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土地改革思想的价值及意义

2016-11-26陶冬林

老区建设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中农土地农民

陶冬林

毛泽东土地改革思想的价值及意义

陶冬林

[提要]毛泽东的土地改革是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压迫下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下进行的。需要完成涉及几亿农民,如此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并且是在社会环境非常恶劣情况下进行的,其艰巨性、复杂性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如果没有毛泽东土地改革思想的指导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毛泽东土地改革思想为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并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重温毛泽东土地改革思想具有对当今我国土地改革的经验借鉴和破解三农问题提供启迪等重要意义。

毛泽东;土地;土地改革;价值意义

一、毛泽东土地改革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为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旧式农民运动由于得不到先进阶级政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致使其运动都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其结果不是惨遭镇压而失败,就是在革命中或革命后被统治者所利用。毛泽东的土地改革,前后经过了30多年,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外忧内患,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西方在华的势力,内有军阀混战。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又笼罩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统治下,蒋介石集团的国民政府实际上是代表大地主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独裁政府。反而和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勾结在一起压迫农民,他们不但抛弃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耕者又其田的思想,不去推行农村土地改革,由于封建土地制度一直受到上层政权的保护,因此土地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激烈争夺政权的斗争,毛泽东及其他共产党人领导的土地革命从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都是与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密切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凡是建立了人民政权的解放区,土改就顺利展开,一但革命失利,即使以前已经完成土改了,地主又会反攻倒算。

需要完成涉及几亿农民,如此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并且是在社会环境非常恶劣情况下进行的,其艰巨性、复杂性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如果没有党领导和毛泽东土地思想的指导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在党领导下,农民的土地斗争就成为有明确社会目的,有正确的斗争方式和土地政策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强调按照阶级斗争和人民民主专政学说分析阶级,分清敌我,放手发动群众运动。毛泽东指出:“发展农业生产是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1]是因为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生产关系,严重地妨碍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地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必须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以解放生产力。土地改革不只是为了解救农民,而且还为了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分清敌我,正确对待农村各阶层,不断地认识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地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增加土改动力,才逐步形成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改革指导思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路线,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目的,这二个方面的内容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形成了完整的土地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

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曾遇到教条主义者的反对,虽然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土地改革也做过一些正确的指示,但也有一部分是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指导。例如,要求中国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加紧反对富农的斗争等政策。教条主义者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奉为“圣旨”,把苏联的经验当做灵丹妙药,坚决照办,结果给中国土地改革带来很大危害。

毛泽东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中国土地革命的具体实践并且吸取了党内土地政策的正确部分,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政策。但是,要做到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是很不简单的事。这需要理论勇气,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讲过的一些不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个别结论,要敢于用创新的结论去替代它。如对地主的处理问题,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革命后的最初一个时期,不仅必须立刻没收大土地占有者的田产,而且必须把他们这些反革命头子和残酷压迫全体农民的人一律驱逐出去或加以拘禁,即把地主“扫地出门”。但在中国土地革命实践中,对地主的处置问题毛泽东则提出:“消灭封建地主之为阶级,而不是消灭地主个人。因此对地主必须分给和农民同样的土地财产,并使他们学会劳动生产,参加国民经济生活的行列。”[2]对地主也分配土地,给以生活出路,而不是采取“扫地出门”的政策。甚至在抗日的特殊时期采取交租是一种保障地主利益的政策。对中农问题列宁提出应当中立中农。但是毛泽东等提出应团结中农,因为中农是拥护革命的一种重要力量。中农的向背关系到土地革命的成败。要团结中农,不侵犯他们的利益,在分配土地农具时,要适当照顾中农的要求。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共同创造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的这条土地革命路线,是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它解决了在土地革命中应该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反对了“左”的和“右”的倾向,使党能联合绝大多数的贫雇农和中农,集中力量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我们党正是以这些中国革命的新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

二、毛泽东土地改革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为被压迫民族士地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毛泽东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土地思想都是根据当时的具体实际情况所作出的正确决策。抓住了当时敌我矛盾和农村当时的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这些灵活正确的土地政策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得中国的土地改革完成的很顺利。这为其他被压迫民族的土地改革提供了经验的借鉴。

