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畲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2016-11-26周筱
周 筱
闽东畲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周 筱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畲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畲族传统语言文化赖以生存的原有文化生态已经悄然改变。畲族有着本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都离不开畲族语言来传播。本文作者通过对畲族语言的实践调查做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闽东畲族语言 实践调查 问题 对策和建议
一、实践过程及问卷结果
我们闽东地区畲语使用情况调查队一行人首先来到了福安市穆云乡的溪塔村和虎头村,长途奔波也无法浇灭我们对调查工作的热情。而村领导们也对此次社会实践工作非常重视,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在村中会议室中开会讨论相关事宜,了解到关于畲语使用情况的许多重要信息。在桃树林和葡萄沟交错下,之后我们对畲族村落进行东地区畲语使用状况调查问卷》,获取到许多相关材料。了解到畲语使用人群大多集中在中老年阶层,且畲语传承问题尤为严峻。我们发现村中畲语使用非常普遍,老人家中有大部分无法完全使用和听清楚汉语普通话,必须借助年轻人翻译。而村中大部分村民也表示,畲语使用人群正在减少并且希望学校中能使用畲语进行教学工作。
我们辗转多日调查之后,我们来到新的目的地。霞浦溪南半月里和霍童古镇的一路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我们再一次展开点面结合的问卷调查,使得我们的问卷调查内容更加丰富。在村领导的帮助支持下,在我们的畲族队员努力积极沟通下,我们对许多畲家老人进行了问访,也了解到许多关于畲族的传统故事和优秀文化,同时发现年轻一辈的畲族使用的词汇和老一辈存在显著的差别,一般老一辈使用畲族原始的词汇,而年轻一代倾向于使用现代汉语的词汇。我们发现村民除了外出城镇办事,一般极少使用普通话。而畲语使用趋势也呈现高龄化。如同村中领导所说,畲族有着本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如畲族对歌,独树一帜,是畲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而这些民族文化都离不开畲族语言来传播。可见,畲族语言在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畲族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一)文化生态已然改变
畲族传统语言文化源于畲族人民长期的农耕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畲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畲族传统语言文化赖以生存的原有文化生态已经悄然改变。(1)作为传承主体的畲族青年大量外流。畲族农村的青年一代是畲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主力军,但已经不满足于农村现状的畲族年轻一代,纷纷走出畲族村寨,进入城市打工或创业,造成传统语言文化面临整体性的传承危机。(2)畲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被主流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畲族人民走出大山,改变了不与外族通婚的风俗,通过与外族通婚,接受外来文化,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都与祖辈们不同,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与主流社会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比如,在今天,大量的畲族青年都走进了城市或追求现代、时尚的观念,他们的语言不再像父辈们那样,按照传统的畲族语言来交流,而是用流行的汉语交流。当然畲族人民有选择自己交流方式的自由,但因此畲族的语言也就面临着失去传承下去的最佳土壤,传统的家传、师传等传承方式的作用也大为削弱。(3)一些承载畲族传统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在逐渐消失。消失的文物有自然损害的原因,也有城镇开发、乡村建设中被拆除的。
(二)传承后继乏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掌握畲族语言的老人越来越少,而年轻一代又普遍不愿去学习,语言出现人在艺在,人亡艺绝,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现象。我们从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了解到的资料显示,我县唯一一位国家非遗项目传承人蓝陈启大妈已经81岁,在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中已经有3人过世,超过70岁的占44.45%。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传承,一些畲族传统语言文化就濒临灭失的危机。比如畲族山歌,本来是畲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最平常不过的生活现象。但在今天,会唱山歌的人也并不多。在溪塔畲族村,我们了解到,也只是几位老人会唱,对于中青年一代很少会唱了。对更小的少年一代,我们在县民族中学抽样调查的结果是,畲族学生中:70%的不会唱,30%会一点;汉族学生中:5.4%的会唱,75.68%不会唱,18.92%会一点。
三、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畲族传统语言保护的长期规划。民族传统语言的传承和保护因其特殊性,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加强对这种规律的研究,在制定传承保护政策中自觉遵循民族文化发展规律,我们的保护措施才能更加有效。作为全国大型的畲族聚集区,对畲族传统语言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建立起长期保护规划,《“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纲要(2008-2012)》的实施期间即将完毕,应该尽快着手研究并制定出台新时期的畲族语言建设规划。
(二)要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传承保护机制。首先要建立政府主导,文化部门牵头,其他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其次要坚持传承发展和弘扬创新相结合,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强传统语言产业化开发探索,在合理利用的限度内,建立和完善畲族传统语言保护保存的良好循环机制;再次要加强对传承保护队伍的建设,在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作用的同时,加强民间文化人才的发现,培养和爱护,为这些人才的研究、传承、保护工作提供经费、场所等条件支持,形成良好的队伍培养建设机制;最后要加强政策调研和监督管理,对传承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实施情况进行效果跟踪,及时做出评价,对一些执行效果不理想的政策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做出调整或加强落实监督。
(作者单位:宁德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