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听贺友直谈艺术反思

2016-11-26陈发奎

世纪 2016年5期
关键词:艺术文化

陈发奎

倾听贺友直谈艺术反思

陈发奎

2005年,我为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系列活动,请沪上书画名师为学生作专题讲座,与贺友直先生通了一次电话。

由上海市教委主办的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活动系列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工程,由中国书画、工艺、动漫、舞蹈、民乐、围棋、武术、茶艺、戏曲和古诗词吟诵等十个项目。下发文件附件之一是我起草的中国书画活动计划。

长宁区少年宫作为承办单位,专门为我派车与市美协、市书协的领导开展协调工作,协会也大力支持,给我所有名家的家里电话,并在我联系之前由协会给各位先生打了招呼。我重点走访了程十发、方增先、张自申等人,与杨太阳、贺友直、陈佩秋、戴敦邦等电话联系,请他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对学员进行有侧重地培训授课。贺老等艺术大师们都对市教委的举动表示支持,他们赞扬了这项造福后代,弘扬民族文化的系统工程,都道:功德无量、非常必要。

结果是方增先等名家如约而至。但遗憾的是贺老因急事缠身推辞说来不了,甚为遗憾。

2010年上海美术六十周年大型文献资料丛书之一的连环画卷出版首发式上,我见到年近九旬的贺老,身着红色羊毛衫,神采奕奕,讲了一段话:

“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连环画卷成功出版是件大好事,总结这段历史的同时,希望以此来推动连环画事业的发展,否则就没有意义……刚解放时,大多数人是文盲,千百万人民的文化饥渴,特别需要普及的通俗读物;还有一次次政治经济改革的宣传需要,因此,连环画一直很兴旺。出版社的主业就是连环画,沪上所有画家也都画过连环画,还能拿稿费。到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变质,出版社唯利是图,拉进篮里就是菜,不是出版单位也出连环画。造成质量下降,大批连环画成了废纸……连环画衰落,自身找原因,很多。有一条,冯骥才说对了:所有画种的画家都来画连环画,未必是件好事。那么,到底什么表现形式最具中国特色,读者最喜欢?大家要想办法找出一条路。还有,阿拉所有的连环画都是靠别人的文学作品改编,不是生意经!我到法国访问,问那里的同道,此间受不受日、韩、美动漫画的影响?答曰,没有,外来的东西根本进不去,在法国,画家也是作家,自己写本子,自编自导自画自行出版,保证构思整体作品的原创和本土文化的传承。说完他诙谐地道:“话不能讲太多,就在这里刹车,再讲就要豁边了。”

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听他一席话,特别是对艺术的反思,使我很感动。他那么敏感,从艺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停止思考,这是每位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对艺术的深度思考与开拓精神。不久,我把他的这些值得深思的话语写入总结报告中,后来对参加培训的学生做了贺友直专题的宣传,学习贺老的创作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精神。

我收藏一箱连环画册,有比较大一部分就是贺老的杰作,如烂熟于心的中国白描《山乡巨变》等,读之非常亲切。

回忆往事,我最早看到贺老是在西安,1987年我随单位同仁去参观陕西省博物馆,我先看到了电影演员程之,一群人谈笑风生,再看到一个戴鸭舌帽的老先生在对着出土的油灯造型画写生,看娴熟的笔法才认出他就是贺老。可见他的成功源于日常的勤奋刻苦。

如今斯人已去,痛感惋惜。有感于此,我在微信朋友圈里附打油诗一首,挽贺老:

送别贺老春寒料峭,

聆听谈艺心袭暖潮,

哲理人文画笔陈述,

俗人世界诙谐奥妙。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少儿美术艺委会委员兼学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组成员)

本栏目责任编辑 周峥嵘

猜你喜欢

艺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