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2016-11-28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少数民族资本

唐 明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唐 明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立足社会资本理论,解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阶段,探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研究结果显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步走向消亡的原因主要有: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任与认同的缺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失传和消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网络失去平衡等。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措施,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效地传承发展,为摆脱传承发展的困境提供思路,进而积极探索培养民族公共精神的基本面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基础。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社会资本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分布区域广泛,从南方的苗族、傣族、壮族,到北方的朝鲜族、蒙古族和锡伯族等,它们在地域、文化、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项目,并随着社会变迁和历史的进步得到不断发展。然而,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与转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因而诸多传统体育项目呈现萎缩之势,陷入了困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资源,不能仅限于保护,更要着眼于传承和发展;而社会资本对这种资源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所包含的信任、社会规范、自组织参与网络、民族公共精神等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促进体育组织或者群体内的相互合作和信任,推动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阶段的社会资本解析

1.1 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

社会资本概念最早由法国的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之后科尔曼和普特南又将社会资本的理论进一步拓展。普特南将社会资本的研究更加深化,他指出: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具有社会组织的特征,可以通过信任、规范和社会关系网络等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动,并提高社会效率[1]。

尽管专家学者们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表述各抒己见,但是对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基本达成了共识,即由信任、关系网络和社会规范(规则)等构成。具体是指:以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以(个人和)一定组织的共同收益为目的,以社会信任为核心,通过组织成员自由地、长期地横向交往合作而形成的有利于增进(个人和)组织收益的一系列互惠规范、民族公共精神和公民参与网络[2]。社会资本理论反映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语境中,主要指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长期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具有自己独特传统的资本,具体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形式、传统习俗规范、传统节日以及少数民族群体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联系的交往关系网络等。

1.2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解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阶段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除了汉族之外,剩下的55个都属于少数民族。各民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习俗,而这里谈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沉淀下来的精神和运动的社会资本产物。199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大力发展体育项目的背景下,已经发现和发掘的体育类型有676条,比如民族式摔跤、马术、赛龙舟、狩猎、秋千、陀螺、射箭等体育项目,都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组成部分。但是到2006年再次统计时发现,还在传承的传统体育项目却只有几十个了,如果不及时抢救和保护,许多项目就会逐渐消失[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阶段,从根本上说是由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社会资本积累阶段、社会资本流失阶段和社会资本再生产阶段。这3个阶段是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总体的概括和对比,描述了我国体育文化项目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

1.2.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资本积累阶段 在社会资本积累阶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是经济层面、组织形式层面和文化层面共同作用的结合过程,包含了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和个别项目的身传心授等活动。在这个阶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以血缘为核心的、封闭的过程,多数体育项目仅是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别体育项目的发展是靠着师傅的传统权威手把手的身传心授来传承。各民族在辗转迁徙、融合甚至战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各族系的共性特征明显,其组织形式严密,具有传统的特殊信任和社会关系网络;共性的图腾崇拜、动物崇拜以及宗教信仰等还没有从生产和政治中脱离出来,体育文化的传承处于集体无意识的阶段。如云南的独龙族人为了生存经常要顺着藤蔓攀爬到悬崖峭壁,甚至要利用藤蔓从一端溜滑到另一端。为了掌握这些生存技能,独龙族人从小就必须加强训练,为了检验训练成果,经常在成年族人的带领下进行竞赛,久而久之,经过代代传承,溜滑索就成了体育比赛项目。这个阶段主要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通常表现为家长管理式,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占主导,社会交往表现为血缘、家庭关系交往和狭隘的地域交往,族员的同质性较强,是生存优先性造成的结果。

1.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资本流失阶段 在社会资本流失阶段,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颠覆,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被现代市场经济冲击和削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受到外来体育文化的挤压,其自发链状态发生断裂。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以及节日和习俗等的参与热情锐减,出现萎缩的现象。族群间的沟通与合作减少,一些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出现后继无人甚至失传的尴尬境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被经济活动和功名利益价值观所统治,以血缘地缘为核心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本生成的特殊人际信任和关系网络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从而导致社会交往的信任、关系网络和民族精神缺失。现代市场经济打破了先赋性血缘、地缘关系对个体发展的限制,族群成员的流动性和异质性提高,人际交往加速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与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等有着广泛关联的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慢慢地被现代的意识所取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制度伦理选择。

1.2.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资本再生产阶段 面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社会资本的流失现状,急需少数民族地区对体育文化社会资本进行重新培育和完善,也就是通过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来挽救颓势。这个阶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应成为一种行为、一种制度,并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注重民族细节,避免体育工作者缺乏文化内涵、难以让现代人接受的挖掘整理工作。以现代社会规范和自组织网络为主要部分的社会资本形成过程中,要以普遍社会信任为核心,各民族应自觉自序地传播和传承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并借取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向着更远的范围进行扩散。少数民族对自己传统体育文化的信任程度、认识态度、认同程度,决定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繁荣兴盛。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多属于团体传承项目,因此少数民族长期平等持续互动而产生的自组织网络及组织中存有的自治规范、自治精神极大地影响着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代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使得这种文化传承逐渐地进化到一种更高级的“自组织状态”。

