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

2016-11-26刘大胜罗铮

老区建设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团员青年

刘大胜 罗铮

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

刘大胜罗铮

[提要]通过阅读大量的史料和缜密的思考,总结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六个方面的历史贡献和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四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四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中央苏区;青年工作;历史贡献;历史经验;现实意义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广阔的赣南、闽西大地,创建了“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中央苏区,进行了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的伟大探索,谱写了光照千秋、彪炳史册的壮丽史诗。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青年工作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组织紧紧围绕反“围剿”军事斗争、“扩红”运动、土地革命等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充分发挥了先进青年群众组织与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探索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开展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的历史贡献

(一)以建立青年组织为基础,积极团结教育青年,扩大青年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930年11月,江西省行委通告第11号《加紧团的工作号召广大青年群众实行阶级决战与团目前的工作》指出:“青年工作是整个的革命工作中最主要的部分……青年运动做得不好,团的工作不健全,确实是要影响整个的革命运动,革命必然不能顺利的向前开展和胜利,这是在过去一切的革命斗争中都证明了青年的伟大作用。”[1]在党的高度重视下,中央苏区共青团广泛建立和发展团的组织,尽可能地将青年团结起来。1932年1月召开的苏区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高度重视建立青年组织,会议通过的《团的建设问题决议》指出:“广泛发展团的组织,应成为目前团的建设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2]1932年2月,团苏区中央局再次作出《发展苏区团的组织决议》,决定在新发展的区域普遍建立团的组织,在所有的工厂、作坊与乡村中建立团的支部。此后,共青团组织蓬勃发展,至1933年5月底,江西、福建两省的共青团员总数达73000余人,比1932年春增加6倍以上。团苏区中央局还陆续成立了一些工作部门,除设有秘书处、宣传部、组织部外,还设有经济法权部、苏区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中央儿童局等工作部门,还办有列宁团校[3],各项工作陆续走上正轨。此外,中央苏区共青团领导少年先锋队、共产主义儿童团等青少年组织开展工作,不断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到1932年8月,少年先锋队队员超过了13万人。

(二)以“扩红”运动为中心,广泛动员团员青年参军参战,保卫根据地

苏区青年是革命战争的主要力量,扩大红军是共青团和少先队的一项核心工作。1930年6月通过的《猛烈的扩大红军决议》,号召青年鼓起斗志和战斗热情,把青年群众和少先队员输送到红军中去。中央苏区团组织派出多支扩红工作队,选送了大批团干部到红军中去做政治工作。机关刊物《青年实话》对“扩红”运动的成绩、经验、出现的问题等作了及时、详细的报道。团员们不但以身作则带头参军,而且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动员青年参军,促使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齐参军、模范少先队整连整排武装上前线的动人场景,在广大青年中掀起了一股参军参战的热潮。“被批准的,乐得一跳三丈高,脚不沾地地跑回家准备行装去了。没有被批准的,意见可大啦,经过区乡领导反复地作思想工作才安下心来。”[4]仅1933年红五月,江西省就有10万新兵到军区报到。1933年8月在江西博生县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正是苏区青年组织“扩红”运动的杰出产物,全师一万余人中,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誓师出征后多次取得卓越战果,受到苏区领导的称赞。据统计,兴国县长冈乡每100个青壮年中有80个当红军和参加革命工作,上杭县才溪乡每100个青壮年中有88个当了红军和外出参加革命工作。[5]同时,共青团员与少先队员全力配合红军开展敌后游击战,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学习军事,通过贴标语、散传单,在山上摇旗呐喊、放冷枪,在路口、树林里埋地雷等方式,或迷惑敌人,或延阻敌人前进,或直接袭击敌人,在反“围剿”、保卫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三)以“打土豪分田地”为重点,充分调动团员青年投身革命事业的积极性,维护社会治安,捍卫革命果实开展土地革命,是中央苏区的一项重要任务。苏区共青团组织积极带领团员青年参与土地革命,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勇敢地向地主阶级进行清算,大胆同“瞒田”、“转移田”、“分田不均”等现象作斗争。1931年2月通过的《团在苏区的任务决议》中指出:“团积极的帮助党和苏维埃政府来实现苏维埃的土地法令,参加土地的分配,分派团员去帮助苏维埃机关。团帮助党来督促土地分配正确地按照当地决定的原则实行,到处成为平分一切土地的倡导者,平分一切土地是苏维埃政权解决土地问题的最彻底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团员青年也分到了田地与房屋,在摆脱地主剥削、废除各类债务的同时,又改善了经济地位,翻身作了主人,从而大大提高了革命斗争的主动性,坚定了保卫红色政权和革命果实的决心。苏区的广大少先队员们也积极响应号召,积极站岗放哨,监视地主富农等反革命分子,防止其破坏分田运动。此外,为防止敌特分子潜入根据地搞破坏,团组织和少先队到处设岗立哨,观察、监视敌人,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根据地的社会治安,捍卫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

