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看见》创作背景对作品的意义
2016-11-26屈楚宜
屈楚宜
(作者单位:成都树德中学(宁夏校区))
浅析《看见》创作背景对作品的意义
屈楚宜
柴静的传记《看见》一书中不仅把自己从事记者工作重要的事件客观的记录下来,也道出了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她的倡议。本文通过对于《看见》一书的创作背景深入研究,联系事件的因果及作者当时的境遇进行分析,总结出该作品创作背景对于作品赋予更加有价值的意义,完整地表达了柴静的价值观念与内心感悟。
创作动机 创作背景 记者传记 作品价值
一、《看见》中事件类型的多元化丰富作品的内容
柴静作为我国知名的主播与记者有着长达十年走访一线现场的经验,在这十年中她看尽了人间无数的沧桑与冷暖,倾听了有关对自己职业无数次的质疑与赞扬声音,也感受到了中国瞬息变化十年间的种种矛盾。非新闻专业的她在这十年中的访谈中展现出当代女性对于事业的拼搏与执著,《看见》一书是她十年工作的一个记录与总结,一系列大事件中反映了这个社会和群众存在的种种问题,揭发事实的真相与背后的原因,体恤当事人内心的感受,用自己客观的判断讲述十年来她用心灵所观察到的一切。
《看见》一书的创作成功有一点原因是柴静的从业经历非常的宽泛,从她开始做现场记者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不平凡的开始。非典时期对于驻场记者来讲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不仅要做到客观的报道,还要承担来自外界生死别离及的情感波动内心恐惧病魔的压力,做到一个专业记者的本分往往在天灾人祸面前是最难的,非典及汶川地震的报道考验了柴静的职业能力。在她的履历中经历了两会、北京奥运等等这些惊动全国人民的大事件,这些工作的经验丰富了这本书的内容,让人们在渐渐淡忘的时间里重新感受到当时的心跳。书中的访问的细节和对当事人动作、内心的描述都是我们曾经没有机会看到的事实,采访过程的艰难困阻从侧面表达了事件另一个角度的问题,这些事件作为时代前进的背景和若干个转折点成就了这部以记者经历第一现场的每个环节为出发点,真知灼见带着本不应该加入主观看法的经典作品。
二、作者的心境成为创作传记的初衷
柴静的从业经历并非那么轻而易举,在《看见》一书中她多次表达出自己在工作中的乏力,甚至需要制片人和前辈们的帮助才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被台里领导点名批评,被同事在年会上取笑,被同行反问都被她记录在了心里。正是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自己能力的不足让她更加的努力找到自己采访的特点。而写下这本书也是她对于自己的十年人生的总结,带着自己的理想而离开过去的岗位,把感悟留给懂得反思的人们。
在柴静的履历中经历了两件重大的变故,一件是自己的导师离世,另一件是自己调离原来的岗位,这种世事无常、无法预测的变故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唤醒了她对自己人生价值定位的重新思考。正是因为这种来自生活和事业的打击让她有了动笔写作《看见》这本书的念想,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诫所有的人民生命的伟大以及价值实现的重要性。有了自己的出发点,柴静便从自己的经历过采访事件中拿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与读者分享,尤其是她把自己对事件看法的感悟记下来,用感人肺腑的描述和真挚的情谊打动读者。
三、社会环境突出作品创作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部好的作品一定在特定的环境下诞生,作品中也一定要有矛盾点,柴静《看见》的地域背景走遍全国各地,每一节篇章都有独特的社会背景,也包括大人与孩子内心的隔膜,社会和人性之间的思考,失败者的独白,人们看得到却不忍心碰触的伤痛等等都是柴静的作品中的案例。而这些都值得每个人扪心自问,对号入座,通过报道和文字的细节来思考自己的人生,这些意义已经是新闻行业的一种突破,它真实不做作,自然不过分感性的讲着一段段故事,看似无意识的写作形式下在人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个人因为忙碌着生活和事业忘记了身边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我们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了他人,殊不知这不是别人最想要的。柴静就是要通过把电视节目中剪掉的片段通过文字的形式完整的表达,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
正是在这个社会环境看似安稳幸福,实则却混乱不堪的背景下,唤醒人们内心的世界有多么的重要。就像柴静所说的每个人都去采访世界冠军,而我找到令人感动的事迹就是一种成功。专业的新闻报道不是八卦新闻,它需要有自己的灵魂,能够让受众从中解读到作者的用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才能够有价值,这样的新闻专题才能揭发社会实质问题的意义。
四、结语
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经历了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的熏陶,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困惑和难题,挖掘社会背景后面的原因既是价值,也是打动读者的原因。好的传记一定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这其中会阐明作者的观点和传播价值观念。正是因为柴静在新闻专业接受的不是非常正规的学术教育才让她的报道和文字更加令人肺腑,她的采访不是那么的冰冷和中立,而是通过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体验事件的影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她采访方法很讨巧地与当事人形成一个小的集团,深入事件之中找到问题所在,这种解读事件的方法与创作的背景丰富了文学作品,也让作品变得更加直白与真实。也许这不是标准新闻工作者的做法却是挖掘事件真相很奏效的一个方式,更容易帮助读者找到交集,让整个社会为之感动。
[1]全展.传记文学的新境界[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4(01).
[2]马彩红.论无意识文学创作[J].文学教育(中),2013(08).
[3]王斌俊.中国传记现状与趋向之我见[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01).
(作者单位:成都树德中学(宁夏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