方。
(4)主持人董路:让梦想实现了,要说头几年在中国最出名的李娜是唱歌的李娜,第二出名是跳水的李娜,第三可能是你,现在全世界最有名的李娜就是你了。
李娜:中国叫李娜的人太多了。
(新浪体育特约专访,2011.07.07)
上面这两则采访片段就是交际者为顺应谦虚准则,在谈到“个人成就”这一话题时,故意做出回避的典型例子。众所周知,中国金花李娜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两次获得过大满贯冠军的亚洲人,在2013年WTA年终排名中,李娜排名第三,仅次于小威廉姆斯和阿扎伦卡。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网球第一人甚至亚洲女子网坛“一姐”这一美誉实至名归。她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国网球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面对记者提出的赞誉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李娜通常会采取闪避回答的策略。
第二,顺应隐私等相关话题的闪避
隐私一般被认为是禁忌话题(Taboo Topic),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人们更不想谈论自己的隐私。个人隐私通常涉及以下一些方面,如个人或家庭信息,包括身高、体重、年龄、学历、血型、收入、婚姻生活、社会关系、兴趣爱好、住址等等。 一句话,任何不想告诉他人的个人信息都可以视做隐私。因此,当采访涉及个人隐私这一话题的时候,受访者大多都会进行回避。例如:
(5) 记者:30岁闯入大满贯决赛,你对年龄怎么看?
李娜:你知道事实是我比你年轻!(全场欢呼和掌声)
记者:是的,你永远都比我年轻。
(澳网女单首场半决赛赛后采访,2013.01.24)
(6) 记者:你现在过了30岁,也是一名老将了,是否明年仍然会参加法网的比赛?
李娜:年龄和明年法网有关系吗?谁说三十岁以上就是老将了?
(法网第二轮赛后采访, 2013.05.30)
上面两段采访涉及到同一个话题,那就是年龄。李娜在回答这两个提问时都采用了暗示闪避策略,尤其例5的回答更是精彩,既巧妙地回避了这一尴尬问题,又活跃了赛场气氛,颇具火辣幽默的“娜”式风格。我们知道对于很多女性而言,年龄是她们最大的隐私,西方国家所流行的一句谚语“Don’ ask a lady about her age” (不要询问一位女士的年龄)便充分说明这一点。虽然李娜的年纪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不过对于一位女性,尤其一位运动员来说,年龄永远是她们不愿触碰的一个话题。除了年龄之外,每当记者提出涉及到其它个人隐私,如夫妻关系、与其他队员的私人关系、财产收入等“八卦”问题的时候,金花在回答时还是倾向于闪避。面对媒体不断爆料的关于她的八卦新闻,李娜很气愤也很无奈,正如她自己感言“媒体剥夺了我的隐私”。所以在被问及与隐私相关的话题时,李娜通常会闪避以顺应该类话题。
第三,顺应金钱等相关话题的闪避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金钱一直被视为一个敏感话题,人们不愿公开谈论,尤其是在媒体采访中,当被问及有关金钱的话题时,受访者在回答时多倾向于使用闪避策略。如:
(7)记者:在2008年你决定脱离中国国家队,在“单飞”后你可以拿到65%的比赛奖金。当时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金钱,还是掺杂了其他因素呢?
李娜:能拿到65%属于很正常的水准,毕竟在中国所有的运动员从小就享受了国家队的诸多优惠。而且在国家队里,即使表现糟糕我们都还是有固定的收入。我认为现在肩上的压力更大了,因为我必须自力更生,应付所有的账单,现在我们还是需要上缴一小部分奖金。
(时代周刊专访,2011.06.21)
李娜是中国职业网球第一人,在告别原有的体制成功“单飞”之后,不用再受国家队在经济上的制约,改为“自负盈亏”。当被问及她“单飞”的原因是为了钱么这个问题时,李娜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忽视”这个问题,转而谈论国家队所提供的诸多优惠,以及“单飞”之后的压力。李娜脱离国家队转为职业运动员,或多或少与经济利益有关,只是在中国文化语境里,过分强调钱的原因未免显得有点“俗气”,所以李娜才选择闪避策略以顺应该类话题。
第四,顺应技战术等相关话题的闪避
技战术就是技术与战术的统称,运动员在比赛时都会使用自己的一套技术与战术,它是能够左右比赛胜负的关键。赛前,运动员都会仔细研究对手,再结合自己的技术特点,以制定相应的战术。自然,运动员为对手所量身定做的战术也就成了各自的“秘密武器”,当然不希望被对手“窥见”以便加以反制。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不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都不会对这一话题发表过多的评论。 例如:
(8)记者:请你谈一下对下一轮对手沙拉波娃的准备,谢谢
李娜:下一轮的对手,沙拉,怎么说呢,打了很多次了,负的次数比较多吧,但不管怎么样,很期待这次比赛,因为毕竟现在已经进总决赛了,所以只要好好享受就可以了。
(中网1 /4决赛赛后采访,2012.10.05)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李娜在回答问题时采用了暗示闪避策略以顺应该类话题,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不做正面回答,也没有提供足量的交际信息,其隐含的话语含义便是不想过多谈论此话题。
2.2.2顺应面子需求的闪避
布朗和莱文森于1978年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礼貌准则,这就是著名的面子理论。他们指出面子对于来自任何文化的社会成员来说都是神圣的,是交际方不得不重视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子相当于一个人的自尊。他们将人们的面子分成两类:一是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 ) ,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二是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指希望自己的行动自由不被别人干涉[9]。他们认为,在社会交往中,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 (face threatening acts),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言语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才能给对方留点面子,同时也给自己挣点面子,以免带来难看的局面或使关系恶化[10]。
面子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面子,也就是自尊心的需要。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都会极力维护各自的面子,同时也会考虑到别人的面子需求,尽量避免有伤别人面子的言语行为。在面对一个面子威胁行为时(FTA),交际者通常会采用闪避策略,以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面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运动员就经常会遇到一些威胁自己或他人面子的提问,这种情况下,闪避回答就成为一条首选的语用策略,以顺应自己和他人的面子需求。 让我们先来看看李娜闪避回答威胁自己面子提问的例子。
(9)记者:和威廉姆斯姐妹交手时是不是会感到害怕?
