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中“抱石头”的文化价值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6-11-28耿献伟
耿献伟
(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中“抱石头”的文化价值与发展对策研究
耿献伟
(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712082)
摘要:“抱石头”是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在西藏各地广泛开展。文章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了“抱石头”项目的活动方式、文化价值及其现状等,提出了“抱石头”项目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并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藏;民族体育;“抱石头”
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不仅造就了藏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造就了他们勇敢、彪悍、狂野的性格。在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他们还创造了诸如骑马、射箭等生产生活技能,这些项目后来逐渐演化成藏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抱石头”便是其中之一。调研组于2014年8月10日赶赴西藏那曲赛马节,亲历了“抱石头”的整个过程,并对赛马节的组织者——那曲教体局丁涛副局长进行了采访,获取了许多有关“抱石头”的资料,这些对探讨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抱石头”项目及其文化功能和价值都有着重要意义。
1西藏“抱石头”渊源
1.1“抱石头”起源
“抱石头”,藏语称为“朵加”,是藏族传统体育中很具挑战性的项目,在西藏各地都广泛开展。据史料记载,“抱石头”运动始于松赞干布时期,《贤者喜宴》记载:“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有大力士将一头牦牛举起”。这可以说是“抱石头”的早期形式。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的壁画中都有对“角力”、“摔跤”、“抱石头”等传统体育的描绘,壁画中“抱石头”者均为彪形大汉,威风凛凛,全部装束是头梳长发辫子,身穿长袍,下着长裤,腰间系带,足穿翘头鞋,从起抱到石头上肩,全部过程及运动员的神态都栩栩如生。[1]
1.2早期“抱石头”的形式
“抱石头”活动在形成初期主要是作为军事训练的一种手段,起到强健体魄,奋力杀敌的作用。《格萨尔》史诗中生动描绘了格萨尔王“手抓铁石练臂力,把大力野牛作对手”的风采。[2]西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格萨尔王式的赛马、抱石举重等传统体育的故事。15世纪,五世达赖规定男子必须具备的“九术”中,体育科占有“六术”,即射箭、举石头、跳远、赛跑、游泳、摔跤。[3]说明当时的宫廷贵族及寺院对“抱石头”的重视。
2“抱石头”的方法
西藏各地进行“抱石头”的方法不同,有的是抱一块石头,运动员按照规则将其抱起之后即为获胜者;有的是抱两块石头,一轻一重,抱起较轻的获胜者再抱重石头进行决赛。那曲赛马节上比赛的石头有两块,一块是椭圆形的,重148公斤;另一块是菱形的,重156公斤,但是棱角都被磨平了。比赛规定,运动员先抱起148公斤的石头后才可进入第二阶段抱156公斤的石头。场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直径为10米的圆内,是运动员“抱石头”的区域;第二部分是直径为10米和11米组成的同心圆弧,圆弧内每隔1米画一条线,组成一个个格子,是抱起石头后行走的路线。比赛采用积分制与数量制相结合,积分制部分将整个过程分成六个步骤,即石头离开地面-到腰间-到胸前-上肩膀-站稳-扛着石头走。每到达一个部位便得1分,最后一部分按数量制,看谁走的格子数多谁就获胜。比赛之前,裁判员及工作人员用力将石头推滚到赛马场的中央即比赛场地。穿着藏袍的参赛运动员进行现场登记,前期没有报上名的运动员也可以现场报名参加。当运动员被喊到名字上场时,他们都会脱下藏袍,将袖子绑于腰间,在肚脐前挽成一个大大的“结”。这个“结”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垫住石头不让其下滑;二是将腰腹的力量通过“结”传递给石头,减轻了手臂的压力。运动员起抱时,先将石头竖起来,然后两腿蹲成马步,腰向前探下,将石头的上部顶在“结”上,双手抱住石头的底部,用力向上翻,当石头被翻到胸前之后,就会稍事休息,接着双手抱住石头在“结”上的部分,深吸一口气,咬紧牙关,用力向上推到肩上。这一关绝大多数运动员都闯不过去,或者因手臂力量小推不上去,或者是肩膀承受不了压力而失败。勇者将石头扛在肩上,稳定站立5秒钟,便开始沿着圆弧走,裁判员数着运动员走的格子的数量,最后以数量多者为胜。获胜的前六名将被授予“大力士”称号,并获得3000元到1000元不等的奖金。
3“抱石头”项目的文化价值
青藏高原到处是大山,处处有石头,人们在放牧之余或农耕之后就地取材进行“抱石头”玩耍,既能节省经费,又能强健体魄、开心娱乐,因此“抱石头”项目在西藏有着多元的价值。
3.1健身价值
藏族居住的青藏高原,被认为是世界“第三极”,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具有高海拔,低气压,低氧分压,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风大,温度低等特点。其中低氧分压即缺氧,是西藏最主要、最鲜明的特点。[4]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保持健康的身体就显得极为重要。人们通过“抱石头”训练与比赛,不仅发展了体能,增进了健康,而且能增加肺容量,促进气体交换,增强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3.2娱乐价值
娱乐,从心理学上讲,是人的一种愉快的心理或精神体验,是通过外在的刺激比如语言、环境、活动等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是人的情感的外显。《荀子·乐论》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人情”即为“人性”、“本能”。所以,追求娱乐是人的最根本的心理需求之一,也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追求之一。[5]藏族群众居住分散,平时的体育文化活动较为贫乏,生活缺乏乐趣,参加或观看“抱石头”比赛,场上的欢声笑语,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将长期积压在心中的苦闷发泄出去,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那曲赛马节上,“抱石头”比赛开始之前,赛马场的座位上早已坐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每当有运动员抱起石头,所有观众都会起立在场上大声喊叫,吹着口哨,甚至当场跳起锅庄舞等舞蹈进行祝贺。当运动员扛着158公斤的石头沿着圆弧走时,观众更是一片欢腾。