2 社会资本理论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

在社会体制改革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形下,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传统社会资本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并开始向现代社会资本转型,呈现出以业缘关系为主导、倾向于横向联系开放状态。这种变化直接由对“人的依赖关系”的交往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交往转化。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关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原有的人际网络及信任关系失去了平衡,新的社会关系尚未建立,原有的社会规范已经丧失了其约束性作用。由于新的社会规范尚未成熟,加上原有的社会关系失去了作用,最终导致新的社会网络呈现出混乱的状态,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极度缺失,处于社会资本的流失阶段,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前途迷茫,陷入尴尬境地。

2.1 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任与认同的缺失

信任与认同是社会资本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是一个在相互交流、接受、认可的过程中维持社会交往的基本情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信任与认同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在共同语言、共同区域以及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对自己民族的体育项目、体育形式以及民俗、规范和相关制度等的理解、拥护和坚守,由此形成内聚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社会需要拥有良好的信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更需要良好的信任和认同。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社会转型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信任体系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族员对自己传统体育项目、民俗文化和规范忽视甚至不再信任和认同。族员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如何通过传统体育文化发家致富上,传统体育变得资本化,原有的以表达信任、友情和互惠等人际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民族体育文化认同和互信机制逐渐消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主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任与认同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失传和绝迹。

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失传和消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一旦失传或者消亡,势必造成社会资本的流失。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等方面,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沉淀成为精髓,形成了少数民族内部特有的风土文化,而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又诞生出许多日常文化和宗教文化,比如彝族的摔跤、白族的霸王鞭、布朗族的藤球等。这些体育项目都来源于生活,由祖辈父辈进行教导,并历经多年传承下来。但是现如今,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民众不断追求外在的新鲜事物,导致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活动逐渐消失于现代生活之中,使我国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失去其本来的民族色彩。如:对湖北省松滋市土家族乡的中老年朋友调查表明[4],中老年朋友认为“摆手舞”之类的民族体育活动是年轻人“玩的东西”,现在玩不玩无所谓;年轻一代认为“我们的活动(即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太土气、没意思,不如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刺激”。相反,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更热衷于现代活动项目,尤其是年轻一代人。云南彝族杂居区举办火把节的活动习俗日渐淡化,赛装节的民俗活动也被商业化式的“太阳女”选拔活动所取代。苗族的舞吉宝、景颇族的刀术、回族的大刀、壮族的蚂拐刀、傣族的三坑拳、畲族的舞铃刀等项目也面临失传。由此可见,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衰决定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繁荣兴盛。

2.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断裂

社会关系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影响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甚至可以说体育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网络。具体而言,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与人、集体(团体)与集体(团体)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少数民族地区正常的社会关系网络应该是相互认同、团结,为了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持一定的互动。当然,由于自组织关系网络的建设并不是一个自上而下强制性的结果,而是长期平等持续互动与多方共同积极自觉参与的结果。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这种关系网络同样需要民众自觉经过长期而复杂的建构过程才能得以保存和发展。

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原本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乡村社会被打破,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耕已经不再是少数民族人民唯一的经济和文化来源,大部分青壮年纷纷走出家门涌入城市,使得民族地区呈现空心化状态[5]。原来集中的居住格局被打破,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信帮助越来越少,人际关系淡漠,在活动和比赛中自发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断裂,削弱了少数民族的凝聚力,进而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长失去了组织的依托。肩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广大青壮年的外流导致了农村空心化,以青壮年为主力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网络也在逐渐消失。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农村生产劳动机械化程度提高,以往需要集体合作的生产劳动,如今两三个人完全可以胜任,原来传统的以合作劳动为依托的关系网络不断流失,许多起源于生产劳动或以庆祝丰收为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失去了发展的原生态环境和社会资本。如水族最具特色的“端节”赛马的起源就是单纯的庆丰活动,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由于传统以合作劳动为依托的关系网络流失,现已逐渐消失。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网络失去平衡,传统社会资本瓦解,赖以生存的土壤遭到破坏,使得传统的体育文化逐步走向消亡。

3 社会资本再生产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

社会资本的流失是造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困境的原因之一,因此要通过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来解决,也就是通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复兴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扶持少数民族自组织网络等增加社会资本储备的措施助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1 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少数民族社会资本再生产和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社会资本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政府的权威。在少数民族地区,党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仍然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根本,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保障。

首先,在生产社会资本方面,政府拥有最强能力的领域是教育。通过各级教育能在少数民族地区创造出良好的民族文化精神与民族凝聚力。要想把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到下一代,在自治地区聚集民族力量,就要把教育问题贯彻落实。其次,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规,来规范少数民族社会网络和民间行为,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立法的角度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政府施加的宏观调控措施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积累大量的社会资本。政府作用的积极发挥,不仅能使国家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来创造社会资本,而且也能够通过阻止一些事情来减少社会资本储备的消耗。例如,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每4年举行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此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尤其是传统武术项目得到了普及。政策的落实改变了以前自生自灭的自发型状态[6]。另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吸引大批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壮年回到家乡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为家乡招贤纳士,走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困境,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得以有效进行。

