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场舞蹿红背后的三维需求论①

2016-11-28彭琼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广场舞需求

彭琼(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2)



广场舞蹿红背后的三维需求论①

彭琼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摘 要: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各种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交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广场舞作为时代的产物,其蹿红绝非偶然,它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生物属性的健身需求与娱心需求、满足社会属性的老龄化需求与城镇化需求,以及为满足文化属性的集体记忆与情感的唤醒,构建社区文化的需求而应运而生的特有现象。

关键词:广场舞 蹿红 需求 满足

在20世纪90年代前,人们对“广场舞”一词似乎还明显感到陌生,但进入90年代以后,广场舞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我国迅速扎根发芽疯狂生长,其参与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覆盖面积之广已逐步发展成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据目前的保守估计,全国大约有一亿中老年人在跳广场舞,涉及全国每个城市社区和乡镇,中国大妈们甚至还把广场舞跳到了世界各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不小轰动。那么不禁引起人们思考,广场舞何能“遍地开花”而又经久不衰?在这“一夜蹿红”的背后又究竟是什么在推波助澜?接下来笔者将以广场舞的兴起为着眼点,从个体、社会、文化三个不同维度对广场舞蹿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1 个体需求的满足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人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之后,会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人们往往会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1.1健身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不良情绪等正威胁人类健康,现代文明病泛滥成灾导致亚健康人群数持续增长。此外,随着生物学年龄的增加,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已出现衰退现象,由此人们开始具有强烈的健身意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催生了“全民健身”热潮。但相对身体机能已不处于年轻状态的中老年人而言,高强度、快节奏的运动可能招致身体受伤或精神紧张,而广场舞简单的舞步、轻松的节奏、符合中老年人身体条件恰恰迎合了中老年人的健身需求,是一种“低成本、高效果”的健身手段。

广场舞是典型的低强度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通常为1 h左右,经常从事广场舞锻炼可以加强运动系统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保持手脚灵活,使人们可以轻松自如,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复杂动作。广场舞活动不仅可以加强肌肉力量的锻炼,而且能够消除大脑疲劳,改善本体感受机能,提高对身体空间和位置的感知能力。另外,长期坚持广场舞锻炼,对人们的消化功能、心肺功能、呼吸机能以及保持美好的身材都能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1.2娱心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扩充,现如今生活质量大幅改善,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口相对集中,公共空间越来越少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陌生。而作为广场舞主体人群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大多是退休在家,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减少,余暇时间逐渐增多,因此,生活空间相对缩小,再加上大多数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缺乏关心照顾,心理上容易感到孤独、寂寞和空虚。在这种积压的消极情绪缺乏正当的排解之道的苦闷生活中,使得中老年人需要有精神的调剂和升华,否则心理压力难以排泄。广场舞迎合了中老年人健身、休闲、社交和娱乐的多样化需求,既锻炼了身体,放松了心情,又打发了余暇时间,排解了孤寂情绪,着实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

在广场舞这种集体娱乐中,舞者在欢快的音乐节奏下将内心情感抒发在优美的身体姿态上,通过这种自我展示可以带来一种无以言表的快感,满足了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就需要和被尊重需要,消除人们的紧张情绪使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此外,广场舞在愉悦享受和强身健体的同时,又是消除孤寞拓宽社交增进相互情感交流的“润滑剂”,使人容易产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2 社会需求的满足

一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对当前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即构建社会。“广场舞暴热”的社会现象,既体现了我国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方面仍显准备不足,同时也反映出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导致公共空间严重受挤压的问题凸显。

2.1老龄化问题凸显

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通常认为这个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据了解,中国1999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众所周知,我国是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完善的状况下进入老龄化,表现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征。老龄人口不断地快速增长,高度膨胀,已超过了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老年群体是社会相对弱势群体且又是在不断扩大的群体,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全社会急待解决的难题。

2.2城镇化挤压公共空间

中国不断地城镇化进程增加了流入城市的人口数量,城镇开发挤压了生活空间。根据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按照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61亿人计算,平均每1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46 m2。虽与2003年的第5次普查相比,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长近1倍,但相对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来说,公共体育场地供应明显存在不足。日常休闲正走向产业化,投资者的目光聚焦于消费力强的年轻一族,包括资本、地产、乃至城市规划的休闲资源均向年轻人倾斜。与此同时,公益性休闲基础设施和服务还没有完善起来。老年人作为“多闲暇、低消费”群体,可选择的产品相对较少,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2.3双重社会背景催生广场舞热潮