“抱石头”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3.3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指能够把民族成员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且有助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具体表现为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6]“抱石头”是藏民族的生活与民俗文化形式有效的结合,有着聚集、吸引、团结和组织藏族与其他民族成员的向心力,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抱石头”有世代相传的共同遵守的民族礼俗仪式,凡举办“抱石头”比赛,参赛者和观众都穿着藏族的传统服饰,按照当地的文化风俗进行比赛。无论哪位运动员抱起石头,观众都会为其加油助威,最后获得冠军的运动员被同队队员高高抬起,祝贺胜利,同时其他运动员都会前去给冠军戴上哈达,以示仰慕之情。通过“抱石头”比赛,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民族群体成员的角色,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性情,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4“抱石头”项目开展的现状
“抱石头”作为民间体育项目,曾经在西藏全区广泛开展。以前在耕作之余或放牧之暇,随便几个年轻人在一起都可以进行“抱石头”比赛。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抱石头”活动逐渐衰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平时开展较少
西藏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分散,平日里人们很少能聚集到一起,即便能聚集到一起,现在也主要是喝酒、打麻将、打游戏等活动,“抱石头”这种出苦力的活动渐渐调动不了人们参与的热情。只有在节日庆典之中,在有人组织、且有奖金激励的情况下,在汇集自四面八方的观众的喝彩声中,运动员才有激情,勇于奋力一搏。
4.2各地开展不平衡
由于西藏各地的环境差异较大,“抱石头”在各地的开展情况也不尽相同,林芝林区响箭开展的多一些,“抱石头”开展的少一些;拉萨地区的“抱石头”活动时有时无,断断续续;那曲等牧区开展的多一些,但只有东三县的比如、巴青、索县开展的较好,每年那曲赛马节上举行的“抱石头”比赛,前几名基本上都由东三县的运动员包揽。
4.3石头的重量和规则不统一
“抱石头”所用的石头是就地取材,各地比赛所用石头的形状和重量也都不一样,有椭圆体的,也有是长方体的;重量有的是整数如:125公斤、150公斤,也有的不是整数,如:146.7公斤、158.1公斤等。尽管1982年西藏自治区召开的第四届体育运动会已将“抱石头”列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表演赛项目,但各地的比赛方法和规则都不尽相同,如:拉萨一带规定双手抱起石头,当高度达到腹前时,再将石头从左或右腋下放于后背上,走完规定的圆圈后,扔石落地。那曲、昌都等地多是“抱石头”上肩,向后摔出,即其成功。裁判员按“抱石头”的动作质量和走圈的速度,评定成绩。[7]墨脱的门巴族比赛时只要将石头举到胸口处即达到要求,而珞巴族“抱石头”时,所选的大石,依各自的体力而定,举重者两腿直立、躬身,双手抓举大石,举之与肩部平,然后将大石从肩部向身后推出落地。[8]
4.4传承人的缺乏
“抱石头”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是展示男性力量的一种运动。近年来,西藏经济社会的变革使年轻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不愿意固守在贫穷的农村或荒凉的牧区,更希望走进城市中高楼林立的花花世界。于是许多年轻人要么外出求学,要么到城市创业,还有的跑到我国的沿海城市打工挣钱。村里或牧场的主要劳动力都已外出,大多只留下老人和儿童,笨重的“抱石头”活动也鲜有人关注了。如:山南地区颇章乡雪村村委会有一块比赛用的石头,但在望果节期间,本应有的“抱石头”、赛马等项目都取消了,只准备了一些歌舞表演以及拔河、跳锅庄等活动,问及缘由,他们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了,老年人都抱不动石头,村里的马也很少了。”[9]
5“抱石头”项目的发展思路
5.1制定统一规则和重量,积极申请全国民运会的参赛资格
由于以前各种条件的限制,“抱石头”活动都是就地取材,规则都是举办者自己制定,随意性较大,规则和石头重量都不一样,这样严重限制了“抱石头”项目的发展。现在西藏各项条件大为改善,各地可以也能够规定石头的形状和重量。因此,要促进“抱石头”项目的长远发展,必须制定统一规则和重量。规则应有自治区体育局制定,兼顾到牧区、农区、林区不同群体的利益,统一向全区发布和宣传,规定以后各地方各类“抱石头”比赛都采用统一的规则。比赛时也应按照人体的重量将石头分为不同的等级,重量级的人抱重石头,轻量级的人抱轻石头,相同重量级的人抱同一种石头,使各个群体都能有“抱石头”的感觉。这样能够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也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抱石头”运动中去,更好地促进“抱石头”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一个项目的发展,不仅需要激情,还需要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只有不断提高抱起石头的成功率,才能激发人们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兴趣,NBA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就是因为高强度对抗下仍具有很高的投篮命中率。过去“抱石头”比赛的时候,有的地方还抹上酥油,让石头变得光滑,增加了“抱石头”的难度,使得抱起的成功率更低,这样运动员的积极性不高,观众也失去了兴趣。因此,石头上“抹酥油”应成为过去。另外,西藏周边四省藏区也都开展有“抱石头”活动,因此西藏可以联手周边四省把“抱石头”项目申请纳入到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或表演项目之中,这样更有利于“抱石头”项目的长远发展。
5.2加强民族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这里的人才包括裁判员和运动员。在那曲赛马节上,裁判员基本上是由中小学体育教师临时充任的,问其“抱石头”的规则,他们大多还说不清楚。因此,自治区体育局应承担起责任,加强对裁判员的培训;相关高等院校体育系科也应开设民族体育方面的内容,让他们在学生时期都能了解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裁判规则,以便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教学和比赛。“抱石头”以前只是西藏民间的娱乐活动,运动员都是随性而抱,不懂规则,也没有经过认真的训练,将石头抱起的成功率也不高。2014年那曲赛马节上,众多运动员中仅有一人成功将158公斤的石头抱起。因此,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据调查,西藏各地区的体校中,也没有开设“抱石头”这个项目,“抱石头”与举重项目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以考虑放在一起进行训练,这样可以一举多得。