李娜:我知道跟她们比赛总是很艰苦,不过我必须先打败了维纳斯(大威廉姆斯),才有可能去碰塞雷娜(小威廉姆斯),所以我现在不会想塞雷娜,我的脑子里只有维纳斯。
(澳网女单1/8 决赛赛后新闻发布会,2010.01.25)
上面这则采访片段摘自于2010年澳网单1/8 决赛赛后新闻发布会,当时李娜击败09年的美网女单亚军,丹麦童话沃兹尼亚奇昂首挺进八强。接下来与她对阵的是一块“硬骨头”,实力强劲的大威廉姆斯。就对手大威廉姆斯,一位西方记者提了一个明显带“刺儿”的问题,这是一个潜在面子威胁行为。如果承认害怕,则显得自己没有底气,损害了自己的面子,如果不承认则多少显得“不谦虚”。金花用她那机智与幽默,巧妙地回避了这一尴尬问题,即维护了自己的面子,也不失大将风度。下面让我们再看看李娜闪避回答威胁他人面子提问的例子:
(10)记者:对于决赛如何看待,你希望是阿扎伦卡还是斯蒂文斯?
李娜:大满贯决赛,相信每个人到这样的环境都会感到紧张,我自然也不会例外。
(澳网女单半决赛赛后采访,2013.01.24)
2013年澳网女单半决赛,李娜直落两盘以两个6-2击败莎拉波娃,时隔两年再度闯入澳网决赛,与她争夺冠军的将是阿扎伦卡与斯蒂文斯之间的胜者。在赛后采访中,记者询问她希望和谁争夺冠军。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是很好回答。首先,这里涉及到战术话题,而更为重要的要因则是只要李娜做正面直接回答,无论你表示希望对手是谁,对于你的对手来说都是一种面子,也就是尊严的伤害。因为这等于承认你所希望之人相对来说实力较弱,更容易对付,也就更有获胜的机会。正是为了顺应对手的面子的需求,对该记者提出的问题,李娜才在语言选择上做出闪避回答。
2.2.3顺应自我表露需要的闪避
自我表露(Self Disclosure)是指个体将自己的信息(态度、思想、感受等)传达给他人。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会通过言语或非言语行为,有意或无意,大量地表露与自己相关的信息[11]. 运动员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也有自我表露的需要,如对比赛或对手的看法、比赛感受等等。闪避回答作为一种语用策略,也承载着自我表露这一功能,运动员在使用这一语用策略的过程中其意识是凸显的,也就是有意而为之,目的主要是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
(11)记者:这是你参加法网以来最差的战绩,能否对中国球迷说点什么?
