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的安全危机及其应对策略
2016-11-28李延超
赵 雪,李延超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438)
都市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的安全危机及其应对策略
赵雪,李延超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上海200438)
摘要:运用文化安全学和都市文化发展原理对我国都市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的安全危机进行梳理,认为:认同的共同价值虚无、传播的自身异化、市场观念的过度强化和生态系统的日益恶化是当前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危机;而近代文化激进主义、自我文明轴心意识的削弱、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化以及举国体制则是危机产生的根源。提出:坚持守正创新、重铸都市体育精神、重构都市体育制度蓝图以及建设都市体育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失忆、失语、失位甚至失传等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安全危机;策略
1民俗体育文化安全内涵及其重要性
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民族文化在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免受其它文化威胁或侵犯的状态[1]。清末我国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曾预见性的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现代美国政治学家Huntington·Samuel·P在其文明冲突论中也指出:未来新世界最普遍、最重要和最危险的冲突,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间人民的冲突[2]。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未来一个国家的文化侵略比军事、经济和科技的侵略更具有毁灭性,文化的消亡也比国土的沦丧更显回天乏术。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以肢体运动为语言的特殊文化形态,承载着延续优秀文化传统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责任使命,其文化安全主要是指一国的民俗体育文化在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免受其它体育文化威胁或侵犯的状态。然而在这个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多媒体工具不断更新的时代,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体的体育文化毫不留情地将中华民族体育挤压到边缘地带,两者相较,民俗体育文化已经近乎失忆、失语、失位、失身、甚至失传,而西方竞技体育则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两者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境地,也正籍于此,保护民俗体育文化安全已变得日益紧迫与重要,而保护民俗体育文化安全就是让各民俗体育文化在世界体育文化大熔炉中进行不断的对话、相互吸纳、冲突和博弈的过程中,能始终拥有话语权,始终保有自身文化精髓的稳定性,发展的选择性、自主性,展示与传播的空间性等,以此防范和化解内外风险,达到免受其威胁或侵犯状态。总之,不管是从延续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角度,保护民俗体育文化安全势在必行。
2探索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安全危机及其应对策略的意义
亘古至今,每一个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朝代,其都城内的民俗文化莫不呈现出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如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著述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画卷等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均可品味出古代都城内民俗体育文化的繁盛图景。就当前社会的总体环境而言,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文化建设和人口迁徙等无不推动着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的不断演进和重构,使其呈现出复归与演化的双向运动;就城市和农村这两大民俗文化生存空间而言,乡村农业民俗已面临弱化,城市非农民俗逐渐占据主导,也即是说民俗文化传演中心正经历着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相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都市必将成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此外,都市现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动态发展着的都市社会实践活动等越来越不相适应,二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与对立,致使在都市生活的人们对原有文化产生怀疑、丧失信心,精神陷入困惑与迷茫,固有的都市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延续也因此受到威胁与挑战。因此,不管是从当前民俗体育文化传演中心转移的不可扭转性来看,还是从当前都市传统文化的危机真实情景来看,研究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安全危机、产生根源及其应对策略终归是保护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安全乃至国家文化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
3都市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的安全危机
3.1都市民俗体育文化认同的共同价值虚无
价值虚无是普遍弥漫于都市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生存态度或情绪体验,归属于价值观和人生观,主要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由于社会价值观嬗变所导致的精神空虚;二是由于全球化进程和现代性发展所导致的文化认同危机[4]。都市作为一种积极的、动态的社会结构,从本质上来讲应该是反传统的,但事实上都市的发展依靠的是一种内在的凝聚力,没有这种凝聚力就没有都市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而最终这种内在凝聚力又来自于隐形的文化传统,即存在于人们生活方式和人际交流活动中的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和隐性的民俗传统文化。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居民对都市民俗文化传统所特有的文化符号、遵循的文化理念、秉承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等逐渐持中立、叛逆甚至否定的态度,不仅腐蚀着城市居民原有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其在个人生活选择上丧失文化定位;而且还瓦解和颠覆着都市优秀的民俗文化,使都市内在凝聚力一步步消解,民俗文化认同趋于分裂,最终迫使都市面临严重的民俗文化价值认同危机。表现在体育领域就是:当前城市居民在对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参与过程中,不愿将其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即是说城市居民在多变的体育文化选择中,对于自己所属民俗体育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意识越来越弱,丧失了文化定位或选择的支撑点,而这种文化支撑点的丧失恰好又是文化认同价值虚无爆发的根本诱因,因此,从思维意识层面来讲,认同的共同价值虚无可谓是当前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危机。
3.2都市民俗体育文化传播的自身异化
