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维度”理论指导下看中国学生与外国友人的文化冲突

2016-11-26马子亭

长江丛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外教外籍

马子亭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从“文化维度”理论指导下看中国学生与外国友人的文化冲突

马子亭

本文通过对荷兰文化比较学专家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的介绍与应用,向读者介绍该理论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与此同时,该文还为处理与外国友人之间的文化冲突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霍夫斯泰德 “文化维度” 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一直是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里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更是不免要与外国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不够深入,常出现一些冲突,有时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了解文化差异的成因,找到恰当的应对之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处理文化冲突方面,荷兰文化比较学专家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吉尔特·霍夫斯泰特(Geert Hofstede),1928年生于荷兰的哈勒姆。1965年加入了IBM公司的人事部门,后于1971年他进入学术界。随着他的学术专著《文化的影响力:价值、行为、体制和组织的跨国比较》(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在美国发表,他成为不同文化比较研究的创始人。

1968至1972年间,霍夫斯泰德对IBM公司分布在全球64个国家的子公司中的雇员在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方面做了调查。这项研究总结了四大“独立维度”,后来霍夫斯泰德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五个维度,由此形成了五大文化价值维度。这五大文化价值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化倾向—女性化倾向(Masculinity-Femininity)和长期倾向—短期倾向(Long Term Orientation-Short Term Orientation)。

一、中国学生与外国友人文化冲突的表现

(一)中国学生与外教

从大学时代开始,作者就与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外教有所接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到许多地方都让人有些困惑。作者大学时期的外教以美国人为主,因此文中以美国外教为例进行分析。

(1)学生感受到的文化冲突。经过询问同学,学生在与美国外教交往过程中感受到的文化冲突包括以下几点:

①中国学生认为教师应该体貌端正,举止稳重。可是外教有时偏偏穿长恤、大短裤和人字拖鞋来上课,并且告诉学生上课时可以吃东西,甚至可以随时打断;有的教师喜欢坐在桌子上讲课,很多中国学生就认为外籍教师上课不正式。

②外教上课总是问太多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小组合作和presentation也让中国学生疲惫不堪。

③虽然有课本,但外教们一般不按照课本内容、规定的进度、标准的方法完成课堂工作,讲课天马行空;他们对作弊严苛的态度也让中国学生吃惊不小。

④送礼物给教师是正常的,而且应该送很贵重的礼物。可是当中国学生送给外籍教师很贵重的礼物时,外籍教师却感到不安和困惑。

(2)外籍教师感受到的文化冲突。①外籍教师认为和中国学生交流常出现障碍,中国学生总是犹犹豫豫,说一些模模糊糊的话,让外籍教师弄不清中国学生到底想表达什么。②中国学生常常询问外籍教师婚姻、工资和宗教等方面的问题,这让外籍教师感到尴尬和不解。③赠送和接受礼物是美国籍教师在中国最难适应的事情之一。④中国学生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任务,学习起来很被动,看不出快乐的情绪。考试之前中国学生不吃饭、不睡觉拼命地复习方式更是让外籍教师不理解。⑤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低头不语,外籍教师提出的问题得不到相应的反馈。需要有人回答问题时,也没有人回应。这让外教很困惑。⑥中国学生似乎不习惯与老师打招呼,这让日本外教觉得学生们对他不够尊重。

(二)中国学生与印度籍好友

我认识了几位来自印度的朋友。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有些情况让我觉得尴尬和困惑,有时甚至觉得生气和委屈。另外,我也询问了一些同学,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印度人交往的案例收入了文中。

(1)学生感受到的文化冲突。①印度人太没有时间观念,约好见面的时间却常常迟到,一般迟到半个小时是正常现象,甚至有可能让人等上一个小时。②他们表达感情都有些过于直接,有时会让中国学生觉得有点受到了惊吓。

(2)印度人士感受到的文化冲突。①中国学生常常询问婚姻、宗教等方面的问题,这让他们感到尴尬和不解。②印度人认为中国学生总是看重以前发生的事,不懂享受现在。③印度人认为中国学生总是容易感到压力很大,不能够放松心态,轻松面对生活;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会显得过于谨慎小心,让人觉得有些别扭。

二、具体案例

(一)中国学生感受到的文化冲突

案例一:

我们的美国外教曾经花了一整节课的时间给我们讲解国外和他自己关于 “作弊”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惩罚措施,明确告诉我们他对抄袭和作弊的态度是“Zero Tolerance”。另外,在每次交作业之前,我们的外教都会不断强调,不允许抄袭。

(以上来自作者的真实经历)

案例二:

Jane: Do you know Dr.B?

