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汤显祖
2016-11-26叶长海
叶长海
世纪论坛
走近汤显祖
叶长海
今年,世界戏剧史走进了“莎士比亚年”和“汤显祖年”。因为今年是中国戏剧家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也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海内外都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汤翁和莎翁,这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出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他们虽然早已远离人世,但他们依然活在今天的舞台上,活在我们的心中。
466年前,明嘉靖二十九年,亦即公元1550年,汤显祖诞生在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他六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大略可分为三个阶段:34岁中进士以前是一名颇有造诣的诗人;中进士以后,在官场的坎坷、沉浮中经历了十五年;49岁弃官归隐后,进入了戏曲与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汤显祖年轻时即显露才华,21岁乡试中举。此后因为不接受权相张居正的延揽,会试受挫,34岁才中进士。此后在“留都”南京担任闲官8年。万历十九年(1591)他借“星变”“天戒”之机,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言正词严地揭露权相与佞臣僭夺权柄、徇私舞弊的种种劣迹,希望皇帝明察朝政、整顿纲纪。由于此疏无情抨击辅臣科臣,而且犯颜直谏,遂使朝廷震怒,于是把他贬斥到偏远的徐闻县做典史添注(候补备用)。在往赴徐闻的南国壮游中,汤显祖写下了大量绚丽神奇的诗文,这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万历二十一年(1593),他被调任浙江遂昌县的知县。在这个山区小县任官五年,他清廉勤政,致力于兴教劝学,扶持农桑,真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汤显祖当时在春耕农忙时节举行的“班春劝农”仪式活动,其事迹在《牡丹亭》第八出《劝农》中有生动的表现。这种仪式以后就成为遂昌地方的盛大节日,至今犹然。汤显祖还无情打击地方豪强,而且力阻朝廷以开矿为名搜刮民财。他的做法引起恶势力的嫉恨,但也因此深得遂昌乡民的爱戴。今天的遂昌人民还修建“遗爱亭”永远纪念他。
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弃官回乡。在乡居的十八年中,他甘守清贫,专心从事戏曲、诗文创作,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万历四十四年(1616),一代英才汤显祖与世长辞,终年67岁。
汤显祖的生活年代,处于明后期的社会变革之中。当时正在高涨的“异端”思潮、革新思想以及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曾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因而他的精神世界既是复杂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泰州学派后劲罗汝芳“彻形骸忘物我”的平等观、李贽反叛封建正统思想的社会观和达观和尚普度众生的救世观对他影响最值得注意。汤显祖处处说“情”,这正是由心学演变而来的思想。汤显祖“言情”,就是肯定了人的欲望、人的情感需求,同时也宣告了人格、个性的独立自主。由于这种精神的发扬,他的艺术创作就充满了哲理性、主观战斗性和个性。
汤显祖一生学殖广博,著述宏富。他现存的诗作有二千二百多首,加上文、赋、尺牍、制义等,共一百余万言。这些作品涉及历史、政治、教育、文化、哲学、宗教等许多方面,其中不乏杰作名篇。但是,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主要还是他的戏曲作品《临川四梦》。这“四梦”,前二梦《紫钗记》和《牡丹亭》讴歌人间至爱至情;后二梦《南柯记》和《邯郸记》则表现官场百态,感叹“人生如梦”。
汤氏曾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是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牡丹亭》全剧五十五出,上半部分写杜丽娘因情而死,后半部分写杜丽娘还魂重生,全剧表现了爱情超越生死的伟大力量。追求与重生,是《牡丹亭》的两大主题。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抒发了“至情”女性杜丽娘热爱自然、热爱青春、追求美好、追求幸福的纯真感情,深切地表达了传统社会中被束缚被压抑的女子的心声。在杜丽娘身上所体现的对自立爱情的追求精神,数百年来,一直深深地感动着广大读者,特别是引起许多年轻女子的情感共鸣。汤显祖在剧本开场词中写道:“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杜丽娘死后在地狱里走了一圈,由于此段姻缘未了,胡判官就放她“回生”。所以,这个剧本又名《还魂记》。杜丽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世间也是对自己发问:“怎能够月落重生灯再红?”这里表现出她对生命的眷恋,同时也表现了她对人类命运的叩问。世间的许多美好事物,常常要经历过如死的“冥判”,然后得以重生。杜丽娘的命运如此,《临川四梦》的命运如此,中国昆曲的命运亦如此。当人们重新迎接这些艺术精品的“重生”时,就会发现,真正的艺术是不灭的,美是永生的。
