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剧艺术传承的现实状况和困境

2016-11-21叶骏

剧影月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承困境

■叶骏



淮剧艺术传承的现实状况和困境

■叶骏

摘要:淮剧,被称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盐阜小花”,具有别样的艺术魅力。淮剧艺术承载着历史的源流,彰显了江淮地区的特有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演化进程,也成长发展为江淮地区特有的文化和精神支撑。本文从淮剧发展的历史渊源出发,梳理淮剧的艺术特色和代表人物,探讨传承和发展淮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淮剧传承和发展的内外因途径,希望淮剧能在新的时代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淮剧艺术 传承 困境

盐阜地区的劳动人民在生活、劳作的过程中创作出了专属于他们的艺术形式——淮剧。淮剧的内容和形式,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更是这一代地区文化的突出象征。如今,淮剧的源头产地,在整个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战略中处于极为重要的一环,担负着南北方协调发展、共创未来的重任,而其中的文化引领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当今,淮剧这种艺术形态和其他的戏曲形态一样,需要新的表现形式、新的表达内容、更需要形成新的观赏群体和受众,以不断彰显新的时代特征和精神,使得其成长成为承载盐阜地区乃至更大地理范围内的文化标志。

一.淮剧发展所凝聚的艺术特色

1.从淮剧的独特语言风格来看

淮剧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点,最主要就是语调的平稳性、发音非常纯正,四声特别分明。盐城建湖地区的方言是淮剧语言的总基调,淮剧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优化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淮剧独特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舞台语言。这种语言特色,接近大众,靠近人民生活,非常“接地气”,从而更具有独特的魅力。

2.从淮剧的别样戏曲特色来看

淮剧的韵部共有20多个,而其唱腔主要有淮调、拉调、自由调三种主调,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唱作场合。用作叙事时多用淮调,因其诉说性强,激越、高亢。抒情性的场合通常用拉调,因为其较为细腻、清新和委婉。而自由调则具有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其可塑性非常大,旋律更为流畅。此外,淮剧还衍生出如叶字调、穿十字、一字腔等曲调。

3.从淮剧的经典剧目设置来看

戏曲的经典曲目,是戏曲的核心魅力所在,淮剧亦如是。在淮剧发展的早期阶段,曾经出现了不少经典剧目,小戏有经典作品《女审》、大戏则有经典《九莲十三英》等;到了淮剧发展的后期,则出现了《渔滨河边》《施公安》《七国志》等根据民间传说,或者对历史故事重新演绎的作品。对于这些经典的剧目,我们必须将妥善保管和继承,将其发扬光大,使得人们能够真正了解淮剧的发展全貌和经典作品,更好地感受淮剧的魅力所在。

二.当代淮剧发展的现实状况

1.在艺术主题上与时俱进

进入90年代以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人们在迎来改革开放后,又迎来了西方文化的爆炸式冲击。各种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扑面而来,对人们的审美变化和文化取向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在这样社会方方面面发生剧烈变化的新时代,淮剧无疑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从淮剧剧目的情节和构思来看,这个历史时期的淮剧的主要故事内容,是以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为核心,描绘社会中最普通的人的生活的心态,将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性格品质通过剧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非常“接地气”的。当然,与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要求相吻合,这些剧目中很多主题都是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倡导反对赌博的话剧《难咽的苦果》,现代剧《来顺组长》塑造一心为公的人民公仆形象,还有一些揭露腐败问题的淮剧,如《画像》等。由于深人民生活的最前线,如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这些淮剧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2.在传播形式上固步自封

在五光十色的当下社会,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要保有和扩大观众群体,都必须想法设法地利用各种传播形式,想出各种点子来宣传和营销自我。然而,对于传统的戏曲文化艺术而言,普遍存在着曲高和寡、难以放下身段的问题。

因此,和西方发达国家更具有视觉、听觉冲击力,同时也具有可接触性的其他艺术形式、偶像娱乐模式比起来,各种传统戏曲,包括淮剧在内的历史包袱使得其显得落伍和苍老,无法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明显的竞争力。