Sandy: Yes,I know,he’s a very nice person.

Jane: He’s a good teacher.

Sandy: Uh-huh,he’s really an upright man.

(以上对话是一位印度学生和他的美国朋友提及他们的一位老师时的对话,是我在美国读书的朋友提供的)

案例三:

南博会期间,我在印度馆的摊位Creative India做翻译。6月13日这天中午,趁客人比较少的时候,我的雇主邀请我一起吃午饭。我之前一直是左撇子,虽然跟周围人不同,但我并没有觉得不妥。但是这天中午让我觉得很别扭。我的两位雇主一直以一种有点严肃又有点尴尬的表情看着我,似乎有什么话想说。我也很奇怪,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才了解到,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他们一般在上厕所的时候才会用到左手。这让我觉得十分尴尬。

(以上是作者的真实经历)

案例四:

南博会期间,我遇到一个四十多岁的顾客。到了我做翻译的摊位,他并没有买东西的意思,只是一直看着我的雇主Supriya,夸奖说她很漂亮。我把他的话转述给Supriya,她很开心。但接下来,这位顾客坚持要我询问Supriya有没有结婚,还开玩笑说希望Supriya能做他女朋友。他这些话让我很尴尬,所以我一开始没有说话。但是,Supriya对我们的谈话内容很好奇,问我:“Mandy,what does he say?”无奈之下,我告诉她:“Nothing,this gentleman is just joking.He hopes you can be his girlfriend.”还好,Supriya并没有生气,只是笑了笑,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以上是作者的真实经历)

案例五:

昨天跟雇主约好了早上8:30到摊位,但是我按时到了之后却并没有看到他们的身影。我打电话询问他们到了哪里,他们告诉我,他们刚刚从宾馆出发,要过一会儿才能到。结果那天我一直等他们等到九点多。这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以上是南博会期间一位担任翻译的中国学生的叙述)

(二)外国友人感受到的文化冲突

案例六:

如果有人送给我的礼物很贵重,我就会觉得不安。我担心给我送礼物的人会向我请求帮助。如果有人非常尊重我,并且送给了我一份我很喜欢的礼物,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请我帮他进行文章或是译文的审校,我会觉得非常尴尬和生气。

(以上是南京大学一位美籍教师关于 “赠送礼物”的叙述,引自Linell Davis,2001:112)

案例七:

就个人而言,我最大的困难在于使学生保持积极活跃。我经常花太多的时间来鼓励学生讲话,而用于课程的时间少了。至于冲突,如果我离学生不够近而听不到他们讲话,他们就会讲汉语或者严重地依赖汉语。以前,在选择有趣而又有用的话题时我比较吃力;但是现在,只要学生愿意去谈论一个话题,那么这个话题就足够好了。

答案2

正如你可能得到的大多数答案一样,最大的问题在于从学生那里引出话题。大部分时候,同学们都不愿意去讲之前没有准备的话题。对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情况尤为如此。导致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当属“面子”。中等水平的学生担心自己会犯的各种错误。同样,中国人从不公开表达内心的感觉或者感情的这一倾向也经常会消极地影响学生们的讨论。

(以上是两位美国老师对“您在中国任教的挑战是什么?或者说,您与学生的冲突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引自李新月,2010:31)

案例八:

加藤嘉一是一位日本来华教师,熟知中文。在一篇名为《中国学生为何没礼貌》的文章中,他描述了他在中国校园中与另外一位教师边走边聊,而几乎没有学生认出他们,更没有向他们打招呼,这让他觉得很奇怪。因为在日本,学生遇到老师应该度鞠躬问好,否则将会影响学业成绩,甚至会被请家长。而中国学生对此觉得有些委屈。大家纷纷表示,鞠躬只是形式上的一些礼仪,另外老师当时正在与别人谈话不便插入。

(加藤嘉一,2006)

案例九:

南博会期间,一位很可爱的中国女孩儿来帮我做翻译。在整个博览会最终结束的时候,我和她拥抱告别,并对她说:“I love you.”我并没有什么恶意,但她面露尴尬,没有回应我,只是和我握了握手,算做告别。这让我很困惑,我说错了什么话吗?