(四)以“共产主义礼拜六义务劳动”为抓手,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义务劳动,踊跃拥军优属,支援前线

为鼓舞红军士气,保证红军作战和生活物资的供应以及保证红军家庭的生活和生产,解除红军后顾之忧,中央苏区团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支援前线的义务劳动。1931年2月,苏区团组织决定开展“共青团员的礼拜六”活动。在休息日(星期日、假日)动员团员做一定的工作,如替红军家属耕田收割,帮助红军运输、担架、修桥补路,做草鞋、套鞋、缝制衣被慰劳红军,垦荒地种粮食供给红军和苏维埃,等等。此后,一个以拥军优属为主要内容的“共产青年团礼拜六”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并由团员发展到全体青少年。各级团组织、少先队、儿童团按照居住区域,组织耕田队、生产队,包耕包收,组织服务队定期登门挑水、砍柴做饭。当时有一首山歌唱到:“七劝亲郎当红军,家中田事你放心;青年团员真真好,礼拜六来帮助耕。”[6]每当红军部队路过或驻扎上杭苏区时,各级团组织就组织文艺演出队到红军驻地宣传演出,用活生生的事例,通过文艺表演来鼓舞红军战士的斗志。[7]此外,为保证困难时期红军的后勤需要,团组织号召团员青年从每天定量的半斤口粮中再节省一些捐给红军,一天只吃两顿掺合野菜的稀饭。少先队员们提出“多种一棵菜、一升豆、一斗粮,支援红军,使红军吃饱饭,打胜仗,缴机关枪”的口号。

(五)以“扫盲”运动为牵引,协助健全青少年文教网络,提高青年的革命觉悟和文化水平

中央苏区时期共青团积极协助党和政府,通过兴办补习夜校、识字班、农村俱乐部、图书室等文教事业,帮助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扫除文盲,建立健全青少年文教网络。据江西、福建、广东三省1930年统计,在2932个乡中,有列宁小学3052所,平均每个乡超过1所,学生近9000人;补习夜校6462所,学生9万余人。1933年8月,共青团中央局发起“团对教育工作的协助运动”,积极协助教育部开办列宁小学、劳动小学,选派青年干部和团员到列宁小学工作或参加教员训练班,充实教学力量,改进教育质量;动员年满入学的儿童全体到列宁小学读书,消灭儿童中的不识字现象;消灭团内和少先队内的文盲,并要求每个团员消灭十个文盲,帮助建立文盲协会组织;组织各种研究小组、讲演组,举办报告会、讨论会,编印《识字课本》、《少队读本》、《革命歌曲集》等学习材料,丰富了学习形式,推动了苏区文教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文化水平。

(六)以青年学校和青年刊物为载体,通过培训提升青年干部综合素质,着力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