李娜:我需要对他们说什么吗?我觉得很奇怪,只是输了一场比赛而已。 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
(法网第二轮赛后新闻发布会,2013.05.30)
2013年五月三十日,在法网第二轮比赛中,赛会六号种子,中国金花李娜在对阵排名67位的美国选手马泰克时意外败北,这是她2006年首次参加法网以来最差的战绩。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一位中国记者就李娜的输球提了上述问题,从其提问的语气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责备的口吻。对于体育运动员来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大家应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因一两场比赛的失利便问责运动员,理由仅仅是辜负了大家的期望。相反,媒体与广大球迷更多的应是宽容,谅解和鼓励运动员,助其早日走出失利的阴影,重拾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记者的提问是不合时宜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当时李娜的心情和感受,用语言顺应论来解释就是他没有顺应李娜当时的心理世界。面对媒体的发难,李娜也毫不客气,在回答时采用了攻击提问方的闪避策略。目的就是为了顺应自我表露的需要,表明自己对该问题的态度——这个问题不合适也没有意义,不值得回答。不过其特有的反问式答记者问也在无形中加剧了她与媒体之间的紧张气氛,并被搬到媒体平台上接受大众的评判。其实在这样的语境下,运动员也应该学会顺应媒体与大众的心理世界,照顾到媒体与大众的感受,即在语言上最好不要有过激的表现。国外有经验的运动员在问答这样的提问时通常会选择不回答或是一两句带过,而不是情绪化,以顺应语境,避免破坏与媒体和大众之间的关系。
2.3运动员“闪避”回答的语用功能
运用顺应理论分析可知,运动员采用“闪避”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顺应话题、面子需求与自我表露这三大语境因素,以使自己的言语符合自身利益。在了解了运动员话语闪避的背后动机后,我们有必要知晓“闪避”的功能,即运动员在使用这一策略后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讲,运动员话语闪避主要具有维护个人面子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两大功能。
2.3.1“闪避”的“面子”功能
在体育新闻采访中,媒体记者和运动员都有维护各自面子的需要,运动员一方面需要维护积极面子,通过别人的赞许和肯定提升自己的信心与公众形象;另一方面也要维护自己的消极面子,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和言论被别人指责和渲染,从而使自己的自由不被干涉,从容地游走于“应对媒体”与“使用媒体”之间。因此当面对有损自身形象与自尊(面子),诋毁个人名誉的提问时,闪避不失为一条儒雅而又得体的语用策略。可以说“闪避”在维护“面子”问题上有着积极的作用。
2.3.2“闪避”的“和谐”功能
语言具有社会性,具有人际功能,也就是指建立、维持或确立人际关系的功能[12]。合理地使用闪避可以为运动员创造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具有社会效果,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其至关重要。语言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得体礼貌的语言有利于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要遵循礼貌原则,极力避免有伤他人面子的行为。运动员也是如此,当媒体提出的问题威胁他人的面子时,正是出于维护人际关系的考虑,运动员才做出闪避回答。
3“闪避”运用的启示
3.1“闪避”并非闭口不谈
“闪避”并非闭口不谈,它是一种言语策略,它既可以让谈话继续,也能有效地保护运动员。当运动员遇到不便回答的问题时,使用“闪避”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些问题包括技战术心理问题、薪资出场费等商业机密问题、个人隐私问题、国家政治问题等,在这些问题出现时运动员有必要使用闪避策略。
为了维护和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闪避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就是说如何“合理的拒绝”、“有技巧的转移话题”。前文中提到,当记者问及“三叩九拜”问题时,李娜的回答是“不回答与本届赛事无关的问题”,虽是直接拒绝但也不至于十分尴尬,“与本届赛事无关”似乎是一个最为合理的,直接拒绝的理由。而有技巧的转移话题,我们则可以抓住谈话中的一点借题发挥,也可以在提问中找出问题,将话题引向他处。因此本研究力图使大家了解什么是“闪避”,更要让广大读者知道“闪避并非是闭口不谈”。
3.2运动员与记者都需学会“闪避”
闪避回答是运动员面对新闻媒体采访时经常采用的语用策略,具有多种语言表现形式。运动员采用这些不同闪避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顺应语境,具体来说是为了顺应话题、面子、自我表露这些语境因素,以实现交际目的。闪避具有维护自身形象和面子以及人际关系两大语用功能。在体育新闻采访中,语言顺应论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那便是媒体记者与运动员在进行言语交际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语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语言顺应意识,尽量使自己的言语顺应语境,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要想运动员答得精彩,媒体问的更需精彩,只有二者兼备,才是一次成功的采访。
参考文献:
[1] Orr, C.J. & K.E. Burkins. The endorsement of evasive leader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Central States Speech Journal, 1976,62:230-239.
[2] Dillon, J.T. The Practice of Questioning [M]. London: Routledge,1990.
[3] Harris, S. Evasive Action: How Politicians Respond to Questions in Political Interviews [A]. In P. Scan-nell (ed). Broadcast Talk [C].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1:76-99.
[4] Ng, S.H. & J.J. Bradac. Power in Language [M]. CA. Sage, Newbury Park,1993.
[5] Bull, P. & K. Mayer. How not to answer questions in political interviews [J]. Political Psychology, 1993(14):651-666.
[6] Galasinski, D. The Language of Deception: A Discourse Analytical Study [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0:59.
[7]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0:59-60.
[8] Leech, G.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83:121.
[9] Brown, P. & Levinson,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61.
[10]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38.
[11] Jourard S. M. Lasakow P. 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8, 56:91-98.
[12]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
The Study of Sportsmen’s Evasive Answer under the View of Adaptation Theory——Take LiNa as a Case
ZHANG Yu-xin, WANG Yong-shu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tional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China)
Abstract:Evasive answer is a commonly adopted pragmatic strategy when sportsman is interviewed by media. Based on adaptation theory, the present paper takes a pragmatic study on this discoursive phenomenon. The researcch results disclose that the motive that drive sportsmen to adopt evasive answer strategy is for making adaptation to the context, including the topic, face wants, self disclosure, so as to realize the communication purpose. Evasive answer has two pragmatic functions: to protect self image and human relationship. Journalist and sportsmen should consider the context when they are communicating,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awareness, so as to achieve a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goal.
Key words:athlete; media;evasive answer; adaptability; pragmatic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016)02-0046-06
作者简介:张钰鑫(1982-),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 收稿日期:2015-12-22; 修回日期:2016-01-30
项目资助: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5SKBS311)。
◀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