在这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休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在一时间内集中爆发。如果休闲是年轻人在紧张的工作后恢复身体、调整状态、寻求快乐的一种手段,那么对于自由时间充足的老年人来说,休闲更多的意义在于它是老年人追求生活意义、追求生命价值和与社会融为一体的必备活动。现在面对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应对手段基本是以物质保障为主,例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改革,务求尽量让老人在生活上得到保障。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老年人的物质保障当然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奠定物质基础后,属于“上层建筑”的精神层面保障,是否也应该得到满足?是否能够耐心地聆听他们的诉求?社会是否能够提供更多样的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文娱活动?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即使没有广场舞大妈,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也会催生出其他形式的“大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应对老龄化和城镇化问题的凸显,广场舞可谓应运而生。广场舞之所以随处可见,主要是因为其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极低,既无需特定的体育场所,也无需专业的体育器材,更无须昂贵、高端的设备。只要有空旷的地面,再加上简单的播放器,就可以形成广场舞的硬件设施,加之广场舞简单易学、消费低、集体参与感强,同时兼具健身和审美功能,愉悦身心,非常符合老年人的休闲需求。广场舞受到老年人的追捧,既由他们的主观偏好决定,也是社会客观条件造成的。

3 文化需求的满足

3.1集体记忆与情感的唤醒

水有源,树有根,众所周知,称霸广场舞阵地的主力军属于中老年妇女阶层,按时间推算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年龄层的人应该生于建国初期时代,她们历经过文革时期激进的破旧立新狂潮又迎来了改革开放后奔小康的新时代生活,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估计只有这代人自己才深有体会,而作为广场舞前身的秧歌在中国社会里具有根深蒂固的生命力,它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大众的精神风貌和身体感觉,体现朴素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景,始终是最为经典的大众表达愉悦、喜庆、快乐和希望的草根性艺术形式。广场舞的风靡,可以说是一种大众文化的回潮或者说是一种集体怀旧情感的蔓延。在“红卫兵”年代长大的中国老人想通过广场舞这种最熟悉最有情感的集体性共舞过程来抒发内心的情怀,纪念或者重温他们在激荡岁月中已逝去的青春记忆。

3.2社区文化的构建

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用一些活动来填满,以增添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人们从事什么娱乐活动,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取向,在一定的区域里,广场舞的盛行就构建了社区的广场舞文化特色,充实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此外,长期进行广场舞锻炼可以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最后,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迁徙的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陌生。广场舞以集体共舞为形式,以群众参与为基础。因此,在练习的日积月累中,往往容易增情感交流,加深友谊,融洽邻里关系,为重组熟人社会构建和谐社区起到关键作用。

4 结语

总之统而观之,健身和娱心的个体需求是广场舞发展的内在动因,而城镇化和老龄化的社会背景是其发展的外在条件,构建城市社区文化是其发展的方向,而此3个维度的内在关联又与广场舞自身所具有的特点相呼应,由此种种便自然而然造就了广场舞风靡全国的现象。随着广场舞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不可否认它确实引发出了噪音扰民等不和谐的问题,但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广场舞会朝着越来越规范化、健康化、和谐文明化的方向欣欣向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代敏.武汉市主城区中老年人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2]丽华.广场舞热的冷思考[J].中国工人,2014(3):32-39.

[3]丁汉辉.论我国广场舞之盛行及发展[J].体育科技,2014,22(2):85-86.

[4]周芳,方新普.全民健身中广场舞流行的社会学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0(2):104-108.

[5]田山.全民健身视野下广场舞发展的思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12):25-26.

[6]王书.广场舞——城市文化与群众体育的桥梁[J].搏击(体育论坛),2013,5(10):67-69.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5(a)-0153-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3.153

作者简介:①彭琼(1993,2—),女,汉,娄底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广场舞需求
试论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基于云端的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的研究
广场舞与群众文化建设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