文化传播作为人与人交往与认识的重要媒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向了一种新的冷漠的异化状态,尤其是长期处于紧张刺激和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城市居民,这种“原子化”反应更加突出,根源在于文化传播者、接受者以及传播媒介的异化[5]。从当前文化传播者与都市社会现实的关系来看,建立在新科技下的文化传播者早已脱离了原始传播者与接受者的最直接的思想表达状态,即当前很多文化传播者由于受政治手段的压制或经济的诱惑,传播者抛弃了原本的表达职责,代之以他人的传话者,这种方式不仅使都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异化,而且还使其面临着真文化传播主体异化乃至消失的危机;从当前文化接受者与都市社会现实的关系来看,在科技充斥下的文化接受者显然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接受者”,不仅丧失了对文化的批判性、创造性,而且还丧失了对文化真实性的辨别意识和能力;从当前文化传播媒介与都市社会现实的关系来看,数字虚拟技术的引入使得传统媒体传播媒介发生着革命性变革,尽管方便快捷,但人们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却越发受到大众传媒的限制牵引,生活状态被涂抹上很深的媒介化色彩。表现在都市民俗体育文化领域就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城市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常常会由于政府、赞助商和媒体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急功近利而变成为一场“民俗表演搭台,招商活动唱戏”的闹剧,而这些行政化、商业化了的都市民俗体育活动不仅让文化传播主体丧失了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而且还潜意识地对都市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造成误导,使其认为原本的民俗体育文化形式、内容和精神表达就是如此,再加上当前文化接受者对文化的机械化接收状态以及对大众传媒鼓吹的深信不疑,因此,从文化传播层面来讲,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正面临着严重的自身异化危机。
3.3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市场观念的过度强化
近年来许多城市在文化建设理念上普遍出现了向民俗文化传统回归的倾向,反映出城市文化发展走向多样性生态的大趋势。然而在资本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理性的恶性膨胀和工具理性的过度伸张等市场观念的过度强化则严重阻碍了城市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表现在体育文化领域便是:市场观念的过度强化割裂了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的传统价值体系[6]。具体为:1)经济效益至上等经济理性的恶性膨胀致使人们常以经济效益为标准来判断是否对其进行开发;主要是对人的意识进行洗脑,使其认为所有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的都市民俗体育活动方可推向市场,结果出现对真正的都市民俗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不够,假的民俗都市民俗体育文化遗产制造过多的不正常现象;2)市场经济等工具理性的过度伸张致使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的纯真被异化和亵渎;都市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在于如何保持它的活力,如何在当代都市文化环境中获得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如何在都市民众的生活空间中真正获得认同和发展,从而增强都市文化凝聚力。然而现实是都市不少民俗体育项目在推向市场之后,其经济价值和其它价值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即使得都市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变成了最具功利性的商业活动。毋庸置疑都市民俗体育活动市场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如若像现在这样放任不管使之沦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那么不仅违背了其市场化的初衷,而且还剥离了一些都市民俗体育文化产品与其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因此说市场观念的过度强化使得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原有价值体系面临严重的解体危机。
3.4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日益恶化
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是指都市内各民俗体育文化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用公式可以简单地表述为: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都市民俗体育文化+人类+环境系统。作为一个开放、自组织的系统,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主要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等纽带来联结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及其要素。其中环境系统(包含经济、社会、自然等3个子系统)是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存在的基础和条件;人类是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操纵者和栖居者;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则是该系统存在的前提和意义,具有创生性和多元性,三者相互作用以使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保持开放性和相对稳定性,维持良性循环。然而近年来工业性、商业性与政治性逐渐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表达方式,在环境系统层面:1)资本统治着一切,经济作用力通过市场调节社会关系,但忽视了民俗体育文化产品中凝聚的生态文化价值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公平性;2)城市社会文化权利的不规范和传统体育文化道德伦理的不自觉阻碍了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程度[7];3)城市人口的高集聚和污染的高排放致使都市民俗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逐渐消退。在人类思想行为层面:都市人总是漠视由于人类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双重调节功能而产生的矛盾,企图破坏环境来满足自身的某种物质需要。综上所述,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拥有多重定态(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生态系统,且其每一定态对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造成的冲击越来越强;根据Kenneth Arrow等人的跃迁理论,当前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极易出现状态跃迁,一旦发生则可能会引起该生态系统的灾变,即是说将会大大弱化该生态系统对都市民俗体育文化保护能力,使都市民俗体育文化面临严重的安全危机。
4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安全危机的根源分析
4.1社会性根源:近代文化激进主义动摇了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根基
