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的概念厘定及其特点研究
2016-11-28高海利张纳新
高海利,张纳新
(天水师范学院 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0)
民俗体育的概念厘定及其特点研究
高海利,张纳新
(天水师范学院 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 甘肃 天水741000)
摘要:运用逻辑学相关理论,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厘定了民俗体育的概念——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由某一国家或者地域的民众所创造、传承和享用,并融入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之中的体育活动。此外,归纳了民俗体育的运动性、位育性、集体性、地域性、相承性、变异性等特点。
关键词:民俗体育;概念;特点;研究
“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已然成为当前时代的发展主要旋律之一。随之而来的,关于“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宣传、推广成为各个文化领域开展活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领域也不例外。近些年来,关于民俗体育的各类活动开展的紧锣密鼓、有声有色。挖掘、整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形式,并使之得以保护、发展成为许多体育工作者潜心工作的内在驱动力和主要历史使命。然而,体育工作者们在开展上述民俗体育相关工作之初,遭遇的便是“什么是民俗体育?”的问题,由于没有厘清“民俗体育”的概念便匆忙开展工作,将“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间体育”等体育活动与“民俗体育”相混淆,最后导致主体混乱的结果。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间体育等体育文化形式之间有着相交、相邻,甚至相似的内容。为此,本研究运用逻辑学(主要是形式逻辑)的相关理论知识,帮助我们辨析民俗体育的概念问题,厘定民俗体育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对民俗体育的特点进行研究。
1概念界定的步骤与规则
怎样运用精确的言语对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内涵与外延进行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概念内涵是所要描述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明确反映,明确了事物概念的内涵,也就明确了事物的特有属性。一般而言。定义是由被定义概念(被揭示其内涵的概念)、定义概念(用于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的概念)、定义关联项(用来联合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的词)构成。下定义,最基本的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法。概念是从属加种差定义中派生出来的[1]。
1.1概念界定的步骤
首先找出被定义对象的属,也就是较被定义对象大的一类事物。比如,民俗体育的属是民俗文化的内容形式之一,卡车属于汽车的一种。其次,找出被定义事物同其他同属事物之间的种差。如,民俗体育在民俗文化中与婚丧活动、祭祀活动的差别。最后,将上述属和种差相加起来,便是要定义事物的概念了。
1.2概念界定的规则
1.2.1定义中不能直接或间接的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可能出现“同语反复”的错误。比如,卡车是一种机动车辆。
1.2.2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定义过于宽泛的问题。比如,民俗体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民俗活动。
1.2.3一般而言,定义项中不应包括否定用语。比如,民俗体育不是竞技体育。
1.2.4定义项不能包含模糊不清,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比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这仅是一个比喻而已,没有明确的表述[1]。
2民俗体育的概念分析与厘定
2.1现有概念的分析
当前,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第一种,社会体育的一种。存在于民间习俗活动中的体育活动,是民间习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统祭祀的娱神作用和现代生活的娱人作用,对传承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2]。这一概念言语表达冗长、模糊、过于宽泛。概念中更多的是陈述民俗体育存在状况,却未将“民俗体育”的“种差”作以精确表述,违反了概念界定的基本原则。第二种,体育民俗是体育运动领域中的民间传承的风尚习俗事项[3]。这一概念,将民俗体育的“属”搞错了。民俗体育的“属”位于民俗文化和体育文化两个上位文化体系之中,属于交叉性子文化,其脱胎于民俗文化中,以身体运动为形。第三种,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4]。这一概念比较清晰的表达了民俗体育的特点,将民俗体育的基本属性归列的比较准确,可是没有将民俗体育的外在属性——体育属性表达清楚。第四种,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中所创造并为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集体的、模式化的传统体育活动[5]。这一概念表达了民俗体育隶属于传统体育的属性,却没有将其隶属于民俗文化的特性表述出来,极容易与“民间体育”相混淆。
2.2如何来给民俗体育界定概念
2.2.1用什么来作民俗体育的属概念
民俗体育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其应当是民俗与体育两大文化领域相交而成的集合体,既有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又有民俗文化的内在属性。因此,民俗体育的属概念的界定应当分别从体育和民俗两个范畴入手,集合二者的特性,抓住二者的相交部分。
2.2.1.1关于民俗的理解
从发生学角度看民俗,是人类社会建构了民俗。推动民俗产生的最根本的动力是生活的需要。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不仅要战胜自然灾害,抵御野兽的侵害,而且需要联合起来,创造属于群体的财富,这就是社会的形成。由个体到群体,由生活到社会的一系列社会需要,推动了包括习惯和习俗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步过程中,习惯和习俗受到不断的筛选、强化、传承,最终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活方式便演化为民俗[6]。由于社会生活带有集体性,个体人都受先人和同辈经验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趋向于被群体认为“合适”的活动和生产方式。而这种“合适”的活动和生产方式转化成民俗事项(现象),成为群体现象,世代相承,生生不息。
民俗是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的展现,是社会群体共同参与的产物。民俗的产生由人类的物质生活所决定,并对物质生活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民俗遵循文化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各民族人们对民俗文化的选择,使其发展具有了多样性。文化选择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一经做出最后选择,民俗随即形成,常常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引导人们的活动和生产方式。