(以上是一位南博会参展商的叙述)

三、“文化维度”理论下的案例分析

(一)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

这一维度主要描述的是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也反映人们以何种方式生活在一起。在集体主义的文化里,个人是属于集体的,为了集体的利益有时要牺牲个人的利益;而在个人主义的文化里,个人有独立性,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人们只要照顾好自己和直系亲人即可。案例七可以从这一维度进行分析。

中国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倾向文化的国家。中国学生从小受到的就是集体主义教育,造就了中国人典型的、约定俗成的一种群体生活体验和群体文化心理。“求同存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一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求同”与“和”,认为“和别人不一样是不好的”。因此,在中国,持不同想法的人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中国人都喜欢采取中庸之道,明哲保身,不愿出头,表现出谦虚、不善于表现的特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课堂上中国学生几乎没有人愿意表现自我。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个人主义。个体主义强调个人尊严与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特征和差异。这种文化心理使得西方人喜爱追求多样性和求异性,注重变革创新。来自西方个人主义环境下的外籍教师们不了解中国学生为了避免与他人不一致而保持沉默的内因,对他们的沉默表示困惑。

(二)权力距离维度

这一维度描述了一个社会对组织或公司的权利在成员之间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由于各个国家对权力所赋予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所以这个维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些文化比较看重资历、年龄、地位和权威等,而对有的文化则不是如此。案例八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文化传统来看,中国文化还是属于“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群落。在中国,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般来说,中国学生对于教师是尊敬和服从的,就像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所以中国学生不会在众人面前提出和外籍教师不同的见解,更不会随时打断外籍教师的讲课,随便插话。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了日籍教师却并没有打招呼。

而与中国相比,日本的权力距离指数似乎更高。在日本,学生见到老师必须打招呼,否则就会被扣除一定的平时分数,甚至有可能会被请家长。因此,当来自日本的加藤嘉一老师发现学生没有主动与自己打招呼时才会觉得难以接受。

(三)不确定性规避维度

这一维度说明了群体或组织面对不确定性时感受到威胁及试图通过制定安全规则或其他手段来避免不确定性的程度。调查显示,回避程度高的文化里,文化对规章制度和法律的需要以情感为基础,人们在心理上难以忍受模棱两可的事,常喜怒形于色,活泼积极。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低的文化中,人们很有能力对付模模糊糊事,人们比较起来显得更矜持、沉静,习惯随遇而安、喜静不喜动,更懒散一些。案例一、五、六、九都可以从这个维度进行分析。

根据《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表》,各国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如下:印度40美国46,中国30(台湾为6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印度和中国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较低,美国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较高。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案例一和案例六中美国教师对于他们不喜欢、不能容忍的事物会有严苛的规定,并明显表现出生气。高不确定规避指数环境中的人往往更精细和准确,感情表现得十分明显,不能容忍模棱两可,暧昧不清的事物。

但很有意思的是,案例九中的那位参展商是来自印度的。按照表中的数据,他应该不会像案例中提到的那样直白地表露自己的情感。之前笔者猜测可能是因为印度的文化受英国影响深远,所以印度人会比较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根据《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表》,英国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仅为35,因此这种现象仍需更深层次地探讨。

案例五中的散漫表现是典型的受到了低不确定性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显得更矜持、沉静,习惯随遇而安、喜静不喜动,更懒散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属于低不确定性的文化。但从案例九来看,印度似乎又带有一些高不确定性文化的特征,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四)男性化倾向和女性化倾向维度

这一维度说明了性别对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扮演角色的决定程度。在男性化倾向高的国家中,重视表现、物质、权力和自信,社会竞争意识强烈,功名财富是成功的尺度,通过一决雌雄的方式解决组织里发生的冲突问题受人推崇,注重工作绩效;而在男性化倾向低的国家,人们更看重生活质量,重视服务、关心他人。组织内如果发生冲突,人们通常更愿意采取和解的、谈判的方式解决,其文化强调心灵的沟通,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富有,而是精神富有。案例二可以从这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根据《男性度指数表》,美国的男性度指数为62,属于高男性化倾向国家。案例二中,来自美国的Jane在提及外教Dr.B时特别强调了“a good teacher”这一点,表明了她对Dr.B作为一个“good teacher”这一成就的重视;而答话的Sandy来自印度,该国男性度指数为56。虽然印度的男性度指数也较高,但比美国的62要低一些,因此Sandy 提及Dr.B时多使用的是“nice person”和“an upright man”之类的概括性的词语,表明在男性度指数较低的国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成就,反而更注重一个人的性格等因素。

