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进校园①
——基于石锁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2016-11-28韩来国蚌埠医学院体育艺术部安徽蚌埠233030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校园

韩来国(蚌埠医学院体育艺术部 安徽蚌埠 233030)



非物质文化进校园①
——基于石锁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韩来国
(蚌埠医学院体育艺术部安徽蚌埠233030)

摘 要:该文从探索石锁的保护与传承的角度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锁”进校园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了分层发展、突出重点,内外结合、多措并举,统一规则、创编教材,利用高校科研平台优势完成对石锁器材的革新改造,加快石锁项目的创新与传播的可行性举措。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石锁 校园 保护与传承

石锁是我国公布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项目之一。这一古老的运动项目由盛至衰,畏缩不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于濒临灭绝的绝境。近年来,随着国家、政府等各相关部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积极的抢救、保护等,石锁的发展略有起色,但是仍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影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体育项目的快速发展,新兴体育项目的崛起,让古老的石锁运动项目黯然失色,以至于出现传承断层、后继乏人,再加上城市的快速发展,乡村城镇化的战略推进,使其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一运动项目的爱好者人数全国不超过万人,其中河南、江苏两省人口较多,发展较为成熟。目前,石锁主要流传于江苏、河南、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长三角地区是目前石锁发展的主要传承地,现有协会20个,江苏14个、上海4个、浙江1个、安徽1个,单个协会会员数平均有40~50人,最多的也不过百人。协会多为民间自发组织,人数少、规模小,会员平均年龄较大,多为男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较低。技艺传承的方式单一、陈旧,靠老的艺人或传人的身传口授,无教材或图解说明。

1 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多维的,校园是多种文化有机融合、传承、发展、创新的大平台。把非物质文化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是个双赢的工程,既利于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有利于对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完善和补充。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利于学生内在品质的提升。学生在学习了解非遗知识的同时也是对我国文化、历史、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学习的了解过程,有利于坚定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1.1构建非遗保护、传承新平台

近些年,我国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和财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但是并未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政府的支持、帮扶所起的作用侧重于保护,但是传承的效果有限,对于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根本,传承是延续、是发展,只有彻底解决了传承问题才能保证其经久不衰、延绵不断经得起时间的淬炼,而传承关键在于人。而校园,尤其是高校校园相对于社会环境具有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拥有制约传承的关键载体——人,且素质高、数量大、年轻有朝气。如果能把非物质文化引入和融合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渠道的拓宽,是行之有效的新渠道、新平台。

1.2赋予校园文化新内涵

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和补充,可以为学校教育补充新的,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非物质文化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性,这符合当前我国高水平大学“一校一色”、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性大学建设的办学理念。学校可以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提供必要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传承载体等,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尤其是高校校园,它是高素质人才的集散地,人群数量稳定,且相对集中易于管理,可塑性强,是任何一种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的载体。同时它又具有极高的流通性,随着毕业、就业,其身所传承的文化也被传播到各行各业、各个地域,作为青年人结婚生子后又极有可能把这种文化代代相传下去,开枝散叶,生生不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传承的特点,是非物质文化最好的保护与传承者。 二者有机的融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对校园文化的丰富与补充。

1.3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近年来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的全面开展及其所取得的成绩就是最好的佐证。校园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校园拥有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人,所以,这一途径不仅至关重要,而且有效、可靠,与其他保护、传承途径相比优势明显、高效、成果丰硕。一是学校可以利用它的教育功能对“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二是学校拥有一定的人力、物力、环境资源利于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保障;三是学校能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锁”进校园的必要性

我国在2011年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指出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非常有必要,同时也是可行的有效的。世界上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中国最多,所以,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责任,也有义务肩负起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并在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传播功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根植于民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空间遭到严重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萎缩,人口流失,现有的传承者总体文化水平较低,群体老龄化现象严重。这些一系列制约其发展的现实问题迫使其另辟蹊径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而校园,尤其是高校校园,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力、物力资源等都能满足其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故而非物质文化进校园对石锁的保护与传承很重要也很必要。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锁”进校园的可行措施

3.1分层发展、突出重点

对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锁”主要以文化宣传、普及文化知识为主,通过宣讲、介绍,让学生对石锁运动项目的历史传承、文化内涵等有个基本的了解或掌握;通过实物展演、表演或视频展示等直观形式使学生对该运动项目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对有条件的中学可以校本课程、大课间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传授。加大石锁在高校校园植入的宣传、普及力度,把高校校园作为主阵地对石锁加以保护与传承。

3.2内外结合、多措并举

以高校为主阵地,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可以纳入常规的体育教学中,以体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推广、普及,也可以更加灵活、开放地在俱乐部、协会、社团等组织形式中利用自由、充足的课外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学习,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去了解、掌握该项运动的技能、历史文化等。

3.3器材的变革与创新

石锁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所用的材料都以质地坚硬的石材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外形神似古代门窗上的锁,是名副其实的石锁,由古流传至今。这种完整的保留对石锁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但是,在如今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可供人们选择的休闲、健身、娱乐的方式不胜枚举,古老的石锁毫无优势可言,石质的器材让初学者觉得笨重无趣且毫无安全感,心存顾忌。所以,如何让初学者找到合适的练习器材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人们大胆尝试对现有的石锁进行改革,以减除他们的顾忌。可以尝试在石锁的外边加上软包装或是改用塑料代替石材制作供初学者练习,也可以制作一些能吸引年轻人的个性锁激发他们参与练习的兴趣,待他们对石锁的传承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爱上这项运动并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后再改用石质石锁进行练习。

3.4统一规则、创编教材

目前,石锁技艺的传授主要是靠身传口授这一陈旧古老的方式传承延续,初学者只能通过机械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摸索来慢慢掌握把玩技巧,这给初学者的入门带来了很大的学习障碍,不利于项目的推广、普及。这种身传口授的方式也不利于石锁文化、技艺的长久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石锁传人的老去,一些石锁技艺便随之消逝不可复原。所以,应该把这些现存的石锁技艺加以整理,统一、规范动作,用文字和图解加以记载编写成册,结合技艺高超的石锁艺人的切身感受,加以注释练习的方式、方法和动作要领。规范动作,统一动作名称和规格要求,统一竞赛规则,做到有则可寻,有则可依,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

3.5利用高校的研究平台优势加快石锁的创新与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锁进校园,在校园中推广、普及还处于摸索、尝试阶段,无统一、完善的教学内容,也无成功的教学经验,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研究。高校是一个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有优质的师资队伍和较强的科研储备,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平台完成对石锁器材的改造、革新和对石锁技艺动作的创新,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可操作性,提高观赏性。

参考文献

[1]窦彦丽,窦彦雪.石锁溯源及其流变[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49-151.

[2]徐诚堂,于翠兰,孙永武.江苏省石锁运动现状调查[J].体育科技,2011(6):86-88.

[3]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9-55.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5(a)-0138-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3.138

基金项目:①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6A0593);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5jyxm204);蚌埠医学院重点科研项目(BYKY1499skZD)。

作者简介:韩来国 (1976—),男,安徽霍邱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