例如:越南的土地改革就有中国土改模式的印迹,从1945年的八月革命到1957年越南在北方土地改革,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1949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没收帝国主义占领和越奸的土地,把一部分土地分给农民,一部分用作农场。第二阶段(1949-1955年)越南抗法期间,为了巩固民族统一战线,越共制定了减租减息、缓债。向地主阶级征收较重的农业税。第三阶段(1953-1957年)越南在北方开展了土地改革、采取没收、征收征购取得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后,越南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一阶段,越南共产党对农业改革的政策是重组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其中包括:重新收回土地等生产资料,把荒废的土地重新利用到农业生产中。以合作社的方式农民集体管理和使用土地,合作社内组建若干生产队,生产队再细分为生产小组来组织社员开展农业生产。

古巴的土改和中国相似也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土地改革前古巴的农业既有封建土地制度也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方式。一方面,殖民地时期遗留的封建地主剥削依然存在。大地主依靠地租过着奢侈生活。另一方面,在外国资本家所有的种植园里,大批无地的农民迫于生计成为种植园里的农业工人。1953年7月26日,卡斯特罗为首的爱国志士发动革命,经过长期武装斗争推翻了巴蒂斯塔反动政权。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对古巴实行经济制裁以阻古巴的社会主义的土地改革。卡斯特罗指出:“土改法是一个逗点都不能改。”[3]此后,古巴人民不但征收了美国投资的土地,实行了国有化,而且战胜了美国雇拥军的入侵。

古巴的土改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由于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通过把过去的大庄园直接变为国营农场,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基础。”[4]土地改革的成功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使农民坚定的站在革命一边。古巴之所以取得抗美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人民坚定地保卫他们所取得的每一个成果”。[5]

(二)对当今我国土地改革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所遵循的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及土改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对于当今我国的土地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当今我国的土地改革必须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这个前提不动摇。在农村结构变革和农业发生转型的背景下,农民的非农化进程加快,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下降,农业生产从以高劳动投入为主转向以农业科技为主。这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社后,农民不再像小农生产一样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的时间配置。农业生产收入份额的下降,使农民对工地的投入和改造减少,而在土地股份合作社下,职业经理人在经营利润的期望和激励下,他们比单个农户对农业生产更为专心从而提高土地产出。土地股分合作社资料的购买,服务的获得以及农产品的销售上,比单个农户更具有规模化优势和谈判能力,能降低成本和提高单位土地的利润。这种“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决定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制度的生命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运行,决定我国农业经营的效率”。[6]总之,当前我国农地股份合作制、土地流转等土地改革政策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启迪

毛泽东指出:“在任何地区,一经消灭了封建制度,完成土地改革任务,党和民主政府就必须立即提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将农村中的一切可能的力量转移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面去。”[7]毛泽东土地改革思想始终从中国实际国情从发,强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毛泽东看来,土地改革就是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毛泽东的这种思想可以启迪我们破解当前三农问题。“由于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和财富来源,所以农村的许多矛盾是由土地管理制度问题引起的。”[8]如何完善农村土地改革,关系到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土地改革是提高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又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这是新时期土地改革增加农民土地收益非常重要的内容。其改革方向是,改变目前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被政府出让时获得,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无份的状况,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份额。我国当前面临的土地改革既有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又有农村城镇化问题,需要协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平衡。因此土地改革必须在中央统一部署下按照统筹协调的原则推动改革的要求,进行周密的政策设计。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保护耕地为核心的用途管理制度前提下,通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权利,是解决三农问题必要举措。

四、结语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始终保持着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由于缺少土地,而被迫向地主租地。在这种残酷的封建剥削下,农民一直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农民为了反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曾举行过大小数百次的起义。从秦朝的陈胜、吴广发动的起义到清末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并且都夺回了一些土地。然而,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在地主阶级的兼并掠夺下,土地占有又趋向集中,如此周而复始。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先进的阶级领导农民推翻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土地思想。为了了解农村实际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他徒步百里,深入群众调查农村土地状况。正是在毛泽东土地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中国才胜利地完成了如此大规模的土地变革,并且是在农民的拥护下进行的。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城镇化扩张过大、农地减少人地矛盾凸出的严峻形势。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一套正确的政策。重温毛泽东土地改革思想,继承和发展他的土地改革思想仍具有重要意义。

[1][2][7]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

[3]古巴.今时报[N].1963-06-15.

[4]冯秀文.古巴的土地改革及其历史意义[J].世界历史,2010,(5).

[5]菲德尔·卡斯特罗.美洲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M].墨西哥:21世纪出版社,1976.

[6]刘守英.直面中国土地问题[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8]单孝红.毛泽东关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初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4).

[责任编辑:黄贝如]

陶冬林(1982—),男,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江西南昌330045)

猜你喜欢

中农土地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北京中农金海纳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我爱这土地
中农人的独家记忆
中农网启动大宗农产品区块链联盟
农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