为切实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青年干部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中央苏区共青团组织注重通过开办团校、夜校、读书班等学习组织和建立俱乐部、列宁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组织团员学政治、学文化,提高广大团员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1932年12月,团苏区中央局在瑞金开办中央列宁团校,第一期学员共有124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徐特立等领导都到列宁团校作过报告或讲课。在中央苏区,团的支部、小组普遍成立了读报小组,对团员进行马列主义、革命形势、团的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出版发行了《青年实话》《列宁青年》《团的建设》《红孩儿报》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报刊,这些刊物既是宣传党和苏维埃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喉舌,也是指导青年工作、教育引导青年干部的重要阵地,在青年干部乃至广大青年中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团苏区中央局的机关报,《青年实话》的最高发行量达2.8万余份,成为仅次于《红色中华》的中央苏区第二大报。以列宁学校为代表的青年学校和《青年实话》为代表的青年刊物,深受苏区青年干部的喜爱,为苏区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干部。

总体来看,中央苏区时期共青团组织尽管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影响,但仍很好地发挥了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与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在教育引导、组织动员、竭诚服务广大青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创造了不少宝贵经验,在我国青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

(一)党的高度重视与有力领导,是做好青年工作的根本保证

中央苏区时期的历史实践证明,党对共青团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为团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巩固发展了组织体系,建立了密切的党团关系,是确保中央苏区青年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1932年中央苏区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党中央指出党要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帮助团组织建设和开展青年工农群众的工作;各级党团支部之间要紧密联系、互派代表,积极发展团组织,帮助团吸纳苏区青年工人与农民力量,开展青年动员工作;实行党团优秀干部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强党对团的领导。比如在红军中普遍发展团的工作,基层连队积极发展共青团员,在党的支部中建立列宁青年组等。此外,中央苏区的工会组织、反帝拥苏同盟、革命互济会、贫农团以及妇女工作机构中,都设有青年工作部门,专门负责本系统青年工作的开展。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团组织覆盖面,提升了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影响力,为做好青年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正如1931年秋任弼时同志在兴国县第一届少共团代会开幕式上代表团中央致贺辞时所强调:“苏区各级团组织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青少年的革命热情,把富有朝气和战斗精神的青少年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二)围绕党的号召积极行动,组织动员团员青年投身中心工作建功立业,是青年工作的核心任务

青年工作必须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服从、服务于革命战争大局需要。中央苏区时期,各级共青团坚定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党的基本任务就是团的基本任务”,把服从服务于党政大局的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团组织广泛号召动员团员青年在政治上拥护党的领导,巩固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积极“打土豪分田地”,确保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顺利进行;在军事上参军参战,设立扩红工作队,动员赤卫队、少先队到红军中去,创建少共国际师,在反“围剿”、“扩红”运动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后勤保障上拥军优属,发起“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踊跃支援前线;在文化建设上助力扫盲运动,积极成立夜校、阅报室、俱乐部等,开办各种学校和训练班,掀起了一股扫盲热潮。团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得到了党组织的充分肯定。

(三)密切团青关系,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育引领,不断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青年工作的主要职责

要切实做好共青团工作,必须密切联系广大青年,准确把握青年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况,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服务青年的核心需求,并寓教育引领于服务之中,增强团组织对青年的粘性。中央苏区时期团组织准确把握深受土豪劣绅、地主恶霸欺凌的广大青年的实际和心理,在土地革命中给青年分田配屋、废除债务,改善经济条件,并且全面开展扫盲识字运动,扩大了青年群众的知识面,保障了普通青年多方面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各级团组织通过普及革命标语、发行刊物、开展娱乐活动、唱红色歌谣等政治动员方式,宣扬党的主张,唤起青年的革命觉悟,让青年认识到苏维埃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府,党团组织可以代表和维护青年群众根本利益,号召动员青年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踊跃参加革命斗争。在这个过程中,既强化了青年群众的革命觉悟,激发了青年群众参与革命的热情,同时也不断扩大了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了团组织的自身建设。

(四)注重加强队伍建设,激发青年干部锤炼优良作风、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执著追求,是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基础