5.3与旅游相结合,丰富旅游景点的内涵
藏族传统体育根植于藏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拥有浓厚且丰富的文化根基。把西藏壮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节庆文化、藏族传统体育等旅游资源介绍给世界,吸引国内外游客,是推动西藏旅游发展,实现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互动,是富民兴藏的重要途径。[10]“抱石头”具有独特性,在全国只有西藏及周边四省藏区开展,其它地方鲜有见到。现代社会,人们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尤其是年轻人。而目前全国很多地方的旅游品质雷同,无法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而到西藏旅游,让他们穿上藏袍,亲身体验在青藏高原“抱石头”的感觉,是极具吸引力的。因此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在旅游景区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体验场,使他们在欣赏西藏自然环境、人文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5.4融入到节庆文化之中,丰富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
节庆体育是指根据宗教祭祀、农事生产、健身节庆体育是指根据宗教祭祀、农事生产、健身娱乐等需求,在节日期间进行竞技运动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节庆体育更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民族自豪感得到增强、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情感得到交流。[11]西藏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节日庆典能将长期分散的人们聚集到一起,开展“抱石头”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够迸发人们的激情,把节庆活动推向高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诸如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冲击、科技的进步使得年轻人思想变化、无人组织以及安全问题、石头重量等因素,一些节庆活动已经不再开展“抱石头”项目,使之有衰退的趋势。我们建议各级政府部门、村委会及族长应积极组织,将石头分级分类,适合不同群体,将这项古老而富有激情、颇具民族特色的项目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 丁玲辉.古代西藏的民族体育[J].体育文史,1990:53-55.
[2] 丁玲辉.略述《格萨尔》史诗中的体育活动形式和马球运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25(2):66-70.
[3] 丁玲辉.西藏史前时期的原始体育[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2,13(2):66-70.
[4] 杨海航,丁玲辉,杨建鹏.西藏高原低氧环境与农牧区学校体育教学的探讨[J].西藏科技,2009(8):33-35.
[5] 张基振,虞重干.论中国古代民间体育的娱乐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75-78.
[6] 郭鹏.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凝聚力研究:概念、结构、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2(11):19-21.
[7] 百度百科.“抱石头”比赛:“大块头也有大智慧”[EB/OL]. http://www.tibet.cn/xzly/xygl/y/201103/t20110323_969025.htm,2011-03-23.
[8] 陈立明,曹晓燕.西藏民俗研究[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411.
[9] 耿献伟.藏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和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14(9):56-59.
[10] 杨建鹏,丁玲辉.西藏乡村旅游与民族节庆和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7(1):46-50.
[11] 雷巍,丁玲辉.西藏乡村旅游与民族节庆体育融合发展探讨[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12):33-37.
A Study on the Cultural Valu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n the Lifting Stone of Tibetan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GENG Xian-wei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82,China)
Abstract:As a main item of Tibetan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he lifting stone is widely developed all over Tibet. Using the method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artide analyses the performance way, cultural valu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ifting stone,it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about the devlopment of Lifting Stone,Meanwhile,it provides the references to inherit and develoop Tibetan troditional physical edueation.
Key words:Tibet;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lifting Stone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016)02-0105-04
作者简介:耿献伟(1975-),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BTY032); 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13BTY001);西藏民族大学重大项目(15myZ05)。
* 收稿日期:2016-02-14; 修回日期:2016-03-25
◀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