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硕士课程改革体系构建
2016-11-26王来超代长义
铁 钰 王来超 代长义
STS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硕士课程改革体系构建
铁 钰 王来超 代长义
【摘 要】在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过程中,为健全学生知识结构,拓展思维空间,强化体育科学知识,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促进体育和社会同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体育硕士的课程教学改革中融入STS课程,形成科学知识和社会问题相交融的STS研究生课程体系,对体育硕士的培养有一定的先导性价值。
【关键词】体育硕士 STS 课程改革
一、前言
STS教育起源于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一种新的构想,其主要目的是塑造公民成为拥有科学素质人才。STS教育要求体育专业硕士具备双重的背景,文理兼修的同时还要追求科学技术和为社会服务,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强调学术性和职业性相结合,注重体育硕士的教育特点,为体育行业塑造高水平的实用型、实践性人才,是保障其培养的人才实现“高”与“用”的质量的重要方式。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探讨STS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意义及其渗透观念上,缺乏模型化的系统及可行的操作性研究。同时,相关研究尚未能涉及体育硕士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为了推进体育硕士专业的教学、训练、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在与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改善与发展,本文将STS教育与体育硕士课程改革相结合,构建起一个科学、社会、人文化的与社会需求相对匹配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这六所高校为调查对象,对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报纸、文献、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STS课程设置的相关材料及理论,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保障。
2、调查法
通过此法,搜集整理辽宁省内的具有体育硕士授予权的单位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及教学实施方法进行横向比较,了解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短板,以便在后期的教改中借鉴STS教育理念扬长避短。
三、分析与讨论
(一)辽宁省高校体育硕士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辽宁省招收体育硕士有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六所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指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入学考试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考核;人才培养重提升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去解决体育职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重与体育领域职业实际工作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其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主要有:公共课程(10学分)、专业核心领域课程(12-15学分),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8学分),即教学实习、选修课程(6学分),其中理论课占绝大部分。调查6所高校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发现很多院校仍然按照以前三年制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理论课程的学习作为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的重心,缺少实践型课程,没有严格按照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够匹配、课程结构比例的设置欠合理、基础知识更新周期较长、缺少设置术科技能和实践课程、学科间的交流匮乏、缺少交流平台等问题。
蒙古族的整个篇章中,也基本是在一个固定的场景里——蒙古包,此处用逆光位置上的传统成像切割灯,将蒙古包中的八个坐席用光斑切割出长方形来拼成“八”字,一是将演区突出,二是从视觉的角度上,用长方形拼合而成的“八”字形刚好形成了一个室内场景的区域,让观众一看到此场景立刻就能有一种身临其境被包裹在其中的感觉。随着篇章的进行,“八”字形区域时而强调时而弱化,在情节以及时间转换上都很好地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高校体育硕士STS课程改革体系构建
1、高校体育硕士STS课程制定和改革原则
首先,高校体育硕士STS课程制定和改革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硕士研究生群体作为我国今后的高层次知识分子,其科学素养水平关乎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的高低。对高校体育硕士来说,STS教育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还关注精神上的教育与塑造。高校体育硕士课程改革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STS教育的实践,全面提升高校体育硕士的科学素养水平。
其次,高校体育硕士STS课程制定和改革过程中应弘扬科学人文精神,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彰显STS课程的优势,进一步推进体育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社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效融合,保证两者协调发展。
2、高校体育硕士STS课程目标设置
针对体育硕士课程目标发展过程中的始终处于首位“增强体质目标”提出不同观点,确定了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是“传授体育技术技能知识,使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活动达到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知识的目标。”在立足首要目标基础上认为:“体育课程目标应该定位于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能够掌握和运用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并具有在运动中保护自我、安全运动的能力。”在教育目标上,由以前注重培养个体认知的发展、知识的吸收朝向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在内的公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各子目标制定还应根据具体的专业方向及拟设课程而制定,如:运动训练方向体育硕士的课程子目标就是通过课程的学习,能综合掌握体育训练相关知识,并可以熟练应用于实践,成为具有一定探索精神的,掌握高水平指导方法的专门指导者。
3、高校体育硕士STS课程内容构建
各类高校安排恰当的体育课程内容。再次,具有运动实践性。体育课程内容的另一突出特点就是运动实践性,身体练习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体育实践活动和课程内容紧密相关。最后,具有社会性。集体活动是体育课程内容实施的主要形式,在运动、训练和竞赛、游戏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开放式人际交流模式。
4、高校体育硕士STS课程实施细则
研究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中,体育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承担着体育课教学的实施,体育课程内容的传授的角色,是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媒介。体育教师的工作质量高低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教师是体育课程的研究者、建构者、领导者、传递者和学习者。因此,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有利于践行STS体育课程的实施。
环境是高校体育硕士课程实施的保障,本论文中课程实施的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类场地器材、学生和老师的人际关系以及校风班风等。体育课程实施的环境根据环境的属性可以分为体育课程实施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是指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产生影响的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体育场馆、器材设施、教材、多媒体、地理环境、体育经费等因素。软环境则是指体育课程实施所处的制度环境、理论环境和人的环境。适宜的体育教学环境是培养高水平体育专业人才的物质基础。
5、高校体育硕士STS课程教学反馈系统
第一,构建体育课程评价的元评价模式。首先,对体育教师评价的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主要的方式是施教评价,也就是对体育教师的授课状况评价。施教评价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反馈、教学效果、教学态度等。其次,对学生体育课程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可以结合体育课程目标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技术动作、保健知识的掌握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有情感态度(运动参与、学习兴趣、合作交往、情绪调节)、技术技能、理论知识、体质健康、知识认知和硬件环境等。
第二,创设多元化的体育课程评价主体机制。强化体育评价主体的专业素质,建立高水平评价队伍,一是要提高课程评价主体的业务水平,即在对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的应用、评价的认知、评价标准的解读、评价尺度的掌控等方面提供培训,提高评价水平;二是成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即组建相应的体育课程评价主体队伍,评价人员应该由专门的人才构成,而不是临时组建评价人员,评价完又随即解散。
四、结论
(1)辽宁省高校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大部分仍然按照以前三年制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理论课程的学习作为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的重心,缺少实践型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够匹配、课程结构比例的设置欠合理、基础知识更新周期较长、缺少设置术科技能和实践课程、学科间的交流匮乏、缺少交流平台等问题。
(2)高校体育硕士STS课程改革体系课程制定和改革原则、目标设置、内容构建、实施细则、教学反馈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只有它们的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有效的促进体育硕士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晶,郭丹丹.STS教育理念下的高职体育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47~49.
[2]丁保玉,郑健.从STS教育的角度论体育院校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1,33:191~192.
作者简介:铁钰(1978-),男,辽宁朝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理论与方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名称:基于STS教育的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Lnxwb1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