文化激进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文化思潮,其核心思想是毅然决然地否定统治中国思想2000多年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力图用西方先进文化取代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发生一场全面革命,最终这种他族优越性思维致使中国城市和乡村都失去了传统,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重的断裂危机。表现在体育领域就是大力宣扬以竞技为特征的西方体育,弱化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和易筋经等)。当然不可否认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中西方体育的不断冲突和融合,但是植根于天人合一精神境界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若遭到西方体育这种带有革命性质的侵袭破坏却是万万不能容忍的,因为它不仅从形式上,更是从理念上动摇了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根基[8]。
4.2认识性根源:自我文明轴心意识的削弱致使众多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
人类史上每一个高级文明都曾有过一种自我轴心意识,但是伴随着西方势力的扩张,其它轴心文明的独特历史却被日渐被整合进以现代西方为中心的普世的历史观当中。也即是说现代西方社会所特有的历史意识不仅建构了其自我身份的认同,甚至还逐渐深入到了其他轴心文明心智的内部,对其进行文化同化[9]。这种自我文明轴心意识的削弱表现在都市民俗体育文化领域便是国内城市居民在思想上越来越难以摆脱掉“西方认同”的体育文化发展模式,把西方体育当做是现代世界体育文化的轴心不断地模仿和追求,并认为民俗体育文化是一种愚昧过时的文化,是现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死敌。这种思想的作祟从思想意识上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自然而然地使其行为方式得以西化,不仅使都市面临严重的民俗体育文化缺位问题,然而还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自信。
4.3实践性根源: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化致使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创新能力尤弱
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的永续发展依赖于外在民俗事象的演变(各民俗体育活动的演变形式能够与现代文明更好地磨合,紧跟时代潮流)以及内在民俗精神的延续(各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底蕴中能够始终保留其传统文化因子),而这种演变与延续又取决于都市民俗体育文化传统在与现代文明的博弈中是否能够不失偏离,是否能够坚持在保留民俗文化传统因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在传统与现代的磨合中坚持创新才能给予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持续推动力,才能增强都市民俗体育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最终确保其永续发展。而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化导致人们思维方式的格式化,认为只有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做,才能得到奖励,反之则不然。表现在都市民俗体育文化领域就是传统教育模式固化致使整个社会和学校对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现有活动形式突破的冷漠和乏力,缺乏创新,使本就面临传承问题的都市民俗体育文化更是雪上加霜,大大降低了其社会适应能力。
4.4制度性根源:举国体制阻碍了都市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
举国体制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所实行的一种特殊的体育体制[10]。新中国成立后,受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国家无力协调整个体育事业同步发展,由此走向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道路。当然实践证明举国体制确实为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上树立良好形象和增强国际地位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举国体制毕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我国现在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此其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此外,由于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如何还与当时相关领导人的政绩和工作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样的压力下,当时的民俗体育不得不让位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当时整个体育产业所呈现出来的图景就是:竞技体育是人人追捧的香饽饽,而群众体育,尤其是都市民俗体育则成为了人人嫌弃的臭窝窝。总之,正是在这种制度根源下,致使当时众多都市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没有开发的资本和机会,被遗忘在无人的角落,近乎消亡。
5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安全危机的应对策略
5.1坚持守正创新: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安身立命的根本
著名作家苏叔阳在2014年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提出“守正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安身立命的根本。同理,我国都市民俗体育文化要想能够在这个多元体育文化大熔炉中安身立命,坚持守正创新也是其必然选择。在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让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走进校园成为学生必修课程,以不断向其灌输天人合一的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继而也才能将守正创新真正的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体育文化素养是学生学会守正创新的前提,因为学生通过接受专业的传统体育文化课程教学,才能了解传统体育项目的精神思想,才能形成以守正创新为准则来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习惯。在都市民俗体育赛事的组织经营方面,赛事组委会成员在开发新的民俗体育项目或根据原有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创新的时候,要本着保持民俗体育项目内在民俗精神和传统文化因子延续的原则进行开发与创新。综上无论是在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传播经营方面,唯有坚持“守正”,才能实现创新,才能使几千年历史文明积累下来的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得以安身立命,继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5.2重铸都市体育精神:增强都市民俗体育文化认同感
都市体育精神是都市体育文化特色的浓缩,是都市共同体凝聚力的核心所在。都市体育精神作为都市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不仅能展现出都市人的意志品格和生活信念,而且还能展现出都市本身的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4]。而对都市体育精神提炼和塑造的过程,就是对都市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创造和传承的过程。都市民俗体育活动作为都市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不仅可以帮助重铸都市体育精神,提高都市文化竞争力,而且还能帮助增强都市主体对都市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具体操作为以下几点:首先建立法制规范,确保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在社会秩序治理上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其次开辟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促进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最后打造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平台,加强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精神的宣传和推广。如建立免费参观的城市民俗体育文化博物馆,举办与城市民俗体育文化相关的摄影大赛,免费开放公园和高校等体育场所,开展民俗体育活动进社区的宣传讲演活动;建立都市民俗体育赛事活动特有的标志性建筑等等。