“民俗”,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Folklore这一词汇被创造出来,在英国就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运用,后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关于“民俗”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的“遗留物说”,有美国民俗学家阿切尔·泰勒的“各种传统说”,亦有《大英百科全书》所定义的“古传统说”,还有美国民俗学家玛丽科兹的“活化石说”。上述各类定义各有千秋,难以评定。可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广泛,逐渐达成了以下共识:民俗是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事项,它不仅存性在于人们的物态生活之中,也蕴藏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它不仅发生于人们的传统生活中,还位育滋养着现代生活。[7]民俗长期以来在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元素的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地演化、变异之中,它不断地被选择、过滤、积淀,从而内化为特有的民族文化品性。
2.2.1.2关于体育的理解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人们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本质的人类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形态,具有不同的社会功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社会功用得到了的前所未有的彰显和丰富。首先,工业化社会发展以来,“社会文明病”日益凸显,体育成为现代人们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的生物性功能,即健身功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们,通过亲历践行,投身各类体育活动,使得生命焕发出勃勃生机。体育生活化成为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在强化民族意识,促进社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成功举办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取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举全国之力大力发展足球运动等等重大体育事件,不仅展现了中国社会开放与发展的良好态势,更表现出中国接受与发展西方先进文化的能力与勇气。体育消费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其三,体育动过程中,人们的意志品质得到了强有力的淬炼,对青少年的教育与示范作用不容小觑。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迸发出的生命力,对人的自我价值实现,获得较高成就感和提高审美情趣具有特殊作用。
2.2.2民俗体育的种差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民俗体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因为人类的任何活动皆具有目的性。依托或产生某种民俗活动之中,以人体运动作为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民俗体育的本质特点。民俗体育的本质特点能将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竞技体育等体育形式区别开来;也能将民俗体育与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音乐等民俗样式区别开来。
民俗活动具有多元文化事象,包含了多种文化内容,具有民间性、群体性、相沿性、地域性等特点。民俗的特点是其下位文化形式的主要特质。民俗体育脱胎于民俗活动之中,并非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要目的,有别于学校体育;更不是以发挥人类最大身体潜能,取得比赛胜利为目的的竞技运动,有别于竞技体育。民俗体育是民俗文化丛中的一种动态外显性文化,其以民俗文化为胚胎,从母体——民俗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发展而来。民俗体育是以人体运动作为表现形式的,通过人体运动诠释出某种民俗文化的的特异性,从而反哺母体。比如,发端于甘肃天水地区的夹板舞,其便是在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天水当地人们用于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夹板舞活动取材于丰富的伏羲文化和天水地方习俗,以人体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意味,可谓民俗体育的“活化石”。总之,人体运动是民俗体育的形,也是民俗体育的重要特质;民俗文化是民俗体育的根,更是民俗体育赖以生存发展的沃土。
2.2.3民俗体育概念的厘定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给出如下民俗体育的概念——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由某一国家或者地域的民众所创造、传承和享用,并融入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之中的体育活动。从广义上讲民俗体育不应仅局限于体育活动本身,其还依存于一定地域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中,具有集体性、位育性、相承性性,甚至还有宗教神秘性等特性。此外,我们还应当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去审视民俗体育的历史性价值、民族性价值,将民俗体育活动的特殊文化品性挖掘出来,使其得到彰显。
3民俗体育的特点
民俗体育的特点是人们区别民俗体育与相邻、相似文化形式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民俗体育相关学习与研究必须熟识的。对民俗体育特点的理解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眼:其一,民俗体育本身的内在属性特征;其二,民俗体育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与其它事物相交、碰撞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外部特征[8]。
3.1民俗体育的内部特点
3.1.1运动性
人体运动是民俗体育最主要的内在属性之一。民俗体育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人体运动表现出来,即:民俗体育是运动的、活态的,而非静止的、固态的。此外,民俗体育需借助一定的专门器械开展。比如:端午节时的龙舟竞渡。龙舟、船桨、鼓等便是承载龙舟竞渡这一民俗体育事项的物质载体。可是,龙舟竞渡的主体是人,而非物(龙舟、船桨、鼓等)。此处的“人体运动”有别于身体劳动。因为民俗体育中人体运动与身体劳动中的人体运动的目的不同。民俗体育中的人体运动扎根于民俗文化之中,旨在诠释、展演民俗文化。身体劳动中的人体运动是为了创造有价值的社会财富而发生的身体活动。