3.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复兴是社会资本积累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对本民族的体育项目的认同和喜爱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原有的体育项目不断减少,甚至消逝,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陷入困境。因此,必须复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积累社会资本,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信任与认同。

少数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主要是以身体活动为形式,在追求幸福、快乐、健康的同时,也具有民族信仰和宗教信念的指引作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阿昌族的耍青龙白象、白族的接本主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活动是民俗杂耍、民舞等,这类民族文艺也是最受欢迎的,吸引了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的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这些活动起到促进作用,是连接信仰与现实的纽带,是使这些活动顺利展开的保证。同时也正是这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生态下继续发展。由此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复兴的必要性。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地区仪式化民族体育项目的复兴,挖掘、整理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防止其出现慢慢消失的现象。不仅如此,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还要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精神,做到与时俱进,考虑参与者的追求目标、活动进行的必备条件,引入优秀的现代文化元素,或者融入别国元素,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有特点的创造,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保持其最为基本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

3.3 社会资本中的自组织网络保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自组织包括各类体育社团组织、经济类体育社会中介组织、各种民办非企业体育单位(教育和体育等领域的公益性机构)、非正式体育组织和网络体育社团等[7]。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及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都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中的自组织关系网络和社会规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多属于团体传承项目,如苗族的跺月亮、垒云盘,壮族的打扁担,蒙古族的赛马、摔跤等,而诸如此类的自组织以及组织中存有的自治规范极大地影响着文化的继承发扬。大多数体育文化传承组织一般都以合法的民族自组织为依靠,这些组织应该利用自身的作用,保证民族文化传承的规范性。民间自组织要充分控制体育文化的规范发展,使得体育文化顺利传递给后人。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通过在体育或者民俗自组织里的相互交流、切磋与决策,形成对体育社会活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一定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和体育社会规范作为载体,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自组织的扶持力度,满足这一地区体育发展需求。当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组织网络必然会在发展中出现不适,并在一定的时代呈现与社会的冲突与矛盾,只有不断地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组织网络进行调适和规范,才能成功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3.4 民族公共精神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精神支柱

公共精神是社会资本中的核心精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而且作为社会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组织网络与在自组织网络中培育出的民族公共精神,即少数民族平等交往的精神、自治自律的精神、民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持主动关心的精神,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所必需的。需要说明的是,所要培养的这种民族公共精神是在鼓励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强调由平等精神、自治精神、参与精神等构成并在其基础上发展的公共精神。1)公共精神中首要的精神便是平等精神。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异性就是平等。平等也是作为社会公民所具有的基本社会权利,人的基本尊严也是平等精神的外在体现。2)自治是指人类自觉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决定的能力。3)参与精神是指民众对组织中活动所持的参与愿望、信念和抱有的关心态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求现实民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持主动关心、积极参与的态度,以“主人”姿态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不是秉持一种与己无关的超然之态冷漠以对。缺乏民族公共精神的支撑与支持,不仅会使民众间的合作面临困境,而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维系和发展也是不可想象的。民族公共精神是走向协同与融洽的德性支持力量,更是集体行动的主体道德基础。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培养民族公共精神的基本路径,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特定地域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所展现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承发展已经面临危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建设内容。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等多种手段,让社会资本再生产助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复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体育自组织网络等,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1]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59.

[2]黎珍.社会资本与权力——以信任作为研究视角探讨权力的合法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0.

[3]刘坚.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4]童莹.散杂居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与重构——以湖北省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3):10-11.

[5]宋智梁,张良祥,姚大为.关于达斡尔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的创新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6):133-137.

[6]由哲,商伟,范婧婧.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策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5(2):4.

[7]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06.

责任编辑:乔艳春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Ethnic M inorities’Sports Cu lture Based on Social Capital Theory

TANG M ing
(Economy School,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Zhengzhou 450044,Henan,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interpret social capital in the analysis stage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icminorities’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analyzing difficulties i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ic m inorities’traditional sports from the pointof view of social capital,and reveals reasons for such difficulties and disappearing of ethicm inorities’traditional sports(e.g.fading of belief and recognition in culture w ithin ethic m inorities’traditional sports,the traditional sports events facing lost and dying out,and imbalance in network sustain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ic m inorities’culture).Realizing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m inority nationalities are to solve the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of ethicm inorities’culture and further to build a solid ground fo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icminorities’traditional sports by proactively looking for a path with public spirits and responsibilities.

ethic groups’sports;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social capital

G852.9

A

1004-0560(2016)01-0135-05

2015-06-25;

2015-11-03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42400411106)。

唐 明(1982—),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体育产业。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少数民族资本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