继《牡丹亭》之后,汤显祖又连续写出了“后二梦”《南柯记》和《邯郸记》。“后二梦”分别以人们熟知的南柯梦、黄粱梦为题材,通过淳于棼、卢生荣辱兴衰的一生,揭露了封建官场尔虞我诈、贪污腐化的种种丑行。“二梦”还写尽了仕途的凶险。在当官的路上,到处潜伏着危机,成败升沉,不可逆料。可惜在名利场中奔逐之人,往往利令智昏,不思进退,只有当他们遭受灭顶之灾时方有所警悟。“二梦”对封建社会科场、官场的揭露与讽刺,正体现了汤显祖对十多年来仕途经历的反思,其中也包括他对人生的大彻悟。仔细体味临川之笔,我们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在功名之路上拼力挣扎的士子还是怀着普遍的同情与怜悯的。我们在这里可以真切地感觉到作者对现实人世的彻底失望与决绝态度,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关怀人生并总是希望救助人生的悲悯情怀。
《临川四梦》就以如此深刻丰富的思想精神、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代读者、观众的热爱。
时至四百年之后的今天,在国际社会都在推动纪念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时刻,对汤、莎二氏作一些比较意义上的观察,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细看莎剧与汤剧,其间的确有许多相通之处。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改西方古典戏剧的三一律,而呈现非常自由的叙事方式,其戏剧结构是开放的、流动的。汤显祖的戏剧属于明传奇,这种戏曲一改元杂剧大多只有四折戏的惯例,成为长度与结构都比较自由的戏剧。戏剧结构的开放和舞台时空的自由,使莎剧与汤剧相映成趣。莎、汤二氏的创作精神也及其相似。莎士比亚戏剧高扬人文主义精神,汤显祖的戏曲宣扬个性解放,他们的戏剧都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而且他们的剧作都长于抒情,都可称作“诗剧”。所以当中国剧人将莎翁剧本改编成中国戏曲来上演时,就感到相当顺畅自如。这种改编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了。而改编热潮则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的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此后这种改编越来越频繁。中国戏曲演出莎剧,这是中西文化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一种耦合。这对于莎剧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其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中国万历年代与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自然会在汤翁、莎翁的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当时中国所盛行的传奇是歌舞诗相结合的“乐”的形式,而英国所盛行的是较为单纯的“剧诗”形式。汤剧与莎剧正是这两种样式的最高代表。由于中英两国时代环境不同,生活于其间的剧作家,其个人经历也往往不同。汤显祖是典型的中国“文人”,诗文写作是其立身之本,而且要走科举做官的道路。汤显祖就做了十多年的小官。只有到了弃官隐居后,才出现了戏曲创作的“黄金时期”。而莎士比亚可以说是纯粹的“剧人”,一生的主要工作是编剧,而且直接在剧场中参与演出活动。所以汤翁的剧本数量自然不像莎翁那么多。但汤氏除戏曲以外,还有各种文体的许多著作;而就“传奇”而言,这是一种容量特别大的长篇作品;而且,由于汤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多方面的知识水平,使得每个作品的内涵尤为丰富、深邃,成为既好看又耐看的作品,所以不能以数量而论成就。汤翁与莎翁一样,是各自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们都在时代的巅峰上树起了文化的丰碑。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首先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著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说:“中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已相当熟悉,但对汤显祖却还甚为陌生,而西方人对于汤显祖更是茫然无知。所以,我们面临着一个严肃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要下功夫真正读懂汤显祖,要了解一个真实的、生动的汤显祖。
近年来,由于中国人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加以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代表作”的关爱,大家对汤显祖的研究也随之深入,并引起了国内外学界与艺术界的共同关注。《牡丹亭》的歌声舞影正随着中国昆曲的悠扬笛声在全世界舞台上尽情展示。四百年前的“临川四梦”将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大放异彩,中国的“汤学”也将与西方的“莎学”一样,成为世界文化史上永放光华的精彩篇章。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 周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