3.1.2位育性
所谓位育性是指某一地区的人们,在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既能够得到本地区或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教育与熏陶,又能够获得一定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只有先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各个民族都在以自身特有的文化形式,进行民族间的区分。在某一地域,为特定民众所享有的民俗体育,恰恰是这一地域民众所创造文明和文化的有力表现形式,更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密码。民俗体育产生与发展于一定地域民众的生产生活过中,同时又以特殊的方式反哺这一地域的民众。
3.1.3集体性
民俗体育的集体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民俗体育是由一定地域民众共同创造出来的,而非个人劳动成果;另一方面,民俗体育依存在一定的民俗文化之中,且多以群体性的人参与其中为主。比如:甘肃省文县铁楼乡的白马藏族同胞,在每年阴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期间,在各个村寨间展演的群体性傩舞“池哥昼”,便是由诸多文化元素构成的地域特色民俗体育文化活动,且由多人参与其中,扮演不同角色,以人体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极具地方民族特色。
3.2外部特征
3.2.1地域性
民俗体育是在某一地区开展的,依存于一定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色体育活动。生于斯,长于斯。地域性特点使得民俗体育扎根民间,从民众的“草根生活”中汲取养分。每个地域皆有不同的生活样态,也有不同文化品性的民众群体,使得民俗体育形态、内容各异。民俗体育的地域性特点,在当前社会发展“文化同质性”趋向中显得尤为可贵。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更是一个民族的根。此间的文化一定是地域性的特色文化。没有地域性特点,民俗体育将失去存在的根基,更不会有传承发展的可能性。
3.2.2相承性
有的学者将其称为“传承性”。民俗体育的发展生生不息,相沿不绝,在代际间不断流传,在岁节时令的风俗中表现出严格的时间节律和程序仪式。端午节
龙舟竞渡,春节舞龙舞狮,以及每年6月22日,在甘肃天水举办的伏羲祭祀大典上的夹板舞……民俗体育相承的不仅是周期性、程序化、仪式性的体育活动,更是人类代际间特定文化血脉的流传。民俗体育在代际间相承的过程中得以存活,并不断发展。如若没有这般相承,民俗体育便会走向衰亡。
3.2.3变异性
民俗体育并非静止的、稳定的、固态化的文化事项,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变异之中[9]。民俗体育在相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变化自身,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变异是民俗体育的自身调适,更是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比如:甘肃省永昌县每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佳节之时开展的“节子舞”。相传“节子舞”发端于汉代。公元前53年,一支躲避战祸的古罗马军队逃到了现今永昌县地域,并繁衍定居下来。这些“古罗马人”在永昌地区定居下来之后,不断的与当地的汉民融合,并将原来用于军事战争的“盾牌阵”逐渐演变成现代的“节子舞”。虽然,关于“节子舞”的来源还有很多争议,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依据体质人类学的相关知识,依稀辨别出永昌县部分人们“欧裔人种”的体质特征,加之节子舞现今的表现形态,更能让人洞悉到民俗体育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性特点。
参考文献:
[1]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2]夏征农,主编.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3-24.
[3]盛琦.中外体育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6.
[4]涂传飞,陈志丹.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31.
[5]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概念及其关系[J].体育学刊,2008,15(4):8-11.
[6]仲富兰.中国民俗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26-28.
[7]仲富兰.中国民俗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34-39.
[8]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4:27-37.
[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22.
The definition of folk sports concep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GAO Hai-li, ZHANG Na-xin
(SchoolofP.E.andHealth,TianshuiNormalUniversity,Tianshui741001,Gansu,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folk sports is defin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ogic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related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physical activities that take human movement as the basic means, and are created, inherited and enjoyed by some country or region's people, and fit into the customs and habits of their everyday life.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sports such as being sportive, fertile, collective, rational, regional, inheritable and variable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folk sports;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6)01-0094-04
通讯作者:张纳新(1971-),男,甘肃西和人,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作者简介:高海利(1981-),男,河北遵化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项目(编号:2013B—080);天水师范学院中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编号:TSY201233);甘肃省体育局课题“伏羲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号:GST201519)。
收稿日期:201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