5.3重构都市体育制度蓝图:实现中西体育文化完美切换
都市体育制度重构是以现存体育制度、规则和都市体育发展状态中不和谐的现实存在为背景而提出的的价值判断结果。表现在都市民俗体育文化领域的不和谐现象,如举国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致使都市中西体育文化发展空间极度不均衡;奥运争光战略致使都市政府在资源分配上优先供给能为奥运争光的竞技体育项目,致使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在资源共享上的不公平。因此都市民俗体育文化要想获得长远发展离不开都市体育文化制度的重构,只有依靠健全的都市体育文化制度来调控,才能保障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化内涵等各方资源的合理、有序、高效整合[4]。合理的都市体育文化制度安排,落实到都市体育文化制度实践层面就是要求我们:首先转变都市体育文化发展的评价制度标准;重构唯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评价制度,建立从数量到质量,各业态综合考量的评价体系,将其纳入政府政绩的考核条目。其次,建立都市体育各业态资源共享公平化制度;为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等弱势体育业态的发展提供人财物等资源的支持,消除都市社会对民俗体育文化的排斥,尤其是强调和确保都市化过程中都市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应当享有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以实现都市中西体育文化的完美切换。
5.4建设都市体育生态文明:保护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平衡
都市体育生态文明是指在人类稠密居住的都市环境下,都市体育文化生存环境依旧能够处于不受污染和不被掠夺的状态。表现在都市民俗体育生态领域就是强调都市主体在对都市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要从维护都市社会、经济和体育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保证都市自然环境的正常合理变化,继而实现都市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平衡以及都市主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保护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平衡落实到实践层面就是要求我们:首先,摆脱“沙文主义”,使都市主体树立与都市民俗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谐平等的观念意识;其次,改变人类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树立新的都市体育生态价值观,创造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高度文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认可、自觉遵守的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环境伦理规范[11]。综上,在保护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平衡的过程中,都市主体只有摆正价值观,意识到自然环境于都市民俗体育活动发展的重要性,才会真正促进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创造高度的都市体育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胡慧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15.
[2][美] Huntington·Samuel·P,著.周琪,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0:5-18.
[3]高小康.城市文化评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91.
[4]刘钊.都市文化:危机及拯救[D]//苏州:苏州大学,2014:52-120.
[5]黄凤祝.大城市人与人之间“原子化”[N].青年参考,2006年6月20日.
[6]刘旻航,李树梅.我国民俗体育的现代功能及社会文化价值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222-225.
[7]周膺,吴晶.城市文化生态学[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59-68.
[8]韩源.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形势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4):103-107.
[9]张广生,张彦丽.历史意识与西方的自我认同:思想史的考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6):129.
[10]郝勤.论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J].四川: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7-11.
[11]关朝阳,孙晓伟.我国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J].体育世界,2009(5):116-117.
Cri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urban folk sports culture
ZHAO Xue,LI Yan-Chao
(Inst.ofSportIndustryDevelopment,ShanghaiUniversityof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Abstract:The study adopted the cultural policies and the development theory of city culture to explore the crisis of folk sports culture in China's urban areas. It indicates that the nothingness of perceived value, the alienation of dissemination, the excessive strengthening on marketing and the worsening ecosystems are mainly crisis. And, the modern cultural radicalism, the weakening of the self axis of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the solid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and the whole nation system are the root causes for the crisis.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folk sports culture is to persist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rebuild urban sports spirits, construct urban sports system and ecologically-civilized sports culture.
Key words:metropolis; folk sports culture; crisis;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6)01-0020-05
作者简介:赵雪(1990-),女,山东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赛事运作。
基金项目: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编号:11DZ2261100)。
收稿日期:201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