中央苏区时期共青团在做好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各项工作的同时,也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注重增强团员先进性,提升青年干部的工作能力,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夯实工作开展的基础。团组织以开展“扫盲”运动、开设青年学校、创办青年刊物等为载体,大大提升了广大团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为开展好中央苏区青年工作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严格规范组织管理,教育团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做好党的助手。“共青团员是最听党的话、最勇敢的人,是不计较个人利益、献身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人”;“特别强调团员要不畏困难,不怕牺牲,服从组织,严守秘密”,这一句句普通青年干部牢记心中的“团的誓言”,正是中央苏区团组织发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如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和“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为民精神的生动体现,激发着青年干部锤炼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和努力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执著追求,在革命进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中央苏区时期青年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高扬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旋律,引导青少年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中央苏区时期革命历史深刻地启示我们,信仰是一个人的至高操守,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精神支柱。要做好青年工作,就必须坚持在党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努力弘扬青年运动的时代主旋律,引导广大青少年铭记党的关怀,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中国青年运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央苏区时期,青年运动与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等内容相结合,踊跃投身创建、巩固、保卫苏区的各项斗争,发挥了党的助手、革命斗争尖兵等积极作用。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是首要政治任务。应当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牢固树立远大理想,高扬中国青年运动的主旋律,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坚定不移沿着党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做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中央苏区时期各级团组织团结带领团员青年围绕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土地革命,支持经济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保障民主权利,改善群众生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年运动,促进了苏区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明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也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各级共青团正在根据中央部署深化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团结带领团员青年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此,各级团组织应当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握大好发展机遇,围绕中心精准发力,找准共青团参与脱贫攻坚、创新创业、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带领各行各业团员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三)沉心走群众路线,以青年需求为导向竭诚服务青年成长发展,提升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有效覆盖面

中央苏区时期团干部身体力行地践行“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坚持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开展青年运动,密切团青关系,深化党群关系,为党和苏维埃政府稳定发展奠定了青年群众基础。与中央苏区时期相比,当前青年的构成更加多样,需求更加多元,思想更加多维,密切联系青年、全方位融入青年的要求更加迫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共青团组织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吸引力凝聚力不够、工作有效覆盖面不足和脱离青年的现象,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努力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推动共青团工作更加符合群众工作规律,也是共青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各级共青团组织应当充分利用深化改革的重大契机,牢固树立青年需求导向,坚持青年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各类新兴青年群体、特殊困难青年群体等的联系,深入一线青年,走进草根青年,把握青年脉搏,常态化倾听青年的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回应青年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针对青年在成长成才、创业就业、婚恋交友、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需求提供有特色、有实效的项目服务,让青年产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不断提升共青团对广大青年的粘性。

(四)强化作风建设,推进从严治团,培养一支让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队伍

团干部作风关系团的形象,关系共青团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央苏区共青团十分注重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战斗力,锤炼团干部的党性,培养了一支立场坚定、作风优良的青年干部队伍,帮助青年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扎实推进改革,深化从严治团,打造一支让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队伍,同样尤为重要,既是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进共青团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现实需要。当前的改革是党中央为共青团创新发展提供的一次难得机遇,广大团干部应当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抢抓机遇,发扬勇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保持奋发有为、苦干实干的精神状态,当好党和政府与广大青年的桥梁,畅通共青团联系青年的“最后一公里”,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不断锤炼过硬作风;坚持不懈抓好思想理论武装,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理论的学习,端正政治观和成长观,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格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三严三实”磨砺自己,形成崇尚实干的清风正气;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培养群众感情,把青年的喜怒哀乐、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为青年办了多少实事、解了多少难题作为检验作风的重要依据,争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忠实践行者、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执行者、党的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在甘于奉献中彰显青春价值。

[1]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2]团的建设问题决议案——苏区团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R].1932.[3]胡国铤.共和国之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领导机构概览[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4]赖荣光.回忆苏区共青团生活片断[EB].中国共青团网,2007.[5]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集[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7]梅黎明.解读中央苏区[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刘忠林]

刘大胜(1961—),男,中共江西省直属机关工委委员、宣传部长,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罗铮(1984—),男,共青团江西省委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江西南昌330088)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苏区团员青年
赣州市审计局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图文展
苏区精神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打造思想和业务过硬的团员青年队伍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浅谈在地勘单位改革中如何做好团员青年思想工作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倾尽全力抓好振兴发展广东原中央苏区的大事
正视差距 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