男性化倾向较弱的社会里,人们更谦和、温柔,更关心他人,注重心灵的沟通。但中国学生往往会认为来自这样国家的人过于温婉或缺少阳刚之气,他们对生活质量的看重和以和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优柔寡断,没有抱负。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友人会认为中国学生总是压力过大,不懂享受现在,而中国学生觉得印度人太散漫。

(五)长期倾向和短期倾向维度

这一维度表明了社会的决策是受传统和过去发生事情的影响程度大还是受现在或将来的影响程度大。长期取向强调节俭和坚忍不拔,为了实现目标,以坚强的毅力恒久忍耐,拼搏到底。而短期取向强调的是个人的守常、尊重传统。

中国学生常喜欢送礼物给老师是中国的长期导向文化的一种体现。正如在与外方合作伙伴见面时,中方会花很多时间介绍本单位历史、发展方向、各类部门以及人事组织结构等然后让对方介绍自己的情况,全部完毕之后才进入具体的项目谈判一样,中国学生送礼物给外籍教师是一种情感投资。他们考虑到将长期与外籍教师相处,因此赠送很贵重的礼物来增加和外籍教师的感情。而美国文化属于短期导向型文化,所以无法理解赠送礼物的长期意义。

中国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通过将要进行的考试也是长期导向的一种表现。中国学生更在乎的是将来考试的结果,而不是现在学习的乐趣;并且,中国学生为了达到通过考试的目标,能够忍耐不吃饭、不睡觉尽量延长考试前学习的时间。对在乎现在的感受的外籍教师来说,这也是很难理解的。

四、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

要想解决文化冲突,除了要了解交际对象所处的文化,增强文化理解,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注意其他交际者的情感表达。(王巾,2009)表达情感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是发挥移情能力的保证,是信息加工的材料和解读他人心理状况的窗口,只有对其进行解读,才能体察交际者的情绪状态。然而,始终对其他交际者保持高度关注是比较困难的,这可以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情况的关注,注意力在交际者和现时情景之间转换来解决。比如在与外籍教师接触时,可以适时关心一下他来中国是否适应,在学校的居住环境等,这些都可以增进彼此在情感上的交流,更好地理解对方。

(2)交际者要充分地表达彼此的立场和观点。如果让一方感觉到另一方不够诚恳或表达有所保留和顾虑,就会引起防范心理,限制文化交流的进行。由于中国学生有很强的不确定规避性,对未知的事物和人总是保守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这种有所保留的表现,会让西方外籍教师误以为中国学生不诚实。因此,在与外教交流过程中,中国学生应该做到诚以待人,并且尽量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接受并客观对待不同民族和地域上的文化差异,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式。文化规约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沟通障碍的根源。它往往使人们对另一群体或社团成员所持有的看法过于简单化,认为该群体或社团的成员行为与态度都是类似的。这无疑会给人们的交流造成极大障碍。因此在交际中既要探讨不同文化的共性和同一文化群体所共有的特点,又要注意同一文化群体内不同个体的差异,万万不能“一视同仁”。

五、结语

要想解决文化冲突,首先要了解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进而分析其产生之原因,才能找到对其进行解决的适合的途径。通过观察,笔者记录下很多生活和学习中发生的文化冲突的案例,并分析了其产生的背后原因。结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式理论与一些真实例子,本文阐述了减少文化冲突的一些简单易行的方式方法,以期能够对今后的跨文化交流有所助益。

[1]Hall E.T.The Silent Language [M].NY: Anchor Books Doubleday,1959.

[2]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陈建平.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李新月.多维度下的中国大学生与外籍教师间文化冲突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5]加藤嘉一.中国学生为何没礼貌[N].2009-08-20.

[6]林存华.师生文化冲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7]王巾.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76-78.

[8]周悦娜.文化的冲突与弥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外教外籍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上万外籍儿童没在日本就学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外教Lis的诗意生活
论高校如何加强外籍教师的管理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