进入到21世纪以后,各种电视剧、摇滚乐、欧美日韩大片的兴起,吸引和分散了大量的观众注意力,不少人对包括淮剧在内的戏曲艺术已经逐渐陌生甚至淡忘,无论是观看还是表演淮剧的群体也因此进一步地萎缩了。

三.淮剧艺术传承面临的现实困境

和其他众多的戏曲形式一样,淮剧的发展在当代显得更加的举步维艰。有些地方剧种甚至在生存的危机中痛苦地消亡了,与之对比之下,淮剧还在努力的坚持着。学者罗怀臻在《在淮剧的转折点上》中提出:“拯救传统文化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文化瑰宝,我们又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1.观众欣赏喜好的变化

淮剧欣赏观众数量的缩减,是淮剧发展困境中最致命的一点。就专业的淮剧剧团而言,传承危机不断加重,一些淮剧剧团的生存甚至都已难以为继。观众群体在不断缩减,使得淮剧的发展空间越加狭窄。从淮剧的观众来看,老的观众群体在不断流失,而新的潜在的观众群体却鲜有接触淮剧的机会,观众流失非常严重。尤其是在年轻人之中,接触淮剧的机会少之又少,更欠缺激发年轻人兴趣的机会。因此,可以说淮剧已经到了挽救和振兴的关键时刻。

2.外在文娱环境的变化

当下社会,各种新鲜的文娱形式纷繁复杂。在一切以收视率为命门的前提下,各种吸引眼球的文娱节目大量出现,当代淮剧所在的文娱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和西方发达国家更具有视觉、听觉冲击力的其他艺术形式、偶像娱乐模式比起来,淮剧的历史包袱使得其显得落伍和苍老,无法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明显的竞争力。

3.淮剧从业者的变化

从淮剧最重要的传播者——演员来看,一方面,很多优秀的淮剧表演者已经年长,而且他们技艺的继承者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一些正处于壮年的演职人员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转到其他行业。再者,由于了解淮剧、会唱淮剧的人越来越少,在职业趋向上愿意选择淮剧的人年轻人也已经很少,由此带来的是不少专门的淮剧艺校也已销声匿迹。除了一些对淮剧艺术怀有真挚热爱的人之外,愿意从事淮剧相关行业的人已经大大减少,曾经人才济济的淮剧演职人员队伍如今已经趋向凋零。

4.文娱传播手段的变化

到了21世纪,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现代化的传播手段飞速发展,这也为淮剧艺术的传播带来了挑战。许多古老的文艺形式为了追求新的生命力,都在积极地和各种新的传播方式相融合,和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融合。然而,各种新鲜的艺术表现形式未能为淮剧所有效利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淮剧的演职人员和传承者们呈现出“固步自封”的状态。在其他的文艺形式可以利用各种比赛打分的软件或手机APP应用来进行推广的今天,淮剧利用新技术的方式目前仍乏善可陈。

参考文献:

[1]张金贞.淮剧在沪的发展历程及其空间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13.

[2]杜丽敏.对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丝绸之路.2016(04).

[3]李如艺.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探究[J].艺术科技. 2015(01).

[4]陈传亚.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5]孙晓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剧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13(01).

[6]张金贞.中国淮剧艺术史[M].香港:光大出版社,2010.

[7]罗怀臻.在淮剧的转折点上[J].上海戏剧,2000(07).

[8]孙晓东.论淮剧文化品格的缺失[J].大众文艺:理论,2009(03).

[9]张铨.发展淮剧多元并存的良好态势[J].艺术百家,2005(02).

[10]梁伟平.市场中的淮剧[J].上海戏剧,2006(11).

[11]孙晓东.淮剧生存发展状况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J].四川戏剧,2015(06).

猜你喜欢

传承困境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清末师日立宪的尊皇取径与困境
跟踪导练(一)
困境
《向北方》中的压抑空间及都市人困境表征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